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_高建忠
- 格式:pdf
- 大小:54.03 KB
- 文档页数:2
(二十)小柴胡汤——热入血室222热入血室——刘奉五医案王某,女,25岁。
1974年11月7日初诊:因月经先期量多1年余来院就诊。
曾服用健脾养血、固冲止血之剂,出血未止。
在此期间,突然感冒发烧(体温38℃),头晕,不欲饮食,心烦,恶心欲吐,胸满憋闷。
舌质淡,脉滑细数。
辨证为邪侵少阳,热入血室。
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凉血。
方药:柴胡3g,党参6g,黄芩6g,半夏6g,甘草3g,生地12g,丹皮6g,地骨皮6g,青蒿6g,马尾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三七末2.4g(分冲)。
11月9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阴道出血已止,体温正常,寒热已退,精神好转,食纳已香,仍感头晕憋气,二便自调,上方去三七,继服3剂诸症皆除。
摘自:北京中医医院,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29.结语;经行来潮,血海空虚,热邪乘虚而入,与经血相搏,正邪相争,入于少阳,血结胞宫,热入血室。
仿仲景法,用小柴胡汤,在经主气,在脉主血,和解清热,药证相符,收效甚速。
《经方治验妇科疾病》223热入血室——俞长荣医案二十年前,曾治某校一女工,外感恰值月经来潮,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
迁延六七日,曾服中药数剂,均未见效。
我认为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用柴胡12克。
当时有人怀疑柴胡使用过量,劝病人勿服。
病家犹豫不决,复来询我。
我说:寒热往来,心烦胸满,非柴胡不解,并用陈修园《时方妙用》柴胡“少用四钱.多用八钱”一句相慰,力主大胆服用,病家始欣然而去。
只服一剂,诸症均除。
[《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91)]按语:正值经期,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搏结而发病。
热入血宝证,小柴胡汤主之。
补述: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载:友人某,微寒发热,目眩,胸胁苦满,持续多日不愈。
自诊为少阳病,亦服过小柴胡汤,但所用柴胡系毛柴胡、银柴胡,后才用北柴胡八分,渐加至一钱,连服数剂,证状仍然。
自认为证属少阳无疑,何以用小柴胡汤无效?虽非大病,但缠绵多日,苦恼异常。
经方演绎之五——小柴胡汤类经方始于张仲景,因其疗效卓越,用之得当,常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故学者无计其数,自仲景而下,经方代有发展,此搜集历代名医化裁之部分经方,以供医者参阅,并可使医者在临证时举一反三,并可收“左右逢源”之效。
小柴胡汤类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如下:1、小柴胡汤。
2、大柴胡汤。
3、柴胡桂枝汤。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柴胡桂枝干姜汤。
6、柴胡加芒硝汤。
以上经方,亦举大端,其意义详见《伤寒论》、《金匮要略》,此不赘述。
演绎之方:1、加减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去苗)1两,黄芩1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知母半两,半夏(制)半两,茯苓半两,炙甘草3钱,白芍药8钱。
出处:《云歧子脉诀》卷三。
主治:心中恍惚、多悸惊、血虚烦热。
用法用量:上㕮咀。
每服1两,加生姜,水煎服。
2、加减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甘草、青蒿、丹皮、熟半夏。
出处:《幼科金针》卷上。
主治:小儿潮热。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加减小柴胡合龙胆泻肝汤组成:柴胡1钱,人参5分,青皮5分,车前5分,龙胆草4分,栀子4分,半夏7分,黄芩7分,甘草3分,白芍1钱,归梢6分。
出处:《方症会要》卷三。
主治:肝火盛,胁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仍服芦荟丸3次。
4、四物合小柴胡汤组成: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柴胡、甘草、黄芩、人参、半夏。
出处:《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主治:妇人身热如蒸,索汤水无已,经闭不行,咳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加味小柴胡汤组成:半夏、条芩、茯苓、甘草、木香、川连、白芍、生姜、大枣。
出处:《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产后疟痢兼作,因胎前湿热未化,致产后下陷脾经,寒热滞下不已者。
6、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组成:小柴胡汤四物汤2方相合,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出处:《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主治:瘀血所致胁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7、加味小柴胡汤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黄连、升麻、芍药、元参。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小柴胡汤功能主治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
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
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化裁此外,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热聚于胸而气不逆,可“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18克),开结散热以除烦;“若渴”,是热伤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8克)、栝蒌根四两(12克),清热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胆病及肝,肝郁乘牌之故,可“去黄芩,加芍药”,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经气郁而津聚为痰,可“去大枣,加牡蛎(12克)”,化痰软坚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气凌心,可”去黄芩,加茯苓(12克),”淡渗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兼表邪,可“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取微汗”,解肌发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气逆,可“去人参、大枣、生姜。
热入血室及治法“热血入室”一证,是指妇人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一种病证,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此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早已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方面都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3条日:“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其中所提出的“……小柴胡汤主之”至今仍为治疗“热人血室”的首选方剂。
此种病证,在妇科门诊中并不少见,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故有必要提出商榷。
至于“血室”究竟为何物?前人有三种解释:①指冲脉:认为冲脉是营血停止的所在地,是经脉留会的处所,是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女子太冲脉盛,即有月经来潮。
因此“血室”是指冲脉。
如《妇科经纶》引“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②指肝脏:认为肝主血海,主藏血,肝脉“过阴器,抵小腹”,与子宫的关系当然密切,且病变部位又涉及小腹和胁下,所以“血室”是指肝脏。
如《伤寒来苏集·阳阴脉证上》:“血室者,肝也。
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
”③指子宫:认为发病与月经关系密切,又有下腹病变,所以“血室”是指子宫。
如《灯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日血室”。
前人的解释虽有三种,但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现代名医刘奉五说:“根据临床体会,……实际上是以胞宫(子宫)为主体,包括与其相连属的冲任二脉以及肝脏等,围绕着妇女月经的综合性功能概念。
龙源期刊网 祛病良方小柴胡汤作者:范峥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12期有歌诀云: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组方虽简,然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实属一张“解百病之良方”。
小柴胡汤乃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清代伤寒学家柯琴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列为和解诸方之首,千百年来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诸多。
貌不惊人,出奇制胜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可谓“貌不惊人”。
但在《伤寒杂病论》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
此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之相比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柴胡湯有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抗感染等药理作用,能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等。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实属一张“解百病之良方”。
邪气得解,少阳得和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治疗感冒发热者,柴胡应取大量,并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而治疗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宜过大。
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功效,治疗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全方配伍,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在《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共见21处,其中最经典的为96条所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简言之,其主治有三。
1.伤寒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热入血室,是指在女性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常常伴随着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为了有效治疗这种疾病,中医药学提出了一种基础方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剂,由黄芩、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等药物组成。
在小柴胡汤中,黄芩被视为君药,柴胡为臣药,半夏为佐药,人参和甘草则是使药。
这些药物在方剂中相互配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小柴胡汤的药效。
首先,黄芩作为小柴胡汤的君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对于经期感冒中的热毒有较好的疗效。
其次,柴胡作为臣药,具有疏肝解郁、调和营卫的作用。
柴胡能够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症状。
再次,半夏作为佐药,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半夏能够平缓胃肠道的蠕动,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
最后,人参和甘草作为使药,能够增强方剂的功效,调和各种药物之间的作用。
小柴胡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相互配伍,药性归经药味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了方剂的疗效。
在治疗热入血室(经期感冒)的过程中,小柴胡汤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功能作用。
它主要应用于治疗经期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小柴胡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作为主要药物,起到了核心作用;臣药作为辅助药物,能够加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则能够协同臣药的作用,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使药则能够调和各种药物之间的作用,使方剂更加平衡。
这种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小柴胡汤作为热入血室(经期感冒)的基础方剂,在中药方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小柴胡汤能够清热解毒、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对于经期感冒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高建忠: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的问题是我们经常在说的,怎么判定这个病属于不属于少阳病?怎么判定这个病证属于不属于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对这个条文,后世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在哪呢,为什么但见一证就可以了?那少阳病但见一证就可以了,阳明病行不行?太阳病行不行?三阴病行不行?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一证指的是哪一证呢?赵锡武老先生的书里面,他是这样说的,他说所谓“一证”是言主症,主症有三:一为寒热往来,二为口苦,咽干目眩,三为胸胁苦满,干呕,而胸胁苦满为主症中之主要者。
他说但见一证便是,这一证是指主症。
而小柴胡汤证的主症有这么三,一是寒热往来,二是口苦咽干目眩,三是循胁苦满干呕,言外之意就是这一二三里面只要见到一或者二或者三,就可以判定他为少阳病。
而在一二三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胸胁苦满,也就是说只要见到胸胁苦满,我们就可以判定它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他是这样认识的。
刘渡舟老先生在《伤寒论诠解》里面是这样说的,他说少阳病症状很多,临床上不可能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全部见到,因而也无需诸症具备,才可用小柴胡汤或其他柴胡剂。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证当活看,不要认为就是一个证,更不能认为是任意一个症状,而应该理解为一二个能确实无误地反映出少阳病病变特点的主症。
如见到往来寒热或胸胁苦满等,便使用小柴胡汤。
这是啥意思?说少阳病临床上的见症特别杂乱,不一定要全部见到。
那么应该见到一证就是,他说一证不一定是一个证,应该理解为反映少阳病病变特点的主症,它仍然还是说的要找着这个证,只不过说这个证可以反映少阳病病变特点。
那什么证能反映少阳病的病变特点呢?其实还没有出了我们刚才说的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无非就是这些症状!刘渡舟在《伤寒挈要》里面又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个人认为‘一证’和‘不必悉具’应对照来体会,着眼点在于‘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或胁下痞硬,或往来寒热,但见少阳主证,使人确信不疑,便宜与柴胡汤,不必待其证候全见。
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王志忠关键词:发热;病因不明;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少阳病而设。
本方临床除治疗伤寒少阳证外,还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黄疸及妇人产后,伤寒热入血室等病见有上述症状者。
笔者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获效满意,现举3例介绍如下。
案1:胡某,女,45岁。
1986年12月10日始现恶寒发热,伴少许咳嗽,经西医用APC、青霉素、链霉素治疗3天未效,后加用激素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
体温持续在38.5℃~40℃左右。
家属请一中医投柴胡桂枝汤2剂,亦不见效。
12月18日邀余会诊。
诊见:发热已8天,持续不退,伴有寒战约2~3分钟,每日发作5~6次,伴口苦口干,时恶心。
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辨证乃邪在半表半里证。
投小柴胡汤2剂。
处方:柴胡、杏仁各9g,半夏5g,黄芩12g,太子参10g,甘草6g,生姜2片,大枣4枚。
服药后热退身安,诸证悉除。
案2:杨某,男,38岁,1994年12月12日起病。
患者因外出受凉,当晚即感恶寒、发热无汗,全身不适。
自服感冒清后,晨起体温下降至37.8℃,中午体温上升至39℃。
经某医院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4天不见好转。
12月18日遂入我院治疗。
入院检查除发热外,无其它明显异样体征。
急查血象:白细胞10×109/L,中性0.8,淋巴0.2。
未见疟原虫,小便常规正常。
追问病史,诉每天中午壮热之前自感手脚有凉感,伴口干苦,不欲饮,胸闷不适,精神尚佳。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仍似少阳病。
试投小柴胡汤加青蒿1剂。
处方:柴胡、党参各10g,半夏、甘草各6g,黄芩、青蒿各12g,生姜3片,大枣4枚。
次日体温降至38℃。
守方再进1剂,热退纳增,痊愈出院。
案3:雷某,女,30岁,1996年2月25日起病。
始见头痛,恶寒发热,全身骨节酸痛,不咳,鼻流清涕。
在当地诊所静滴抗生素3天,未见好转。
【原文】1.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 小柴胡汤。
(37)2.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 柴胡 汤主之。
(96)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 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 大柴胡汤 下之则愈。
(103)9.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 芒硝 汤主之。
(104)10.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功能主治及内容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伤寒论》中怎么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的?《伤寒论》中怎么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的?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18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往来寒热(第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差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第144条)、黄疸发潮热(231)。
由此可见,小柴胡汤是退烧的方。
是否所有的发烧都能用小柴胡汤呢?显然也不是!如果发烧与恶寒并见,那是太阳病的发烧,就需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如果发烧不恶寒,反恶热,那是阳明病的发烧,就需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病的发烧。
少阳病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往来寒热,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往来寒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表现,其实半表半里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来的一个错误概念。
张仲景在第96条提出了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接着在第97条对此进行解释:“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血弱气尽,腠理开,显然是人体正气虚弱在先;正邪分争,就是正邪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
一个不太强盛的正气遇到了一个同样不太强盛的邪气,正气欲祛邪外出却不能一鼓作气,邪气欲侵入人体也不能长驱直入,就形成了特有的临床表现往来寒热。
除了往来寒热,在《伤寒论》中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少阳病是正气不足的。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弦属少阳,细就是正气不足。
热入血室的治疗可用小柴胡汤,热入血室的特殊性就是在妇人经水适来适断的时候,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显然与血弱气尽类似。
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用了人参、甘草、大枣。
往来寒热代表的病机是正气已显不足,由此可以引申,凡是正气不足的发烧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如老年、小儿、孕妇、产妇、妇女经期、大病、久病等特殊的人群。
少阳的腑是胆,邪入少阳影响胆的功能,胆病会及胃,因为胆为木,胃为土,木克土。
《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如果呕吐与发烧并见,说明这个发烧是少阳的发烧,也是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
小柴胡汤——经方解读(四十一)小柴胡汤——经方解读(四十一)【组成】柴胡半斤(12克),黄芩三两(6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炙)三两(5克),生姜三两(6克),大枣十二枚(擘)(六枚),半夏半斤(洗)(9克)。
注:括号内剂量为参考剂量。
【服法】以水一斗二升(2500毫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三次。
【讲解】本方为治少阳病的主要方剂,尚能治疟疾、妇人热入血室、劳瘵骨蒸、诸热出血,其应用范围较广。
方中柴胡味苦微寒,透达少阳半表之邪,用以为君。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用以为臣。
半夏辛温,和胃降逆,人参、甘草补正气而和中,用以为佐。
生姜、大枣辛甘,和营卫,通津液,用以为使。
且半夏、生姜相伍尚可降逆止呕。
总之,本方功用以和解少阳为主。
临证应用指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逆,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头痛,舌苔薄白,脉弦数或沉紧者。
或妇人经期感冒,经水忽停,发热,谵妄,胸胁胀痛,干呕,头痛,脉弦者。
本方又叫三禁汤,是因其所主的症侯禁汗、禁下、禁吐的原故。
本方通过和里以解表。
另外,柴胡能主“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其用量过重能令人水泻,故内寒便溏者,柴胡殊不适用。
该方的常用加减法为:如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叁,加瓜篓实一枚,证见既发烦而不呕,则勿需半夏之降逆、人参之益胃,又恐半夏燥液而益烦,人参壅气而化热,故去之,而加栝篓之苦寒,以除胸膈之火逆。
如渴者,去半夏,加人参至10克,栝篓根10克,去半夏之辛燥,加人参、天花粉生津退热。
如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6克,腹痛多属病及太阴,去黄芩之苦寒,恐其因寒下陷,;加芍药可理中焦血气之滞。
如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8克,去大枣之甘壅,加牡蛎之咸寒,取其清热软坚,利少阳之痰火。
如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8克,气阻水停之证,勿需黄芩之清热,须用茯苓以化气渗水。
如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取微汗愈。
小柴胡汤临床体会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药仅七味,组织严谨,是著名的和解剂,常用来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热入血室等病证,笔者扩大其方应用范围,获益非浅。
今据临床所得,举以数例,以窥一斑。
例1、虚为感冒张某,女,45岁,教师,1997年12月8日诊。
患者形瘦体弱,素易感冒。
近因疲劳受凉,致恶寒发热,全身酸楚,胸胁满闷,神疲科乏力,纳谷不香。
延医诊治,用祛风解表之剂,其病非但不减,反致动则汗出,泛泛欲吐。
应诊时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苦咽干,舌质胖润,边见齿印,脉数,沉取无力。
据证细审,断为虚人外感,系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少阳所致。
治当扶正祛邪,和解少阳。
处方:党参15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枚。
连服2剂,寒热尽除,诸证大减,后合四君子汤调治数日而愈。
体会:虚人外感,方书皆针对其气、血、阴、阳之不足,在解表药中分别辅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品,而治从少阳者鲜。
本患者素来体弱,肺脾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直达腠理,与正相搏,与仲量论述少阳病之病因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伤寒论》第99条)理出一辙。
故借用小柴胡透其邪,转其枢,重用参、草、枣以扶正气,合柴、芩、夏、姜从少阳逐邪外出。
例2、痄腮刘某,男,7岁,学生,1998年4月7日诊。
一周前咳嗽发热,两则腮部红肿胀,边界弥漫不清,吞咽咀嚼不便,口苦咽干,纳呆食少,体温38.2℃,舌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证属风热外束,少阳邪热郁闭。
治宜清透少阳郁热,解毒消肿。
药用: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5克,板兰根9克,连翘9克,夏枯草6克,党参5克,甘草3克,生姜2片。
服药3剂后,体温已降至正常,两侧腮颊肿胀减轻,口渴,尿黄,舌苔黄,脉滑数。
前方减半夏、党参,加花粉、桔梗各10克,继进三剂而愈。
体会:痄腮,又名温毒发邪颐,属于温病范畴,其发病部在耳前下方,中医认为,少阳胆经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故腮颊部为少阳经所属也。
论治热入血室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3日□ 刘冠军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由仲景所论“热入血室”得到启示,以柴胡剂为主,合用祛瘀剂,或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见证选方,可治疗某些神经症。
“热入血室”之名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直接论述热入血室,在太阳病篇有3条,阳明病篇有1条。
《金匮要略》将这4条尽纳入妇人杂病篇。
根据原文所述,“热入血室”出现了一系列精神症状,且其主治方小柴胡汤之主症亦多精神症状,颇似今之神经症。
“热入血室”原文“热入血室”在太阳病篇的三条论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篇的一条论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血室”男女皆有多数医家认为血室乃子宫。
子宫前足太阳膀胱,后足阳明胃肠,在表里之间,正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
据仲景原文,太阳病篇之“热入血室”乃妇人伤寒或中风,经水适来,血室空虚,邪热遂入,传入半表半里,不独热结于胸胁,亦血结于子宫,以胸胁、子宫皆在半表半里,属少阳之位。
然据阳明病篇之“热入血室”,不独指妇人,则知男子亦有此证。
故知所谓血室者,妇人则子宫,男子则泛指下焦可也。
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句下,揣仲景行文之例,以伤寒统百病,示人以规矩,所以不论伤寒、中风,亦不论妇人、男子,有是证,用是药可也,正所谓“随证治之”,仲景之法也。
治当“随其实而取之”太阳病治疗太阳病篇“热入血室”三条,归纳其主要症状,大致如下:“如疟状,发作有时”;“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27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
《伤寒论》中提到“热入血室”这一特定概念,后世医家把小柴胡汤作为治疗热入血室的专用方。
《伤寒论》论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提到热入血室的还有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
所谓“热入血室”,是指妇女经期外感,表现为寒热往来,甚则神志变化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特定病证。
后世医家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通常加用活血调经之品。
后世视小柴胡汤为热入血室专方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治疗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地黄汤。
附案如:“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
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
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
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
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
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
予急以一呷散投之。
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
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
当然,病证表现为寒热往来,治疗也应以小柴胡汤为主,所加活血调经药仅为佐使之品,而处方绝不可以以血药为主。
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从另一角度强调:“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
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
瘀血所致寒热往来、神志异常不在此例。
清代医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及《伤寒论》第143条、第144条时指出:“前后妇人中风两条,仲景虽分言之,以互相发明其义,而学人当合论之以悉其旨可也。
但前以七八日而脉迟身凉,此以七八日而续得寒热,皆热邪已入之变症,又示人以热入血室之见症颇有不同,无一定之式,未可执泥以生疑二也。
但不揣愚昧,意谓仲景氏虽但曰小柴胡汤主之,而汤中应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
其脉迟身凉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
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尤未可执方以为治也。
”
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临证可从。
日本学者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加按语谓:“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不如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之正当。
”
实际上,“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与“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加用桂枝。
汤氏之说明显不及钱氏之论。
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病案
治疗赵某,女,43岁。
2008年4月12日初诊。
昨日午后出现发热,自服“康泰克”等药物,晚上高热,服两次退热药,今日晨起出现神志异常,一会儿神清语利,一会儿喃喃乱语,下午诸症加重,家属疑为鬼神附体。
晚上邀笔者至家中诊治。
诊见急性病容,目光呆滞。
问其身上冷吗?“冷”。
身上热吗?“热”。
胸脯憋吗?“憋”。
肚子难受吗?“难受”……问诊不完全配合。
问及月经,其女儿推测,这几天应该是经期。
舌质红,舌苔白,脉细弦数。
辨证考虑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6克,益母草15克,生甘草3克。
3剂水煎服。
当晚间隔3小时分2次服完1剂,发热较轻,患者安睡。
次日上午分2次服完第2剂,下午经至,诸症悉解。
患者补诉,病发前经行1天,病发经止。
女子经期外感,即使不表现为典型的“热入血室”,不表现为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即使并没有影响到月经,在选方用药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特殊生理期与平时有别。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一段论述可供我们参考:“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荣卫,伤荣则寒,伤卫则热,平人治法,须用麻桂发散。
失血皆阴血大亏,不可再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
”所论并非经期外感,但有助于我们对经期外感的认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