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诊治指南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91
心力衰竭疾病诊疗指南一、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由于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导致不能有效携氧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损),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为主要特征。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F-PEF)。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一个月以上称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可称慢性心衰加重,如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新发心衰。
【临床主要表现】1、左心衰竭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带血丝,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痰,病人感到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早期出现夜尿增多、严重时出现少尿和肾功能不全。
体征:肺循环瘀血表现为两肺湿性啰音,左心室扩大、舒张早期奔马律、P2亢进,活动后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收缩压下降,外周血管收缩表现为四肢末梢苍白、发绀。
2、右心衰竭症状: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白天少尿、夜尿增多,右上腹胀痛。
体征:体循环瘀血表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水肿、胸水和腹水,右心增大可见剑突下明显搏动、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3、全心衰竭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竭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脏扩大、肺瘀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
2、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腔大小、瓣膜结构与功能。
测量心功能,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值);舒张功能,组织多普勒。
3、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室肥大、心律失常。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
血清铁、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甲状腺功能列为常规。
5、生物学标志物检查:血浆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6、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cTnI、心肌酶可评价心肌损伤、坏死及严重程度,重症心衰患者往往存在心肌细胞坏死、cTnI水平持续升高。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解读(全文)新指南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从实用的角度,又将这些药物区分为改善预后药物和改善症状药物两大类。
每一大类又有不同的情况(表1)。
表1 指南中推荐的药物及其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β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不可或缺该类药不仅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改善预后,还有一个重要和独特的疗效,即可降低猝死率。
心力衰竭的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死亡原因中泵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分别占59%、13%和13%。
后两项加起来占了死因的1/4以上。
引起死亡的心律失常主要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主要推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
前者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且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体状,后者适用于各种伴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NYHAⅠ~Ⅲ级患者,部分Ⅳ级患者在病情稳定(至少4天未予静脉用药、无液体潴留,且体重恒定)后也可在专科医师指导和密切观察下应用。
应从极小剂量起始,以滴定法逐渐加量,直至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评估β受体获得充分抑制、达到最大耐受剂量的指标是:清晨静息心率为55~60次/分。
该药开始应用前必须确认患者的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患者体重恒定(干体重)、无液体潴留的征象。
ACEI:改善预后治疗基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公认为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
几乎所有的大型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且在各个亚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或NYHA分级、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以及合用其他药物等)分析中,其结果与总体研究结果极其一致。
此类药实际上也是历史上证实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第一类药物。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必须应用ACEI,只要无禁忌症或不能耐受,且需终身服用。
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在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时,ACEI应减量;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ACEI 中等剂量即能够发挥良好疗效。
心力衰竭指南解读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疾病的一种严重表现。
它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导致机体出现水肿、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
心力衰竭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本文将解读心力衰竭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心力衰竭。
什么是心力衰竭指南心力衰竭指南是一份权威的临床指南,旨在为医生和病人提供关于心力衰竭的最新的治疗建议。
它由心力衰竭欧洲协会和心脏病学会联合制定,目前已经是第四版了。
指南主要包括心力衰竭的定义、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医生和病人来说,熟悉并跟随指南所提供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管理心力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的定义是指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以致于无法维持身体各部分的代谢需要。
根据不同病因和临床特点,心力衰竭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类型。
其中,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可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和水肿等症状;右心衰竭则常见于肺部疾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常表现为水肿和乏力等症状;全心衰竭则同时出现左右心室功能异常。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心力衰竭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等。
此外,一些固有的因素如家族史、年龄、性别和种族等也会影响发病风险。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与心脏的危险因素,以及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因素。
心力衰竭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通常依靠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血液检查、心功能评估等辅助检查手段。
病史和体格检查对确认症状和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呼吸困难、水肿、咳嗽等症状和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等体征都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血液检查可测定心肌酶和其他生化参数,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心电图则可检测心脏电活动,帮助诊断心律失常等问题。
最后,心功能评估是基于多种检查手段综合评价心脏的功能状态,是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