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拓展阅读 李政道的 生活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7访李政道博士他,是一位涵养极深又酷爱艺术的大科学家。
他,31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以宽广胸襟和大师风范向世人证明科学没有国界;他,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洒脱。
他是谁?他就是享誉全球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博士。
让我们走近大师,追寻大师的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美字体赏美文飘舞一次,美丽一次看到蝴蝶,我常常会想起“翩翩起舞”这个词。
我想,这个词的来历必定和蝴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我曾经在一个红霞掩映下的黄昏,于河岸注视着一只蝴蝶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应用角度] 此素材适用于“谦逊”“创新”“勤勉”“拼搏”“追求"“理想”“坦然面对功利”“为科学献身”“内因和外因”“天才”“奋斗”“责任"“正确对待成功”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1)常言道:“满招损,谦得益.”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人,大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人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端。
李政道博士在获奖后能有如此谦虚的胸怀,表现了他在科学研究上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拼搏精神。
学海无涯,勤奋为路。
人活于世,理应志存高远,孜孜以求;淡泊名利,莫为一时的名利所累,以求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高考作文《谦虚为人》)(2)努力是船,机遇是风,待到风起时,努力着必将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自15岁开始在各地流浪学习,醉心于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努力让他在西南联大崭露头角;而此时,国民政府选派九人小组赴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则是助其扬帆的东风.他争取到了联大仅有的两个名额,并以此为契机,在物理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最终在31岁时,成为最年轻的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的科学家。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本课话题——天才一、从课本中积累“‘天才’加了一个‘天’字就虚了,当然做这类的工作总得要有才能,还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总体上研究的环境要好,并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
”二、从历史中积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方仲永,这样一个在任何人看来都会拥有光明前景的天才,由于自己放弃了努力,再加上家长的误导,落到最后“泯然众人”的地步,着实可悲。
看来,是天才不一定就能成功,能成功的也不一定就是天才。
三、从名言中积累1.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2.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塞涅卡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一、作者简介闵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1959年应征入伍,历任辽宁师院中文系进修班学员,北海舰队创作室副主任、主任、某艇政委。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岛》《桅影》《旅顺口人》,中篇小说《海神阿修罗》《海底》,长篇报告文学《在倾斜的版图上》。
二、背景回放与大师们对话2001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纪念日。
为此,北京青年报社与《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联合推出了大型采访活动——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在国家或地区,与大师们面对面访谈。
《北京青年报》每周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报道。
本文即为这次系列人物专访《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的节选。
本文是记者2001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李政道博士作的专访。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斑斓.(l án ) (2)模拟.(n ǐ) (3)洗漱.(sh ù) (4)纸簿.(b ù) (5)倾.斜(q īn ɡ) (6)华裔.(y 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缪绸缪(m óu 姓缪(Mi ào(2)落大大落落(lu ō落地(lu ò 2.语境辨析法(3)爸爸给他买了一身小警服,他穿在身上,反复模.(m ó)仿警察的执法模.(m ú)样,很是逗人。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
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
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打印版。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访李政道博士》写作特色赏析
1.采用“直问”式访谈
采访对象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采访的时间有限,采访机遇难得,所以记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就选用了“直问”式: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合乎场合,合乎情理。
2.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
本文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和采访的时间及场合限制,促使记者对所提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和准备。
首先,所提问题或是与李政道博士本人的科研密切相关,或是与中国科技有关,或问科学成就,或问科学精神,始终紧扣“科学”这一话题,换言之就是话题集中,这样就避免了问得过多、过杂。
其次,作者虽问了不少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明确单一的,且不同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语调和句式。
如前五个问题是直接发问,而后面几个问题却大多用了选择问句,且用了“可不可以这样说”等委婉的语调。
打印版。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本课话题——天才一、从课本中积累“‘天才’加了一个‘天’字就虚了,当然做这类的工作总得要有才能,还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总体上研究的环境要好,并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
”二、从历史中积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方仲永,这样一个在任何人看来都会拥有光明前景的天才,由于自己放弃了努力,再加上家长的误导,落到最后“泯然众人”的地步,着实可悲。
看来,是天才不一定就能成功,能成功的也不一定就是天才。
三、从名言中积累1.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2.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塞涅卡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一、作者简介闵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1959年应征入伍,历任辽宁师院中文系进修班学员,北海舰队创作室副主任、主任、某艇政委。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岛》《桅影》《旅顺口人》,中篇小说《海神阿修罗》《海底》,长篇报告文学《在倾斜的版图上》。
二、背景回放与大师们对话2001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纪念日。
为此,北京青年报社与《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联合推出了大型采访活动——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在国家或地区,与大师们面对面访谈。
《北京青年报》每周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报道。
本文即为这次系列人物专访《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的节选。
本文是记者2001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李政道博士作的专访。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斑斓.(l án ) (2)模拟.(n ǐ) (3)洗漱.(sh ù) (4)纸簿.(b ù) (5)倾.斜(q īn ɡ) (6)华裔.(y 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缪⎩⎪⎨⎪⎧纰缪.(mi ù)姓缪.(Mi ào )绸缪.(m óu ) (2)落⎩⎪⎨⎪⎧ 落.下(l à)落.枕(l ào )落.地(lu ò)大大落.落(lu ō) 2.语境辨析法 (3)爸爸给他买了一身小警服,他穿在身上,反复模.(m ó)仿警察的执法模.(m ú)样,很是逗人。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李政道的“生活方式”陆仁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
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
“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
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
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没多少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
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
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事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
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
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
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
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
所以,孔子七十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在学英语。
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
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花逗鸟,含饴弄孙,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混沌.(dùn)洗漱.(sù)食不果.腹(guǒ) 察.言观色(chá)B.模.样(mú) 庇.佑(pì)无耻谰.言(lán) 返璞.归真(pú)C.纰缪.(miù) 对称.(chèn)桀.骜不驯(jié) 涣.然冰释(huàn)D.华裔.(yì) 模拟.(nǐ)戮.力同心(chuō) 力挽狂澜.(lán)解析:A项,“漱”应读shù; B项,“庇”应读bì;D项,“戮”应读lù。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蜜切斑斓题诗神同广大B.洗簌顷斜动荡精确C.辉煌国籍宇秤刺绣D.幅员博士蕴藏码头解析:A项,“蜜”应为“密”;“同”应为“通”。
B项,“簌”应为“漱”;“顷”应为“倾”。
C项,“秤”应为“称”。
D项,没有错别字。
答案:C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它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
B.“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与各个股东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弄得措手不及时,一个更大的打击来临了。
C.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集体是非常团结的。
D.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
解析:C项,见仁见智:指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
和“达成共识”矛盾。
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斑斓.( ) ②混沌.( ) ③洗漱.( ) ④纸簿.( ) ⑤加缪.( ) (2)辨形组词①⎩⎪⎨⎪⎧ 缪( )谬( ) ②⎩⎪⎨⎪⎧漱( )嗽( ) ③⎩⎪⎨⎪⎧煌( )惶( )徨( )2.词语积累(1)混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通广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辨词填空(1)斑斓·斑驳①三千多幅少儿美术作品把深圳画院陈列厅装扮成了色彩________的世界。
②巨大的岩石被百年岁月侵蚀成________的色彩。
(2)倡导·倡议①我们________开展劳动竞赛。
②湖南卫视近年来一直________以快乐立台,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娱乐的旋风。
4.名言警句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作者简介闵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曾对李政道博士进行专访。
2.背景展示李政道,美籍华人科学家,1926年11月出生于上海,早年先后在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西南联大读书,曾从师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
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原理,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 访李政道博士从容说课《访李政道博士》是一篇人物访谈——学生初次接触的新闻文体。
授课之初,应该教会学生对这种新闻文体有一个基本的理论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李政道背景资料的介绍,两方结合,使学生对文体知识和访谈对象有一个初步印象,再根据人物访谈的知识设计几个文体,解决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最后根据问题的答案,安排学生讨论从中可以学到哪些治学的方法和规律,以及个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教学重点人物访谈的基本知识和对访谈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李政道的治学方法在现实学习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人物访谈的文体特点。
2.找出记者提问的核心词。
3.懂得作者选择组合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寻找线索,统领全文。
2.小组合作与探究,理清课文思路。
3.分析人物话语,理解其中的含意,注重情感交流,感受新闻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强烈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的爱国情感和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李政道博士的基本情况: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在统计力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鉴于他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
今天我们来学习闵捷写的人物访谈《访李政道博士》,感受一下这位大家的风采。
推进新课师什么叫人物访谈?翻到“点击链接”部分的《访谈的技巧》,看看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筛选出来)生我们觉得人物访谈首先要确定对象,比如说你要访问姚明,你想了解姚明一些东西。
生在确定了访谈对象之后,要确定访谈的主题。
谈什么要清楚师说得很对,要确定对象、确定主题,这样才能算是做好了前期准备的一些重要工作,除了这些前期准备还有哪些要做?生确定了主题之后,应该确定要向对象问哪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主题的落实。
《访李政道博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研究重点语句,理解访谈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研究重点词句,理解访谈内容;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访谈技巧。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李政道(Tsung-DaoLee)美国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
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
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对称性不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
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获奖1957诺贝尔物理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7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9伽利略奖章1986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4和平科学奖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1997纽约市科学奖1999教皇保罗奖章1999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纽约科学院奖•名誉学位•1958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1969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1978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1982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1984Bard学院科学博士•1985北京大学科学博士•1986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1988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199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1991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1992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1994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工作简历•1950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1950-5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5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3-55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55-56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6-60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62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1960-6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2-63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1963-64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84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1984-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86-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WL)主任1986-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1988-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1997-2003RIKEN-BNL 研究中心主任2004-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访谈录,记者依次向李博士问了一些问题,都是什么内容的?依次列出。
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2001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仔细观看,这幅画原来是一幅双面绣,是根据模拟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图创作的。
图下方是李政道先生的题诗:“问君家何处,来自混沌初。
”等了一会儿,李政道先生来了。
记者:您在获诺贝尔奖后的演说中,给瑞典的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李政道:记得。
我先把背景讲一下。
诺贝尔奖到今年已经设立了100周年,它有相当长久的历史。
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
经济学奖和和平奖是后来加的。
1957年12月10日颁奖那天,正是瑞典大学传统上的学期结束的日子,学生们到我们举行宴会的地方来庆祝、唱歌。
以往这个时候是由文学奖得主代表所有得奖者来回答问题,但是,那天学生们指名要我来回答,因为他们觉得我看上去和他们年纪差不多。
那年文学奖的得主是加缪,法国的一位作家,文章写得非常好。
我就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它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
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
记者:最初您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这种创新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一再倡导的。
44年后,您以当代物理学界大师级人物的身份,如何评价这种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李政道: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科学的发展还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
宇称守恒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实验证明了的。
创新两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
即好的和新的东西。
凡是新的东西都把旧的包在里面,用所有过去的知识都能解释得通,所以,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原文有删改)1.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写作技巧的能力。
2.7《访李政道博士》课时练习【识记与理解】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混沌(dùn )洗漱(sù )食不果(guǒ)腹察(chá )言观色B.模(mú)样庇(pì)佑无耻谰( lán )言返璞(pú )归真C.纰缪(miù)对称(chèn )桀(jié)骜不驯涣(huàn)然冰释D.华裔(yì )模拟(nĭ)戮(chuō)力同心力挽狂澜(lá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晋升灰烬觐见进退两难噤若寒蝉B.闪烁硕大回溯媒妁之言数见不鲜C.邂逅亵渎狡黠不屑一顾歌台舞榭D.罪孽啮齿涅槃劣迹昭彰蹑手蹑脚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惊蛰班斓文过饰非按图索骥B .睿智泡制丰功伟绩真知灼见C .城隍慰藉饶有趣味日簿西山D .辩士斡旋挺而走险强弩之末4.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李政道博士多年来与中国保持着的关系。
(2)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科学的发展还必须要有的基础。
(3)在国内不一样,学生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意见。
(4)至于科学与艺术,它们是有相通的地方。
A.亲切坚固保留切实B.密切坚固保存确实C.密切坚实保留确实D.亲切坚实保存切实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______在哪里做的工作,_________是华裔科学家得奖,我们都感到同样的光荣。
②所以,创新_________要大胆,________具备分析的能力。
A.不管只要不仅更要B.无论假如不光还要C.无论假如不仅更要D.不管只要不光还要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记者:您31岁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获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天才、幸运?还是其他?B.我们来想一下:巴基斯坦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C.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陈鲁民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
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
“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
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
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
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
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
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
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
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
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
所以,孔子七十读易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学英语。
然而,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
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养花,逗逗鸟,含饴弄孙,悠然南山,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以吃喝玩乐为幸福,有人以游山玩水为幸福,也有人以献身事业为幸福。
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再枯燥无味也能甘之如饴。
的确,论物质生活他们可能无法夸耀于人,但在他们脸上,时常会露出一个创造
者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淡泊名利,倾心工作,是一个人的人生最佳状态。
一个有志者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人生,尽量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做出自己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问心无愧,不白来人世走一趟。
就像李政道先生那样,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轰轰烈烈干工作,扎扎实实搞研究,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为人类做贡献,这辈子才活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