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海民族大学2020年度校级高层次人才(博士)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9.30•【文号】教民厅函〔2019〕11号•【施行日期】2019.09.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函〔2019〕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根据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0年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0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4000人。
现将招生计划下达给你们,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调整优化生源和专业结构,切实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1. 骨干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作为动态调整增量,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之内单列下达,请各招生单位在本单位研究生招生总计划内做好统筹安排。
未完成的骨干计划原则上不得挪用。
2. 骨干计划招生是全国研究生招生的一部分,严格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文件,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
3. 各招生单位要结合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骨干计划集中安排到本单位优势学科专业,加大民族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理工农医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二、招生对象1. 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6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6.11.04•【字号】•【施行日期】2016.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职业能力建设正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6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各市、自治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各有关单位人事处: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现就做好2016年度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2016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各项制度、有关要求,仍按照《关于做好2015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意见》(青人社厅函〔2015〕571号)以及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二、明确有关政策(一)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衔接1.今年,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职称申报工作要继续与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有机衔接(已开展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以考代评的系列除外)。
各地区、各部门在审核推荐拟晋升中、高级职称人员时,要将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岗位聘用情况与单位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合理确定申报推荐数额。
中高级聘任人员尚未达到现有岗位设置数的单位,严格对照评审条件择优推荐申报;中高级聘任人员已达到岗位设置数的单位,申报推荐的数量原则上应控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同级专业技术岗位数的30%以内;待聘人员已超过核定的同级专业技术岗位数50%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宜再申报推荐。
2. 2016年起,按照国家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要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
3.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加快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事业单位,审核推荐拟晋升中、初级职称数量的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并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严格对照职称评审条件择优推荐申报。
(二)进一步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限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的用人自主权,开展高校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试点工作。
2020年33卷I2期Voe.3333No.I2!"农业学&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807文章编号:1001-4829(2020)12-2807-07DOI:10.16213/ki.scjas.2020.12-17不同温度条件下高原多年生牧草幼苗的生理和生长对碱胁迫的响应赵明德,刘晶,吉云,阴梦琪,李惠梅(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青海西宁8I0007)摘要:!目的】选取对碱性土壤耐受性较强的牧草改良土壤。
【方法】该试验在低温(6~I5P)和室温(20-25P)2种温度条件下(2种温度相对照),以不同浓度0(CK)、50、I00、200、300mmol*L"的Na z OO溶液处理青牧一号老芒麦、青海草地早熟禾、同德老芒麦、洽草4种牧草的幼苗,观察其生理/标的变化$[结果】①4种牧草可溶性糖含量在2种温度处理间g有差异,且低温(6~I5P)处理下不同碱胁迫浓度之间含量差异显著;②青海草地早熟禾在2种温度处理下,SOD酶A g随着碱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出现先増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都在I00mmol*L-1时达到峰值;③在相同浓度处理下,室温(20~25P)条件处理下的青牧一号老芒麦MDA含量显著高于低温(6~I5p)条件处理下的MDA含量;④在碱胁迫浓度较高(I00、200、300mmol*L"(时,洽草的MDA E量在室温与低温处理间差异显著,且低温处理显著高于室温处理;⑤同德老芒麦除50mmol*L"外,在低温(6~I5P)处理时的SOD酶A与室温(20~25P)处理下的SOD酶A存在显著性,且低温处理显著高于室温处理;⑥4种牧草茎长在2种温度处理下,g随着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结T"综上所述,青海草地早熟禾在低温环境下对碱胁迫的抗逆性较强。
关键词:碱胁迫;高寒牧草;可溶性糖;温度;丙二醛中图分类号:S8I2文献标识码:AResponses of Physiology and Growti of Plateau Peremiial GrassSeedings to AlUaU Stres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r ConditionsZHAO Ming-de,LI Jing$JI Yun$YI Meng-qi$LI Hui-mei*(Schoo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Qinghai Xining8I0007,China)Abstract:【Objective]The present paper aimed to choose grasses that were more tolerant to alkaline soils to improve the soil.【Method]The test was carried out at dPferent temperatures0(CK),50,I00,200,300mmol•L_1of Na2CO3solution at low temperature of6-I5P and room temperature of20-25P(two temperatures as CK)-The seedlings of four kinds of forages,such as Laomengmai,Qinghai meadow Flueyras s,Tongde Laomangmai and QPngcao,were observed for changes of their physiological indexes.【Result](i)The soluble sugar conWnt of the four herbages was dPferent between the Lo treatments,and tfe dikerenc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kerent alkali stresses was signiPcant at low temperature(6-I5P)-(ii)Under the two temperature treatment,the acCvity of SOD in Qinghai grassland increased tp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kali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peaked at I00mmol•L_1.(iii)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eat-ment,the MDA content of Qingmu No.I Mangmai under the condPion of indoor temperature(20-25P)was signiP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6-I5P)-(iv)When the alkali stress concenWation was higher(I00,200,300mmol•L_1),the MDA content of Le grass was significantly dikerent between indoor temperature and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and the low temperature W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treatment.(v)In addition to50mmol•L_1,the SOD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low temperature(6-I5P)and at indoor temperature(20-25P),and the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was signiPcant higher tha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Weafnent.(vi)The stem lengths of the four herbage species decreased witf the increase of alkali concentration under tfe two收稿日期:2020-0I-20基金项目: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TJ-957Q)%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计划-拔尖人才;青藏高原脆弱生态恢复治理与保护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青海民族大学2020年度校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020XJGI4)作者简介:赵明德(I98I-),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研究,E-mail:***************%*为通讯作者:李惠梅,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E-mail:22995670@。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6名博士研究生青海民族大学招生6名博士研究生9月17日,青海民族大学举行博士学位教育启动仪式。
今年青海民族大学首度招收6名博士研究生,实现本、硕、博教育三位一体化。
今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额定招收6名博士研究生。
招生领域为“藏传佛教管理与藏区社会治理研究”“藏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藏区社会问题综合研究”“藏传佛教教义科学阐释”“藏族历史文化经典汉译”等方面,每个领域面向全国招收1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吸引了来自青海、西藏、甘肃、陕西等省区的35名考生报名参加。
7月10日至14日,两校在青海民族大学联合开展并完成了第一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6名博士研究生正式报到注册。
根据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需要,青海民族大学学位委员会聘请13位教授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并成立青海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组。
博士生首席导师何峰教授说:“作为导师,不仅要满瓶倾泻、醍醐灌顶,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传授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特别关心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和正确政治立场的养成,使自己的事业、品格、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健康延续。
”青海民族大学简介: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全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其前身为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1950年以后先后改为“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2000年11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
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建校57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青海民族学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12个学院,11个直属教学、研究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学科门类。
2023年8月第4期总第142期四川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August,2023No.4(TotalNo.142)作者简介:1.毛春合,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徐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2ZCY046);青海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博士)项目(项目编号:2021XJG06);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GY2204);青海民族大学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项课题(项目编号:ESDYJ09)。
【中图分类号】D669.3;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23)04-090-11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毛春合1 徐 珍2(1.2.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目前,因城镇化发展产生了大量“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尤为突出。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嵌入性理论,结合济南市X社区“村改居”治理的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总结“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剖析了新的历史起点,“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研究发现,可以从发挥党建引领“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筑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意识,完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后续政策以及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出发优化“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嵌入性理论;“村改居”社区;社区治理一、问题的提出“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之一,表现为“亦乡亦城”,其在治理中也存在诸多挑“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战。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作者:张丽虹徐宁杨建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24期[摘要] 学科体系建设既是地方高校建设的基础工作,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总结“双一流”背景下宁夏四所高校在内部学科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举措和成效、剖析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宁夏高校内部学科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宁夏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高校;学科体系[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调研课题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宁夏高校内部学科体系建设研究”;2019年度宁夏医科大学教学专项改革项目“基于BOPPPS模型的《卫生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作者简介] 张丽虹(1987—),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研究;徐宁(1993—),男,宁夏银川人,硕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杨建军(1969—),男,宁夏银川人,博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8-10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1.“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建设的影响。
“双一流”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既继承了以往的成功经验,又对不足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试图通过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避免重复交叉等举措,为地方高校尤其是不具备“211工程”“985工程”身份的地方高校提供新的发展机遇[1]。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国家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建设的重要表现。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一)中国史李健胜教授李健胜,男,1975年8月生,青海省贵南县人。
历史学博士,省级骨干教师。
青海师范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
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1部。
其中《文本与政治变迁——思想文化史视域中的秦汉君主专制及其建构》(《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先后出版专著《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2006年)、《子思研究》(2009年)、《清代—民国西宁社会生活史》(2012年)、《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2012年)、《<论语>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2013年)、《早期羌史研究》(2014年)、《国家、移民与地方社会:河湟汉族研究》(2015年)7部,参著4部,其中《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一书获青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文本与政治变迁——思想文化史视域中的秦汉君主专制及其建构》一文获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早期羌史研究》一书获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奖1次。
主编“丝绸之路青海道”丛书(2017)。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09CZS029)1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13&ZD059)子课题“儒学与藏族、羌族、蒙古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
杜常顺教授杜常顺,男,教授,1963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博导。
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现为青海师大人文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文化。
**大学招收202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章程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2020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00名,其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3名,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所有专业均脱产学习,欢迎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员报考。
三、专业目录202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详见**大学研究生院网站。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3-6年。
五、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
4.硕士研究生毕业且已获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5.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报考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修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规定全部学位课程(由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成绩证明)。
(2)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获得学士学位6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已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获得省部级二等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本人为前三名)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相当于硕士学位水平的学术论文。
6.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除满足普通博士报考的条件外,还需要提供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2020年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招生生源范围为:①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
②生源地在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含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等6个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满3年以上,且报名时仍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考生。
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关于2015年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公布日期】2015.08.13•【字号】青组字〔2015〕144号•【施行日期】2015.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正文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关于2015年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市州委组织部,省委各部委、省直各机关单位、各人民团体、省管企业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实施细则〉等三个细则的通知》(青人才字﹝2015﹞7号)精神,为做好2015年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为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按照“坚持标准、优化结构、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和率先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的原则,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业务理论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扎根高原和赤诚奉献的科技创新创业、专业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队伍。
二、申报计划、要求及程序(一)申报计划。
根据全省人才工作安排,2015年,计划在全省范围内评选20名左右“昆仑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其中,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名,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才1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名。
(二)申报要求及程序。
各地各单位要根据《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实施细则》、《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实施细则》和《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实施细则》,认真组织中青年人才开展申报工作。
具体申报要求及程序详见附件。
三、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关于领军人才申报情况的报告、申报书、附件。
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作者:祝延波,王咏宁,冯桂莲,李国禄,李自清,惠宝峰,裴生雷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0期祝延波,王咏宁,冯桂莲,李国禄,李自清,惠宝峰,裴生雷(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笔者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旨在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方面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继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找到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短板和不足,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养;大学生;调查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13-03基金项目:2014年青海民族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KJXZD-01)作者简介:祝延波(1966-),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网络鲁棒性与复杂网络;王咏宁(1971-),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青海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虚拟仪器及应用;冯桂莲(1980-),女(藏族),青海西宁人,硕士,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级程序应用;李国禄(1974-),男(土族),青海西宁人,硕士,青海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级程序应用;李自清(1975-),男(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青海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应用;惠宝峰(1977-),男(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青海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商务网站与应用;裴生雷(1981-),男(汉族),山东青州人,博士(在读),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数据挖掘。
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何准确地定位、获取信息,如何评估、组织获取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专业问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41理新论管一、人才培养模式及我国MPAcc 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MPAcc是我国教育部学位办于2003年12月正式批准设立,专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将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学术型教育向复合型、大众化教育转变。
从十几年的培养经验来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是未来人才需求的主流,也是我国MPAcc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青海民族大学MPAcc 发展现状青海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4年 5月MPAcc申报成功,成为青藏高原首家会计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授课,截止到2017年年底,在校学生达186人。
三年来,积累了一些教学和培养经验,但由于学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MPAcc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以及信息化背景下从事复杂的会计、审计、财务等管理工作,自主工作能力强,具备会计综合管理及财务决策能力,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
这个培养目标是按照MPAcc教指委的要求写的,总体没有大问题,但缺乏我校培养学生的特色,没有立足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和我校实际,显得空泛而又缺乏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拘谨,与工作需求存在脱钩的问题 MPAcc的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当本着适量而精的原则,且注重多样、实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但该校课程设置按要求分为必修课(公共课、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实践课三个模块。
课程的设置中规中矩,而且大都偏会计理论知识,没有设置校内会计实验课、跟进会计实务的进阶训练,也没有深化和提炼当地的区域特色,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省级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021年度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1.10.13•【字号】青人社厅函〔2021〕515号•【施行日期】2021.10.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正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省级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021年度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统筹推进“一优两高”战略、“五个示范省”和“四地”建设,确保人才政策落实落细,进一步激发高层次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积极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根据《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人社厅发〔2014〕99号)要求,即日起开展省级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021年度业绩考核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考核对象各省级事业单位2018(含2018)年以前引进并备案,且符合享受高原工作补贴规定条件的高层次引进人才(以下简称高层次引进人才)。
二、考核内容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其2021年在本单位、本学科、本专业取得的业绩(包括论著、科研成果、专利和在技术攻关、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中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三、考核程序按照个人总结、单位考核、人社部门审核、资金核拨的程序进行。
(一)个人总结由考核对象本人填写《青海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业绩考核表(2021年度)》(见附件1)一式二份,一份由用人单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一份由用人单位留存备查(单位留存考核表需附考核对象本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二)单位考核1.综合考核。
用人单位按照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核等程序,对考核对象一年来的职业道德、学术成果、表彰奖励、工作业绩、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个人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考核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