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4.93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政治过程和政治参与者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西方国家进行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的许多思想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管理;政府失败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ANG Guo(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an emerging cross-edged discipline that appears in USA in recent years and researches on political process as well as political participants with the tools of economics. It has provided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al reform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itiat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ny ideas of the theory are significa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Keywords: public choice;public administration;government failure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等等。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公共:―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则是研究公共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①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的不满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加剧③社会问题与政②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①科学技术革命史公共管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②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力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①以韦伯官僚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②西方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四、1、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14)2、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后果。
特点:公益性,非营利,规模性,阶级性五、―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六、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借鉴摘要: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
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对西方的经济困境做了深刻的揭示: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的失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发。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借鉴意义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用的理论。
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具体行为特征,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特征。
因此,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来源:维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维克塞尔认为,社会的总效用是由各个成员的效用加总起来的,而政府官员又总是从增加他们自身的效用出发来制定政策的.,也就是说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不会完全地从只是增加公共福利的愿望出发去制定对全体人员都有好处的福利政策;政府官员们能从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得到好处,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仁慈君主。
公共选择理论还把交换关系运用于政治决策的过程中,这一观点同样源于维克塞尔。
维克塞尔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个人是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的。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公共选择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等,公共选择的方法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和数学,采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政治生活的内容,包括国家理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选举规则、选民行为等等”。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突出之处在于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简要介绍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叙述我国政府改革中透露出来的问题。
从而,以公共选择理论这一全新视角,探讨了这一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标签:公共选择;机构改革;启示1 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对政治现象的思考。
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对政治选择和政治决策过程进行解释。
他们重新定义了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人的形象,由此开拓了对诸如投票、选举、官僚行为等一系列政治现象的新的观察视野。
一般认为,“公共选择”是作为政治学中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
它正式发端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等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理论界的探讨推动了所有权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和公共选择——这三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支学科的出现。
这种经济分析工具的应用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公共选择在美国的高校学府内外开始广为人知。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公共选择作为“新政治经济学”出现在欧洲、日本和其他地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政府官员也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
通过对政府行为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政府失败”的必然理论,过多的国家干预严重危害民主制度的生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
2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机构已经经历了六次大的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为目标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的第二次机构改革,1993年以政企分开为目标的第三次机构改革,1998年以构建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的第四次机构改革,2003年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的第五次机构改革和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目标的第六次机构改革。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转型的启示作者:董翠翠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2期摘要詹姆斯·M·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探讨了政治领域中经济人对公共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提出了“政府失灵理论”以及克服政府失灵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面临政府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如何遏制腐败,克服资源配置中的浪费,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并且也发挥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解决政府失灵现象的途径和对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我国政府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转型启示作者简介:董翠翠,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D0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42-02一、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一)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背景20世纪30年代,完全自由竞争,市场配置资源是完美的理论构想,但经济危机的现实打破了这个幻梦,“市场失灵”让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兴起,但国家干预理论的实施问题也出现了问题,藉此,复古主义攻击国家干预理论提出政府失灵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这时期的产物。
虽然其政府失灵论有其复古倾向,是一种自由主义理论,但确实审视了政府干预经济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完善政府公共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学派最基本的假设。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初的动因和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这种经济人的本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布坎南等人认为这种经济人的本性是一切人普遍的内在的本性,它不仅适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也适用于政治学领域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管理的启示大致来说,公共选择是这样一种理论:其研究对象为集体的非市场决策过程;其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为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它的含义是指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即人们会在约束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实际上是把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运用到政治科学中。
公共选择讨论的是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假定“经济人”假定。
这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基础。
布坎南以“经济人”这一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的,特别是对公共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并由此证明政治领域存在缺陷是可能的。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所提出的许多思想和见解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一个国家政府权威的确立,是以其政治的廉洁和行政运转的高效能为前提的要塑造廉洁政府,使行政运转高效,就必须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行政的或法律的程序,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任职考核制度、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机制等,使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行为,如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时限等,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优秀公务员。
有必要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当条件成熟时,可实行人事立法,促进人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健全权力运作制度和社会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
应科学制定权力运作制度,使所有办事过程都有规范可循。
首先,加快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根据现实情况增减其内容。
其次,根据现实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例如,行政程序法、行政管理公示制,这是使行政过程有序、行政运转高效的必要条件之一。
与此同时,加大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
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相比在分析框架上有显著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仍然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而在遇到个人需求偏好缺失与公共选择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便主张通过“政治程序”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选择”既是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也是公共选择面临困境时的选择。
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把它完全排斥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之外,否则,便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
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
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布坎南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谦逊。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假如詹姆斯·布坎南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谁都能。
”所以读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敬重的心情去读的。
出生于“一战”后的美国,经历了美国萧条和动荡时期的布坎南,以他独特的视角解析了政治过程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他的思想精髓就集中在他的这本《自由、市场与国家》。
下面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主要思想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布坎南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算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带入了政治学分析之中,从而掀起了政治学的方法论革命。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突出的特点是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
河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毕业论文(实践)题目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院(部)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年级2014级形式自学考试层次本科学号721070550114姓名殷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它的诞生尽管遭到了社会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批评,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公共选择理论也得到了合理的评价,它的研究方法和不少建议对改进我国公共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公共管理ABSTRACT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is a kind of new theory of public economic, which made use of economic means to analyze politics by Buchanan and other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novel and distinctive, though its burn was subjected to critics from political committee and economic committee of society,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was given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With the examination by practice, its research method and many suggestion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improving public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economic man; public management目录引言 (5)第一章理论简介:公共选择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方法 (5)1.1理性经济人假定 (6)1.2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假定 (7)1.3个体自由主义假定 (7)1.4政府失灵的假定 (8)第二章毁誉纷呈: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9)2.1关于经济人假定 (9)2.2关于公共物品的市场化 (9)2.3关于个体自由主义 (10)2.4关于政府失灵 (11)第三章中国图景: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13)3.1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13)3.2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15)3.3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18)第四章未来展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前瞻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摘要】: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开创了公共管理的新视角,该理论所倡导的管理主体多元化,把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等新观点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有诸多借鉴意义。
文章通过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际,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一起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第三部门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
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第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
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
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
第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第一篇: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
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
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
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
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
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
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
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
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第31卷第4期2008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 iaoning No rmal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 ion)Vo l.31 N o.4Jul. 2008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启示董春宇(大连工业大学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收稿日期:2008 02 28作者简介:董春宇(1975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摘 要: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决策问题的研究是从利益主体的行为及后果进行分析,这对我国公共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及重要的启示价值。
五点启示:即我们要正视与肯定个人利益;要重视加强公民决策参与者机制的民主化;要约束与限制政府与官员行为;要认识与治理利益集团与寻租腐败问题以及要加强决策规则与法制建设。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决策;民主化;启示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751(2008)04 0016 03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to theDemocratization of the Chinese Public Decision makingDON G Chun yu(School of M 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D alian Poly technic Univ ers ity ,D lian 116034,China)Abstract:T he research of t he P ublic Choice T heo ry to the pr oblem of public decisio n making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e havior and result o f the subject o f pro fit,so it has a practical g uid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able enlig htenment to the scientization and demo cr atizatio n o f the public decision making in our co untr y.T his thesis puts forw ar d fiv e enlig htenment s:we should re g ard individual inter est as po sitiv e;we should emphasize the democrat izat 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par ticipatio n of the citizens in public decision making;w e should r est rain and limit the behavio r of the go ver nment and the o fficials;w e should under stand and go vern the interest gr oup and punish co rr uptio n;w e should promo te the reg ulations of decisio n making and the building o f legal sy stem.Key words:public choice theor y;public decision making;democr atization;enlig htenment 20世纪40年代西方刚刚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学的问题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行政管理学讲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和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丁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地描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接着对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在政府失败及其根源和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上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最后就该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所具有的启示作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政府管理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等人创立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所谓经济人假定,即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
基于这一假定,布坎南认为,通过类似的行为假设,我们也能够对集体选择的结构特征进行一些基本的预测。
他指出:国家不是神造物,它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
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样便使所有的分析有了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1. 引言1.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鲍威尔首次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认为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并通过评估成本和收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政府决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个体理性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的决策者同样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可能会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灵现象,即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政府决策者必须面对自身的利益冲突,并通过透明、公正、民主的决策机制来有效治理问题,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中,我将探讨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
【字数:237】.2. 正文2.1 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府官员的利益相关性和行为动机可能会导致政府失灵。
一些官员可能追求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
政府机构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政府机构的体制设计不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政府行为失效。
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者缺乏干预也会导致政府失灵。
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调,而过少的干预则可能导致市场无序和监管缺失。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不力也是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众对政府失职行为缺乏监督和制约,政府便会失去对民意的敏感性,导致行为不端和失灵现象的发生。
政府失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
2.2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民主决策的启示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是实现资源优化的方式。
我国传统的民族决策形式严重制约了政府民主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然后经过思考得出了一些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中对我国民主决策的启示。
关键词: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公共选择理论民主决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使公共产品得到有效的供给,政府每天都会作出大量的决策。
研究政府作出决策最重要的理论是公共选择理论。
虽然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民主决策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其也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必须重视民主决策中的个人利益,实现决策根本利益取向的民主化;推行民主决策规则化,实现决策全过程的规范化;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重视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重视民主决策中个人利益,推行民主决策规范化,同时剔除不必要的决策环节。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要求公共选择理论设计有效机制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一般而言,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等几个层次。
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这三者根据效率原则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达到帕累托最有最优。
我们得出的最普遍同时也是最易于接受的结论是,哪方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有哪方供给。
首先,对于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军队、外交、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等是由政府全部负担,因为政府外的企业或者团体无法为此负担重大的成本费用,并且无法保证其获利的多少。
其次,教育、卫生、环保等具有非排他性的混合公共产品,政府提供最低保障,比如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余费用,如高等教育。
再次,具有竞争性的公益性产品,如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由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
【摘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
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
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
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
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
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
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
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
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
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
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
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
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
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
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开出的处方是:加强和完善选举制度建设,使人民代表真正能够代表民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官员的选用更加科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续推行民主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
三、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综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会出现繁荣的文化景象,这一点,在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古希腊时期的文明灿烂辉煌,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斯多葛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
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开明。
到了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主宰了欧洲,因而没有为其他思想留下发展的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
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再一次启发了西方的政治智慧,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
开明政治必须给人们思想上的最大化的选择自由。
"社会选择理论面对的问题是协调不同的利害关系和有分歧的价值观念。
—种经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体制也是如此,应该尽可能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
"作为关心社会选择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一方面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在私人还是集体行为中,有目的的个人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个人要求最大的选择自由,即根据自己愿望选择任意替代方案的自由。
在当今中国,应当使开明政治的气氛更浓,为各种思想、文化、学说在中国的自由运转提供更好的制度空间。
开放时代中的开放的中国需要有一种开放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针,显然,这一点已为中国的政治精英和富有民权意识的民众所共识。
在文化领域,提倡多元并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
人们通过各种比较之后作出的选择具有广泛的合法性,这有利于中国的稳健发展。
开放的发展的马列主义是一种包容的理论,在同多元文化的竞争过程中必然能够不断吸取它们的精华而保持时代的生命力,并且也必然会成为中国民众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