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其中,入声调存留型根据调型的差异,可分为岷赤型、丹陆型和天石型;入声调消失型根据其派归舒声调的不同,又分为雅棉型、仁富型和武昆型。每一小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大体呈现出连片分布的格局,这既与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也与历史行政格局有联系。

标签:入声调西南官话类型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作为一个调类,在今西南官话中大部分已归读舒声,但仍有近五分之一的方言点(大部分连片)保留独立的入声调,可基本上已失去塞音韵尾。根据中古入声字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入声调的归派与存留是影响西南官话科学界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界对此历来争议颇多[1](P6145)。鉴于此,下面根据已有的调查材料和音韵文献,对中古入声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特点试作探析。

一、入声调存留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一)入声调存留型的分布范围

据调查材料统计,西南官话入声调存留型的方言点共109个。方言点的分布如下:

四川57个:主要分布于川西和川南一带。具体为:泸州、乐山、金河口、都江堰、崇州、双流、彭县、邛崃、泸县、纳溪、南溪、叙永、江安、珙县、夹江、丹棱、眉山、彭山、沐川、峨眉、马边、綦江、盐亭、西充、华阳、南部、新繁、理县、汶川、宜宾、西昌、温江、新都、蒲县、郫县、新津、大邑、合江、什邡、古蔺、长宁、兴文、高县、洪雅、青神、屏山、犍为、荥经、峨边、雷波、江津、射洪、古宋、松潘、茂县、崇宁、五通桥等。

云南15个:散布于滇中、滇西和滇东北。具体为滇西的丽江、镇康、宾川、云龙、洱源、剑川、邓川、凤仪,滇中的曲靖、陆良、寻甸,滇东北的沾益、盐津、水富、绥江等。

贵州15个:分布于乌江流域附近的沿河、务川、德江、印江、思南,赤水流域附近的桐梓、习水、仁怀,黔东南的丹寨、三都、都匀、独山、黎平、平塘、锦屏等。

湖南11个: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北一带。具体为湘北的大庸、石门、桃源、澧县、津市、安乡,湘西的沅陵、洪江、靖县。此外,湘南也有少数方言点,如江永、东安等。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中古声调及其演变概论

【论文关键词】声调中古语音近代语音现代语音【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empirenews.page--] 平分阴阳《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浊上变去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入派三声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1][2]下一页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 “入声派入平、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 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方言点清平/ 阴平 浊平/ 阳平 清上/ 阴上 清去/ 阴去 清入/ 阴入 次浊/ 中入 全浊/ 阳入 调 类 调域 中值 北京55 35 214 51 归四声归去声归阳平 4 3.63 成都44 41 53 13 归阳平 4 3.13 富顺55 31 52 13 归去声 4 3.13 万源55 21 42 214 归阳平 4 3 筠连55 31 42 14 归去声 4 3.13 隆昌55 21 52 13 归去声 4 3 芦山55 21 53 12 归阴平 4 3 泸定55 31 53 24 归阴平 4 3.5 名山55 21 42 13 归阴平 4 2.28 内江55 31 42 213 归去声 4 3 汉源55 21 42 12 归阴平 4 2.75 仁寿55 31 42 315 归去声 4 3.25 荣县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自贡55 31 53 24 归去声 4 3.5 威远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雅安55 21 42 14 归阴平 4 3 石棉55 21 53 24 归阴平 4 3.38 冕宁55 41 35 22 归去声 4 3.38 西昌44523411315 2.8雷波44 31 42 212 55 5 3.1 马边44 21 53 213 33 5 2.9 峨边44 31 53 212 34 5 3 乐山55 21 52 13 44 5 3.2 峨眉44 21 42 13 55 5 3.1 古蔺55 21 42 214 34 5 3.1 古宋55 31 53 13 33 5 3.2 合江55 31 52 13 33 5 3.1

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09汉语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不规 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書”,是一次重要的简化。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 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憑—凭,嶽—岳,歎—嘆;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時—旹,哲—喆,野—埜。 3.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 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 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花和华,早生华发)。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 5.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 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评价)。 6.《尔雅》:《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 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 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 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但

四川话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zǎ)——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泛指:加油。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 ●你娃——你小子! ●莫——别。用法:莫来头。意思是没事。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喃门——怎样、怎么(使用于绵阳等部分地区)“喃闷起的?”意为“怎么回事?”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二、语气词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不要轻视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á)——意义相近。 安(嗯)——疑问词。例句:问你去(qia)不去,安?或安?你说啥子。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ó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 (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 (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 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

韵》、《韵镜》) (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此从《广韵》) (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

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 (1)声母:20个 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

(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4个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湘西西南官话区易读错的常用汉字

湘西西南官话区易读错的常用汉字 湘西保靖县、永顺县、花垣县、古丈县、龙山县、吉首市、凤凰县部分人口除使用土家语、苗语外一般均使用西南官话,这一代的西南官话地方口音大同小异,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平翘舌不分,一般读作平舌音;z和zh、c和ch、s和sh 2、前后鼻韵母不分,一般读作前鼻韵音;in和ing、en和eng、uen和ueng,龙山an和ang,保靖ing读作eng 3、n和l,读作l为多 4、h和f,读作f为多 5、声调方面:阳平和上声 本人据此整理出部分常用词汇,朗读此材料有利于锻炼准确发音,减少地方口音的干扰。 结合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词典整理,最好结合高考考点用词与词频调查、方言调查 bēn奔驰、奔波、奔放、奔赴、奔忙、奔跑、奔腾、奔走 bēng崩溃、崩裂、崩塌、绷紧、绷带 běn本地、本分、本行、本科、本领、本能、标本、读本、成本、样本、资本、版本 bèn笨重、笨蛋、笨拙、笨鸟先飞、笨手笨脚 bèng水泵、油泵、气泵、蹦床、蹦跳、蹦极 bīn宾馆、宾朋、宾语、彬彬有礼、斌、滨 bīng冰棒、冰川、冰袋、冰冻、冰雕、冰柜、标兵、征兵、阅兵、纸上谈兵 bǐng甲乙丙丁、丙级单位、木柄、花柄、叶柄、笔柄、话柄、饼干、饼铛、饼子、炳、禀 bìn出殡、殡车、殡葬、鬓发、鬓角 bìng并存、并肩、并进、并举、并列、并用、疾病、毛病、生病、语病、通病、病变、病历、病毒、病句、病毒 cā板擦、擦边、擦亮、擦洗、擦拭、擦澡 chā交叉、叉车、叉腰、差别、差错、差价、差异、反差、落差、偏差、时差、误差、安插、穿插 插班、插队、插话、插手 chá麦茬、找茬儿、二茬、茬口、花茶、红茶、绿茶、茶叶、茶杯、茶碗、茶饭、调查、访查、复查、普查、查办、查处、查获、警察、纠察、考察、视察、视察、察言观色 chà树杈、劈叉、岔道、岔口、岔路、打岔、差劲、差不多、差不离 cè厕所、茅厕、公厕、侧面、侧耳、侧目、侧门 chè彻底、彻头彻尾、透彻、撤换、撤离、撤退、撤销、撤职 cái人才、文才、文彩、才干、才能、才高八斗、钢材、木材、教材、药材、材料、发财、家财、理财、钱财、劳民伤财、仗义疏财、不义之财、剪裁、体裁、裁定、裁缝、裁决、裁判 chái火柴、木柴、劈柴、柴草、豺狼 cǎi风采、无精打采、采访、采购、采光、采集、采矿、采暖、采样、采用、采摘、光彩、喝彩 精彩、色彩、云彩、彩笔、彩车、彩带、彩灯、彩虹、彩券、彩旗、彩色、理睬、踩水 cài白菜、韭菜、菜刀、菜花、蔬菜、菜篮子 cān参观、参加、参见、参考、参赛、参谋、参与、会餐、就餐、聚餐、快餐、餐车、餐馆、餐具chān搀扶、掺假、掺杂 cán残败、伤残、凶残、摧残、残暴、残敌、残品、残杀、残忍、chán禅坐、禅房、口头禅、禅师、馋嘴、缠绕、缠绵、纠缠、胡搅蛮缠、秋蝉、寒蝉、蝉蜕、蝉联 cǎn惨重、惨案、惨剧、惨痛、惨状、惨无人道 chǎn生产、丰产、国产、家产、物产、财产、资产、产量、产品、产权、产物、产业、产值、铲车、铲除、铲子 càn灿烂、光灿灿、金灿灿 chàn忏悔、震颤 cāng仓库、仓促、苍白、上苍、苍翠、苍老、苍凉、苍龙、苍茫、苍天、苍穹、苍茫、苍蝇、沧海沧桑、沧海一粟、沧海桑田、舱位、船舱、货舱、客舱、公务舱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 百科名片 汉语官话方言分布简图 西南官话,也称为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或湖广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 北部、陕西省南部、 部,另在江西省有 目录 特征 人口分布 试例 西南官话的发展状况 详情 编辑本段 特征 入声五个声调(有些地区因入声消 失只有四调)四声的调值分别为55 、211、53、213,入声21 其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约2亿,占全国人口的1/5,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和。 编辑本段 人口分布 西南官话中最大的一片(成渝片)的使用人口约1亿。西南官话的语音系统比较,西南官话以成渝片(西南官话中使用地域人口最广)为代表举列:1.其中后鼻音ing 并入in 无eng 音,普通话eng结尾的字分别分到en 和ong中.后鼻音: ong ung ang iong iang uang uong .2. 声母而保留ng- n- l- 区别(部分地区n- 并入l-) 3. 声 官话分布 母无翘舌(西南官话除了仁富片都无翘舌音) 只有z c s 保留[z] [c] [s] 的浊声(有人说是浊察声) 比如: 侧[z]ek 有些标记成tsek. 西南官话的r 音读的也是[z]但是r在结尾的时候读的是l 舌顶口腔顶部不卷舌. 4.西南官话是有入声的. 其中成渝片入声是21 但部分字读32和22.有k t h 三种结尾.其中h 是包含所有k t p 的弱化形式.而k 有部分是t尾转化成的.其他片的入声大多是33调的一个高

平声.还有44和55的高平声. 5.西南官话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结构.但是大多在明朝的白话本书籍中都能找到出处.比如:"饭吃了着" 这个结构是明朝白话中常见的但现在不见于现代白话中了其中"着"字读do 而福州话中还有见的到同样的结构他们用"着无"读do mo. 6.西南官话部分字的读音非常古老.有上古的遗音.比如"蹲" 西南官话用"居" 读gu 或ku 这个就是居字的古汉发音. 7. -m -n 尾并为完全在西南官话中合并.部分字依然感觉的到-m 结尾。比如:痕hen 感gam 编辑本段 试例 下面我给个: 成渝片的音调调值 阴平55/45、阳平211/212、上声412/53、去声213 汤、糖、躺、烫 入声 国guek21 月yut21 叶yih21 (大多数是21) 哈hah22 食sek22 给gek22 (22调的少) 物uh23 液yih23 (这个数量是中等) 其中ek 的结尾以重庆郊县话为最好.比如克kek 实际上读的就是英语的k 21调值充分体现了入声短促. 而部分人说ek 实际上是倒 e 的发音, 其实这个是荒谬的.给个例句: 重庆北碚的车子cong kin bek bei lih ce zi (以重庆郊县口标明) 其中明显的区别出北bek 碚bei 这里是ek 和ei 的区别而车ce 和北bek 的区别又证明了e 和ek 的区别. 这里西南官话其实是无普通话中的 e 音的. 车ce 中的e 读的就是iei 的音部分地区干脆读车ci 代替. 成渝片的uh oh ah 三个入声尾比如肉zuh21 作zoh21 踏tah21/32 其中uh 读音在u 和o 之间听感像o . oh 也是个单独的音在短促. ah 也是单独的音并且发音短. ih 比如业ngih 都能比较容易的区别出来入声. 声母 b波p婆b部m木 f飞f伏 d得t托d敌n脑l辣 z侧c雌z字s斯x袖 z之c拆z绽s山r然 g谷k苦g共(ng我)h喉h厚 j鸡q奇j具q希s夏 0样 韵母 i衣iei自iei指u五ü鱼 a怕ia牙ua瓜 o歌uo果 iei车üi靴 au包iau妖 ou走iou修 ei梅uei泪iei垂 ai爱iai街uai怪 am暗iam咸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 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 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 《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 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 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 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 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 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 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 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 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音节演化与诗歌形式变迁

学术研究 2005年第2期 中古的音节演化与诗歌形式变迁 ◎[新加坡]石毓智 [摘 要]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体裁嬗变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语言因素。语言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业已存在的语音特征的发现以及对其韵律特征的自觉运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而带来的新的韵律特征,诗人们自觉地把它们用在诗歌创作之中而产生新的诗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双音节成为汉语的基本韵律单位,这是唐代律诗以双音节为基本韵律单位的语言因素,律诗的形成正是这两种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语音系统的变化,诗歌形式便会产生新的嬗变,轻音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句子的韵律特征,从而影响了宋元以后的诗歌体裁。 [关键词]语言 格律 语音形式 双音化 轻重音 〔中图分类号〕H1-09;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2-0140-04 作者简介 石毓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除了表现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外,还表现在语言的演化会引起文学形式的变迁上。关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技巧的使用这一平面的认识上,更重要的还应该看到语言形式的演化所引起的诗歌体裁的嬗变。一、双音化与律诗形成的关系 语言形式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业已存在的语言事实的发现和利用,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对声调的确认和分类,为后来律诗的平仄格式准备了条件。关于这一点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论述,如郭绍虞等;然而关于第二种因素迄今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单凭声调自身尚无法解释律诗的韵律格式何以如此。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依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也就是说,律诗是以一个双音节为一韵律单位。为什么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这背后有深刻的语 言内部的发展原因。 汉语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阶段是单纯单音节词的,双音词一直都有。郭锡良 [1](P150) 的考察显 示,先秦汉语双音词已占20%左右。他同时又指出,双音词的构词法到公元前7世纪开始萌芽,到2世纪渐趋完善。随着语言的发展,双音词的数目不断增加,到中古汉语时获得了强劲的发展趋势。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双音化形成呢? 普遍认为,双音化趋势形成的原因是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下面是两个有代表性的看法: 但是,汉语语音简单化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损失;它在别的方面得到了补偿。补偿在于语法构造方面。轻音的产生使汉语语音增加了新的色彩,同时又是新语法因素在语音上的表现。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使汉语有可能不再依赖复杂的语音系统来辨别词义。这种简化是进步 的,有利于语言发展的。 [2] (P268) 为什么现代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倾向?同音字多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语音的演变,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到现代都成为同音字了,双音化是一种补偿手段。北方话里同音字较多,双音化的倾向也较强。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里同音字比较少一些,双音化的 41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大纲 一、题型及分值 1、小篆识读、本义书写10个,10分。(注意有繁简体的对应) 2、单项选择题5个,10分。 3、名词解释5个,15分。 4、文选重点字词解释10个,20分。 5、平仄拗救1个,10分。 6、简答题2个,10分。文通学院增加2个,20分,减少《史记》翻译。 7、《史记》翻译1个,10分。 8、古文阅读2个,15分。 二、重点文选 《季氏将伐颛臾》、《侍坐》、《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秋水》、《五蠹》、《诗经》。 三、名词解释 隶变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六书《尔雅》《说文解字》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四种本义引申义偏义复词联绵词词类活用被动句并提互文委婉割裂 笺疏互训右文说十三经十三经注疏衍文脱文反切直音如字叶音破读读若三十六字母全浊声母平水韵犯孤平三平调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交韵合韵出韵平分阴阳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四、简答题 1、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2、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几种意义类型?试举例说明。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4、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5、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6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 7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的意义类型。 8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 9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10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11举例说明“谁”和“孰”的区别。 12举例说明“者”和“所”的区别。 13举例说明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14 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钱大昕是如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 15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的演变。 16上古韵部的分类。 17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用编排和检索方法。 18简述隶书的特点。 五、《史记》翻译题:样题示例 全文无标点,繁体字排版。原题目160字左右。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句式,不得破句,凡以上原则违背者,1处1分,扣完为止。 王稽辭魏去過載范睢入秦至湖望見車騎從西來范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范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此恐辱我我寧且匿車中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因立車而語曰關東有何變曰無有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王稽曰不敢即

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的发展研究

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的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是研究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特点发展。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达到进一步认识声调系统的特点的目的。 关键词:中古近古声调系统 声调中古语音近代语音现代语音声调是字音的要素之一。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中古时期声调系统的特点 1、平分阴阳 中古平声分阴阳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未分开以前的平声字,在声调上因清浊不同而产生细微区别,清平的调值略高,浊平的调值稍低,后来全浊声母消失时,调值区别仍继续保持,于是就有了清母归阴平、浊母归阳平的声调布局。 《中原音韵》是较早记录这一音变的文献。其《自序》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具有上平下平之分,但有音无字之别,非一东至山皆上平,一先至咸皆下平声也。如东红二字之类。东字下平声属阴,红字上平声属阳,阴者即下平声,阳者即上平声。” 据此,王力《汉语语音史》说:“元代的声调是汉语声调的大转变,有古代的平上去入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了。”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是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里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2、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但是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了去声。人们普遍认为,这项演变,至迟在晚唐时期即已开始发生。所依据的材料,约有四种:一、李蓓《刊误》;二、韩愈《讳辨》;三、日本和尚安然《悉昙藏》;四、敦煌俗文学抄本中别字异文。 一般认为,全浊上声变去在宋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毋召裔《尔雅音图》等,均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到了十二世纪的《韵镜子》,就把浊上变去定为规律。”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里,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言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近古时期声调系统的特点 以平声字来看,在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

四川话的调类

四川话的调类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部分地区四川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全部整齐地归入某一个调类(如成都话入派阳平、自贡话入派去声、雅安话入派阴平),与入声杂乱派入四个调类的北方官话截然不同。依据《四川方言音系》统计,四川话总计150个方言点中,拥有5个调类(即入声保留的)的有48点,约占方言点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拥有4个调类的有102点,约占方言点总数的三分之二[34]。 而就调值来看,四川话内部各地方言高度一致,与其它西南官话相比却具有显著差异[35]。四川话阴平一般为高平或半高平(55或44),阳平一般为低降(21或31),上声一般为高降或全降(53或51),去声一般为低升、中升或降升(13、24或213),入声一般为中平、高平或半高平(33、55或44)。部分方言代表点的音调调值如右表所示。 声调方言点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成都55 21 53 213 归入阳平 重庆55 21 42 214 归入阳平 乐山55 21 52 224 3 泸州55 21 42 13 33 雅安55 21 42 14 归入阴平 自贡55 31 53 24 归入去声 成都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拥有官话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 古全浊声母清化。“从”和“虫”,“知”和“资”,“诗”和“私”,每对字的声母发音在成都话中没有区别。 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比如“衣”、“宜”(该字成都方言读作“泥”音,故此例应选“一”字)的读音便不同。 辅音韵尾少,入声消失,没有[p], [t], [k] 和[m]。只有[n], [?]两个鼻辅音韵尾。 成都话也拥有西南官话的共同特征: 没有[??], [???], [?], [?]等翘舌音的声母。比如,“字”和“制”同音。 增加了舌面鼻音[?]、舌根鼻音[?];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或者说只有[l]没有/[n]音),比如“挪”和“落”在成都话中读音一样(特别的,成都话在[i]、[y]前要分,比如“绿”(该字成都话读作“炉”音)和“女”)。 不能区分/?n/和/??/,/in/和/i?/这两对韵母。比如,“因”和“英”同音。唇辅音后的/??/读/??/)。 /xu/、/fu/不分,普通话中读/xu/的字均读作/fu/,“呼”“肤”同音。 成都话独有的特征: 有韵母读作[?]。比如“安”、“谈”。(这只是现在年轻人口语中的变化,并非地道的成都方言,这一变化导致成都人[?][?n]不分,以致许多年轻人说英语时bad和band发音是一样的。) 无单音韵母[?]、[i],无合口呼韵母/uo/,有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口呼复韵母[u?]、齐齿呼复韵母[io]音等。 保留了[?],但实际上为疑母、影母共同的主要读法(两者并不形成稳固对立),通常跟零声母或[j]对应,比如“硬”读做/??n/,“我”读作/?o/。 因清朝八旗子弟曾驻扎成都,成都话受北京话影响很大[来源请求],儿化音节的词数量不少,但语音类型不多,总共只有四类,/?/(凉粉儿)、/u?/(饭碗儿)、/i?/(抽签儿)、/y?/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一、平声的演变 从切韵时代到中原音韵,有关文献的记载反映出平声有平分阴阳的变化。但是平分阴阳的具体演变过程和大致年代,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官话方言中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一)官话方言中古声调因声母清浊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中古四声因《切韵》《广韵》中有明确的记载,是不容置疑的,而关于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尤其是官话方言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情况,人们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在于,对声调是否因清浊产生过分化,不仅是文献对此没有确切记载,而且一直也没有活的官话方言的支持,保唐片轻声前去声分阴去、阳去,为我们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线索和材料。我们在对方言材料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考,认为在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曾因声母的清浊而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在此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需要说明,声调有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中古四声指中古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而“八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的八类,它是由于声母清浊的不同而形成的清高浊低的八个不同调值的类别,而每一类中的两个调值仅具有调类变体的价值,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调类,后来浊声母消失后,它的调值的区别特征成为一项对立特征,因此形成了阴阳八个调类的不同,前后的“八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古确实有四声八类的情况①。 (二)平分阴阳与全浊清化的次序问题 上文论述过四声八类的问题,所以平声应是先依声母的清浊不同而产生分化,而后随着全浊声母的清化而转化成阴阳两调类,即先按照声母清浊的不同,分化成浊平声和清平声两类,然后才清化。从现存全浊声母的吴、粤、闽南方言看,它们平分阴阳,而全浊声母依然存在,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的认识。但不同方言平分阴阳后,全浊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情况不同,大致有四种情况:1.全部送气,如赣语和客家话;2.全部不送气,如粤北的连山、阳山等地的方言;3.有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广州、南宁方言“阳平、阳上送气,阳去、阳入则不送气”;4.无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闽语的大部分方言。官话方言的情况属于第3种情况,这些复杂情况的形成,可能与全浊声母清化前的读音和声调调值的不同密切相关。但是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平分两类先于全浊清化。所以我们说官话方言中平声先据声母的清浊产生分化,形成送气与不送气两类,然后平声的全浊声母才清化,即平分两类在前,声母清化在后。 二、上声的演变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分布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其中,入声调存留型根据调型的差异,可分为岷赤型、丹陆型和天石型;入声调消失型根据其派归舒声调的不同,又分为雅棉型、仁富型和武昆型。每一小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大体呈现出连片分布的格局,这既与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也与历史行政格局有联系。 标签:入声调西南官话类型特点探析 中古入声作为一个调类,在今西南官话中大部分已归读舒声,但仍有近五分之一的方言点(大部分连片)保留独立的入声调,可基本上已失去塞音韵尾。根据中古入声字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入声调的归派与存留是影响西南官话科学界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界对此历来争议颇多[1](P6145)。鉴于此,下面根据已有的调查材料和音韵文献,对中古入声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与特点试作探析。 一、入声调存留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一)入声调存留型的分布范围 据调查材料统计,西南官话入声调存留型的方言点共109个。方言点的分布如下: 四川57个:主要分布于川西和川南一带。具体为:泸州、乐山、金河口、都江堰、崇州、双流、彭县、邛崃、泸县、纳溪、南溪、叙永、江安、珙县、夹江、丹棱、眉山、彭山、沐川、峨眉、马边、綦江、盐亭、西充、华阳、南部、新繁、理县、汶川、宜宾、西昌、温江、新都、蒲县、郫县、新津、大邑、合江、什邡、古蔺、长宁、兴文、高县、洪雅、青神、屏山、犍为、荥经、峨边、雷波、江津、射洪、古宋、松潘、茂县、崇宁、五通桥等。 云南15个:散布于滇中、滇西和滇东北。具体为滇西的丽江、镇康、宾川、云龙、洱源、剑川、邓川、凤仪,滇中的曲靖、陆良、寻甸,滇东北的沾益、盐津、水富、绥江等。 贵州15个:分布于乌江流域附近的沿河、务川、德江、印江、思南,赤水流域附近的桐梓、习水、仁怀,黔东南的丹寨、三都、都匀、独山、黎平、平塘、锦屏等。 湖南11个: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北一带。具体为湘北的大庸、石门、桃源、澧县、津市、安乡,湘西的沅陵、洪江、靖县。此外,湘南也有少数方言点,如江永、东安等。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授课要点: 一,声调变化 二,声母变化 三,韵母变化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

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 中古现代 平阴 上阳 去上 入去 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⑵平分阴阳: 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 ↘阳平(浊声母字) 变阴平者: 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 变阳平者: 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 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 kān≠k +án

②刀[t u],都[tu]牢[l u]切 dāo≠ d +áo 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 cōng≠ c +óng ④寒[ n],胡[ u]安[ n]切 hán≠h +ān ⑵浊上变去 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 上→上(其它声母字) ↘去(全浊声母字)

如: 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 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 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 hòu≠h +ǒu ②撼[ m],胡[ u]感[k m]切 hàn≠h +ǎn 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 duàn≠ d +uǎn ④改[k i],古[ku]亥[ i]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