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内经_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_阳有余阴不足_思想_黄婉怡
- 格式:pdf
- 大小:154.21 KB
- 文档页数:3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
作者:佚名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2年第08期
著名医家朱丹溪所处的宋代,医者滥用辛热燥烈中药,而造成严重的伤阴之弊。
朱丹溪目睹其害,潜心研究,深有所得。
由此,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氣常有余,血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等重要学术思想应运而生。
“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的征候,也包括由于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引起的阴虚阳亢、气郁化火而产生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的征候。
朱丹溪认为正常人应是“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也就是说,健康人应气血协调,运行通畅。
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运行,气有赖于血的供养,一旦失调,便可发病。
鉴于此,正常人是不能乱用扶正补益药的,一旦乱用,势必打乱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须知扶正补益药,专为虚证而设,如无虚证切勿滥用。
若乱用人参、黄芪之类补气药,气血就不协调了。
气为阳,血为阴,乱服补气药势必造成阳盛阴衰,阴虚生内热,虚热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于是就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热痛、心中烦热、尿赤便秘等症状,并极易诱发各种炎症,进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与免疫力。
若乱用补气药,就很可能会产生“气有余便是火”的征候。
同时,也是根据“气有余便是火”的中医指导思想,朱丹溪的主要摄生原则是“幼年不宜过于饱暖,以护阴气。
青年当晚婚,待阳气成长。
婚后当节制房事,摄护阴精”。
今天重温这一段明训,对现代养生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摘自《中老年健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导语: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朱丹溪为历史上的养阴派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朱丹溪从《黄帝内经》中领悟到,阴气难成而易亏,人体中存在着“火易亢水易乏”的发病因素。
丹溪认为,外事时时感应于心,五志六欲七情又都统之于心,心易为物所感而妄动。
心动则君火动。
要使其动而不妄,保养办法是息心静虑,使心不为物欲所迁,情欲所动,“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他吸收了儒家的养生观点,强调人心听命乎道心,。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倡行的一个说法,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序言中提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
他的这个观点源于《素问》,他在书中提引《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和《方盛衰论》“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文,作为立论依据,加以阐发。
首先他用取类比象说法从自然界中得到验证,其谓:“天地为万物父母。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
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
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天阳地阴,天大地小,日阳月阴,日常圆,月恒缺。
朱氏用日月的盈亏,天地的广狭这一自然现象来说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道理。
人体本身也是如此,他所说的“阴阳”具体是指气血而言。
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在人体的机能活动中,阳动是起主导作用的,即所谓“阳常有余”。
而阴精难成易亏,即所谓“阴常不足”。
诚如朱氏所谓:“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
”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日:“男于六十四岁而精绝,女于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何况人之情欲无涯。
”说明精血阴气常显不足,并告诫后人要注意保养阴精。
疾病的发生,也往往表现出阳有余阴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欲过度所致相火妄动。
如丹溪所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君火、相火皆属阳,易为物欲所感而妄动,这种被物欲激发的相火翕然而起,必致阴精耗伤而诸病丛生。
另外,阴亏不足更易导致阳亢,他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读朱丹溪有感今天突然明白了一句话。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这是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出的中医理论。
朱丹溪作为一个年近四十才学中医的名家。
再学医以前一直是个儒生,读的书也是四书五经。
但是学医一上手就是大师级的人物。
先是自学黄帝内经看好她母亲的痼疾。
后来师从罗知悌罗老爷子,学成后就提出了这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滋阴派理论。
我认为这个理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人。
简直就是一语道破了大部分现代人患病的根源。
因为就人而言,精神意念为阳,骨骼肉体为阴。
而现在人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精神意念飞来飘去的驰骋田猎。
不是去想破脑袋的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就是在短视频电影电视综艺的虚幻世界里迷醉。
意念和想法被过度的激发了出来,即使已经熬夜追剧刷视频到了临晨两点仍感意犹未尽。
或者白天做生意或搞管理,处人事,脑海中想法如翻江倒海,即使躺在床上也要辗转反则很久才能入睡。
这就是过度激发阳气的作用,称之为阳常有余。
而阴是说人拥有的这个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的身体。
阳已经被激发的那么疯狂了,脑海里充斥着梦想,金钱,名誉,酒色,可是这个身体却越发动弹的少了。
和过去的人比,出门就是车,路走的少了。
遍地饭店再不行还能叫外卖,连做饭洗碗都省了。
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又不像以前的人还得用扁担挑水。
把压肩膀的功夫省了,好留下来低头看手机得劲椎病。
过去的人还得推磨碾面,碾米的,现在都是现成的淘宝拼多多。
下单就有货。
所以身体的运动量严重不足。
连朱丹溪的时代他都感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然后乱七八糟,奇离古怪的病都出来了。
而医生能治病却不能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就如《功夫》里的台词说的“药物只是辅助”总归来说也是治标不治本。
《黄帝内经》讲阴阳平衡,方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而现代人阳有余,而阴不足,阴阳有偏盛,何以能终其天年?。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作者:中医伤寒学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惑之者以为不刊之论,实则荒谬不经之言也。
确乎不拔之论当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以人生即一由生向死过程,阳者,生气也,阴者,死气也,阳消一分,阴长一分,人就向死近一分。
多一分阳气便多一分生机,自然之理也。
君不见冬日之木乎?阳气潜藏,阴气弥漫,枝叶摧折,形容枯槁,阴寒之极,死气临之也。
冬至子时,一阳初动,阳气渐复,至于立春之后,阳气敷布,生机渐发,春色渐渐盎然,生命复苏,情志畅然,此亦显而易见之理也。
刘河间朱丹溪乃以天时之变,妄言为常,当火气行时滋阴降火或有一时之效,然时过境迁仍执之以为恒常不变之理,则大谬也,昔之琼浆,今为鸩毒矣。
观今之动辄以滋阴降火统治诸病者,杀人者众,生人者寡,犹执迷不悟以朱刘之言为根据,黄坤载谓彼等为下愚、厉鬼,良有以也。
再观近世所谓名医如施今墨孔伯华者流医案,宗刘朱谬论,动辄降火,用药杂乱,不了了之,难得入口见效者,今世宗彼等者又不知凡几,此大众所谓中药见效慢之说所由来者也。
朱刘之过在以妄为常,庸工之过在不知变通。
客气不无常变,主气终有盛衰。
阳胜阴则动有余,阴胜阳则动不足,此常态也。
动为阳,生气也,静为阴,死气也,明乎此则自能识得阴阳死生之变矣。
阴阳升降论道生一,太极也。
一生二,两仪也:阴阳也,动静也,在象为水火也;二生三:阴阳相感,水升火降,升降之间,中气成焉,中气者,土也;三生万物:水流湿,火就燥,湿土生木,燥土生金,金木成气,万类成形矣。
火性上炎,外阳内阴,升中有降也。
水性下润,外阴内阳,降中有升也。
金性收敛,在卦为兑,一阴居上,二阳居下,阴覆二阳下降归坎也。
兑上一阴,从离中来也,离阴为阴之祖,故名太阴。
木性敷扬,在卦为震,一阳居下,二阴居上,阳载二阴上升于离内也。
震下一阳,从坎内来也,坎阳为阳之祖,故名太阳。
离阴右降,肺气从之收敛也。
坎阳左升,肝气从之敷扬也。
离阴不降则胃土燥结,肺金失养,此朱鸟汤黄连阿胶所自出也。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前天写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点,很多朋友搞不懂与《内经》“阴平阳秘”的差异点,其实不管是张介宾的“阳常平阴不足”还是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都是常见的病理状态情况,而“阴平阳秘”是《内经》倡导的最佳动态平衡状态,“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
“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再来看明末医家张介宾倡导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重点地论述了元阴与元阳(或称真阴与真阳)的实质关系,并进一步把真阴真阳归属于命门之水火,创制了左归和右归等方剂,运用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中坚。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是以元阴元阳互根为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
他认为,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
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乘而死。
阳为阴的主导,阴为阳的基础,所以在生理上元阳、元阴两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说,后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虚实,妄用寒凉攻伐,以致贻害无穷。
景岳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阳常有余”之说而谓“阳非有余”。
盖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也,此为其温补立论的根基。
张氏进而把阴阳都归属于肾之命门,认为人一身阴阳之消长,皆由乎命门之水火。
他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这样把阴阳归一,较之把阴阳分属于左右两肾更符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门学说更加完整具体,可以说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丰富,并发展了丹溪火论学说的理论。
今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证治探讨张晓平【摘要】今人偏阴体质增多,“阴常有余,阳常不足”,阳虚证多见。
广义阳虚证治内涵不宜局限,补气、行气、行津、活血、祛寒及狭义补阳等多用温热药,均属广义补阳。
今人疾病防治应多重视补阳,补气勿忘补阳,行气、行津、活血勿忘补阳,祛寒亦勿忘补阳。
阳虚证固然需补阳,阴虚证亦需补阳,可令“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今人广义阳虚证还需辨病辨证结合立法处方。
今人防病,春夏宜补肝心之阳,秋冬宜补肺肾之阳。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阴阳失调;阳虚证;补阳法;辨病辨证施治;中药袋煮散【作者】张晓平【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湖北武汉 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疾病的发生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人体阴阳失调。
朱丹溪认为,金元时期患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补阴。
今人则偏阴体质增多,“阴常有余,阳常不足”,阳虚证多见,故补阳之品大行其道。
广义阳虚,包括气虚、狭义阳虚等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抗病、康复无力,阴寒邪气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所致诸证候。
因此,广义阳虚证治内涵不宜局限,广义补阳亦应包括补气、行气、行津、活血、祛寒及狭义补阳等多应用温热药物的治法。
气虚为狭义阳虚之渐,狭义阳虚为气虚之极,气虚进一步发展必致狭义阳虚,故无论气虚是否发展至狭义阳虚,补气方中加入狭义补阳之品,可达固护阳气,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
阳气虚易致气滞、血瘀或津停之实,气滞、血瘀或津停之实反过来又损伤阳气,故无论气滞、血瘀或津停之证阳气虚损是否明显,行气、行津、活血方中加入狭义补阳之品,可达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
阳气内虚易招惹外寒乘虚而入,所谓外寒所奏,阳气必虚,祛寒虽属广义补阳,但所用热药略有区别,故无论外寒之证阳气虚损是否明显,祛寒方中加入狭义补阳之品,可达温阳散寒的目的。
因阴阳互根互用,阳损易及阴,阴损易及阳,临床常见“阴阳两虚”之证。
丹溪学说在治疗神经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摘要】本文运用丹溪学说中“阳有余阴不足”及“百病兼痰”的重要学术思想,从“养阴安神治失眠”、“从痰论治医卒中”、“泻南补北治痿病”、“滋阴潜阳疗头痛”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自已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关健词】丹溪学说;神经内科疾病朱丹溪,原名朱震亨,著名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自成一派,是承上启下之医学大家。
他的“阳有余阴不足”论,重视阴液保护而为“养阴派”代表者。
丹溪先生认为“百病兼痰”,重视痰证病机的学术思想也为后人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人从医二十余年来,临床上在丹溪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如中风、失眠、头痛等,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本人体会简述如下:1 养阴安神治失眠“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丹溪学说的主要思想。
丹溪翁认为从自然界的现象来看,日为阳,日恒圆而不缺,是阳有余;月为阴,月虽圆而常缺,是阴不足。
而从人体来看,丹溪翁所谓的“阴不足”,主要是指肾所藏的阴精难成易亏而言。
“阳有余”,是指肝肾之中所存在的相火容易妄动。
所以提倡抑制相火,保护阴精重要的学术思想。
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养阴泻火法。
本人认为现代生活更增添了许多耗液伤阴之象,如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情志因素增加及各种夜读,夜生活等夜劳现象均会耗伤阴津。
而阴津不足,则心火亢盛,心神失养,故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甚心烦焦虑。
运用养阴安神法治疗失眠症,获得较好的效果。
方中常选生地、沙参、麦冬、天冬、白芍等滋阴清热,茯神、酸枣仁、真珠母,远志宁心安神,少佐以郁金、陈皮理气等。
本人应用养阴清热法不局限于传统阴虚内热的诸多表现,临床上不需俱见骨蒸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典型阴虚内热之象,应从一、二现象看本质,结合病因、舌、脉表现而用之,治疗中多用清补,甘凉清润、酸甘化阴之品,清凉而不滋腻,可少佐理气药。
2 从痰论治医卒中丹溪先生认为“百病兼痰”。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说明他对痰浊致病的重视。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丹溪生平简介神医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77岁。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神医朱丹溪是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此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在医学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因此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神医朱丹溪一生著有多部医学书籍,《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等都是朱丹溪的代表作品。
朱丹溪青年时期并没有学习医术,为了走上仕途出人头地,朱丹溪整日学习儒家经典。
朱丹溪三十五岁时,跟随理学家许谦学习,等到43岁时,朱丹溪拜罗知悌,跟随他学习医学。
据说,朱丹溪有着高超的记忆力,看过的书都能背诵出来。
朱丹溪三十岁时,见母亲整日被脾病所折磨,心急如焚之下,朱丹溪开始查看医书。
朱丹溪发现社会上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不堪。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大多盲目搬用《局方》,所以开的药大多大同小异,病人吃下去后,没有一点效果。
于是朱丹溪立志学医,下定决心后,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
经过5年多的刻苦攻读,朱丹溪不但治好了母亲的脾病,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位医生。
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朱丹溪先后拜许谦、罗知悌为师,他将理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朱丹溪的故事朱丹溪是生活在元代时期的人,他的医术非常的高明,最出色的就是临证治疗,很多病人在吃过他的药之后不必再诊治就可以恢复,所以也有人称呼他为朱半仙或者朱一贴。
他是历史上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在医药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朱丹溪的故事,那么朱丹溪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所有朱丹溪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拜师时候的事情,在1325年的时候朱丹溪已经到了四十五岁,他当时的医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却一直想要找到一位可以授业的恩师,于是他渡过了钱塘江,跨越千里来到了吴中地区,之后又到了南徐、建业等地,可是却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够成为自己老师的人。
读《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谈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苏海臣;和金玲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1(030)006
【摘要】"阳有余阴不足"是朱震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基本观点.内经云:"阴阳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阳的不偏不盛,而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认为人身之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亦有一定差异,即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有余,故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特点,以指导人的健康保健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与洽疗.
【总页数】1页(P130-130)
【作者】苏海臣;和金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455112;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455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刍议 [J], 张效东
2.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J], 黄婉怡
3.“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之异同 [J], 李建东
4.试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异同 [J], 曹汝松;高蕾;高
强;王军
5.浅析《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思想及其心身医学雏形 [J], 张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各家学说-1-4(总分:27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填空题{{/B}}(总题数:13,分数:13.00)1.对于水火的治疗,赵献可透彻了解阴阳互根之理,他说:“先于水火,原属同宫,火以水为主,水以火为原。
故取了阴者,______,______;取之阳者,______,______。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火中求水其精不竭水中寻火其明不熄)解析:2.朱肱研究伤寒的学术见解是, 1辨病位, 2辨病性, 3辨病证, 4并补其不足。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经络)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脉证合参)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病名)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论方药加减)解析:3.王履阐发伤寒、温暑不同,突出感邪时间和发病时间,______谓之伤寒,______谓之温与暑。
治疗温、热病,当治______为主,______兼之。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即病不即病里热解表)解析:4.张元素论脏腑的补虚、泻实治法时,提出虚证的治则有______和______,实证的治则有______和______。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顺其性为补虚则补其母逆其性为泻实则泻其子)解析:5.孙一奎认为,三焦是上、中、下三焦之地位的合称,“外有经而内无形”,因称“______”;同时三焦原非五行正腑,不同于其他五脏、五腑的合应,故又称“______”。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外府孤府)解析:6.方有执治伤寒力主 1,并持 2,他勇于创新,是发展仲景学说的 3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