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31
《旅游文化学》结课论文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旅游主体文化(1)旅游主体的概念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对“国际旅游者”作出解释:“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住在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以上的人。
”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又称罗马会议),提出游客这个概念:游客:即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任何人。
1979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旅游者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991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上,提出了当日游客的概念。
当日游客:即一个在访问国停留不超过24小时并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经济利益的游客。
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社会条件:社会富裕,社会闲暇,人们外出旅游的权利个人条件:有可随意支配收入,有闲暇时间,有旅游动机,身体健康等。
2、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定义:指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称。
具体有以下个方面的涵义:一、吸引性二、可进入性三、价值性四、变公性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分别:前者是指具象的、物态的旅游对象物;后者不但指具象的、物态的,也包括抽象的,非物质的因素。
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旅游吸引物,但旅游吸引物不一定是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在由各种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生成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景观中,凡是具有观赏、游览、疗养、科学考察或借以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从而能够引起旅游者来访兴趣者,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原生性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下自然生成的,无论多么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都是大自然的原创,是天生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工雕琢为手段。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旅游主体观念文化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文化表现。
而审美文化则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价值观的文化表达。
这两种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对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体验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是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和态度的文化体现。
它涵盖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对旅游活动的评价和期望、以及对旅游产业和服务质量的要求等。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对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对旅游体验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影响旅游的发展;而如果旅游者对旅游产业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可能会促使旅游业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体验质量,进而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审美文化是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价值观的文化表达。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文化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的欣赏和追求。
旅游目的地通常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者可以通过欣赏和体验这些美的元素来获得审美享受。
而旅游目的地的美丽景观、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等也受到了旅游者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旅游者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不同,可能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选择产生差异。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而旅游者的审美文化则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评价和期望。
旅游者的主体观念和审美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相互作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为了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我们应该重视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培养和引导。
一方面,旅游者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旅游教育和体验活动,提高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正确的旅游态度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应该保护和展示本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旅游者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的提升,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汇总(一)名词解释1.文化: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2.旅游文化: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3.民族性格: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4.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5.旅游者文化人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品格后形成的一种扩展而多元整合的旅游性格特征。
6.文化眼镜:就是指文化模式的顽固性跟劣根性。
7.文化层:文化的历史层面,它好似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梯。
8.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丛体,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
9.文化圈:一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那么他就叫做文化圈(文化圈强调的是文化地带和区域)。
10.旅游消费:人们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借助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外部条件,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以经济现象为主的各种消费现象和消费关系的总合。
11.旅游消费文化: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2.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为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3.跨文化:参与者依据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了解陌生新异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
14.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交往过程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旅游主体文化求乐特征的行为以旅游主体文化求乐特征的行为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旅游主体在旅游中所追求的文化特征,以及如何满足这些特征。
旅游主体希望在旅游中获得文化体验。
这些文化体验包括了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当地美食、文化艺术等方面。
旅游主体在旅游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并了解文化,从而满足自己对于文化的渴望和探索。
旅游主体希望在旅游中获得身心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这些体验包括了舒适的住宿、美丽的景色、愉悦的氛围等方面。
旅游主体通过旅游放松身心,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从而满足自己对于身心健康和愉悦的需求。
再者,旅游主体希望在旅游中获得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机会。
旅游主体在旅游中认识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背景、职业等方面的人,与他们交流,分享旅游体验,从而满足自己对于社交和交流的需求。
旅游主体希望在旅游中获得自我提升和成长的机会。
这些机会包括了学习新知识、提高技能、开拓眼界等方面。
旅游主体通过旅游了解新的文化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从而满足自己对于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需求。
为了满足旅游主体的这些需求,旅游业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应该能够让旅游主体获得真正的文化体验、身心放松和愉悦、交流和社交机会、以及自我提升和成长的机会。
旅游业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真实的文化体验;注重提高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提供舒适的住宿和愉悦的旅游体验;注重交流和互动,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和社交场合;注重教育和培训,提供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旅游主体在旅游中追求的文化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旅游业需要根据旅游主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主体在旅游中的各种需求,让旅游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摘要: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在创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扩大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各国政府忽视。
本文介绍了旅游文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对旅游文化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文化及中介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写下了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词:主体;客体;旅游;文化;介体;作用与影响;感想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在旅游活动方式上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现象、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运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二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即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三是具体的文化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地调查与观察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几种。
3、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①.旅游文化学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②.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旅游文化学研究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主体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者,是旅游客体的游览主体。
旅游文化学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引言现代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现象。
因此,对于现代旅游活动现象及其本质,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之作出科学、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研究与实践,同时还应以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规律。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1.1 文化概述1.2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征和结构1.3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4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2.2 文化对旅游消费动机和行为的影响2.3 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与塑造2.4 休闲文化对旅游主体性情的调适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3.1 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3.2 旅游客体的社会文化功能3.3 文化积淀与自然景观美3.4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3.5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3.6 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资源3.7 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学分析第四章旅游介体文化4.1 旅游介体文化概述4.2 旅游介体的品牌文化和管理文化4.3 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塑造第五章旅游社会环境文化5.1 旅游客源地社会环境文化5.2 旅游接待地社会环境文化及其调适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1.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3.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4.长城(世界文化遗产)5.明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6.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8.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9.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1.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2.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3.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4.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5.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世界文化遗产)16.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1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18.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19.青城山和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20.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21.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22.云岗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4.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5.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及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3.《旅游文化学导论》.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4.《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5.《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6.《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上、下).王新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7.《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大型画册)8.《中国世界遗产图典》.旅游天地杂志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9.《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10.《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柳正恒,林可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年2月第 1版.(共五辑)11.《世界遗产概论》.刘红婴,王健民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2.《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3.《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陶伟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14.《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主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邮发代号:80—25315.《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7月16.《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7.《旅游文物鉴赏》.顾维舟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中华文明之光》.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19.《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吴同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0.《厚重河南》.大河报社编辑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共十辑)21.《经典洛阳》.齐永长等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共四卷)22.《洛阳春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制作.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23.《旅游》(月刊).北京市旅游局主管,旅游杂志社编辑出版.邮发代号:2—15924.《风景名胜》(月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邮发代号:32—7425.《中国国家地理》.(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邮发代号:2—80626.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7.中国旅游网(国家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国家建设部网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city/other/29.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Chineseindex.html30.中国国家森林公园/31.国家水利风景区http: //. cn/slfjq/3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国家文物局网站(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TV—国家地理频道/geography/35.中国风景名胜网/36.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37.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38.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1.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旅游者。
是旅游客体的浏览主体。
从辩证逻辑上来讲,旅游主体是旅游行为中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设有旅游主体,就没有旅游客体,反之亦然。
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审美的主体,只有与旅游客体相观照和相审视时,它才能成为旅游主体。
旅游审美是以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直接审视为条件的。
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对象和内容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主体是文化的负载者和传播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旅游主体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
前往相异的文化空间中进行旅行和游览,在将原有文化传播到目的地的同时,也将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带回并传播回原有文化环境之中。
旅游主体并非是简单的搬运工。
他在传播文化的过程的同时,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比较和熏陶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审美成果。
如旅记、旅游诗、摄影作品、绘画等。
而最重要的是,旅游主体在游览过程中,在对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及文化交流的追求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实现对真、善、美的认同。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主、客体文化的划分也必然符合文化的内在关系的划分。
文化是人在一定时空阶段中积极展开生命活动的类化物,蕴含着三种主要并系: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关系、人与社会行为转化关系、人与自身的自我意识关系、人与自身的意识关系及人与社会行为转化关系中主体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行为交往部分,形成了旅游主体文化部分。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及人与社会的行为转化关系中因物感生的精神部分就形成了旅游客体文化。
本讲我们着重讲述旅游主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