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活动猛烈期的衣食住行(2021年)
- 格式:docx
- 大小:61.99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程标准原文】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图示识记太阳辐射概念及能量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分析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3.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太阳活动的概念及类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太阳概况: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 。
(2)太阳辐射 ①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②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知识链接]1.太阳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 ――→高温高压He +能量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维持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提供能源:包括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和大气层的结构(下图):太阳的大气层,是人类能观测到的太阳部分,由里到外依次为A光球层、B色球层和C日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2.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
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2.为什么说煤和石油是来自于太阳的能源呢?结合下图说一说原因。
远古时期的动植物生长也是靠太阳,由于地壳变迁被埋入地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归根到底煤和石油的能量还是来源于太阳。
3.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主要类型太阳黑子:出现于上图中A层,变化周期约为11年,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出现于图中B层,释放巨大能量,周期约为11年。
[学法指导]太阳活动类型[知识链接]“磁暴”是指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扰动现象。
观看极光条件:①太阳活动强烈;②高纬度地区;③极夜时期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江津新高考协作体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满分45分)9月6日20时02分,太阳爆发了有史以来最耀眼的耀斑。
如图为太阳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A.①层和②层B.①层和③层C.②层和①层D.②层和③层2.此次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B.影响有线电通信C.北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D.发生“磁暴”现象3.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是()A.煤炭采掘B.水产养殖C.航天发射D.道路施工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于2015年3月17日至18日“光临”地球。
美国太空天气预报人员说,这是过去一年半中最“生猛”的太阳风暴,此次太阳风暴持续了24小时至36小时,会对太空中运行的部分卫星及地球上的某些电网造成短暂影响。
读图回答2﹣2题。
2.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A.①层和②层B.①层和③层C.②层和①层D.②层和③层9月6日20时02分,太阳爆发了有史以来最耀眼的耀斑。
如图为太阳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面3﹣4小题。
3.此次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B.影响有线电通信C.北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D.发生“磁暴”现象4.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是()A.煤炭采掘B.水产养殖C.航天发射D.道路施工如图示意世界某海城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甲海区盐度等值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B.径流C.降水D.气温5.乙海区形成盐度高值中心的主要原因是()A.海域封闭,海水交换少B.远离陆地,淡水注入少C.降水较少,蒸发较强烈D.暖流经过,海水盐度高6.引起丙海区盐度等值线向南弯曲的洋流是()A.巴西暖流B.秘鲁寒流C.墨西哥湾暖流D.加利福尼亚寒流如图示意世界某海城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影响甲海区盐度等值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B.径流C.降水D.气温7.乙海区形成盐度高值中心的主要原因是()A.海域封闭,海水交换少B.远离陆地,淡水注入少C.降水较少,蒸发较强烈D.暖流经过,海水盐度高如图示意世界某海城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典型例题选择题1、根据欧洲太阳黑子研究中心推测,2020年为太阳黑子低谷期。
太阳黑子不活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
图1为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在太阳活动的低谷期,()A.地球的气温会逐渐升高B.极地附近的极光减少C.我国东部旱涝灾害减少D.无线电通信信号中断(2)据图推测,再过5~6年,我国东部()①降水明显增加②降水明显减少③涝灾发生次数增多④旱灾发生次数增多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A【提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B(2)A2、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地貌主要由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山地等组成,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
为培育适宜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科研小组对盆地和高原面上的相关自然要素进行观测分析。
下图为蒙自市同纬度地区盆地和高原面逐月总太阳辐射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月总太阳辐射量春季高于夏季,原因是()A.春季太阳高度最大B.夏季白昼较短C.春季没有降水D.夏季云雨天气多(2)月总太阳辐射量高原面比盆地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高原面上()A.植被较多B.降水较多C.污染较重D.太阳高度较小(3)盆地与高原相比较,治理石漠化的植物宜分别具有的习性为()A.喜光热、喜温凉B.喜高温、喜湿热C.喜温凉、喜光热D.喜湿热、喜干热答案:DBA【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解析:略略略【解答】略略略3、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天气D.大气透明度(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D【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表格数据表明,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纬度越高,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导致太阳辐射强度变小,因此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纬度,A符合题意;地形、大气环流、洋流可能会因影响云量多少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可能总辐射量不考虑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因此这些因素对可能总辐射量影响不大,排除B.C、D。
太阳活动峰年年份
太阳活动的峰年年份是不固定的,它们遵循了一个大约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被称为太阳活动周期。
根据历史记录,最近的几个峰年分别是:
- 2000年
- 2013年
- 2024年(预计)
每个峰年都标志着太阳黑子数量的高点,以及太阳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的高峰期。
然而,具体的峰年时间会因太阳活动的复杂性而有所变化。
因此,预测太阳活动的确切峰年年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并需要通过对太阳活动的持续观测和研究,以了解未来太阳活动的趋势。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速记与演练手册(湘教版)2.2 地球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昼夜半球:A B2.地球直转方向:。
二、地球公转1.北半球节气名称:A B C D2.北半球节气日期:① ① ① ①3.地球公转方向:4.太阳直射的重要纬线的名称:甲乙丙三、“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1.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2.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①。
3.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①。
一、地球公转图判断公转运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地球公转图判断公转运行的位置:左图中A段位置:3月21——6月22日;B段位置:6月22——9月23日;C段位置:9月23——12月22日;D段位置:12月22——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
昼夜长短判断:在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这段时间都是昼长大于夜长;秋分→冬至→春分,这段时间都是夜长大于昼长。
二、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对节气的判断三、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知识点01 根据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地球运动的位置和昼夜长短【典 例】(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
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 .①段 B .①段C .①段D .①段2.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为( )A .昼逐渐变长B .昼先变长再变短C .昼逐渐变短D .昼先变短再变长读图剖析知识点02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二十四节气的大致位置和地球运行位置【典 例】(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5日21时41分,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绍兴市永和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检测高一地理试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 Ⅰ(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我国某中学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双星伴月”奇观,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木星属于 ( )A .恒星B .行星C .卫星D .流星2 .图中奇观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农历的 ( )A .初一B .初四C .十五D .二十七开普勒 186f 是一颗环绕红矮星开普勒 186 的行星,距离地球约492 光年,是第一颗在太阳以外的恒 星附近发现的宜居带(适合生命居住的地带,意味着它的温度可能会比较舒适)的系外行星。
下图示意宜 居带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宜居带位于 ( )A .河外星系B .银河系C .太阳系D .地月系4 .该宜居带的形成条件主要是 ( )A .与恒星距离适中B .恒星的质量适中C .宜居带内的行星有大气层D .宜居带内的行星有液态水读下面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辐射按波长分为三部分,其中① 、② 、③分别代表 ( )A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B .红外区、紫外区、可见光区C .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D .可见光区、紫外区、红外区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地球表面分布均匀B. 间接为地表提供光热C. 是地球上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D. 能量源自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2024 年 9 月 18 日 20 时 08 分,安徽合肥肥东县发生 4.8 级地震。
震源深度 12 千米。
不少市民发现手 机上提前蹦出来地震预警信息,大家纷纷惊呼真的有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地核① ②③8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依据是 ( )A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小B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大C .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小D .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大箐口天坑位于重庆市武隆北部,坑壁有较多流水侵蚀痕迹。
2023北京育才学校高一(上)期中地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
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
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1. 恒星格利泽486处于()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2. 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A. 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B. 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C. 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D. 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3. 行星格利泽486b所处的宜居带应为()A. 圆形B. 环形C. 扇形D. 方形4. 据探测,行星格利泽486b的表面温度约为430℃,则其()A. 不可能存在生命B. 不适宜人类居住C. 不利于岩石凝固D. 不具有漂浮大气中国国家天文台网站每日发布太阳活动的监测及预报。
表为2021年11月19日~21日太阳活动监测情况。
据此,完成问题。
5. 表中对太阳活动的各监测项目,属于直接针对太阳的有()①耀斑②地磁活动③日冕物质抛射④黑子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结合三日太阳活动监测情况可推测,此时太阳活动()A.处于平静期B. 处于活跃期C. 达到高峰值D. 开始减弱读“我国内蒙古西侧库布齐沙漠中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景观图”,完成问题。
7. 该地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 技术先进,土地储备充足B. 资金雄厚,能源供应短缺C. 太阳能丰富,土地储备充足D. 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8.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A. 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B. 为生物生长、水体运动等提供动力C.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信D.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
余姚中学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 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第三步,借助木星引力,将地球弹射出太阳系,经星际流浪, 抵达新家园。
完成 1、2 题。
1 .在地球流浪经历的 A—B—C 三个时期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A .行星-行星-行星B .行星-卫星-卫星C .行星-卫星-恒星D .行星-卫星-行星2.比邻星能成为地球的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为地球提供( )A .大量液态水B .适宜的大气C .稳定的光照D .安全的宇宙空间某天,王老师吃完晚饭出来散步,对着西南方天空拍下了如下所示照片。
完成 3、4 题。
3 .据图可知,该日( )A .应该是农历下半月B .月亮在下半夜可见C .大约是农历初四前后D .过半个月后还是蛾眉月第 3 、4 题图4 .根据图中出现的天文现象推测,太阳、地球、月球、木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 D.第 1 、2 题图下图为地球不同纬度间太阳辐射的收入与长波辐射支出图。
完成5、6 题。
第5 、6 题图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极地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B. 低纬度地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C.中纬度地区热量支出小于收入D. 高纬度地区热量支出小于收入6. 太阳辐射的吸收值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的原因是( )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②高纬度地区冰雪反射率大③低纬度地区植被覆盖率高④高纬度地区晴天多降水少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024年5月9 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磁暴预警,受到高能带电粒子抛射过程(太阳风)的影响,5 月10 日、11 日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5月11 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5月11 日甚至5月12 日。
24节气秋分衣食住行【篇一:二十四节气详解—内心花开学校】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节气随和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增补历法,是古代办感人民长久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期间。
因为中国阴历是一种“阴阳历”,既依据太阳也依据月亮的运转拟订,所以不可以完整反应太阳运转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认识太阳运转状况,农事完整依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独自反应太阳运转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立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应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地点来区分。
立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向来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暖和,桃红柳绿;春是生长,耕作播种。
从立春交节当天向来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季。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要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医生去东郊迎春,乞求丰产。
回来以后,要恩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类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此后子子孙孙的全民的迎春活动雨水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阳历 2 月 18-20日),太阳黄经达 330 度时,此时,气温上涨、冰雪消融、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阳历 2月 18 日或 19 日开始,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同样,都是反应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世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季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录。
黄浦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调研测试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
在太阳活动剧烈的时候会发生的现象是A.长波无线电信号中断B.色球层的耀斑增多C.极光、磁暴和流星雨D.太阳黑子突然增亮2.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33.50°N,121.19°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上海多处有震感。
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处于板块生长边界B.震级5级不会造成经济损失C.地震烈度上海比盐城小D. 震源深度17千米属深源地震3.安徽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誉。
最适合制作歙砚的石材是板岩,岩性致密,贮墨不涸、不吸水、不透水,该岩石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4.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各国共同行动A.建立大范围热带雨林保护区B.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禁止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D.严格控制臭氧的排放量5.2021年11月1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内蒙古多地发生特大暴雪。
导致这次强冷空气活动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6.右图是非洲大陆某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7.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A.大自流盆地B.刚果盆地C.亚马孙平原D.恒河平原8.目前上海市城市道路透水砖铺设面积已超过110万平方米。
透水砖替代原来的不透水路面后,引起的变化是A.降水增加B.蒸发增加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9.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88.52%,,并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
2021年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XXX装。
晚年的孙XXX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XXX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XXX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XXX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XXX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XXX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XXX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编号:SM-ZD-68281太阳活动猛烈期的衣食住行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太阳活动猛烈期的衣食住行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996年元月15日,太阳突然爆发长达5个小时的高温气体喷射,总量约一百亿吨,辐射冲击范围达到560万公里。
当时的科学家推断:98、99、20xx年间,将是太阳活动的猛烈期。
仅从1998年6月26日上午10时20分太阳表面东北部黑子活动区爆发强烈的巨大的太阳光学耀斑的事件来看,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进入猛烈阶段。
现代科学认为:太阳活动进入猛烈期后,太阳的物理辐射(尤其是有害的紫外辐射)更加剧烈。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太空环境中心主任希尔德分析警告说:“这个周期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比先前的更大。
”衣──以首先红色衣裙为最佳,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太阳医学认为:穿红颜色衣服(裙)可以有效地抵抗太阳紫外辐射的侵袭。
有报道说“土耳其著名医学教授阿尔佛先生经过十多年的悉心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如果要避免因地球臭氧层变薄,皮肤受紫外线的危害,只要在阳光下穿1件红衣服便能达到目的。
”按他的话说:介于291-320毫微米波段的近紫外线,是太阳七色光谱中离红色光谱线最远的一种短波射线,很容易被辐射长波“吃”掉。
五年级第16课太阳的笔记一、生字词1. 氏(shì):姓氏。
如“摄氏度”,表示温度的单位。
2. 兽(shòu):野兽。
如“猛兽”,形容凶猛的动物。
3. 存(cún):存在。
例如“生存”,表示生物为了活下去而进行的活动。
4. 繁(fán):繁荣。
像“繁殖”,指生物产生新的个体。
5. 殖(zhí):生殖、繁殖。
6. 蔬(shū):蔬菜。
7. 麻(má):芝麻。
也指一种植物或者麻类织物。
8. 较(jiào):比较。
例如“较量”,表示双方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二、多音字1. 差- chā:差别。
例如“这两个数的差是5”,表示两者之间的数值差异。
- chà:差不多。
“他的身高和我差不多”,表示接近的意思。
- chāi:出差。
指因公外出。
- cī:参差不齐。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 传- chuán:传播。
“消息在人群中传播开来”,表示传递、散布的意思。
- zhuàn:传记。
如“《名人传》”,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三、重难点1. 重点- 理解太阳的特点,包括远、大、热。
课文中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体现这些特点,如“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这一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
- 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离不开太阳。
2. 难点- 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例如在说明太阳大的时候,“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里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和太阳作比较,并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的巨大。
四、关键词句1. 关键词- 远、大、热:这是太阳的三个主要特点,是贯穿全文的关键。
- 密切关系:概括了太阳与地球、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2. 关键句-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Safety issues are often overlooked and replaced by fluke, so you need to learn safety knowledge frequently to remind yourself of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活动猛烈期的衣食住行
(2021年)
太阳活动猛烈期的衣食住行(2021年)导语: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被麻痹,侥幸心理代替,往往要等到确实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才会回过头来警醒,所以需要经常学习安全知识来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1996年元月15日,太阳突然爆发长达5个小时的高温气体喷射,总量约一百亿吨,辐射冲击范围达到560万公里。
当时的科学家推断:98、99、2000年间,将是太阳活动的猛烈期。
仅从1998年6月26日上午10时20分太阳表面东北部黑子活动区爆发强烈的巨大的太阳光学耀斑的事件来看,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进入猛烈阶段。
现代科学认为:太阳活动进入猛烈期后,太阳的物理辐射(尤其是有害的紫外辐射)更加剧烈。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太空环境中心主任希尔德分析警告说:“这个周期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比先前的更大。
”
衣──以首先红色衣裙为最佳,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太阳医学认为:穿红颜色衣服(裙)可以有效地抵抗太阳紫外辐射的侵袭。
有报道说“土耳其著名医学教授阿尔佛先生经过十多年的悉心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如果要避免因地球臭氧层变薄,皮肤受紫外线的危害,只要在阳光下穿1件红衣服便能达到目的。
”按他的话说:介于291-320毫微米波段的近紫外线,是太阳七色光谱中离红色光谱
线最远的一种短波射线,很容易被辐射长波“吃”掉。
所以,客观地选定红颜色作为自己的保健流行色,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既简单易行,又经济实效。
而“红白相套、蓝白相间”的配辅也不会失却现代人追求高雅、江河和纯情美、个性美的永恒魅力;这一生活理念,紧紧扣住了当前天文环境的恶劣局势,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正如有人说:男性穿红,可以真正体现男性阳刚气;女性着红,更能体现女子特有的温柔和纯情的魅力。
食──以摄食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蔬菜和食物瓜果为最佳。
有专家指出,有些人之所以罹患癌症,就是因为患者血浆中缺少一种叫做胡萝卜素的东西。
所以,为限增强人体自身抵抗癌症和紫外线伤害的免疫力,尽可能多摄食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蔬菜和瓜果。
如菠菜、胡萝卜、韭菜油菜、芹菜叶、小白菜、罗卜缨、莴笋叶、油菜苔、豌豆苗、青笋肉片。
还有红黄红绿色水果以及各类动物的肝肾等内脏,鸡物蛋黄、牛奶等,都是富含胡萝卜和维生素A的上乘膳食。
住──最好定期或不定期移动床位,头朝东脚向西。
太阳医学认为:太阳活动猛烈期,地球生物圈和人类生存环境(主要指中纬度地区)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物理冲击,尤其对地球磁场的搅乱更甚更烈,并引发一种被称为“地辐射”的神秘射线猖厥肆虐。
所谓地辐射,
就是指来源于地核深处的地下水在流动时形成的一种有害射线。
有专家指出:这种射线十分奇特、诡异,放射强度尤其在地下水道的交叉处会迅速迭加而猛烈增大。
这种能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轻而易举地穿透地面、水泥,甚至数层楼板而作用于空间,使刚好居住在“辐射焦点”上的人,莫名其妙地受到伤害而罹患各种奇怪的疾病。
诸如神情忧郁、烦燥不安、头痛失眠、惊恐不宁、神经衰弱等。
但由于地辐射呈直线型放射,与相机对焦一样,只有不偏不椅对准焦点才能致病;只要巧妙地避开“辐射焦点”,自然就会相安无事,也就是说当察觉身体突然不适或出现上述病情时,就应当采取措施,──立即移动床位(定期或不定期),并调整睡向(最好头朝东脚向西),抑或重新全盘调整居室的家什的布局。
行──要强化户外综合防护。
太阳医学认为:人体过度的受太阳紫外线辐射,将会全面降低正常的免疫功能,使“后天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加剧,诱发心脑血管等25种恶疾;其中,最明显的危害将使人们皮肤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大,最终形成骇人听闻的“癌症浪潮”。
对此,中外医学专家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户外综合防护措施,──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尤其是12时以后)对皮肤有伤害的紫外线B、C光束含量特高,应尽可能避免直接裸晒,务
要加倍小心防护,慎晒冬天的太阳,严格限制夜间露天活动,自觉养成出门撑浅色或红色太阳伞,戴白色细帆太阳帽、白色丝绸帽或麦秆草帽,戴黄色、棕色或琥珀太阳镜等良好习惯。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