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作者:梁陶刘羽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8期旅游精准扶贫,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力量,上升到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古蔺县是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长征丰碑红色旅游专线核心腹地,旅游资源富集,组合优势明显,同时,古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研究古蔺县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精准有效的旅游扶贫措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1.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五县(市)毗邻,是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四川南向的出川通道。
古蔺正在建设以叙古高速、赤水河环线为骨架的旅游大通道,建成投用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双沙、水口、马蹄等旅游内环线,并形成景区游步道网络系统,现已基本形成外联内通、“四横四纵一环一铁一航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叙古高速、国道352、省道312、摩尼—仁怀公路、省道442、古金高速、赤水河环线公路、叙大铁路、赤水河航道等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古蔺县旅游的便捷性,为古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和活力。
2.古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古蔺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条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太平古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1个2A级景区(大黑洞)、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双沙镇、水口镇、大寨乡、马蹄乡、马嘶乡)、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箭竹团结村、大寨富民村)、1家4星级旅游饭店(兰尊大酒店)、2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以及35家旅游标准化企业,为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寨县大湾村精准扶贫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金寨县大湾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村庄之一,也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金寨县大湾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大湾村的基本情况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地势险峻,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为主要生计来源,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长期以来一直是金寨县的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大湾村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2013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大湾村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村委会与相关部门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建立了精准扶贫档案,明确了扶贫对象和脱贫标准。
根据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扶贫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产业发展等,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通过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稳定脱贫。
三、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大湾村采取了产业扶贫的措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村民增收脱贫。
村委会帮助村民成立种养大户,组织村民集中规模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村委会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帮助村民提高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村委会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四、教育和健康扶贫的有效推进在发展产业的大湾村还积极推进教育和健康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精准扶贫的实践案例分析在中国,精准扶贫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贫困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但是,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我们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希望。
一、案例一:乡村振兴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全国性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过去,该县也曾被列入贫困县名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县政府引进了乡村振兴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县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贫困户的就业增收。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该县从制定顶层规划,到招商引资,再到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重点打造徽派文化和徽商文化等特色文化,搭建徽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茶叶、竹编、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该县还开展义务植树、清洁河道等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截至2019年末,该县贫困人口已经减少至2000人以下,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
同时该县的乡村旅游业和徽派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升级和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案例二:并行扶贫与文化教育2013年,为了解决贵州省赫章县的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实行了并行扶贫和文化教育的措施。
该县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发展土特产产品,造福了农民群众。
同时,该县在教育、文化、卫生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为了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赫章县政府在每所学校设立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学前教育、乡村图书馆等项目,丰富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该县还建立了开放式平台,依托技术、传媒等渠道,打造信息化服务,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就医、就业等问题。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省赫章县已逐步发展成为富裕县,2019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成功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目标。
三、案例三:精准扶贫与技能培训湖南省株洲市是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的典型案例之一,但是在株洲市宁乡县却早年被认定为贫困地区。
2312017年5月下半月刊一、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概况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
总人口79 万,其中农业人口66.3万。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县有贫困村214个,贫困户23196户,贫困人口67946人。
在贫困特征上,既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边远分散、底薄灾多、巩固脱贫成果较艰巨的个性问题。
二、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SWOT分析(一)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苍溪县位于川东北深丘,跨东经105°43′—106°28′,北纬31°37′—32°37′,周邻5县(市)1区;处于广元、绵阳、巴中、南充四市的中心腹地,三小时内可达到成都、重庆,四小时内铁路、航空游可到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是四川旅游北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2.资源优势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地、黄猫垭战役纪念地的苍溪县,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和全国性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这里物阜天华,生态优良,特产富饶,具有特色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利资源。
3.文化禀赋古有“玉女凿溪”、“火烧怪兽”的神话传说;近有唤马剪纸、川北灯戏的民间艺术;今有每年举办的 “中国·苍溪梨花节”。
在境内留下过足迹的有杜甫、陆游、张道陵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存有临江寺、云台山、西武当、白塔山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其中红军文化更是享誉全国。
(二)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1.产品过于单一,特色氛围不浓乡村有乡村的气息,有乡村的人物,有田园的风光,有乡土的风情,要充分体现出人文、艺术、风土景观等乡村特色,并以乡村特色吸引客源,以乡土文化促进发展,以乡土风情提升魅力,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2.认识片面,主体作用不足在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口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的好坏。
苍溪县在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和客源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破坏了乡村旅游特有的乡土人情,失去了乡村性和乡村意识,更谈不上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其中,精准扶贫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
一、了解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望奎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的苹果之乡。
但这个曾经富裕的县城,如今却成了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望奎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望奎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以五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望奎县贫困问题的难点地区。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导致农民种植效率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二、分析当前的精准扶贫路径目前,望奎县开展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扶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资产、产业等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
2. 加强教育扶贫力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加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针对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提出以下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1. 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2. 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现二次加工的机会,推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讯等条件,加速贫困地区发展进程。
总之,望奎县的精准扶贫路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遵循科学、可行、动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 2017年6月037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研究综述①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常嘉佳 陶维摘 要:旅游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旅游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代表性观点进行概述,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 旅游扶贫 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37-02 贫困既是一个普遍而常见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涉及社会、精神、人文、健康、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现象。
为减缓甚至消除贫困,各国或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扶贫模式,或采取以产业化带动为核心的开发式扶贫模式。
继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扶贫旅游(Pro-poor Tourism)的概念之后,以旅游业为支撑的旅游扶贫备受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减轻贫困、提高贫困人口净效益的旅游发展方式,我国旅游扶贫主要源自于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在经历了从1984年~2012年自发阶段、旅游促进阶段、实施操作阶段后,逐步进入了多措并举促进旅游扶贫阶段。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进行精准化扶贫,改变以往“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采取“滴灌”式深挖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实现贫困地区以自我“造血”的形式彻底摆脱贫困。
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不断升华和精准扶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学者们从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机制构建、扶贫效应、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从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1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一步,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
邓小海等(2015)指出要准确区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哪些贫困人口是否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进而准确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草原、湖泊、沙漠、古村落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政策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呼和浩特市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宣传推广不够,导致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五、对策建议
针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5/2019乡村振兴视角下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山东省临朐县为例徐晓婧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
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其在扶贫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1]通过选取山东省临朐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开发新项目发展新业态等成效,深入剖析得出临朐县存在投入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形式缺乏特色等问题。
因此,贫困地区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特色扶贫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以期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精准扶贫;临朐县作者简介:徐晓婧,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邮政编码 100091)中图分类号:F592.7.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5-0088-05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了扶贫攻坚的具体任务。
乡村要振兴,农村脱贫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精准扶贫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旅游精准扶贫是推行精准扶贫极为重要的举措。
首次完整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第七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2]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的扶贫方式。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实际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旅游精准扶贫开发项目,使旅游精准扶贫“行可扶之事、帮可扶之人”,进而全面改善地方经济的落后局面。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他们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等,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强调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等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手段,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案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我国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概况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黔东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多彩贵州”的缩影。
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仅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还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里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被广泛采纳,并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中,陕西省作为中国贫困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战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一、洛南县: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洛南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该县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农业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了广泛贫困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洛南县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方面,该县建立了红枣、牛肉、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为当地农民提供销售渠道,同时引进了优质品种,提升了产业品质。
另外,该县还开展了“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的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该县大力开展生态补偿,积极保护当地水土流失情况,制定了生态保护工程计划,加强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生态环境。
同时,该县还制定了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做法,助力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
二、岚皋县:探索特色旅游扶贫岚皋县是陕西省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
该县因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欠佳,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为了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将特色旅游与扶贫相结合。
一方面,该县积极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本土酒店、民宿、园区等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一村一品”民宿,如:洛河溪的“渔乡别墅情人屋”等。
作为为了推行乡村旅游计划提供的良好住宿条件,为岚皋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景观和风俗文化,受到广大游客欢迎。
另一方面,该县注重开发旅游资源,重视旅游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产业。
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环保运动,大力清洁河道、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的农村扶贫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贵州省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贵州省的扶贫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和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贵州省的扶贫现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
目前,贵州省的贫困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10%,其中大部分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集中在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退出贫困。
但是,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与相对富裕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贫困人口易返贫风险较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旨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农村产业和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是以农业农村为主,打造多业态的乡村经济,让城乡之间的发展更为平衡。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还重视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提升农民收入和乡村环境。
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是指以扶贫为主要目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路径。
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农村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因此,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是促进贵州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成立农业公司,在农民中招募会员,希望通过市场资本运作,实现贵州农村的产业振兴。
同时,选取当地特色农产品,努力把它们变成行业领域的“大品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贵州省在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农民合作社已成为贵州省特别重要的组织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时代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这一大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一、问题1.乡村旅游规模小,发展不够成熟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住宿、饮食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乡村旅游的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不够成熟。
导致游客前来观光的热情不高,很难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2.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但兰州市乡村地区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缺乏旅游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导致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宣传力度不够大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导致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
很多游客并不了解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从而选择前往其他地区旅游,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2.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团队为了解决乡村地区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问题,可以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化的团队。
鼓励乡村地区的青年学生就读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展网络推广、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旅游。
三、结语“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兰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希望兰州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注入新的动力。
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现状及脱贫攻坚策略研究衡阳地区是湖南省中部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典型的“南方丰产区”的代表之一。
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衡阳地区一直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衡阳地区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围绕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现状及脱贫攻坚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的现状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衡阳地区地处湘粤赣交界处,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相依,是典型的南方丰产区。
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客家文化、革命文化深厚丰富。
衡阳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如南岳衡山、西湖风光、南太平岭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泉湖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尽管衡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农家乐、度假村、旅游驿站等乡村旅游设施相对滞后,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衡阳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原因,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而另一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滞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效不明显。
二、脱贫攻坚策略研究1.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衡阳地区应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景区品质,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要重视保护、修缮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旅游设施的打造,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衡阳地区应大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客栈、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景区卫生、环保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游客体验。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究一、涪陵区乡村旅游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涪陵区是重庆市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重庆市城市中心以西、两江汇合处,是通往保护区的重要路径。
如果从农村建设的角度看,涪陵区则是一个大村庄,其中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幅员辽阔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赏景。
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涪陵区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涪陵区的乡村旅游业已初步建立起来。
一方面,区内的金鸡山石窟、白马寺、西陵峡等旅游资源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方面,涪陵区在建设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了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时,涪陵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完善,如宝顶山乡村旅游、富岭镇生态旅游等,使得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老区,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地区。
根据涪陵区的经济发展指数,该区均收入水平仅为4800元,大大低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此外,涪陵区的自然植被和农业资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目前全球疫情的影响,导致芋头、青菜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涪陵区的精准扶贫产业之一,对于改善区内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区内大量的农业资源,挖掘出一定的附加值,为农民增加额外的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系统等,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
最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缓解区内的就业压力,提高区内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涪陵区的乡村旅游产业比较分散,要打造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特色旅游品牌并不容易。
因此,我们建议涪陵区可以结合区内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特色,以清流、清幽、清洁的环境作为切入口,推出创意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宝顶山寺景区可以推出“海拔五千莲花诞”、“观音菩萨佛诞”等节庆性旅游产品,白马寺景区可以推出“唐僧西行记”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涪陵区的文化历史,同时也为游客提供精神上的满足。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作者:李智马丽卿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以广西上思县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截止2016年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加快完成扶贫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
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优势。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所以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
完全可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途径。
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涵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在贫困的乡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旅游为手段,扶贫为目的,精准识别出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从目前所收集的有关材料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分歧主要体现在旅游扶贫概念的差异性。
从字面意思理解,旅游扶贫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穷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区域脱贫致富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概念主要有PPT以及ST-EP(Pro-P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
PPT主张通过各种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形式,给贫困人口带来净收益,较贴近扶贫本质。
ST-EP则着眼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很多学者将PPT理解为扶贫旅游,但是旅游扶贫和扶贫旅游却有很大的差异性。
前者重点在于发展各种形式旅游业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发展空间也大于后者。
因此,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就可以理解成在贫困乡村,通过发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精准确定帮扶目标,着眼于他们的净收入,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我国重视并且对扶贫旅游进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
在政府扶持下,一些贫困地区开始建设景点,成立旅游企业,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在贫穷落后地区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数量开始减少。
2011年旅游扶贫首次被写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领(2011-2020)》(中发[2011]10号)。
旅游扶贫正在成为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路径。
2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目标人群条件由此可见,精准识别出旅游扶贫目标对象对于扶贫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它有别于一般的旅游扶贫。
在贫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扶贫,首先要对该地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出优劣势来确定该地区进行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然后是选择旅游扶贫项目。
一般来说,旅游扶贫的项目多种多样,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该地区,也不是所有适合该地区的项目都具有很好的扶贫效应,因此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精准识别出适合该地的旅游项目,最后还要对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进行识别,并不是所有贫困人群都可以作为扶贫目标人群。
我们必须找出那些自愿参与,积极性高的人群作为首选目标,并且根据所识别出的旅游扶贫项目和目标人群参与方式找出存在的旅游扶贫参与障碍,根据扶贫对象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扶持,保障其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最大收益,从而取得乡村旅游扶贫实质性的完成。
3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根据不同贫困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条件以及贫困人口不同情况,运用科学方法对扶贫地区、旅游扶贫项目和扶贫群众对象进行准确识别,然后实施旅游扶贫的具体措施。
识别对于精准扶贫是个至关重要的过程,笔者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出了三个“可否”。
贫困地区是否具有旅游开发条件;开发的项目是否有利于贫苦人口受益;贫困人口是否能做为扶贫对象(如图1)。
4 上思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据2017年上半年上思县政府发布的信息显示,景区、农家乐、乡村游、自驾游、民俗节庆等,全县接待游客达93.7万人次;旅游消费68058.98万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10.25%和14.94%,旅游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上思县主要贫困人口集中在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在上思的发展为其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效路径。
4.1 精准扶贫条件识别4.1.1 开发条件。
(1)区位条件。
上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防城港市的西北面,并且与南宁市、防城港、钦州市、崇左市相距约100km,距离南宁国际机场约75km,可实现与四个地级市一小时到达,被称为“1小时经济圈”交汇点,有着明显的区位地理优势。
(2)资源条件。
上思县地处十万大山山区,境内多为丘陵地带,全县平均海拔约为450m,最高峰薯良岭海拔1462m。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上思县与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旅游资源。
4.1.2 项目条件。
上思县目前已经开发主要旅游景区有:十万大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百鸟乐园等两个国家级4A景区,以及皇袍山森林乐园等。
还有一些正在开发或尚未开发的景区,如南屏乡巴乃村、百马梯田、天堂屯、凤亭河水库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1.3 经济条件。
上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贫困县之一,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2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5元,同比增长10.2%,相比整个自治区而言,经济基础薄弱,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4.2 精准扶贫对象识别路径上思县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山区乡村,复杂的地理条件无疑为扶贫对象识别增加了难度。
政府可发动群众,首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上而下地宣传,让山区贫困人群了解政府政策。
然后让该地区群众自愿申报,群众自愿申报的同时政府也应做好核实工作,通过调查回访,村委会召开公众评议等方式,确保申报人信息可靠性。
宣传的自上而下减轻了政府工作量,申报的自下而上提高了识别率。
4.3 精准扶贫策略近十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有针对地在一些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扶贫力度。
政府扶持,企业牵头,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贫困落后地区形成扶贫致富的合力,让壮丽的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上思县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可大力在贫困地区推进旅游业发展,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笔者通过在上思县7天的实地调研,根据该县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
4.3.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上思县目前拥有2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93.48%,87.68%为壮族,5.6%为瑶族,其他0.2%为其他少数民族。
是一个少数民族群居地区,社会关系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为复杂,单单依靠企业或者民间组织的力量发展乡村旅游业是难以做大做强的。
必须依托政府主导的力量,整合全县可利用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带头、全民参与、部门服务”的四位一体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旅游扶贫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这要求上思县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增加联动,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
如为早日开发以《盗墓笔记》而闻名的巴乃村,上思县旅游局必须加强和住建局的沟通和协作,加快村中民房改建工作,早日打造巴乃村民宿旅游。
为建设上思县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旅游局应与有关农业部门合作,积极推广扶持澳洲坚果种植基地、葡萄种植采摘园等特色农业,推动特色农业旅游发展。
为提高开发景区人口素质,旅游局和教育局合作,开展地区性旅游技能和知识培训教育,使得贫困农民更好地参与旅游发展活动中去。
4.3.2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上思县位于风景秀丽的十万大山北麓,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9%,十万大山的主要景区都集中在上思,山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2.6万每cm3,可让人达到“醉氧”状态,有“中华氧都”之称。
原始的生态环境给予了上思县天然的旅游资源,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又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因此上思县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不同游客群体。
如在以瑶族为主的屏山乡开发具有瑶族民族特色的民宿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瑶族古寨,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土人情。
还可以开发瑶族服饰,瑶族传统工艺品,瑶族美食瑶族歌舞等产品,深度挖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这样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速度并且提高当地村民广泛参与度,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根据当地传统文化开发出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既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又较好地保存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4.3.3 因地制宜,定点帮扶。
通过以上方法准确识别之后,政府应当结合上思县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施策略。
旅游开发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借助《盗墓笔记》的热度重点打造巴乃村特色民宿乡村旅游。
将瑶族民族风情融入天堂屯乡村旅游开发中,以瑶族民族特色为主题推出天堂屯乡村生态旅游。
这种因地制宜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既能够推动上思县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又能够保护和挖掘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旅游扶贫在乡村地区深入推广,旅游业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保证精准扶贫的质量,上思县政府应当实施定点帮扶计划。
政府可以村为单位,提供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村民开设农家乐旅馆,特色旅游商品店铺等。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村民配合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5 小结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个组织和成员必须重视旅游业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乡村地区饱受贫困顽疾之苦,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引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走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精准”两个字,只有解决好“扶谁”、“用什么扶”“怎么扶”这些问题,“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才能实现。
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上思县案例对以上问题做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性策略,希望借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该领域研究,切实解决农民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1] 王国涛.旅游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证研究[D].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2]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3] 于颖,刘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98-99.[4] 陈青青.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J].新西部,2014(10):13-14.[5] 陈友华.基于扶贫目的的我国旅游扶贫开发新思路[J].当代旅游,2013(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