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切口逐层浸润麻醉用于脊柱手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36.70 KB
- 文档页数:2
下腹部手术患者氯普鲁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齐伟;吴志恒;张明华;朱铁梁【期刊名称】《武警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16)3【摘要】【目的】比较3%氯普鲁卡因与0.75%罗哌卡因,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择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3%氯普鲁卡因组20例,0.75%罗哌卡因组20例,0.75%布比卡因组20例,2%利多卡因20例。
侧卧位下取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分别注入首次量3%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组、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L组3ml,试验量5min后再分别注入对应药物各12ml。
分别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氧饱和度及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硬膜外阻滞范围、运动阻滞最大程度(Bromage评分)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
【结果】0.75%布比卡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3%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P〈0.05),3%氯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最短,与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氯普鲁卡因和2%利多卡因在疼痛恢复和运动阻滞恢复上时间最短,0.75%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程度在4组中最为轻微。
4组间阻滞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4组镇痛效果均良好。
氯普鲁卡因起效迅速,阻滞完善,维持时间稍短,更适合临床中、短手术;布比卡因维持时间长,适用长时间手术;利多卡因组与氯普鲁卡因组相似,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快:罗哌卡因感觉阻滞完善,止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适中,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对循环影响小,利于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总页数】3页(P276-278)【关键词】氯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作者】齐伟;吴志恒;张明华;朱铁梁【作者单位】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相关文献】1.下腹部手术病人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J], 杨程;段立杰;鲁会卿2.一项随机、前瞻性、双盲试验:比较3%氯普鲁卡因随即0.5%布比卡因与2%利多卡因随即0.5%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 [J], Soheila Jafari;Allison I. Kalstein;Habib M. Nasrullah;Mehrdad Hedayatnia;Joel M. Yarmush;Joseph SchianodiCola;闫红林3.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腹部手术中硬膜外阻滞效果比较 [J], 邵克剑4.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应研究 [J], 李明5.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 [J], 方才;秦红;魏昕;李娟;陈昆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后臂丛神经镇痛效果的观察宋甲;宋玲【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08(003)004【摘要】目的比较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伍用吗啡和利多卡因用于上肢手术术后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0%罗哌卡因组(Ⅰ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15 ml),0.25%罗派卡因组(Ⅱ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0 ml),20%罗哌卡因组(Ⅲ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5 ml),术后臂丛神经镇痛(PCRA)负荷剂量15 ml,总剂量15ml/24 h,镇痛时间约50 h.以VAS评分比较3组术后PCRA镇痛效果、Bromage 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Ⅲ组显著高于Ⅰ、Ⅱ组,Bromage评分Ⅰ组显著高于Ⅱ、Ⅲ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和利多卡因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适合临床应用.【总页数】3页(P70-72)【作者】宋甲;宋玲【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523018;江西省宜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后臂丛神经镇痛效果的观察 [J], 陈丽霞;沈伟和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J], 金超;林靖;季灵正3.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于肘关节松解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 [J], 刘莹;袁嫕;周雁;王庚4.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J], 刘明5.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安全性[J], 梁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麻醉管理的关键在于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消除病人对伤害性刺激的逃避反射,拮抗应激反应,并为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
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后者包括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及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以及局部浸润麻醉等。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经静脉或吸入给药,需综合合理应用镇痛药物、镇静药物和肌肉松弛药物,以达到术中镇痛充分、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止术中知晓以及完善肌松的目标。
全身麻醉病人术中意识消失,可耐受如俯卧位、侧卧位等体位而增加舒适度。
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和吸入麻醉药物七氟醚、地氟醚均具有起效迅速、停药后体内清除快,苏醒具有可预测性,是髋膝置换术ERAS较理想的药物。
短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消除半衰期短且无残留作用,与上述药物配合应用于术中,可提高病人苏醒质量而促进康复。
在气道管理方面,有研究证实喉罩较气管插管可明显减少苏醒期喉痉挛、咳嗽、声嘶等不良反应,且放置喉罩较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因此喉罩可能比气管插管更加适合THA/TKA病人。
但需注意,喉罩在术中可能移位,因此需严密观察潮气量和气道压,以早期发现喉罩移位的情况。
二、局部麻醉用于THA/TKA的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等。
椎管内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全身麻醉小,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单独应用于心肺功能差的病人。
但对于髋膝置换术病人,若老年病人脊柱退行性变如棘上棘间韧带钙化或腰椎骨质增生、骨关节炎等病变累及椎体、强直性脊柱炎至脊柱无法弯曲等,导致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无法应用椎管内麻醉。
此外,若不辅以镇静药物,病人在清醒状态常难以避免对手术室环境的恐惧感和焦虑感,难以耐受体位,并且易于将触觉误以为是痛觉。
用于THA/TKA的神经阻滞麻醉主要是阻滞腰丛、骶丛或其发出的各支神经如股神经、隐神经、坐骨神经等,通常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指导下进行。
罗哌卡因切口内局部浸润用于阑尾术后镇痛目的比较阑尾手术后切口局部浸润罗哌卡因与硬膜外给药对病人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162例急性阑尾手术随机分为3组。
Ⅰ组:对照组常规关腹;Ⅱ组于关腹后用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mg共6mL行切口内局部浸润麻醉;Ⅲ组:于关腹前硬膜外腔注入上述用药。
三组病人均术前30min口服曲马多1片(100mg);术后分别于4、8、16、24、32、40、48h由专人对病人进行镇痛镇静评分,记录辅助应用哌替啶的情况,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在各时间段内Ⅱ组镇痛镇静评分均低于Ⅰ、Ⅲ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肌注哌替啶情况Ⅰ组52例,Ⅱ组2例,Ⅲ组5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除Ⅲ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Ⅰ、Ⅱ组有显著差异外,余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罗哌卡因局部切口内浸润联合术前口服曲马多用于手术后镇痛比椎管内给药效果好,维持时间长。
标签:罗哌卡因; 镇痛; 切口内; 硬膜外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国外有学者曾报告用罗哌卡因连续伤口渗透进行术后镇痛有良好效果[1]。
关于罗哌卡因手术切口注射镇痛与术前口服曲马多复合用于手术后镇痛的报道很少。
本研究拟评价阑尾术后一次性切口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为临床术后镇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人选择和麻醉择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人162例,ASAⅠ~Ⅱ级,男86例,女76例,年龄16~52岁,体重43~78kg。
全部病人既往无慢性疼痛及长期服镇痛药史。
随机将病人分为三组,每组54例,三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经方差分析F=3.52,查F界值表知三组数据无统计意义(表1)。
术前30min所有病人口服曲马多1片,入室后,均行T11-12硬膜外穿刺置管,给2%利多卡因4mL作试验量,确定平面在T6以下,给0.75%罗哌卡因10mL,阻滞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
术中均未用静脉辅助药。
1.2 术后镇痛Ⅰ组:对照组,常规关腹;Ⅱ组:观察组,于手术关腹后在腹膜与肌层缝合止血并清理创面,不再擦拭或冲洗切口,用注射器抽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mg共6mL行切口内局部浸润麻醉,其中4mL切口浅筋膜下局部浸润,2mL撒于切口内并维持3min;Ⅲ组于关腹前硬膜外注入上述用药。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探讨罗哌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因其具有持续时间长、效果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中。
本文将从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探讨罗哌卡因的应用情况。
一、药理学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罗哌卡因具有氨基酯类局部麻醉药比较明显的优点,在临床使用中,常采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以发挥彼此的协同作用。
二、临床应用1、临床麻醉罗哌卡因可以作为单独的局麻药使用,也可以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
罗哌卡因的优点是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吸收缓慢,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够减少患者对麻醉的恐惧感,降低术后镇痛的需求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
2、术后镇痛罗哌卡因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硬膜外麻醉中。
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同时,添加罗哌卡因可以延长镇痛的时间,并且可以降低术后镇痛和一般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罗哌卡因还可以在神经阻滞镇痛中使用,例如在术后胸部镇痛、股神经阻滞内斜肌、髂腰肌阻滞等方面。
三、安全性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其安全性,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速度。
过量使用罗哌卡因可能会导致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所以使用药物时应在剂量、速度和频次上加以控制。
2、及时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并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3、避免应用于对罗哌卡因过敏的患者。
罗哌卡因过敏的情况虽然较为罕见,但仍需在药物使用前进行过敏试验。
4、遵循药物使用的禁忌症。
罗哌卡因是一种神经系统的药物,所以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药物的禁忌症,例如心脏、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等病情。
四、总结。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药物选择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药物选择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适当的镇痛以减轻疼痛感,同时又能保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手术中常用的镇痛药物选择,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为医生在手术中做出明智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一、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产生麻木效果的药物。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痛觉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迅速起效、作用时间短等特点。
它主要适用于轻度疼痛的手术,如皮肤切割和缝合等。
利多卡因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过量使用可能引起中毒反应。
2. 布比卡因布比卡因是一种较长作用时间的局部麻醉药物。
它适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手术,如拔牙和骨科手术等。
布比卡因虽然作用时间长,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控制,以免引起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二、静脉麻醉镇痛药物静脉麻醉镇痛药物是通过静脉给药产生全身性镇痛效果的药物。
常见的静脉麻醉镇痛药物有芬太尼、丙泊酚等。
这些药物能够迅速达到镇痛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1.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具有快速起效、作用持久等特点。
它适用于重度疼痛的手术,如剖腹手术和心脏手术等。
然而,芬太尼也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和循环抑制等严重副作用,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镇痛药物,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和可控制的麻醉水平。
丙泊酚适用于不同程度的手术镇痛,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三、神经阻滞药物神经阻滞药物是通过将镇痛药物注射到神经或神经节附近,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的药物。
常见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局部和全身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
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在神经阻滞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
两种局麻药术后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比较
徐桂萍;张兰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6)002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0.2%罗哌卡因和0.15%布比卡因两种局麻药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用0.2%罗哌卡因和0.15%布比卡因两种局麻药用于PCEA中,对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0.2%罗哌卡因、0.15%布比卡因分别与0.1 mg芬太尼联合用于PCEA中,镇痛效果确切,毒副作用轻微,并发症少.结论:将0.2%罗哌卡因替代0.15%布比卡因与0.1 mg芬太尼合用后,病人术后行走能力的早期恢复可得到改善.
【总页数】2页(P178-179)
【作者】徐桂萍;张兰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3
【相关文献】
1.两种酰胺类局麻药腰麻剖宫产术后并发症比较 [J], 兰秀芝
2.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切口局麻药浸润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J], 龙波;孙唯韦;肖甄男;宋幽平
3.两种局麻药物浸润麻醉下去髓效果的比较 [J], 徐江;孙逵
4.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J], 王军;朱英梅
5.两种局麻药物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J], 蓝炎涛;张丽霞;申龙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哌卡因用于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张伟发表时间:2018-09-07T12:03:05.6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作者:张伟李庭玉杨小镭夏宗敬(通讯作者)[导读] 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患者应用罗哌卡因能够取得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患者应用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抽取8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照患者应用麻醉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主要包括参考组(n=42)和探究组(n=45),术后在对探究组患者进行切口缝合前分别应用5ml 0.5%罗哌卡因对各个切口进行局部浸润,参考组患者不应用罗哌卡因对切口进行局部浸润。
结果:探究组患者术后2h VAS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3.9890,P=0.0203),术后6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0.2934,P=0.0128),术后12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9203,P=0.0294),术后24h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5.2203,P=0.0392)。
探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参考组为19.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2.0287,P=0.0219)。
结论: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患者应用罗哌卡因能够取得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能够减轻患者的身心不适感。
【关键词】罗哌卡因;手术切口浸润麻醉;术后镇痛效果【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66-02 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但是受切口损伤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易出现较为强烈的痛感,不但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生理以及心理体验,同时也会影响术后康复。
本研究旨在探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切口浸润麻醉应用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的效果,报道如下。
罗哌卡因用于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摘要】目的临床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镇痛作用。
方法选择60例全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I,II;年龄25-70岁;体重45-80公斤),随机分为3组,0.75%罗哌卡因组(A组),0.5%罗哌卡因组(B组),0.25%罗哌卡因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后1h、3h、6h、12h、24h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并观察曲马多使用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 A、B两组在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A、B组术后6h、12h、24h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患者(P<0.05)。
结论罗哌卡因0.5%与0.75%两种浓度用于手术切口浸润麻醉具有相似术后镇痛效果,但0.5%罗哌卡因药物使用量更小,更适合用于术后切口浸润麻醉行术后镇痛。
【关键词】罗哌卡因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镇痛【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212-02【Key words】 Ropivacaine Cholecystectomy Laparoscope Analgesia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由于术中二氧化碳气腹以及腹膜牵拉等影响,病人术后早期仍然存在切口疼痛,内脏疼痛,二氧化碳气腹刺激症,恶心,呕吐等症状。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时效长,中枢系统,心血管系统毒性低[1]的特点。
但是腹腔镜下罗哌卡因用何浓度浸润麻醉可以达到用量少,镇痛佳少有报道。
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其切口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1.资料1.1资料选择60例全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I-II级,年龄25岁-70岁,体重45-80kg,随机分为3组,0.75%罗哌卡因组(A组),0.5%罗哌卡因组(B组),0.25%罗哌卡因组,每组20例,各患者均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无慢性疼痛史以及酰胺类局麻药过敏史,入室前均未接受过任何酰胺类局麻药物治疗。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在脊柱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在脊柱外科手术术后局部浸润的镇痛作用。
方法选择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手术结束后用罗哌卡因在切口两侧逐层浸润。
b组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在切口两侧逐层浸润。
两组患者术后接静脉pca泵,(09%ns190 ml+布托啡诺10 mg+氟哌啶5 mg)给药速度为5 ml/h,若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可15 min后自行按镇痛泵按钮追加药物2 ml。
记录术后1、3、6、12、24 hvas评分。
记录术后各时间段有效按压次数。
记录观察术后恶心,头晕,心悸,出汗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术后1、3、6、12 h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有效按压次数高于实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罗哌卡因术后切口浸润可明显降低手术后早期vas 评分,可用于术后镇痛。
可减少布托啡诺的用量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脊柱;术后镇痛由于脊柱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程度较重,临床一般会应用较强力的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
尽管其没有封顶效应,但在很多时候阿片类药物并不能完全满足术后良好镇痛和安全镇痛的需求。
早在1993年,国外就提出了“多模式”和“平衡镇痛”的理念[1]。
该理念源于人们对更高质量术后镇痛的需求。
多模式的镇痛方式旨在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使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更充分地发挥镇痛作用,与此同时,也通过减少联合用药过程中每种镇痛药物的剂量,进而减少其副作用。
本研究应用罗哌卡因术后切口局部浸润复合布托菲诺静脉术后镇痛,可减少布托菲诺用量,镇痛效果好,副作用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0月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
2021年3月第28卷第6期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阴部神经阻滞对自然分娩后会阴疼痛的镇痛效果比较姚益冰 沈 徐 俞丹红 曹 婧 郝运鑫 朱小玉经历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的自然分娩产妇会有巨大的伤害及心理负担。
罗哌卡因是一种广泛用于分娩镇痛的长效局麻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等,且副作用小。
本文目的在于比较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阴部神经阻滞在自然分娩后会阴疼痛中的镇痛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10月的自然分娩临产妇120例,均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情况,羊水量均正常,头先露,宫缩正常,初产妇。
排除血尿常规异常、严重系统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与利多卡因组,各60例。
罗哌卡因组年龄(27.8±4.3)岁;孕(39.6±1.7)周;体重(67.2±6.1)kg。
利多卡因组年龄(27.9±4.2)岁;孕(39.7±1.6)周;体重(66.7±6.3)kg。
1.2 麻醉方法 产妇宫口开全、医师估计在麻醉后再有2~3次的宫缩即可将胎儿头部娩出时,将一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触及坐骨棘及骶棘韧带后,另一手自坐骨结节与肛门间中点处进针,在坐骨棘尖端内侧约1cm处穿过骶棘韧带,有落空感,抽吸无回血后行阴部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组神经阻滞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利多卡因组为1%利多卡因20mL。
两组均在接受神经阻滞后行无创阴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嘉兴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姚益冰、沈徐、俞丹红、曹婧);嘉兴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郝运鑫),产科(朱小玉)通信作者:沈徐,Email:*******************道分娩技术。
1.3 观察指标 ① 两组会阴裂伤率(Ⅱ~Ⅳ度)、会阴侧切率;②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药物注射后1h、3h、5h的会阴疼痛评分;③ 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④ 产妇满意度得分0~10分,分数越高越满意。
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可用于手术麻醉,术后镇痛等多种临床应用。
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是两种常用的局麻药,其复合给药方式可能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作用机制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钠通道来产生麻醉效果。
罗哌卡因也是一种局部麻醉药,其作用机制类似于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的复合给药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二、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1. 腰段硬膜外阻滞: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可以通过硬膜外腔给药,进入腰间隙,阻滞坐骨神经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2. 靠近坐骨神经根的针尖注射: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可以通过针尖直接注射到坐骨神经根附近,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坐骨神经。
三、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1. 腰段硬膜外阻滞方式: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通过硬膜外阻滞的方式给药,需要药物在硬膜外腔中扩散到坐骨神经根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通常需要20至30分钟左右才能达到麻醉效果。
2. 针尖注射方式: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通过针尖直接注射到坐骨神经根附近,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起效时间相对较短。
通常只需要5至10分钟左右就能产生麻醉效果。
以上两种给药方式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应用,具体使用哪种方式还需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决定。
四、结论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腰段硬膜外阻滞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起效,而针尖注射方式则能更快地产生麻醉效果。
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病情及医生建议,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总结了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坐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旨在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局麻药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局麻药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其中表面麻醉是局麻药的一种应用方式。
通过表面麻醉,局麻药可以起到暂时麻痹局部皮肤和黏膜的作用,用于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本文将对局麻药的表面麻醉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
一、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麻药,具有较好的表面麻醉效果。
它通过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神经冲动无法传递到大脑,从而达到局部麻痹的目的。
利多卡因一般以凝胶的形式应用在皮肤或黏膜表面上。
其麻醉作用迅速,在数分钟内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利多卡因的麻醉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2小时左右。
使用利多卡因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用药浓度和剂量,过度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二、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是另一种常见的局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表面麻醉。
与利多卡因相比,普鲁卡因的麻醉作用时间较长,通常能维持2-3小时。
普鲁卡因在局部皮肤或黏膜上使用时,会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减少疼痛感受。
普鲁卡因的麻醉效果相对温和,适用于一些较轻微的手术或操作。
三、局麻药的选择在进行表面麻醉时,对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局麻药。
一般来说,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较快,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适用于一些短时间的手术或操作。
普鲁卡因的麻醉作用相对较长,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适用于需要更长时间麻痹作用的操作。
此外,在选择局麻药时,还需考虑个体差异、过敏史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应特别慎重选择和使用局麻药。
四、局麻药的注意事项使用局麻药进行表面麻醉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牢记。
首先,必须确保局麻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是准确的,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
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局麻药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等。
其次,在使用局麻药之前,需检查患者是否有对局麻药过敏的病史,避免引发过敏反应。
此外,局麻药的存储和保管也要符合相关规定,避免药品变质或受污染。
上肢手术中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的临床麻醉效果论述【摘要】目的:论述并研究上肢手术中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的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纳入我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3组行不同麻醉方案,A组27例使用利多卡因麻醉,B组27例使用罗哌卡因麻醉,C组27例使用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3组临床麻醉效果。
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肢手术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麻醉,麻醉维持时间更长,麻醉效果更理想,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肢手术;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临床;麻醉效果;上肢臂丛神经麻醉操作简单,而且对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术中患者意识清醒,已成为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案[1]。
罗哌卡因是新型的、药效较长局麻醉药,而且毒性较小,麻醉起效较快。
利多卡因属酰胺类药剂,麻醉维持时效中等,可短时间内起效[2]。
将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为理想,本文将3组不同的麻醉方案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3组(n=27)比较一般资料。
A组男女比15:12;年龄35-60岁,均(48.5±5.2)岁;B组男女比16:11;年龄33-60岁,均(47.8±5.6)岁;C组男女比15:12;年龄34-60岁,均(48.1±5.3)岁;3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研究。
入选对象经ASA分级在Ⅰ-Ⅱ级,术前未用影响神经功能药物,意识清醒,知情研究内容。
排除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过敏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A组肌间沟阻滞,腋路阻滞后,使用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1379,上海达福制药有限公司)麻醉,取0.25%药液混合30ml的生理盐水阻滞。
B组肌间沟阻滞,腋路阻滞后,使用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03636,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取0.25%罗哌卡因混合生理盐水30ml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