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方波响应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2
高频方波通过一个RC(电阻-电容)阵列后,其电压输出将取决于RC电路的滤波特性以及输入信号的频率与RC时间常数的关系。
在RC电路中,当输入是高频方波时:
1. 如果RC阵列构成的是低通滤波器(LPF),那么随着频率增加,输出电压会逐渐衰减。
高频方波中的高频分量会被电容器“短路”,即高频率部分的电流主要通过电容流过,而不是通过电阻,因此输出电压相对于输入电压会大幅降低。
2. 高频方波通过RC高通滤波器(HPF)时,则是相反的情况,高频分量相对得以保留或增强,而低频分量被电阻和电容的组合所衰减。
3. 若RC阵列设计为带通滤波器(BPF)或者带阻滤波器(BSF),则只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方波电压分量通过,其他频率成分将被抑制。
具体来说,RC电路对输入方波响应的程度可以用频率响应函数来描述,该函数通常表现为幅值和相位随频
率变化的关系。
对于一阶RC电路,截止频率(也称为转折频率或特征频率)约为1/(2πRC),在这个频率以下,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电压随频率下降而增大;在这个频率以上,高通滤波器的输出电压随频率升高而增大。
如果是一个多级RC阵列(比如级联的RC滤波器),则每个阶段都会进一步影响信号的高频分量,最终输出电压波形将受到所有级联阶段的累积效应影响。
RC电路的方波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RC电路的方波响应2.分别观测积分电路与微分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3.掌握示波器的基本调整方法和工作模式;4.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测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5.学习数格子测量数据;6.学会设计简单一阶电路;二、实验环境硬件基础:数字万用表、双踪示波器软件:Multisim软件元器件:电阻、导线、电容三、实验原理1、积分电路当τ=R*C>>T时的一阶电路称为积分电路,因为此时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积分成正比,且响应输出为电容两端电压,即直接将CH2接在电容两端,电路图如下:2、微分电路当τ=R*C<<T时,称为微分电路,因为此时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微分成正比,响应输出为电阻两端电压,若按照上图将CH2直接接在电阻两端,则会造成电容短路,故将电阻电容调换,电路图如下:四、实验内容1、对示波器进行自检,并检验接地端是否正常;2、设计一阶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3、搭建积分电路;4、调节函数发生器使其输出矩形波,进行测量记录;5、保存记录下的波形变化,分析数据制作图表;6、继续改为微分电路,重复4-5步;五、实验过程1、对示波器进行自检,并检验接地端是否正常,测试为稳定的矩形波;2、设计一阶电路如上图所示;3、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所用电阻为 3.25kΩ,电容为104;4、将函数发生器调节成矩形波,测量示波器上的波形数据;5、调节函数发生器的信号频率,使之对应τ的1、2、5、10倍并分别测量波形记录数据;6、改建微分电路,重复4-5步,关闭仪器结束实验;六、数据记录与分析计算过程:∵τ=R*C=3.25 *10^(-4)∴1/τ=3.07*10^(3);所以频率可取307Hz, 615Hz, 1.54kHz ,3.07kHz1、积分电路:307Hz下的波形:615Hz下的波形:1.54kHz下的波形:3.07kHz下的波形:具体读图中CH2(CH1仅仅是周期不同)数据如下:频率/f (Hz) 307615 1540 3070峰峰值/Vpp5.1 4.4 3.0 1.7(V)最大值/Vmax5.1 4.8 3.6 2.6(V)最小值/Vmin0 0.4 0.6 0.9(V)周期/T(us)3300 1600 660 330 分析:数据较为正常。
RC串联电路的方波响应实验目的:1. 探究:当一列占空比为50%的方波输入RC串联电路时,会有什么样的输出波形?2. 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应用;3. 回顾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加深对电容性能的认识。
实验器材:数字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电阻、电容、数字万用表实验电路:图一图二实验内容:1. 选择的电阻与电容值分别为:R=10KΩ,C=4.7uF;2. 低通RC电路的研究:a. 按照图一所示连接电路,V1连接信号发生器,V2连接示波器;b. 用信号发生器发出Vpp=10V,占空比为50%,频率为1KHz的方波,观察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c. 改变输入波形的频率,并记录输出波形及对应频率的输出信号的Vpp;3. 高通RC电路的研究:a. 按照图二所示连接电路,V1连接信号发生器,V2连接示波器;b. 用信号发生器发出Vpp=10V,占空比为50%,频率为1KHz的方波,观察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c. 改变输入波形的频率,并记录输出波形及对应频率的输出信号的Vpp;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低通RC电路实验结果如下:高通RC电路实验结果如下:分析:在两个电路中,τ=RC=0.047s ,T w =0.5*T=0.5*1/f,当f=10.63Hz时,T w=τ一.低通电路当f=1Hz时,因为τ<<T w,,电容的充电速度很快,因而图1中电容电压应该出现陡峭上升,且电容两端电压上升到输入电压值的时候,电压完全加在电容两端,输出电压维持不变。
当方波电压下降时,输入端电压为0,电容两端迅速放电,两端电压陡峭下降,因而输出信号和方波应该会比较接近。
实验中所得到的图像,由于示波器打在了AC档而出现了微分现象。
f=10Hz时,τ≈T w,电容充放电的速度变慢,不能突变,所以不再像方波;10Hz<f<100Hz时,电容缓慢充放电,不能突变,所以不再像方波,处在方波到三角波的过渡阶段,而且不到最大值便开始放电;100KHz>f>100Hz时,τ>>T w,由于频率的增高,输出信号更加趋近于三角波;当f>100K时,因为频率太高,电容两端电压更加小,而且基本没有规律。
《电路理论》实验报告专业班级: 自动化1904 姓名: 刘卓 学号:201901020428 实验室名称:电工技术实验室 指导老师: 胡鹤宇、张向华 实验日期:2020年6月15日星期一实验六:一阶电路的响应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RC 电路的响应;2、掌握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3、了解电路参数对电路动态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THGE-1型实验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阻实验箱等。
三、实验原理1、一阶电路含有电感、电容储能元件的电路,其响应可由微分方程求解。
如果含有储能元件的电路所列写的是一阶微分方程,相应的电路称为一阶电路。
2、RC 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C 电路属于一阶电路,如果没有输入信号作激励,由储能元件的初始储能产生的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
图1(a)电路中,电容的初始电压()00c u U -=,微分方程为:0c c duRC u dt+=微分方程的解为()000c t t--RCu U e U e t τ==≥上式中τ=RC 称为时间常数。
RC 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反映了电容对电阻的放电过程,其c u 的波形见图1(b )所示。
(a ) (b )图1 RC 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RC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如果储能元件的初始储能为零,由输入信号作激励引起的响应为零状态响应。
图2(a)电路中,设激励为直流电压源,列写微分方程为:()cc s du RC+u =U t 0dt ≥微分方程的解为()c s s t t --RC u =U 1-e =U 1-e t 0τ⎛⎫⎛⎫≥ ⎪ ⎪ ⎪⎝⎭⎝⎭RC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反映了电容经电阻充电的过程,其c u 的波形见图2(b )所示。
(a ) (b )图2 RC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4、RC 电路全响应如果储能元件的初始储能不为零,输入信号也不为零,它们共同引起的响应称为全响应。
RC 电路的全响应有两种表达形式:()010tt c s u U eU -e t ττ--⎛⎫=+≥ ⎪⎝⎭上式说明全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分量与零状态响应分量之和。
设计性实验项目1: RC 电路的方波响应一、 实验目的1. 初步掌握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自行设计电路,选择实验设备;2. 通过实验加深对一阶动态电路的理解;3. 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二、设计要求1. 根据实验室条件,自行确定实验方案;2. 根据自己的方案,设计出具体的实验线路;3. 确定实验的方波信号的周期T 的大小;4. 实验分RC >>2T ,RC =2T ,RC <<2T 三种情况进行测量u C (t ),i (t )的波形。
5. 预习要求:预习有关理论,写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设计出实验电路,选好实验设备和器材。
三、设计提示1. 对 RC 一阶电路,当激励源为方波信号,只要电路的参数和方波的周期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时,在方波的上升沿,相当于电路接通阶跃信号,电路的响应为零状态阶跃响应;在方波的下降沿,相当于电路的储能元件具有初始能量且输入为零,电路的响应为零输入响应。
2. 实验仪器与器材方波信号发生器1台,电阻若干,电阻箱1只,电容1只,示波器1台四、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方波信号源的周期选取时,要与实验室提供的电阻、电容相匹配。
2. 设计电路的参数时,应注意尽量选用标准的电阻和电容。
3. 当测量)(t i 波形时,注意取样信号的获得。
五、实验报告要求1. 在标准的坐标纸上,按比例画出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波形。
2. 要写明输入方波的幅值、宽度和频率。
六、思考与总结1. 能否利用RC 的方波响应曲线,测出RC 电路的时间常数 ?2. 根据理论计算,画出RC 电路在方波信号的理论响应曲线,并与实际测量的响应曲线比较,加以讨论。
3. 设计总结设计性实验项目2: 用谐振法测量互感线圈参数一、实验目的1、 初步掌握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自行设计电路,选择实验设备;2、 通过实验加深RLC 串联电路谐振的条件和特点;3、 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