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音韵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曹死”);"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
"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
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四川方言在音韵上的特点商英学院周一晚三四节国际商务创新班1102 纪林伶20111003739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四川方言具有渊源的历史,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古,四川方言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
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又受很多外来语的影响,比如吴语。
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入川的建设兵团中,有很多吴语人口。
因此吴语很大程度改变了重庆市的语言,而重庆话作为四川方言标准音之一,又进而改变了整个四川方言的面貌。
四川方言大致分为七个小片:川中小片、川东小片、川西入归阳平小片、川西入归阴平小片、川西入声独立小片、川南入声独立小片、川南入归去声小片。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我着重谈谈音韵方面的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方言为zi213sang55]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方言为[cao55si213](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方言为[zi55ci21](音同“资瓷”)。
四川方言导言四川方言区作为四川的六大方言区之一,在中国各类方言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四川话字词的音节与普通话在n和l,z/zh,c/ch,s/sh,等方面有着差别。
四川话的词汇量融合了多个地区的方言在历史上形成,进而有着特殊的词汇,其意义更是令人费解。
在语法上,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四川话与普通话的语法更是并未有所不同。
首先,何谓四川方言?简言之,即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声母),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那么四川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分析,即可知道。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然而除却自身的影响之外,外来的方言对于四川方言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吴语: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入川的建设兵团中,有很多吴语人口。
主要集中在重庆市、绵阳市、安顺市等。
共计660万人,占吴语使用人口的8%。
其中重庆市有吴语人口115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11%。
因此吴语很大程度改变了重庆市的语言,而重庆话作为四川话标准音之一,又进而改变了整个四川话的面貌。
如:“格势”(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行势”(能力强,源自苏州话)(“行”读音同“银行”的行)“乘”(念“神”,语音源自吴方言)“宝器”(源自上海、苏州话”宝货“,比喻人傻,白痴,不懂事等)粤语: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深刻地影响了四川话的面貌。
四川话扯火的意思
摘要:
一、四川话简介
二、扯火一词的来源
三、扯火的意义和用法
四、扯火在四川话中的特点
五、总结
正文:
【一、四川话简介】
四川话,又称川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省、重庆市以及贵州、云南等地。
四川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扯火一词的来源】
扯火,来源于四川方言,是一个表示生气、恼怒的词语。
据考证,扯火一词源于四川地区的农村生活,农民在生火做饭时,如果火势不好,就会用嘴吹火,这时脸上的表情通常显得很生气。
因此,人们就把生气时脸上的表情称为“扯火”。
【三、扯火的意义和用法】
扯火在四川话中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示生气、恼怒,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种情况下很生气;二是表示使人生气、惹恼,用于指责某人故意让别人感到生气。
扯火在四川话中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通过生动地描
绘生气时的面部表情,使词语更加具有表现力。
【四、扯火在四川话中的特点】
四川话中的扯火一词,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词语,仅在四川地区使用,体现了四川话的地域性;其次,扯火一词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词语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较高的表达效果;最后,扯火一词在四川话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四川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达。
【五、总结】
四川话中的扯火一词,源于当地农村生活,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形象的表达方式。
扯火一词在四川话中主要表示生气、恼怒,以及使人生气、惹恼。
通过生动地描绘生气时的面部表情,使词语更加具有表现力。
描写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方言之一,属于西南官话,广泛分布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本文将就四川话的发音、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四川话的发音相对来说比较独特。
音调平稳且发音有些粗糙,有点像是舌头发不出来的感觉。
有时候声音长、有力,有时候则被人调侃为“细碎声线”。
例如“子(zǐ)”,“是(shì)”这两个字,普通话的发音是起伏动听,而四川话就不是这样,发音是比较扁平的。
四川话中还有许多普通话中不存在的音,如:村(cua),母(wo)。
他们说话时常常吞吞吐吐,听起来明明是一个字,却好像分成了好几个字似的。
除了发音外,四川话的词汇也有其独特之处。
比如说,四川人的口头禅“哎呀妈呀”,这句话虽然不是生活中必须的用语,却代表着四川话中表达惊讶、感叹、惋惜等复杂情绪的一种语气。
此外,四川话中很多东西都是用叠字方式表达的,比如“长长”,“短短”,这些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
另外,四川话中也有很多俚语流行语,比如“小亲娘(意为打小报告的人)”,“拎包人(意为帮别人抬包的地铁服务员)”,“发嗲(意为装可爱、撒娇)”等等,这些俚语流行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四川话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四川话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灵活多变的方言。
虽然四川话的发音有些许粗糙,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四川人说话时的口音和语气也尤为诙谐可爱,让人听了就不禁喜笑颜开。
如果你曾经听过四川人讲话,你一定能感受到说话者们真诚而自然的表情和语音,也能感受到四川话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笔者本人就是四川人,每当听到乡亲们用地道的四川话交流时,内心总是感觉亲切又温暖。
因为四川话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我们乡亲的语言,让我们自豪地展现在自己的土地上。
四川话宝气的意思1. 引言四川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以四川省为中心,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
四川话宝气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四川话特有的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从四川话的特点、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四川话宝气的意思。
2. 四川话的特点四川话是一种富有韵律和音调的方言,独具一格。
以下是四川话的几个特点:2.1 音变四川话中的声调较为复杂,词语的音变较为常见。
比如,“长”音变成“兒”,“不”音变成“不”。
这种音变使得四川话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
2.2 轻声四川话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调,即“轻声”。
在四川话中,轻声的使用频率较高,它可以改变词语的意义和语气。
轻声的运用使四川话更加生动有趣。
2.3 词汇丰富多彩四川话拥有自己独特的词汇体系,丰富多彩。
四川话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磨叽”、“溜须拍马”等,这些词汇增添了四川话的亲切感和活力。
3. 四川话的表达方式四川话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很多人。
以下是四川话表达方式的几个特点:3.1 重复叠加四川话中常常使用重复叠加的表达方式来加强语气和感情的表达。
比如,“非常好”可以变成“好得好”。
“很开心”可以变成“高兴得很”。
3.2 诙谐幽默四川话中有很多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
四川人善于使用夸张的形容词和比喻,使得语言更具幽默感。
比如,“睡得跟猪一样”、“吃得像头猪”等。
3.3 排比和双关四川话中还常常使用排比和双关的表达方式。
通过排比和双关的巧妙运用,四川话表达出的含义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4. 四川话的文化背景四川话作为四川地区的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以下是四川话文化背景的几个方面:4.1 历史渊源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渊源深厚。
四川话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四川地区悠久的历史。
4.2 地域特色四川地域特色鲜明,多山多水,四季分明。
这种地域特色也反映在了四川话中,使得四川话具有了独特的风味和气息。
4.3 传统节日四川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和习俗也体现在四川话中。
四川日常用语方言一、四川话的特点1. 声调:四川话的声调较为复杂,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声调下,意思可能完全不同。
2. 儿化音:四川话中,很多字的尾音会带有儿化音,比如说“好儿”、“走儿”。
3. 换字:四川话中有很多特殊的词汇,与普通话不一样。
比如说,“饭馆”在四川话中是“饭店”,“火车站”是“车站”。
4. 借词:四川话中也有很多借词,比如说“拜拜”、“妈妈”,这些词汇都是从其他方言或外语借来的。
二、四川日常用语1. 打招呼:在四川话中,我们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嘿,咋样啊?”、“吃了么?”、“早上好”等等。
2. 问候:在问候他人时,我们可以说“你最近咋样啊?”、“身体好么?”、“工作顺利吗?”等等。
3. 表达感谢:当我们想要表达感谢之情时,可以说“谢谢你啦”、“真是太感谢了”、“多谢多谢”等等。
4. 道歉:如果发生了一些小误会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不好意思”、“对不起”来表达道歉之意。
5. 邀请:当我们邀请别人去做某件事情时,可以说“一块儿去吧?”、“一起去玩吧?”等等。
6. 描述天气:四川的天气常常多变,当我们想描述天气时,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下雨了”、“好冷啊”等等。
7. 点菜:在四川话中,点菜时我们可以说“来一份麻辣烫”、“来一碗牛肉面”等等。
8. 询问价格:当我们想询问价格时,可以说“这个多少钱?”、“便宜点可以吗?”等等。
9. 表达赞美:当我们想要表达赞美之意时,可以说“你真厉害”、“做得很好”等等。
10. 分别道别:当我们要与别人分别时,可以说“再见”、“回头见”、“保重”等等。
以上只是一些四川话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四川话还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如果你对四川话感兴趣,不妨多和当地人交流,体验一下四川话的魅力。
四川话口头禅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四川话口头禅的概念和特点
2.四川话口头禅的种类
3.四川话口头禅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4.四川话口头禅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5.四川话口头禅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四川话口头禅是四川地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和短语,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语言风格。
四川话口头禅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话口头禅的种类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啥子”、“哪儿”、“咋个”等等。
这些口头禅在四川人的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有时候甚至可以替代一些常用的词语和短语。
四川话口头禅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来自于四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的则来自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比如,“啥子”这个词就是来自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方言,而“咋个”则与四川地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四川话口头禅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也非常广泛。
随着四川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川话口头禅逐渐成为了一种地方特色的文化象征,对于宣传和推广四川地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四川话口头禅,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四川话口头禅被纳入了地方教材和文化课
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总的来说,四川话口头禅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四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save the people四川话一、四川话的特点四川话,又称川普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西南官话方言之一。
它是中国四川省的主要方言,也在重庆市和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有一定传播区域。
四川话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1. 语音特点四川话的语音特点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声调、儿化音和尾音上。
- 声调较为平缓,尤其是第二声与第三声的区分不明显。
- 儿化音是四川话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即在有[r]音的辅音后面加入充当韵母的[r]音,如”哪儿”、“你儿子”。
- 尾音是四川话与普通话最明显的差别之一,普通话中以-n、-ng结尾的词,在四川话中会发成-m、-rm等。
2. 词汇特点四川话的词汇丰富多样,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 与食物相关的词汇七八十种,如”面条”变成”挂面”,“炒面”变成”炒杂酱”,“炸鸡”变成”土鸡”(指炸得很脆的鸡肉)。
- 人称代词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我”是”阿牛”,“你”是”阿彝”,“他”是”阿垃”,“我们”是”阿拉”。
- 习惯用语丰富多样,如”对不住”变成”慢慢走”,“吃饭”变成”扎圈”。
3. 语法特点四川话的语法特点也与普通话有所差异。
- 重庆话喜欢使用”ㄦ”音,加在名词、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未完成或延续,如”走ㄦ去”(走着去)。
- 四川话中,表示过去动作完成的助词是”了”,而普通话则使用”过”,如”吃了饭”。
二、救助灾民四川省是地震频发地区,灾害带给人们严重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救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灾害救援工作由于四川省地理环境复杂,地震、洪水等灾害时有发生。
当灾难来临时,救援工作必须迅速展开,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 首先,要实施预警机制,让人们及时得到警报和安全提示,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疏散。
- 其次,应组建专门的救援队伍,包括医疗队、搜救队、水电抢修队等,以快速响应灾情。
- 此外,要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加强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保障受灾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川话》电子版
四川话电子版
四川话(也称川闽话)是中国汉语十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
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等地区。
四川话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
语音特点,是中国方言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之一。
语音特点
四川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发音的轻声:四川话中的轻声现象比较明显,一些韵母和声
母会被轻声替代或省略。
- 声调变化:四川话中的声调变化比较丰富,同一个字在不同
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声调。
- 声韵母变化:四川话中一些声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uan”读作“ang”。
词汇特点
四川话的词汇特点丰富多样,常常使用一些独特的词语或俚语
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
- "嘢"(意为事情、东西)
- "吖"(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
- "蓦"(意为突然、忽然)
语法特点
四川话的语法特点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包括:
- 省略主语和动词:在某些情况下,四川话中可以省略主语和动词,表达简洁明了。
- 固定词序:四川话中的词序相对固定,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文化影响
四川话作为四川地区的方言,在当地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川方言常用于表演相声、小品等传统戏曲形式,也被广泛运用于四川民歌、相声等艺术形式中。
总之,四川话作为中国汉语方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代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深入了解和研究四川话对于增进对四川地区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细节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中华五千年 2007年12月05日16:15 (来源:中华五千年)【简繁大中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四川话扯火的意思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四川话扯火的含义
2.探讨四川话扯火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3.分析四川话扯火的语言特点
4.举例说明四川话扯火的用法
5.总结四川话扯火的使用场景和价值
正文
四川话作为中国方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四川话中,有一个词语叫做“扯火”,它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和特殊的语言价值。
本文将从四川话扯火的含义、来源、语言特点、用法和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四川话扯火的意思是指“开玩笑”或“逗乐”。
在四川地区,人们常用这个词语来调节气氛、拉近彼此的距离。
扯火有时候也会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用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调侃。
其次,四川话扯火的来源和文化背景与其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包括评书、相声、川剧等表演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中,表演者常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观众互动,逐渐形成了扯火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特点方面,四川话扯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口头表达,也有文字表述;二是语言风格独特,既有麻辣味,也有幽默感;三是词汇丰富,既有传统词汇,也有新词新语。
在实际用法方面,四川话扯火可以用于各种场合。
例如,朋友之间聊天时,扯火可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家庭成员之间调侃时,扯火可以增
进亲情;甚至在正式场合,适度地扯火也可以使气氛变得轻松,拉近彼此的距离。
总结起来,四川话扯火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使用场景和语言价值。
四川话文案(一)四川话简介四川话,又称川普,是中国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通用语言。
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与普通话不同,四川话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被誉为江河源头、语言杂糅的代表之一。
四川话的语音特点1.语调:四川话有丰富的语调,共有七种调。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上升调和上升降调。
在四川话中,一些词语的音调走向会发生变化。
2.声母:四川话中有着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例如“精、擀、哏”等。
3.韵母:四川话中的韵母较普通话要多,例如“丐、匆、还”等。
四川话的特色词汇1.好耍子:用于描述一个人喜欢欺负别人或者爱捣蛋的行为。
2.搓板:指的是洗衣服用的搓板。
3.泼水节:四川盛行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4.农民画:一种典型的四川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
如何学习四川话1.听说:要学好四川话,首先要学会听和说,最好找一位四川朋友来帮忙。
2.多听多记:平时多听四川话,不懂得地方就问,多记生词。
3.练习台词:尝试多背一些四川绕口令和台词,通过模仿演讲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观察:观察四川人的生活习惯和言谈举止,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五大名句1.“喂,哎呦,你的旅行箱呀,请问是不是有轿子运着你远嫁的杜甫呀”2.“一米阳光,七瓢泉水,八宝床幔,万步桥梁”3.“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4.“咱四川人一听说祭,全家都恐慌”5.“咳咳咳,吃路边摊要有备无患,马桶蹲稳不摔跤”学习四川话,你也可以像川人一样优雅、幽默、豪放!四川话的文化内涵1.饮食文化:四川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之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著名的川菜包括麻辣火锅、口水鸡、回锅肉等,是享誉全国乃至国际的美食。
2.戏曲文化:四川戏曲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代表性剧种有川剧、绵竹花鼓戏等。
四川的戏曲传统也有很多优秀的表演艺人,如白玉兰奖得主田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元等。
3.民间艺术:四川被誉为民间艺术大省,涵盖了剪纸、蜀锦、川陕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是“川剧变脸”,被誉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四川方言的特色与魅力俗风情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r-具,因为它有别于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以是一方民俗的反映.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如人们形容东北人一张口就是"满嘴的高粱花子味",江浙话是"吴依软语"等,那么四川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一些过去曾使用过的方言如今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口头语,为此,很多人都担心方言会不会被普通话同化?会不会消失?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反而还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改变和淘汰的只是过去一些不太规范的习惯用语(如部分名词,土语和旧社会的行业隐语等),四川方言的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JJ话与普通话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且四川方言又有它独特的语法特色.明显特征是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强调的语气比较重.比如普通话说"很高兴","很舒服".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高兴得很", "安逸得很","巴适得很".重庆话和四川话是一脉相承的.它有一个形容舒服的词叫"安逸得板".在这里的"板"是动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状的舒服劲.还有"脏稀稀","胖嘟嘟","傻豁豁", "疯扯扯","酸溜溜"等都体现出四川方言的独特韵味.四川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巴卺史志?2007?J-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如此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四川人喜欢玩麻将, 时下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麻将玩法名叫"血战到底".它非常俏皮地表达了四川人喜欢博彩的热辣性格. "换叫"原本是麻将的一种术语,方言巧妙地把它比喻为离婚之后的再娶;"吃诈糊"也是麻将术语,它和"打冒诈"一样有着欺骗别人的意味;"勾兑"一词本是酿酒行业的术语.四川人却用它暗喻拉关系,套近乎;"再见"的英文单词good bv被四川话翻译过来便成了"估倒掰".意指恋人之间痛苦的分手.在地方语言中.四川方言的幽然是无与伦比的.四川方言里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今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摔得好痛啊!"这句北方话如果用四川话来表现就非常有意思."今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诃侃一番.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四川人乐观的性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巴适惨了", "高兴惨了"等.四川人还有给别人取"歪号"(外号)的"雅兴",根据别人的长相或性格特点.比如把憨厚老实叫做"闷墩儿",还有将豁儿皮,狗弹子,泥菩萨等用于人的外号,显得特别的诙谐.四川人喜欢把地方叫作"塌塌",把生气叫"怄气","冲气",把唠叨叫"喳哇(儿)",乱表态叫"冒杂音",把不相干的事叫作"不打嘎",把转移话题叫"打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四川方言的语气助词主要有: 嘛,哈,噻,哦,蛮,啵等.比如"好嘛","等一会哈","是噻","是不是哦","做啥蛮","好了啵"等.绵阳市境内把"就是"爱说成"逗是".把"搞"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是不是"的意思.方言流行于民间.其妙趣只能意会,所以一般靠口头来传承,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四川话向外展示自己语言特色时的巨大障碍.近几年以东北方言为代表的方言电视剧在荧屏上火爆.缘于东北话与普通话接近.四川方言剧除了在重庆和云, 贵,川效果比较好外.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反响却不是太大.20o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川台选送的《旭耳朵》小品,由于编导担心直播时全国大部分观众会听不懂.便弃用方言,改用川普台词,结果失去了特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四川方言把"干什么"叫作"做啥子".另一个表述语言"咋子".更带有一层不耐烦的情绪.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字.有的网友用"爪"来替代"咋" "zhua"字.结果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另一层意思.另举一例:指被人羞辱时的感觉"铆人巴沙的".如果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后.别说外省人看不懂.就算是四川人看了也不一定马上会反应过来.所以,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应当在方言的书面表达和注释方面上进行仔细地推敲和严格的规范.笔者认为必要时"dz可根据需要造一些能够准确达意的字.以有利于充分展示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
描写四川话一、四川话的概述四川话,又被称为川普话或川渝话,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方言。
四川省是川普话的主要使用地区,包括成都、重庆等地。
四川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四川话常常听起来像一种很有韵味的方言。
二、四川话的发音特点四川话的发音非常独特,听起来很有韵味。
以下是四川话的发音特点:1.声母韵母合并:在四川话中,很多声母和韵母会合并在一起发音,这样的发音方式给人一种缓慢而有力的感觉。
例如,普通话的“sh”在四川话中常常发成“s”,普通话的“zh”在四川话中常常发成“z”。
2.声调变化: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不同,川普话有八个声调。
这些声调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很有音乐感的感觉。
3.儿化音:在四川话中,很多词语的儿化音非常常见。
例如,普通话的“这个”在四川话中会发成“这儿”。
三、四川话的词汇特点四川话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一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很少使用。
以下是四川话的词汇特点:1.添儿话:四川话中经常会在词语的后面加上“儿”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例如,“加点儿菜”、“再说点儿吧”。
2.模仿词:四川话中很多形容词和动词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产生的。
例如,“唠唠叨叨”、“抖抖擞擞”。
3.俚语词:四川话中有很多俚语词,这些词语在四川地区非常常见,但在其他地区可能不太听得懂。
例如,“瞎腚”(乱说)、“放风筝,儿”(溜达)。
4.独特词汇:四川话中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独特词汇。
例如,“搓洗”(洗澡)、“拇指哥哥”(大拇指)。
四、四川话的语法特点四川话的语法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以下是四川话的语法特点:1.了句式:在四川话中,常常会把“了”放在句子的最后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他走了啦”。
2.句末语气助词:四川话中有很多句末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绪或语气。
例如,“嘛”、“啦”、“哦”。
3.表示程度的词语:四川话中有很多表示程度的词语,可以用来增强语气。
例如,“巴适”(非常好)、“沙沙儿”(非常多)。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四川方言特点四川话,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
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话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
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四川方言总汇大全·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
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
”“瓜兮兮的”·×绰绰——哪个样子。
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整——用途广泛的动词。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
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
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
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
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
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
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
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
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
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
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
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此外,四川方言中等重叠词也别具特色: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有xyy和xxy两类;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
二、四川话的形成发展
崔荣昌先生的《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对秦以前到明清巴蜀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性研究,指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
秦灭巴蜀以后,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
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
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但是,外来方言对四川话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经历的数次大战乱,导致了大量移民入川。
如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大移民,大批湖广籍和部分陕西籍、安徽籍的士兵和平民留居四川,他们自然带来了属于官话方言的湖北话、陕西话和安徽话。
到清朝前期,由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北)为主的大批移民入川,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话和西南官话的体系。
今天的四川话跟云南、贵州、湖北(东南角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河南西南部这一大片地区的汉语方言同属于官话方言的西南官话。
川东地区的四川话同湖北话尤为接近,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元末明初和清朝前期的两次大移民中邻近诸省的移民,特别是湖北人对四川话的深远影响。
相比之下,西北的甘肃、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安徽等省区移居四川的人较少,所以那些地区的方言在四川省不占重要地位。
三、四川人口变动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1.上古和中古时期
对古代四川境内通行语言的考证有助于用来与今天的四川方言进行对比研究,更好的考察四川方言的发展历程。
据古籍记载,古代巴蜀与楚國、秦国都有密切的交往甚至联姻,在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也促使了其语言上的趋同。
楚悼王时吴起为相,他曾对楚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
”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子。
”(《吕氏春秋》)古代的巴蜀同秦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文选》中左思《蜀都赋》刘逮注引《地理志》说秦灭巴蜀以后,“蜀人始通中国(指中原地区),言语颇与华同。
”
2.元末大移民
元末明初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由湖广移居四川的人口众多。
湖广(今湖北、湖南)许多难民入蜀逃亡,也称“避乱入蜀”。
例如广安的王氏谱系“原出浙江萧山,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
元末有万嗣者避乱入川至广安州东汉石脑,遂家焉。
” (民国十六年撰《广安州新志氏族志》)后来红巾军占领四川,又带来了大批湖广人。
在明君占领湖广后,不少与红巾军有关的人也不得不入蜀投靠避灾。
明朝朱元璋攻入四川后,也有一大批军人从此定居巴蜀。
据统计,元末明初迁人四川的户口以湖广居首,麻城最多。
3.清朝前期大移民
明末清初,经历了大战乱的四川地区人口稀少。
清王朝为了增加赋税收入,曾采取多种措施以恢复四川地区的生产。
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克成都,同年占领全川。
第二年就“严督有司力行招徕劝垦” 可以说这是清政府鼓励“湖广填四川”
的开始。
康熙年间又实施了多种措施,如清查四川外流人口,遣还原籍,同时召集外省人入川开垦。
因为川鄂两省毗邻,又有长江为交通之便,因此湖北、湖南两地移居四川的人最多,所以民间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大移民对四川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了影响,并由此造成了今天四川省以官话为主却又杂有广东、湖南等地方方言特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方言概论》,候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四川方言的形成》,崔荣昌,《方言》1985.1。
[3]《四川方言与普通话》,梁德曼,四川人民出版社。
[4]《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崔荣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24.1。
[5]《近十年(1997_2007)四川方言研究综述》,汪启明、程曾,《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