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仙戏课程开发
- 格式:docx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1
莆仙戏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莆仙戏的基本了解和兴趣,提高对莆仙戏的认知和认同感。
2. 发展学生的表演技能,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莆仙戏演员。
3. 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莆仙戏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莆仙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2. 莆仙戏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3. 莆仙戏剧本的解读和演绎4. 莆仙戏的音乐与舞蹈5. 莆仙戏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演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莆仙戏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
2. 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莆仙戏的排练和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
3. 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莆仙戏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了解莆仙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通过讲授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莆仙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使学生对莆仙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学习莆仙戏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通过观摩优秀的莆仙戏演出,学习莆仙戏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教师可以逐一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演练莆仙戏剧本教师选取一部经典的莆仙戏剧本,让学生进行演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予以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真实表现。
4. 学习莆仙戏的音乐与舞蹈引导学生学习莆仙戏的音乐与舞蹈,通过学习音乐和舞蹈的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表演水平。
5. 探讨莆仙戏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莆仙戏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莆仙戏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演、答辩、小组讨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和提高。
六、教学资源1. 莆仙戏教学资料教师应准备丰富的莆仙戏教学资料,包括课件、视频、音频等,以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莆仙戏的内容和表演技巧。
2. 师资力量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莆仙戏表演经验和教学经验,以便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提高表演水平。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莆仙戏作为福建省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积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莆仙戏在年轻一代的接触和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保护和传承莆仙戏这一宝贵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其走进校园,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进校园是莆仙戏传承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将莆仙戏引入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进校园也具有创新的意义,为莆仙戏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研究需要明确进校园的目的和意义。
进校园不仅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和欣赏莆仙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进一步,莆仙戏的进校园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校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关研究需要明确莆仙戏进校园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通过开设莆仙戏课程、组织莆仙戏演出、举办莆仙戏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莆仙戏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与莆仙戏传承人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莆仙戏的创作和演绎,提高学生对莆仙戏的认知和理解。
在实施莆仙戏进校园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参与指导和管理。
相关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培养专业的莆仙戏教师和指导人员,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
相关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方式推广莆仙戏,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
相关研究还应该关注莆仙戏进校园的传承问题。
在莆仙戏进校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保留莆仙戏的传统特色同时又不断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形象,使莆仙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此类研究可以推动莆仙戏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莆仙戏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借助莆仙戏进校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演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
关于“莆仙戏进校园”现状与发展之探究林季君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摘要: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是由唐朝百戏以及宋代傀儡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唱腔、念白和表演技巧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保留了宋元明时期南戏的诸多表演形式和音乐元素。
莆仙戏目前有五千多部剧目,大小曲牌一千多首,锣鼓经五百多套,四百多组科介动作。
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具有非常珍贵的艺术价值,其表演形式和音乐形式丰富多彩,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簇新的电影院逐渐取代了老旧的戏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已经很少能够看到莆仙戏的身影,莆仙戏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尤其以青少年儿童为代表的人群正逐渐失去对莆仙戏的兴趣爱好,莆仙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何让莆仙戏走进校园,出现在现代都市青少年儿童的视线里成为莆田当地音乐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莆仙戏;进校园;现状;发展一、近年来莆仙戏进校园教育取得的成果为了响应“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战略,莆田市教育局也展开了“莆仙戏进校园”活动,将莆仙戏教育带进中小学校园内,在全市已选出了40所学校作为“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并将莆仙戏曲纳入到小学三、四、五年级的音乐课教学计划中,同时在试点学校建立了莆仙戏表演小组和“十音八乐”演奏队,各试点学校联合举办“莆仙戏合唱比赛”“十音八乐”演奏等比赛,让学生在唱选段、习身段、练乐器中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从2012年至今,试点校的学生们一直活跃在莆田市的各大艺术舞台上,在莆仙戏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掀起全市更多的学校学习莆仙戏曲的热情,传承莆仙戏这一文化瑰宝。
与此同时,莆田市教育局还编写出版了《莆仙戏剧本、曲谱选编》和《莆仙戏曲进校园乡土教材》两本莆仙戏少儿普及校本教材。
莆田市教育局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莆仙戏进校园”唱腔比赛,两届“莆仙戏进校园”十音八乐比赛,很多试点学校都成立了“莆仙戏合唱团”,长期开展莆仙戏第二课堂活动。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莆仙戏作为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对于莆仙戏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导致莆仙戏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莆仙戏,进校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对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旨在为莆仙戏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莆仙戏的特点及其重要性1. 莆仙戏的特点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越剧、南音、大戏等,歌舞、音乐、表演等元素融为一体。
莆仙戏以其细腻的表演、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而闻名于世。
其剧目广泛,涵盖历史题材、小生戏、豫剧等,内容丰富多彩,代表着中国南戏的精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莆仙戏在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南戏的代表,更是福建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莆仙戏的传承可以加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莆仙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三、校园文化教育与莆仙戏传承的意义1. 校园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授和普及优秀的民俗文化。
在当今社会,莆仙戏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将其引入校园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莆仙戏的认知和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2. 莆仙戏传承的意义通过莆仙戏的传承,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程度。
莆仙戏的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这对于传承和弘扬莆仙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莆仙戏进校园的难点与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逐渐降低,对于莆仙戏的了解甚少。
“莆仙戏进校园”的传承活动实践胡丽群(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00)摘要:文章讨论了“莆仙戏进校园”的传承活动实践策略,包括加强普及宣传,营造校园乡音乡戏的浓厚氛围;结合校本课程,以点带面唱响乡音乡戏;打造校“十音八乐”民乐团,助力乡戏传承,最后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莆仙戏进校园;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9)15-0051-02《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1]莆田是久负盛名的“文献名邦”,人文荟萃、文教发达,文化遗产丰富,特别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是最早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莆委宣联〔2012〕8号)文件部署精神,莆田市自2012年开展“莆仙戏进校园”活动,距今已有七个年头。
全市从最先的二十所试点校发展到现在的四十所,覆盖率相当高。
从这几年的活动开展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项活动需要政策、经费、文化部门、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
因此,各个学校有的与本地区的文化馆开展合作教学,有的聘请艺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的与莆仙戏唱腔传承人或正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戏曲演员开展合作教学,有的与社会曲艺团成员开展合作教学和演出,他们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带动整座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一、加强普及宣传,营造校园乡音乡戏的浓厚氛围在莆仙戏曲进校园之前,我们进行了全校的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莆仙戏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认识,学校只有部分学生听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讲过莆仙戏,至于唱腔和科介动作及传统剧目知之甚少。
鉴于此,莆田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校领导高度重视莆仙戏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并把该项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之中,尤其是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及有关设施设备能全方位满足开展传承艺术项目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88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了凸显。
而对幼儿园中开展莆仙民俗文化课程的策略进行探索,是为了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让幼儿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从而推动其发展和进步。
出于以上目的,接下来我将对幼儿园开展莆仙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以及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一、在幼儿园中开展莆仙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启蒙幼儿文化意识的关键举措,而在其中融入莆仙文化,则是利用本土文化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无论是对于幼儿自身还是对幼儿教育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教育领域中,有利于推动其传承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开展莆仙文化课程,是将文化与教育相融的一种表现,而在孩子们的学习启蒙阶段对他们进行民俗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加深他们对民俗的理解,并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产生生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幼儿园 邹凤清活化的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对莆仙地区的特有民俗和文化会形成深厚的情感,他们会自动自发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就有利于该地区的文化传承、推动其文化发展进程。
(二)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和讲解式教学是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就被局限于书本知识中,所以幼儿的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
但是在开展莆仙民俗文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文化形式,如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引入到教学中,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教育的内容,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多样化的资源,并进一步优化了幼儿教育的模式。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是认知发展的启蒙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后续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幼儿园中开展民俗文化课程,让幼儿在专题文化教育中感受莆仙地区的文化特征,这对于他们形成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坚定的文化意识也能够增强幼儿的文化储备、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起到了绝无仅有的作用。
走进莆仙戏课程开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走进莆仙戏”课程资源开发说明一、才艺表演二、课程资源开发简介1、开发的背景、目的、意义:莆田是戏曲之乡,莆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
青少年一代,喜欢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等,家乡戏曲艺术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家乡戏曲艺术,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我们就要先激发起青少年对家乡戏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同时,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也适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理念。
2、如何开发整个实践活动,我分四个阶段逐步展开:第一阶段:了解莆仙戏开展“莆仙戏知多少”主题探究活动,围绕莆仙戏的“历史起源”“剧目种类”“与其他戏曲的区别”“各行当的特点”等主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名家讲座、看经典名段等方式,让学生亲近莆仙戏,了解莆仙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进一步探究活动的热情。
第二阶段:调查莆仙戏采用调查研究法,开展“莆仙戏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乡村、社区、文化馆及剧团亲身走访,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写体验日记、撰写研究小报告、设计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分析莆仙戏的现状与危机,宣传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思考讨论莆仙戏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借此,提升与人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升华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第三阶段:学习莆仙戏本阶段的活动,我力求打破学科之间界线,强化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活动主题尽可能地向其他学科延伸,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如:聘请戏曲专家或音乐老师教学生学习莆仙戏的基本唱腔和步法身段,尝试后台配乐;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描绘戏剧脸谱,设计制作戏曲人物小手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莆仙戏戏文赏析”活动,让莆仙戏散发出浓郁的文学芬芳。
学科:地方课题:走进莆仙戏学校:荔城区北高中心小学姓名:翁金苍走进莆仙戏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分析: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
它具有莆田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
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在莆仙这块土地上莆仙戏的流传还是十分广泛的。
作为莆田人,对家门口的文化艺术应该有更深入的了门于专门开设了这样一节课,了解家乡戏曲——莆仙戏的课,在莆田这地方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思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地方课程的学习对莆田地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莆仙戏的认知还仅仅只限于知逢年过节时村里上演的社戏。
所以教学中我根据五年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还必须以直观的认知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以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相结合。
以感官上的看为主,以说为辅,使学生能够轻松进入课堂。
1、“看莆仙戏”——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莆仙戏的现场视频入手,唤起学生的感官,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他们评头论足。
2、“说莆田戏”——让学生自由发挥,尽可能地说出一些与莆仙戏有关的内容。
从戏中人物的服装、脸谱、唱腔到台步,以及村里演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3、“解莆仙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莆仙戏,结合多媒体以及远程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收集可用信息,了解更多可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戏剧的热爱。
4、“唱莆仙戏”——这是有点难度的,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让学生也学唱莆仙戏,这完全是凭他们自己看过社戏的记忆来唱的。
这样是让他们过过戏瘾。
这是有挑战性的。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放开胆子先开唱,起个示范作用。
“莆仙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翁瑞玉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21年第02期具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对于每个莆田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园地处农村,更是饱受“莆仙戏”的浸润与滋养。
“莆仙戏”已然成为我们村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成为莆仙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何让生于斯长于斯、并从小浸润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孩子们,真正收获“莆仙戏”文化带给他们的灵性与汲养,同时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自信,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做更好的自己?为此,我尝试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把“莆仙戏”文化融进幼儿园教育,并以全新的视角让“莆仙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性和综合性的过程。
“莆仙戏”读懂幼儿究竟喜欢什么让幼儿喜欢上“莆仙戏”,首先要让幼儿感受到“莆仙戏”的真、善、美。
我们通过特别“接地气”的谈话方式,帮助幼儿去了解“莆仙戏”,进而真正爱上我们的“莆仙戏”。
正值附近村居演戏,这些天总能看见孩子们分享看戏的喜悦、感受。
“莆仙戏就是演戏。
”“莆仙戏,就是小姐穿着长长的袖子甩呀甩。
”“好玩的,将军拿着大刀耍的时候很酷!”“小姐穿着漂亮的裙子,后面跟着很多丫头,很热闹。
”“我喜欢戏台前卖好吃的零食……我爷爷还买了一串杨桃给我吃,特别好吃!”……孩子们的视角尤显独特。
“我喜欢听到他们是用跟我奶奶说的话一样的本地话来唱歌!”“奶奶的话”代表的是莆仙方言,孩子们也会因喜欢乡音而喜欢“莆仙戏”。
还有的孩子说:“演戏的时候我们家里来很多客人,我喜欢!”这是我们当地的传统,每逢自己家门口演戏的时候,都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自己家吃“戏饭”(莆仙方言),联络亲情、友情。
联系起自己小时候对“莆仙戏”的深刻印象,我反思,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我们预想的各种角色行当、剧目的来龙去脉,还有演员唱的具体唱词吗?其实,孩子们最关心的可能是戏台前吆喝售卖的一担一担的时令蜜饯小吃、是咿咿呀呀的戏音环绕的热闹氛围、是乡里乡亲围坐在台前的这份邻里之情的传递等等。
“走进莆仙戏”课程资源开发说明
一、才艺表演
二、课程资源开发简介
1、开发的背景、目的、意义:
莆田是戏曲之乡,莆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
青少年一代,喜欢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等,家乡戏曲艺术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家乡戏曲艺术,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我们就要先激发起青少年对家乡戏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同时,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也适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理念。
2、如何开发
整个实践活动,我分四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了解莆仙戏
开展“莆仙戏知多少”主题探究活动,围绕莆仙戏的“历史起源”“剧目种类”“与其他戏曲的区别”“各行当的特点”等主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名家讲座、看经典名段等方式,让学生亲近莆仙戏,了解莆仙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进一步探究活动的热情。
第二阶段:调查莆仙戏
采用调查研究法,开展“莆仙戏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乡村、社区、文化馆及剧团亲身走访,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写体验日记、撰写研究小报告、设计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分析莆仙戏的现状与危机,宣传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思考讨论莆仙戏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借此,提升与人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升华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第三阶段:学习莆仙戏
本阶段的活动,我力求打破学科之间界线,强化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活动主题尽可能地向其他学科延伸,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如:聘请戏曲专家或音乐老师教学生学习莆仙戏的基本唱腔和步法身段,尝试后台配乐;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描绘戏剧脸谱,设计制作戏曲人物小手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莆仙戏戏文赏析”活动,让莆仙戏散发出浓郁的文学芬芳。
……总之,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品味到戏中“文化味”“综合味”,自发产生保护和传承莆仙戏的意识。
第四阶段:展示莆仙戏
策划“莆仙戏进校园”开放周活动,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总结收获,将研究成果进行多样化的展示。
如:汇编莆仙戏曲资料集,创办手偶及脸谱制作小展厅,举办主题手抄报、举行戏曲表演等。
通过学生个性化的展示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优秀品质,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目前本活动在我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让灿烂的莆仙戏文化根植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广袤沃土,这样的尝试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我坚信一定会阳光普照。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中心小学
教师:欧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