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

,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

,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

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

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

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

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

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

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

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

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

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

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

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

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

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

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

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1995年仅多2.8兆日元。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培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启示意义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988中后期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泡沫经济,日本在“出口导向,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家电制品等称霸世界,日本银行的总资产和股票时价总额也居世界前茅。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期。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泡沫经济和崩溃前的日本经济相似,如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并暗示中国经济也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但中国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中吸取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滑坡。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

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

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习题1

第11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同的是() A.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B.建立了区域合作体 C.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D.美国的经济援助 2、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以上投入到教育领域,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B.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电器生产 C.政府大力改革 D.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完全依靠本国力量,取得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 B.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C.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D.随着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 4、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下列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积极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C.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D.加强对外的经济掠夺和物质掠夺 5、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A.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B.力争成为大国的军事物质供应地 C.经济由国家完全干预 D.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教学设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的景象,逐条概述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综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列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分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纵向观察日本发展的自身独特个性,和横向比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程,得出日本发展与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借助教材图文,历史客观地认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尊重和包容各国的发展道路;从机遇与发展的角度,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历程中借鉴和学习其成功经验,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辩证地看待发展与问题的并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 2.难点:如何看待改革中的难题。 三、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一者用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知识。二者提供丰富史料,让学生能“回到”时代中去。 2.合作探究法:展开巨幅的历史画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在合作中感知历史事实,在探究中发现历史规律。

(3) 三代人现象──社会和谐 3.联系学生填写的“高速”──“放慢”──“停滞”,进行对改革教训和信心的探讨。有时间空余的话,可适 当列举多点,日本军国 主义阴影仍然存在的现 象。 4.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角度,理性地、全面客 观地考察改革,从而树 立坚持改革的信心。 的坚定信心、可持续发展理念 和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 愿景等。 3.从日本由“黄金时期”进 入“停滞时期”,可适当联系 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周期 性危机的本质。同时探讨经济 与政治、民族个性、环境等之 间的联系,给学生渗透“经济 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联系中国谈借鉴1.通过正课学习,进行阶段 性小结,“日本成为经济大 国”的原因、表现和改革中 遇到的困境。 2.一一比照,谈谈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借鉴经 验,规避失误,坚持从国情 出发搞建设的理念。 学生互相交流,谈谈战 后日本发展的成功和失 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启示。 从日本联系中国,一者培养中 国建设的世界视野,二者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从历史学习中强化中外联系 的迁移和比较的思维习惯。 课堂小结明线索1.用简洁的关键词语连成线 索。“恢复”──“高速” ──“放慢”──“停滞”。 2.练习“我达标”作业。 1.找关键词语明线索。 2.适当地基础达标训练 反馈。 1.历史学习重的是线索,古 往今来,纵横联系;国别专业, 自有法理;由点成线,明理成 行。 2.必须养成把书面练习作业 当堂完成的习惯,减轻学生负 担,给学生更多业余的时空自 由。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时线索明确,而且有《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西欧的复兴与联合》两目的学习,学生对二战后的背景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感知,所以用“横向比较知共性”的方式妥帖自然。同理可得,对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适当回顾,从民族个性的角度观察二战后日本的第三次崛起,也是自然妥帖的,所以“纵向联系明个性”的方式整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出现长达10年左 右的萧条。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 本相似,在深刻了解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阶段与日本那段时期的差异和共性,探索中国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日本于1984年5月发布《关于金融自 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 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第二个过程伴随着《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的实施。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

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泡沫经济的膨胀期。银行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交易。由于大企业利用通过直接金融方式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偿还银 行借款,因而日本的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将重点转向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小企业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有流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不动产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租赁行业,上述贷款都是抵押贷款,向这些非金融机构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市立银行不经由中小企业而直接扩大以住房贷款为中心的面向个人的贷款。股票期货交易的扩大,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下,1988年9月起,开始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平 均股价为对象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更促进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日本的股票市场自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以来,在一年内股票大幅跌落了两次。接着,三重下跌的结构使泡沫经济彻底崩溃。1990年,在到4月10日为止的时期内,东京股票市场经历了10次股票大幅下跌,在股价下跌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还出现了日元贬值、债券下跌的现象,即所谓的三重下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差异

观看大国崛起之日本之后的感受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下面我将从我们有特殊情结的日本着手,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从历史上看,大和民族是一个崇尚强者,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作为曾经的经济和文化的第一大国,中日交流从古即有,在唐朝达到鼎盛,特别是留学生的交流,直接导致文化意识的传播,他们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从而来发展自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日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衰落。在1853年美国黑船武力迫使日本开国时,日本人很实际的投身于西方的怀抱。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首先是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接着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派留学生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从现实角度分析,日本在不断的模仿中找到了合适的路径。日本从原来的完全西化逐步转向到保留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把儒家经典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结合,遵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发展,有效避免了民族内部的矛盾激化。 总结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教案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教案 备课教师:徐长城章国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3、过程与方法: 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难点: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长崎。由此导入。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大战对日本的破坏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一段,讨论文中问题。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08农区XXX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同时,力图从中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着力寻找中华民族和平复兴之路。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于太平洋西北角处,自东北至西南分布着一列弧形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由于千百年来与中国深厚和复杂的历史关系,这个特殊的岛国当然也引起了我特殊的关注。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在黑船来航15年之后,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中国作为最强帝国的一千多年里,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好学生”日本一直采用全盘中国化的步伐。时至今日,甚至还有人说,东亚文化的醇香在日韩比中国更浓,日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创新精神,值得曾经作为老师的中国反思。 看百年维新,我感慨良多。 当工业革命结束后,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国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迫使农业文明的国家大清帝国签下城下之盟后,对于“好学生”日本不亚于当头闷棍:世界上还有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将中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的强国。于是,日本的一些人开始了反思。英国人尚且没有来得及侵略日本,刚刚羽翼丰满的美国东印度舰队来了,聪明的日本人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弱国与强国作战的后果,与美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向美国开放了自己的国内市场,成为与师傅中国一样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供应地。 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幕府在民众的压力下交出权力,明治天皇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正是他带领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之路,开启了日本的崛起时代。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政府派出由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之后,日本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许多官营工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注脚。大久保利通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也同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 1945年得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到1968年,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国家?它又能给中国当今的发展什么启示? 首先,日本天皇能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放弃部分特权。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皇权至上的皇制早已名存实亡。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新政权领袖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对于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也应始终以民族利益为考虑,积极推进民主进程,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改革和发展才有意义、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正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

经济危机论文: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经济的领域中,关于“泡沫”与“经济”有两个组合词语一“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从宏微观的角度更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为有虚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断被拉髙,最终导致价值与其市场价格背离的局部的微观经济现象。后者则反映的是社会局部存在的投机需求在一定传导机理的运作下会放大其实际对社会有效需求的剌激,慢慢地演变成为社会虚假繁荣的全局的宏观经济现象。通俗的讲,当市场状态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时,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投资者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不断的投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健康增长的局面。 但社会经济总量不可能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一旦到达其上限,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投资者便会减少甚至不生产,而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届时投资者实现了到投机者的跨越,吹胀经济泡沫。透过历史不难看出每次危机到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看上去繁荣无比,但是此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的很低了,实体经济疲软不堪。失去实体经济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社会的泡沫经济便从局部的经济泡沫中应运而生,此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一路升值。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状态。日本的制造业和矿场业等出口企业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日本统计数据称,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损失髙达3.5万亿日元^美元的贬

值还使得曰本持有美元资产的绝大部分化为泡影。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采取放宽金融政策,进行财政重组等措施来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历史最低,仅有2.5%。此外,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日发激烈,由于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不断上调,导致银行的筹资成本攀高。相比银行筹资而言,土地和房地产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资快的特点而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投资过剩,经济泡沫胀大,最终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时期,所有人都被笼罩在虚假繁荣的海市蜃楼之中,都抱着“价格还会再涨”的心态,没有人愿意相信,更没有人会相信价格会下跌。1990年,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相关融资实行总量控制,日本银行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最终破裂。在此之后,日本经济陷人了长期的低迷,这段时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仅日本有这样惨痛的经历,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有过这样一段心酸的历程。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为之震颤,也导致直到现在有的国家依然处在当年的阴影之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信用体系开始来分析当时金融危机是如何酝酿的。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档案共享机制的国家之一,美国对贷款人的信用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摧毁了自己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美国将房屋贷款的借款人分为优级、近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看完《大国崛起》中的日本一集后,感慨颇多。作为中国人,对日本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因为日本对我们中国侵略近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不容也不能忘记。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二战之后日本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当今日本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地区,同为17世纪以后贫弱落后、紧锁门户渡过了两百多年闭关自守时光的封建国家,曾经还是向我们中国取经学习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四面环海资源贫乏的弹丸岛国,竟然成为五百年来人类现代化进程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九个世界性大国之一。所以我们才更要研究对方,研究他们崛起背后的故事,研究他们民族的优点和长处,研究他们之所以发展壮大祸乱世界始遭报复后又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打我们一下,就想着立刻扑上去报复对方一下,或压根就从记忆中忘记了。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本性,更不是梦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立发展潮头的我们当代人的所愿。 150年多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的传奇经历成为那个时代的注脚。 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写进《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 和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回想一下当年清政府也曾有过类似与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也有“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念,而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不过这说明从那时起,中国便已经有了有识之士懂得了不应该再闭关锁国,而是要向强国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为我所用。现在的中国早已是个开放的国家,综观日本百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 一、从不断的学习中取得不断的进步。 从渴望主宰自身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在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曾改变的主题就是: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一场为超越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日本从向我们学习转向学习西文国家如荷兰和德国,到最后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国家。说明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并吸取他人长处,如果发现对方落后则会及时抛弃甚至占领。日本就是在发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及时改投西方国家怀抱,特别是岩仓使节团一行的西行考察,始惊、次醉、终狂,从而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当然,从政治领域来说,明治维新时的《五条誓文》,拉开了国家变革、变法图强的帷幕。特别是维新之初,在素有“东洋俾斯麦”之称的大久保利通强权领导下,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急行军,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一个奇迹,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奠定了物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1) 含答案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课后练习(1) 1. 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2. 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称:“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我们正面临着和过去不同的新情况……今后则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期。”之所以说“不再是战后了”的原因是( ) A.日本经济恢复 B.日本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C.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越大,这方面的代表国家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越南 D.日本 4.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并可能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对这则材料,从日美关系角度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追随美国,亦步亦趋 B.日本先于美国和中国正式建交 C.日本既追随美国,又有外交自主倾向 D.日美同盟濒于瓦解,日本摆脱美国控制 5.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下列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是()A.美国 B.英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日本泡沫经济分析及启示

目录 前言 (1) 一泡沫经济概述 (1) (一)泡沫经济的含义 (1) (二)泡沫经济的判定 (1)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破灭 (2)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2)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2) 三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原因及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危害 (3) (一)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3) (二)泡沫经济留给日本的难题 (4) 四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我国的启示 (6) (一)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6) (二)对我国防范泡沫经济的建议 (6)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虚拟经济却呈现非理性态势。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经济形势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具有许多共同处。虽然中日经济不同,但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还是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的。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破灭,再对比我国现状,可以找到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益的一些经验教训。国内有不少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文章,此类文章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日本泡沫经济,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日本泡沫经济的方方面面。笔者也借鉴了他们的部分成果,希望通过本文同读者探讨日本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对中国启示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泡沫经济;投机;经济结构;内需;金融监控

前言 日本经济在战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严重经济萧条,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危机?“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事件对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我国,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一泡沫经济概述 (一)泡沫经济的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论述了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关系, 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并分析了泡沫经济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定期收入的资本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1]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这批投机者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 泡沫破裂, 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 (二)泡沫经济的判定 泡沫经济指的是对整体宏观经济的描述,具体来讲是资产价格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条件暴涨的现象。实际上,不论是经济泡沫(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还是泡沫经济,所要描述的内容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后者意味着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定性,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已。作为泡沫经济的表象,都有资产价格的大规模上升。但是不能说资产价格的大规模上升就是泡沫经济,判定是否是泡沫经济还要看资产价格的上升是否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在泡沫经济发作的时候,价格越涨,需求越旺,买涨不买落,这是判定是否出现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识别指标。”[2]如果过激地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会使泡沫经济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及其启示(精)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启示 国际贸易研究室李众敏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泡沫”和“失去的十年”是日本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讨论之后,这些争论终于尘嚣落定,不再成为研究的焦点。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泡沫”和“失去的十年”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国今天的情况对许多日本经济学家而言,只能用“似曾相识”来形容。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再谈泡沫显然已经过时,而对中国经济而言,如何对发生在日本的情况能有清醒认识,则是当务之急。尤其在一些不够细致的研究中,出现了对日本经验与教训的种种误读,使得事物的原本面貌变得尤为珍贵。 一、日本泡沫形成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泡沫,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它既与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有关,也与日本的货币政策有关,甚至与日本的发展规划也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1.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和乐观情绪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两轮快速增长时期。第一轮增长从二战后一直持续到1973年,年均增长率都在8%~10%之间,最高的年份在11%以上。在1974年,日本经济增长经历了短暂的放缓之后,便开始了第二轮的高速增长。这一轮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持续到80年代末期,虽然增长率不及第一轮增长,但考虑到日本的经济总量,3%到7%的增长速度仍然非常可观(图1。 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是日本的高储蓄。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日本的储蓄率非常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储蓄率始终维持在30%以上,最高的年份超过了40%。 图1 1956—2006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