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时强化训练:第七单元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4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重难深化类]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隔离⎩⎪⎨⎪⎧――→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②物种形成⎩⎪⎨⎪⎧ 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志:出现生殖隔离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 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基础自测]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2012·海南卷,T23D 改编)(2)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3)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2012·江苏卷,T5C)(4)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2012·江苏卷,T5A)(5)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2012·海南卷,T23C)(√)2.连线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3.学透教材、理清原因、规范答题用语专练(1)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
(2)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隔离。
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解析:选C 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发现这些器官的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属于同源器官,因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选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4讲生物的进化(限时:40分钟)1.(2015广东肇庆二模)生物在发生进化时( B )A.总是适应环境的B.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自然选择总是正向的D.生物的变异总是有利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2015吉林扶余质检)生殖隔离可包括( D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花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繁殖能力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生殖隔离的形式可包括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植物因开花季节、花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繁殖能力等方面。
3.(2015山东平度质检)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它们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基因型而不是它的表现型D.若两个动物可以进行交配并产生后代,则说明这两个动物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构成了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它们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殖隔离是指两个动物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产生的后代高度不育。
4.(2015安徽六校联考)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其基因交流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基础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和其他物种以及环境共同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会阻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个体间基因交流,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学者所接受的进化论。
第24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隔离②物种形成a.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b.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5)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共同进化的类型和实例共同进化类型相互关系实例生物与生物之间种间互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与细长花距的兰花种间斗争捕食猎豹与斑马寄生粘液瘤病毒与兔子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好氧生物出现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c.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纠误诊断](1)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的进化。
( ×)提示:可遗传的变异中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地理隔离的根本原因。
( ×)提示: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第24讲生物的进化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2,4,5,11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63.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7,9,12,154.综合考查8,10,13,14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D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只是青霉素对其起了选择作用;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2.(2018·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
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B.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C.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D.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解析:细菌无高尔基体;新型万古霉素的选择会使细菌发生进化;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才会形成新物种。
3.(2019·山西大同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解析: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实现的。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个体的表现型。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的两个Abert松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解析:“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比例的改变不属于共同进化;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
5.(2018·河北张家口高三月考)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
下图表示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A.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B.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D.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只是开白花的数量增多,因此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不变。
6.(2018·吉林长春高三检测)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生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D.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7.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生殖隔离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解析: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0.8×0.2×2=0.32;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T时刻无法确定甲、乙种群是否出现生殖隔离;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8.(2018·湖北联考)在17世纪,鸣禽A和鸣禽B的喙大小相仿,均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在21世纪,鸣禽A依然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而鸣禽B的喙发生显著变化,捕食树干上的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鸣禽B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B.进化过程中,鸣禽A和鸣禽B的种间关系未发生改变C.21世纪两种鸣禽呈现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D.进化过程中控制喙的基因频率只在鸣禽B中发生改变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17世纪两种鸣禽竞争食物和空间,到21世纪基本不发生竞争;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进化过程中,两种鸣禽控制喙的基因频率都会发生改变。
9.(2018·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玉米的白化基因a纯合时出现白化苗,白化苗在幼苗期死亡。
在一个非常大的、处于成熟期的玉米种群中,AA 占1/3,随机交配两代,发现两代中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A.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B.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相等C.理论上,a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不变D.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亲代成熟的种群中AA占1/3,Aa占2/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
因为是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都占1/2,它们的基因型频率相等。
理论上a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 所占比例升高。
Aa具有杂种优势,则Aa个体数量会多于AA的个体可导致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小于理论值。
10.(2018·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下列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解析:染色体变异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11.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原为分趾型,以后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与基因型比例变化的过程。
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D )A.小岛环境诱导蜥蜴基因发生定向突变B.上图两种性状比例变化表明两个物种的兴盛与衰退C.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就是全部W和w基因之和D.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体现了进化的方向解析:小岛环境对蜥蜴基因突变后的性状进行选择,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图示两种性状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性状;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指的是其含有的所有的基因之和,并非全部W和w基因之和;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2.(2018·广东佛山高三模拟)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 B的基因频率为80%,X 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群体男性中的X b的基因频率高于20%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C.在这一人群中,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解析: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相等,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 b的基因频率等于2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为1∶1,则X b X b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4%×1/2=2%。
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X的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则X b Y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20%×1/2=10%;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
二、非选择题13.20世纪时,人们在对某地区一湖泊中蚊子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
(1)在对蚊子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2)人们用DDT(双对氨苯基三氯乙烷,一种高效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来防治蚊子在某湖泊中大量繁殖(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
人们在1949年至1954年间反复使用DDT,在如图的b点至c点之间,蚊子幼虫的数量出现了增加。
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1)根据第一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及Dd占20%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根据第二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及Dd占32%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表明该种群没有进化。
(2)DDT的使用,抗药性蚊子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逐代积累,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
答案:(1)否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2)DDT的使用将蚊子种群中抗DDT的基因选择下来,逐代积累,使得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高14.(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
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
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
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