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中国动画人物特点
中国动画人物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1. 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动画中的角色,往往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哪吒等,他们的故事和性格都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神话和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色彩运用:中国动画中常常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是红色和黄色,这种色彩运用使得动画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活力。
3. 角色形象独特:中国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如《黑猫警长》中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中的葫芦娃等,他们的形象特征鲜明,容易辨认。
4. 情感表达丰富:中国动画中角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他们有着爱、恨、情、仇等各种情感,情感表达深入人心。
5. 教育意义:中国动画中的许多故事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向观众传递了诚实、勇敢、善良、正义等价值观,对观众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动画人物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色彩运用、鲜明的角色形象、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动画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057[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
近十年,中国动漫发展迅速,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一味地模仿欧美日的动画开始,到以中国神话故事为IP 去创作影视剧的系列重复,再到目前追光动画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中国的动画创作题材有了更广泛的涉及。
在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我们的动漫艺术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关 键 词] 《长安三万里》;剧情架构;艺术风格;制作风格;剧情架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艺术风格赏析袁 潜一、《长安三万里》的剧情架构赏析《长安三万里》在剧情架构上采用了倒序手法。
安史之乱数年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
大唐节度使高适率军与吐蕃交战,但战事不利,只能退守泸水关。
此时监军太监程公公奉旨来到军营查问李白和高适之间的往事,高适向程公公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往事。
剧情从高适吟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开始,讲述了自己出身渤海高氏名门之后,幼年时母亲早逝,少年时随父习武一心报国,但父亲在他十六岁那年病逝。
为恢复祖上的赫赫威名,高适守孝三年后,在二十岁那年决定赴长安,叩天子门以立不世之功业。
在去往长安的途中,高适被李白误认为是盗贼,两人不打不相识,成为好友。
此时编剧在影片中设置了两条线:第一条是明线,编剧特意设置了李白教高适相扑的情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
相扑作为唐朝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来源于军队,流传于民间。
相扑作为连接两人友谊的元素在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两人初识时不打不相识;第二次是李白赴高适家乡;第三次是高适投军与番将比试;第四次是李白醉诵《将敬酒》;最后一次出现在高适之所以大胜吐蕃军,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相扑中以虚御实的道理。
第二条是暗线,高适通过和程公公的一问一答,回忆起往事,编剧在这里运用了插叙以及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高适与李白相识后,李白为取功名前往江夏郡,欲用行卷这种走捷径的方式得到郡守赏识。
但正如影片中程公公所说,捷径不是为寒门所开,李白是商人之子,在唐朝地位低下,欲走行卷之路却被郡守府下人所辱。
中国剪纸动画赏析1958年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动画,所谓的剪纸动画就是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美术片类型,其影评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
其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受到一致好评。
剪纸动画又称剪纸片,术电影样式。
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纸,它的造型可以用平面雕镂的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造型,也可以用手绘方法制作剪影效果,还可以用传统的剪纸工艺剪出动态变化过程再逐格摆拍。
但由于纸质的区别产生了两种风格的剪纸动画,一种使用普通的纸张做材料,用小刀雕刻,用剪刀剪边,富有刀味的剪纸动画,有着浓厚的阳刚之美,其轮廓表现的刚强而有力,黑白分明,顿挫清楚。
在画面效果上有较强的形式感和整体性,尤其是表现人物侧面的整体造型上,人物的线条、外形会显示和表现出强烈的剪纸艺术特色;另外一种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人物的边缘外轮廓,也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这是我国剪纸动画在创作上的新突破,是另类风格的剪纸动画。
拍摄时,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剪纸动画片的造型设计以侧面像为主,同时按照需要制作人物的正面、半侧面标准造型。
根据剧情需要可能会制作几套不同大小的造型以适应不同景别的拍摄。
造型完成后,根据剪纸人物造型画稿、动态画稿,按人物特点进行关节解剖,再使用人物各部位所需的彩色纸张进行绘制,镂刻,剪形,最后用关节钉或关节胶按解剖图装配连接,成为活动自如的纸偶。
剪纸动画的关节比较,便于把握:简单的剪纸动画只需在纸上绘制出角色,再按照需要关节处把它剪开,最后依次把各部分连缀起来,使各关节彼此相连又能活动自如即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构建浅析——以国产动画片《相思》为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融入其中,并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视觉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以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产动画片《相思》便是一部很好的例子,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相思》这部国产动画片的故事情节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被看作是一种感情的交换,是一种关于家庭、感情维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相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相思之地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展现了传统爱情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这部动画片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
在画面构图上,动画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将山水融入城市场景之中,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打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
同时,画面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古风建筑、红墙绿瓦等,使整个动画片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相思》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
动画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颜色,如红、绿、黄等,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同时,动画片还采用了水墨画的色调,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相思》这部动画片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为中国传统的造型,如长袍、发髻、发饰等,使整个人物形象显得古典、典雅。
同时,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给人以亲切、和谐的感觉。
综上所述,国产动画片《相思》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主题的展现、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设计,这部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和魅力。
诗词动画赏析及讲解动画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开始以诗词为题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魅力的诗词动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知名诗词动画作品的赏析及讲解,探讨诗词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与意义。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大鱼海棠》这部备受瞩目的诗词动画电影。
该片改编自汪曾祺的小说《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跨越两个世界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中国古代诗词的元素,如《离骚》、《庐山谣》等,这些诗词的运用不仅为故事情节增添了诗意,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影片的画面也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与诗词的融合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其次,还有一部备受瞩目的诗词动画作品《白蛇传·情》,该作品改编自中国古代名著《白蛇传》,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动画中,不仅穿插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词,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如皮影戏、评书等,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同时,该作品还通过现代的动画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备受关注的诗词动画作品《诗词中国》,该作品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题,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部动画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词赏析,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音乐,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这部动画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诗词的美妙,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几部诗词动画作品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诗词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漫赏析教案教案标题:国漫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学习并欣赏中国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3. 分析国漫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4. 培养学生对国漫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分析国漫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国漫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国漫作品选段或剧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优秀国产动画作品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国漫的认知和印象。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早期的传统动画、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以及近年来的国漫热潮。
2. 分析国漫作品与国外动画作品的差异和特点,包括文化元素、艺术风格等。
三、欣赏与分析(20分钟)1. 播放选定的国漫作品片段或剧集,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和聆听。
2. 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如画面构图、角色设计、色彩运用、音乐配乐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情感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国漫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撰写一份关于选定作品的分析报告。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分享他们对国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国漫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欣赏更多的国漫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艺术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国漫展览或活动,深入了解国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国漫作品的分析报告;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对国漫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中国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中国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国动画的特点1.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
2.中国动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回,或由编剧原创,答仅有极其少数是漫画、游戏和小说改编。
3.中国动画需要全剧集完成申领动画许可证后方可在电视台播出。
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
中国动画片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
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
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
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中国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
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
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
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
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动画九色鹿美术赏析动画《九色鹿》是由中国美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画面、色彩、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九色鹿》进行美术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九色鹿》的画面。
整部动画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帧都充满了细腻的细节和精湛的技艺。
画面中的每一个角色和背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观众可以在每一帧画面中感受到美术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精湛的绘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其次,色彩在《九色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整部动画的色彩搭配非常丰富,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美术家运用了大量的明亮色彩和鲜艳的调色板,让整部动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让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动画的世界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九色鹿》的故事情节。
整部动画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充满了温情和正能量。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只九色鹿在森林中的冒险之旅,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最终都勇敢地克服了。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情节,又能感受到温暖和感动。
最后,我们来说说《九色鹿》中的人物塑造。
整部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九色鹿勇敢、善良,他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而其他的动物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鲜明,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地对他们产生共鸣。
美术家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动画《九色鹿》以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更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美术作品。
通过对《九色鹿》的美术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动画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希望《九色鹿》能够继续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经典的动画作品。
中国动画的叙事手法中国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手法,中国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和思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国动画常用的叙事手法,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一、平面叙事平面叙事是中国动画中最基本的叙事手法之一。
它通过静止的图像来传达故事情节,通常以漫画或插画的形式呈现。
平面叙事能够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动作,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叙事手法常见于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西游记》和《红楼梦》等。
通过平面叙事,中国动画能够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带给观众全新的观赏体验。
二、剪影叙事剪影叙事是中国动画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
它通过黑色的剪影形象来表达故事情节,通常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形状勾勒出人物和背景。
剪影叙事常见于中国的传统剧种,如皮影戏和京剧等。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通过形状和动作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动作,给观众带来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
剪影叙事在中国动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大闹天宫》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三、水墨叙事水墨叙事是中国动画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
它通过传统的水墨画风格来表达故事情节,通常以淡墨渲染和灰色调为主。
水墨叙事能够通过线条和笔触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氛围,给观众带来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感觉。
这种叙事手法常见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如《千里江山图》和《白蛇传》等。
水墨叙事在中国动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既可以表现古代传统文化,也可以表达当代社会问题。
四、三维叙事三维叙事是中国动画中一种现代化的叙事手法。
它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来表达故事情节,通常以逼真的立体效果和流畅的动画效果为特点。
三维叙事能够通过光影、材质和动作等元素来传递情感和动作,给观众带来一种现代化和科技感的体验。
这种叙事手法常见于中国的现代题材和科幻题材,如《大圣归来》和《熊出没》等。
三维叙事在中国动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表现现实世界,还可以创造虚拟世界。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特点摘要:中国、日本、美国的动画的特点,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动画、特点、技术、内容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一席之地。
下面谈谈中国动画的独特之处: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
中国动画片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
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
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
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中国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
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
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
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
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水墨画动画电影赏析水墨画动画电影是一种结合传统水墨画和现代动画技术的电影形式,它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听体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水墨画动画电影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针对几部知名的水墨画动画电影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魅力所在。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鱼海棠》,这部电影是由中国著名导演梁旋和张春联执导,于2016年上映。
《大鱼海棠》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神秘的水下世界,故事情节充满着浪漫和奇幻色彩。
影片的画面采用了水墨画的技法,色彩浓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富有深意,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部备受瞩目的水墨画动画电影是《大护法》,这部电影由中国著名导演郑文宗执导,于2018年上映。
《大护法》讲述了一个少年与一只神兽之间的奇幻冒险故事,影片的画面采用了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快,充满了古典的韵味。
故事情节紧凑,节奏明快,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备受好评的水墨画动画电影是《江南》,这部电影由中国著名导演崔铁执导,于2019年上映。
《江南》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影片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和生机。
故事情节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温馨故事,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观影体验。
通过对以上几部水墨画动画电影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电影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首先,水墨画动画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全新的美感体验,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和现代动画技术的精湛技艺相结合,创造出了极具审美价值的画面。
其次,水墨画动画电影在情感上给人一种温馨、浪漫的感受,它常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一些关于爱情、友情、家庭的故事,触动人心。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
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
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
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3.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
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
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
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
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4.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
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
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
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
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鹿铃》(1982)、《山水情》( 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金猴降妖》(1984—1985)、《南郭先生》(1981)、《火童》(1984)、《鹬蚌相争》(1983)、<蝴蝶泉》(1983)、《草人》(1985)、《夹子救鹿》(1985)、《女娲补天》(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1988)等;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黑猫警长》(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1988)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0~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
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
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
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
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
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
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5.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宝莲灯》(1999)、《熊猫小贝》(1999)、《马可波罗回香都》(2000);优秀动画短片有:《鹿与牛》(1990)、《雁阵》(1991)、《医生与皇帝》(1991)、《抬驴》(1991)、《眉间尺》(199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麻雀选大王》(1992)、《鹿女》(1993)、《音乐船》(2000)等;优秀系列动画片有:《大盗贼》(1990)、《舒克和贝塔》(1989~1992)、《葫芦小金刚》(1993)、《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鸭子欧巴儿》(1997)、《学问猫教汉字》(1998)、《海尔兄弟》(1998)、《怎么来的》(1998)、《西游记》(1999)、《霹雳贝贝》(1999)、《的笃小和尚》(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
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
至2002年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包括相关企业)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
200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短片7部,系列动画片42部,总产量约18000分钟,比2000年增长5000分钟;2002年共生产53部动画系列片及短片,总产量共约17300分钟,接近2001年的水平。
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
如:《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
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
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
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
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
动画教育发展迅猛,到2002年底,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70所,在校学生共约5000余人。
动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文章著作层见叠出。
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仍以系列片为大宗。
主要有:《小虎还乡》《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问》《我们的家园》《西西瓜瓜历险记》《白鸽岛》《小将狄青》《我为歌狂》《城市野战排》《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据统计,从1922年万氏兄弟生产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起,至2002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片1168部。
中国动画艺术特点:片种:最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国际地位的是中国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打破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技法,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独树一帜。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已成为最具中国品格的动画精品、“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之一。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又一颇具影响的片种,它从民间剪纸、皮影发展而来,吸收了皮影戏的线条、图案、色彩,又充分发挥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
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同样获得了普遍的国际认可。
《渔童》、《金色的海螺》就是同时期的华彩之作。
即使单线平涂的传统动画,“中国学派”同样也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学派”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神话动画巨片《大闹天宫》便是其力作之一。
写意传神的艺术手段:与西方再现性的线条不同,中国学派一般采用表现型线条。
西方动画的线条一般只是作为反映的媒介手段,目的就是造型,“中国学派”的线条则更强调其表意抒情的功能,线条富于节奏、韵律感,继承发扬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笔法,重在写意传神。
“中国学派”的创作还十分注重环境空间的设置,力求创造出情景交融、意趣幽远的意境。
水墨动画善于利用空白,虚实相生用以造境。
动作设计:“中国学派”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与西方动画的歌舞片段不同,中国学派里人物的动作常常是按照一定的歌舞韵律设计的,可谓载歌载舞,动作即舞。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三个和尚》。
传统美术风格:美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绘画传统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