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神经调节(2)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3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课程标准】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
【学习目标】说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讨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的实例〞强化稳态观。
2.科学思维——通过建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模型,培养建立模型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了解高温环境下的体温和水盐调节,梳理关注人体健康、学以致用的态度。
【学习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1: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型的构建资料1:在细胞内,1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放出2870KJ 的能量,其中1161KJ 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形式丧失用来维持体温。
资料2:以下两个表格是“人体各器官产热量〞和人体各器官的散热量。
资料3:动物实验说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存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
如果破坏大脑皮层某部位,而保存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动物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但无法感知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小组讨论】〔1〕根据资料1分析得出: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 。
〔2〕根据资料2的表格1和表格2分析得出:人体散热器官:主要是 。
产热器官:主要是 。
〔3〕根据资料3分析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温度感觉中枢:位于 。
温度感受器:位于 。
〔4〕思考:为了维持体温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体温恒定的原理: 。
〔5〕思考:同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下的散热量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体温保持恒定的情况下〕。
散热器官 散热量〔KJ 〕 百分比〔%〕 皮肤 10613 84.5 肺 1759 14.0 肾、大肠 188 1.5 合计 12560 100.0 产热器官 产热量〔%〕 安静 运动或劳动 脑 16 3 内脏 56 22 骨骼肌 18 73 其他 10 2表格1 表格2资料4:在寒冷的环境中,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二) 5.听觉位听神经(或传入神经) 听觉传出神经效应6.C 7.B8.C 9.(1)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2)略(3)略第4节动物的行为1.神经系统激素2.先天性本能大脑皮层后天学习行为大脑皮层3.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4.D 5.D 6.A 7.A 8.D 9.D 10.B 11.(1)神经系统(2)神经感觉运动第5节体温的控制1.骨骼肌内脏内脏骨骼肌2.皮肤直接散热汗液蒸发3.产热散热4.A 5.D 6.D 7.C 8.C 9.产热散热升高10.(1)A 高于(2)舒张大高增多(3)汗液蒸发 C 11.D 12.D 13.C复习题1-5 ADBDB 6-10 BCDAD 11.胚芽的尖端植物的生长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抑制植物的生长12.血液糖类90毫克/100毫升13.内分泌腺激素血管血液循环14.反射反射弧15.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神经系统16.增加增多17.(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C A、G (3)C 脊髓骨骼肌18.显示种子萌发时,根所在的部位不同,以此来证明根是否有向地生长的特点19.地球引力向地单侧的光线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茎的背光侧生长更快20.B 21.(1)结论:视觉对蝙蝠避开障碍物并不重要。
理由:被蒙住双眼的蝙蝠成功避开障碍物的比例与未被蒙住眼的蝙蝠基本相同。
(2)结论:听觉对蝙蝠避开障碍物很重要。
理由:成功避开障碍物的比例只有未被蒙住耳的蝙蝠的一半。
(3)结论:两只耳对蝙蝠避开障碍物很重要。
理由:一只耳被蒙住,虽然另一只耳能听,但成功避开障碍物的比例与蒙住双耳的蝙蝠基本相同。
(4)结论:发出超声波对蝙蝠避开障碍物很重要。
理由:不能发出超声波时,被蒙住嘴的蝙蝠成功避开障碍物的比例与被蒙住双耳的蝙蝠一样。
(5)蝙蝠更多的是依靠听觉来避开障碍物,这对它是有利的,因为蝙蝠是夜间出来活动的,光线较暗,视觉的作用就降低了。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观点和作用机制。
2. 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3. 能够分析并诠释生活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际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探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互相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理解神经递质和激素的作用机制-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制作PPT课件。
3.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模拟神经系统的玩具等。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干系。
2. 讲解新课:分步骤、分层次地讲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知识,包括神经元、神经激动、激素等观点,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和调节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干系,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互相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糖尿病、甲亢等疾病的成因,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
6. 总结归纳:最后,教师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干系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7. 课后作业:安置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教室表现和学生作业情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据此调整和完善后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互相作用干系。
2. 掌握影响神经-体液调节的因素,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编稿:闫敏敏审稿:宋辰霞【学习目标】1、能说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难点)2、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4、重点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点梳理】要点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1)类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仅表现为彼此接触,局部电流沿着轴突一直传到其分支的末端,这些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两类: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两种。
(2)结构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其上有受体。
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3)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
(4)神经递质传递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冲动的传递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要点诠释:(1)递质传递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有些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一定都是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Cl-内流,下一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不能形成兴奋性神经冲动。
(2)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某些化学药品能阻止兴奋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导致反射不能完成。
要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要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脑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支配对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