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5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1.震源激发:使用震源激发地震波。
常见的震源有人工震源(如重锤、炸药等)和自然地震。
2.地震波传播:地震波在地下沿不同路径传播,并与地下介质发生相互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物理特性,如弹性模量、密度等。
3.接收地震记录:在地震波传播的路径中,设置一系列地震接收器(通常是地震检波器或地震传感器),接收并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振幅等信息。
4.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衰减特性等信息,并进一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
5.三维地震成像:将地震记录中的信息转化为地下模型,并进行三维地震成像。
常用的地震成像方法包括反演、偏移等。
1.高密度三维数据采集: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三维地震勘探可以获得更高密度、更广范围的数据。
这使得勘探人员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地下构造,并更好地定位资源。
2.多尺度体积建模: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逐渐从局部尺度向大范围尺度延伸。
除了对沉积盆地等大尺度地质问题的研究外,也在微观尺度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
3.三维地震反演技术:传统的地震成像方法主要基于地震波的走时信息,对地下结构的分辨率有限。
而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利用地震波的振幅信息来改善地下结构的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
4.三维地震模拟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地震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数值模拟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和地下介质的相互作用,为地震勘探提供更准确的解释。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地震波传播信息来推断地下构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地震勘探将在未来的勘探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地质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三维地震勘探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埋设地震探测仪器,如地震震源、地震传感器等,来记录由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
这些设备可以记录信号的到达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
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可以进行地震成像和地震解释分析,从而推断出地下地层的性质和结构。
三维地震勘探是传统二维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只能获取地层沿勘探延线的二维信息。
而三维地震勘探则可以获取地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三维信息,提供更全面的地下结构描述。
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下地层的复杂性,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和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地震波记录来分析和解释。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可以推导出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从而推断地下地层的结构和性质。
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
在数据采集阶段,地震探测仪器会记录地震波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通过地面震动、井下震动等方式激发。
数据采集通常需要在大范围、多点同时进行,以获取更全面的地震波数据。
数据处理阶段主要涉及信号预处理、地震成像和地震解释等过程。
信号预处理主要包括滤波、去除噪声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地震成像是将数据转换成地下结构信息的过程,主要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走时反演和成像等方法。
地震解释是对成像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信号的特征,推断地下地层的结构、性质和岩性等参数。
三维地震勘探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全面和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相比于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更好地揭示地下地层的三维结构和复杂性。
它可以提供地层性质的空间分布图、地下构造的三维模型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可视化等,为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佐证和指导。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传播原理进行地下结构分析的方法。
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与效果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与效果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油气勘探领域中最常用的地质勘探技术之一。
在地表复杂地区,常常会面临地形复杂、地层错综复杂等问题,这时候要想进行高效精确的地震勘探就需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本文将介绍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以及其效果。
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简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二维勘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先进的勘探技术。
它能够更好地解决高精度成像及刻画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油气勘探。
相比于二维勘探,三维地震勘探使用的更多基于地球物理学的先进技术,如分布式倾角分析法、互相关距离校正等,具备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全面的地质信息。
二、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1、区域三维地震勘探法区域三维地震勘探法采用大规模三维数据处理技术,对整个地区进行数据处理和三维成像,再进行解释,为勘探进一步的开发和决策提供支持。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效率高,对勘探资金要求低、对区域的全面性分析高。
2、单井三维地震勘探法单井三维地震勘探法可以在低勘探成本条件下实现突破式勘探,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
该方法利用具备地震成像能力的单井三维地震勘探设备,通过现场测试,得出地质结构模型,实现在质储层上精确预测储量和产气能力。
3、水平井地震勘探技术水平井地震勘探技术是采储钻井方法与地震勘探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
水平井地震技术是利用水平井钻进储层内部,通过钻井设计、操作等技术加工而成岩石的地震参数,进行地震震源设施、观测设备的设计,进而高精度地处理、解释地震资料,实现高效率的油气勘探。
三、三维地震勘探能够取得的效果1、成像精度较高三维地震勘探能够较为真实地呈现出受勘探的区域的地质结构,具有较高的成像精度。
在该技术的指引下,可以更快速的开发出油田、气田以及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开采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减少许多风险三维结构成像减少了猜测和偏差,自动地找出了油和气藏,从而可以减少许多风险程度,进一步降低勘探成本。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的方法,它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从而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与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方法相比,三维地震勘探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地下构造,并且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
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断地下结构。
地震波是由地震源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可以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并且会遇到不同介质边界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可以建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模型,并通过反演等数学手段将地下结构成像。
1.设计地震勘探方案: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确定地震源和测量装置的部署方式。
常用的地震源包括重锤、震源车和炸药等,测量装置包括地震检波器。
2.采集地震数据:利用地震源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布置检波器,并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过程。
通常采集多个不同位置和方向的地震数据,以获取更完整、准确的地下信息。
3.数据处理:利用信号处理、地震波理论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
这包括地震分析、波场模拟和成像等步骤,通过反演等数学手段将地震数据转化为地下结构信息。
4.地震成像: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可视化,生成三维地震成像结果。
地震成像方法包括卷积成像、叠前深度偏移和正演模拟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图像。
1.采集技术的提升:随着测量设备和地震源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三维地震勘探的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得到了改善。
如引入宽频带地震源、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和大角度成像等技术,提高了地震数据的频率响应和波动物性分辨能力。
2.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为了改善地震数据的处理效果,科学家们对波场模拟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开发了高效且精确的波动方程求解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高阶边界条件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
3.成像技术的提高: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准确度,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的地震成像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重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其中的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更是备受关注。
它是通过采集地震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建立出地下三维地貌结构,更好地探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岩土工程及地震灾害等,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本文将介绍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相关背景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由于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限制以及计算机性能的差异,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和学术界中。
进入21世纪后,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高以及高端软件的陆续涌现,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在勘探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Y维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地震数据,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处理,然后通过算法分析出地下的三维地貌结构,从而实现探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岩土工程及地震灾害等。
在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中,常用的数据采集设备有地震仪、测震仪、记录器等。
而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的主要是数据加工处理,主要包括滤波、相干叠加、三维结构建模等工序。
这些工序的精确性和迅速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结果质量。
三、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的应用领域1.油气勘探在油气勘探方面,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准确地勘探出下地层的构造和流体运移规律,实现对油气藏的更深层次的探测和开发。
在勘探过程中,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精确定位油田的地点,实现更高效的油气勘探。
2.地下水资源调查三维地震勘探重构技术在地下水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精准判断。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浅述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人类借以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地球内部结构及其深层过程极为重要的途径和“钥匙”。
地球物理学集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天文学等为一体,是描述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地学事件,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科学解释的一门边缘学科。
[1]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它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利用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探索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空间、近地太空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和活动环境,防御并减轻地球与空间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性能技术。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是由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和天文学交叉派生出来的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是:利用近代空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精确测定地球表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重力场元素、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以及相关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并从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球动态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而为环境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孕育预测、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和制导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等提供服务。
[2] 地下资源勘探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地震勘探是地下资源勘探的常用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其具体原理可以描述为: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矿井三维地震勘探计划》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仅仅是挖矿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矿井深处的科技革命——三维地震勘探计划! 想象一下,在幽暗深邃的矿井之下,有这样一双“透视眼”,能够精准描绘出地层结构的每一处细节,是不是觉得既神奇又刺激呢?一、矿井勘探新纪元:三维地震勘探登场!传统矿井勘探,大多依靠地质学家的经验和有限的钻孔数据,就像是盲人摸象,难以全面掌握地下情况。
但如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收集并分析反射回来的地震信号,从而构建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
这就像给地球做了一个全面的“CT扫描”,让地下宝藏无处遁形!二、技术亮点:精准、高效、安全!1. 精准度高:三维地震勘探能够精确识别煤层、岩层、断层以及潜在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设计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误判风险。
2. 高效快捷:相比传统勘探方法,三维地震勘探大大缩短了勘探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竞争激烈的矿业市场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3. 安全可靠:通过提前探测地下隐患,如断层、含水层等,可以有效预防矿井突水、冒顶等安全事故,保障矿工生命安全。
毕竟,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安全第一!三、挑战与展望:科技引领未来矿业!当然,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维地震勘探也面临着数据处理复杂、成本相对较高、对技术人员要求高等挑战。
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三维地震勘探必将在未来矿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煤炭、金属矿产等传统领域,还有望拓展到地热能源开发、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新兴领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期待呢?让我们一起为科技点赞,为矿业的未来加油!最后,别忘了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哦!你觉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还能在哪些领域大放异彩?或者,你对矿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奇思妙想?快来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吧!矿井三维地震勘探矿业科技革命地下宝藏揭秘。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经济效益研究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经济效益研究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物探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阐释了三维地震技术及其基本原理,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该技术在社会生产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指出了其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物探;三维地震勘探;经济效益引言工程物探主要是对地表及地下100米左右的介质,通过相应的物理仪器和数字信号转换,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手段,全面掌握目标体的物理特性和状态。
一般情况下,工程物探主要以二维地震勘探为主,但其存在着地质信息假设过于苛刻等明显缺陷,相比之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则有着数据完整、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因而在近些年来的勘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
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例如炸药等)形成人工地震,并以科学仪器记录震动详情,从而估算地下构造的特点。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是从二维地震勘探衍生而来,同时融合了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主要包括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地震数据处理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三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从而构成了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撑下的系统工程。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二维地震勘探技术相似,主要是通过地面上各沿线的地震勘探施工,使人工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地面上的仪器开始同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返回时间,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得出目标物深度,综合测线的观察处理结果,从而得到直观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起伏变化的地震剖面图。
由于其勘探对象是地下半空间的三维地质体,因而在工程物探中具有显著优势,表现在:数据量相对丰富,包含了地震波的各种信息,有利于使用正反演技术以及岩性研究;数量完整性好,准确性较高,在通常地震波分辨率范围内,可基本查明相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充分发挥了高科技装备的先进性能,有利于数据解释的自动化及人机联作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重要。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探查地下结构、地下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潜在地震源产生震动波,然后测量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和振幅。
但是,在某些地方如城市、高山、森林和农田中,受限于地形地貌和建筑物,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在地表建筑物下进行,通过找到适当的埋深和角度,让信号能够穿过地下建筑并传导到地层下方。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表附近埋设多个地震触发器,形成一个类似于网格状的信号发射数组,连续产生震动波进入地下,最后通过不能穿透的障碍物反弹回来,被地表上的接收器捕捉并进行记录,数据会保存到计算机中,并通过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地震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在检测一组坐标的同时,获取包括建筑物在内的更多地下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建设期间尤其有用。
在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地面结构的上下铺设许多地下管道和电缆网的情况下,使用该项技术,工程师们可以了解建筑物下方的地层情况和沉降情况,同时了解潜在地震风险、水文地质状况、土壤稳定性等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评估工程安全风险,提前预测地面沉降、地洞和结构裂缝的形成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安全、精确、有效的勘探技术,在
建筑物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地下结构图像,为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更新,相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话题——三维地震勘探。
听名字就知道,这可不是随便玩玩的事情。
它是一种能让我们了解地下世界的神奇方法,想象一下,像是在看一部《寻龙诀》那样,揭开大地的秘密。
不过别担心,我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你这一切,咱们轻松聊聊,不让你感觉像在上课。
2.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三维地震勘探?简单来说,三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发送地震波到地下,然后再接收这些波反射回来的信息,帮我们“看”清地下的结构。
这就像是在用声音给地下“拍照”,而且是立体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像是在玩一个高级的探险游戏,寻找宝藏的感觉。
2.2 三维勘探与传统勘探的区别传统的地震勘探就像是在平面上画图,而三维勘探则是把这个图变成立体的。
你知道的,平面图和立体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三维勘探能给我们更丰富、更详细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资源的位置,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这些重要的宝贝。
3. 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3.1 数据采集首先,我们得把“耳朵”伸得长长的,来听地下的声音。
为了做到这一点,咱们需要在地面上布置很多的传感器,这些小家伙就像是地下的侦探,负责接收地震波。
当我们用震源(比如炮炸或者震动器)制造地震波的时候,这些传感器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快速记录下反射回来的波形数据。
3.2 数据处理与解释数据采集完成后,就进入了“数理化”的阶段。
别担心,不用心慌,这可不是高深的数学题。
其实就是把我们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转化成地下结构的图像。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拼图,有时候拼图的碎片可能会缺失,但聪明的工程师们总能用他们的智慧,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地下世界。
4. 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4.1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大家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生活的命脉。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我们能够找到这些资源的埋藏地点,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能安全高效地开采。
可以说,这项技术就像是给石油公司带来了“金钥匙”,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与进展
一、原理:
70年代中期,著名的W.S.French三维模型问世,它充分地说明了三维地震对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和二维地震技术不可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
图1-2-1(a)是W.S.French地质模型,—个平台被—条断层切割成两部分,断层下降盘“4”有两个紧靠在—起的穹窿构造“l”和2”,断面“3”是一个斜坡,接个平台布置了13条测线。
图1-2-1(b)。
图1-2-1(c)、图1-2-1(d)是图1-2-1(a)中的第六条测线用不同他处理方法所得到的结果。
这条测线从断层下降盘开始,穿过窍隆“1”的顶部.经过穹窿“2”右翼最低点的平均部位与断层陡坡吴450交角进入上升盘高台。
图1-2-1(b)是未经偏移校正的常规水平叠加剖面,可以明显地看出绕射波和侧面波,弯降“1”被夸大并掩盖了平坦界面,且断面反射右移,同时还出现了来自穹窿“2”的侧面反射波。
图1-2-1(c)是三维偏移剖面,剖面右半部分的穹窿“1”被显示出来,但来自穹窿“2”的侧反射仍然存在,它干扰了平面的反射,同时其他各种侧面波均未能归位,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1-2-1(d)是经三维偏移后得到的剖面,剖面上穹窿“2”的侧面反射及各种侧面干扰消失了,断面波、绕射波分别得到归位和收敛,剖面正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上述试验充分说明了三维地震级数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和三维地震技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缺陷。
(a)
(b)
(c)
(d)
图1-2-1 W.S.French三维模型试验
(a)三维地震模型;(b)原始记录;(c)三维偏移剖面;(d)三维偏移剖面
当前三维地震勘探是用反射波法进行的。
二维反射波存在基本原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所不同的是三维地震彩高密度的、各种形式的面积观测系统。
所以三维地地震又叫面积观测法,下面简单介绍面积观测系统的反射波时距图。
二、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图
根据物理地震学的原理,地震波从泡点O激发后,以球面波方式向下传播,碰到反射界面后,根据惠更斯原理可以把反射界面上每一个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再从新震源发出一系列小的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对地面某个接收
点来产,它所接收的反射波就是一系列来自反射界面的波的总和。
我们可以研究地下任意点P 所产生的
波在地面上分布的情况。
设在地面M 上布置n 条测线,用普通排列接收地一
任意绕射源P 的反射。
设线路为nxy,如果在n 测线上的Oi 点放炮,s 点接,
则来自P 点绕射波时间 t ,是由Oi 到P
的路径r 1及P 点到S 点的路么径r 2所
决定,若Oi 点和S
点都在大地水准面上,即Z=0,H 为绕射点的深度。
由Oi 到P 点的路径r 1=()22)(2
p P i y y n X X H -∆+-+ 由P 点到S 点的路径r 1=()22)(2
p P s y y n X X H -∆+-+ P
点绕射波到达时间为:t==++v v r r 121()22)(2p P i y y n X X H -∆+-++()22)(2p P s y y n X X H -∆+-+
为了书写方便,将Xi 写成X 则t=()222202V y n X t i ∆+⎪⎭
⎫ ⎝⎛ 由此可见,面积测量反射及时距图为极小点在P 的旋转双曲面。
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时距图
有的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受限制,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务,往往把测线布成折曲测线,波状测线及环形测线。
这类测线的基础是弯曲测线,弯曲测线的时距方程为:
t=v 1
22)2(l H ++22)1(v
t o + l —炮检距 若已知激发点Oi 及接收点S 的平面坐标则 l=22)()(i s i y y x x s -+-
t=22
22
)()(v y y x x t i s i s o -+-+ xi,yi ——激发点Oi 的纵、横坐标
xs,ys ——按收点S 的纵、横坐标
Oi(xi, n Δy,O) Oi(xi, n Δy,O) O 测线
n 测线 n Δy
y p
x p M r 1
r 2
由上式可见,弯曲测线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与激发和接收点的平面坐标有关的,复杂的空间曲线,不管曲线多么复杂,只要能用数学方式模拟,就可通过方程的方法把反射界面研究下来。
四、共反射面元
面积测量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的三维多次覆盖技术不能严格遵守共反射点叠加的定义,必须给予新的含义,实际的共反射点道集随着测线的改变或测线弯曲会有一定的离散,围绕着理论共反射点位置的这些实际的地下共反射点道集,称为“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叠加,是指“共反谢面无”道集内各反射点信号的叠加,叠加结果应该象来自同一反射点那样使信号得到加强。
共反射面元的大小可以限定,一般取小于接收点距之半为共反射面无的线性长度2
x D ∆≤共反射面元的密度。
其方向一般沿着构造走向故Dx D ≥凡满足两式的就可属于“共反射面元”道。
这些道的集合构成共反射面元道集。
另外,“共反射面元”道集内的各道还需要一个附加条件,即它们之间的最大时差∆tmax 不得超过1/4~1/6周期,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同相叠加即:
⎥⎦⎤⎢
⎣⎡Φ+Φ+Φ+Φ=∆)sin (sin )sin (sin 12222max y x y y x x D P v t 6
141max ≤≤∆t 周期。
D X ,D y ——共反射面元的边长。
Φx , Φy ——反射界面沿x,y 轴方向的倾角,凡满足时间与空间条件的地震道无疑可以叠加在一起,使反射波加强。
五、发展概况
三维地震技术的兴起是在70年代末,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
当时由于二维地震方法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洲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较复杂的油气田的地质问题。
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度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部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多道数字仪和大型数字处理汁算机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此以后.地震勘探技术进入丁一个全新的水平。
由于三维地震只有高密度采集、三维空间成像归位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外已卓有成
效地用于查明各种复杂地质结构和隐蔽油气藏。
追溯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国外,自从1974年w.S.FRENCH用三维模型实验(详见本章第二节)有力地证明:“只有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地下三维问题,才能得出对了地质结构的全面正确认识”。
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们的广泛重视。
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
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德普拉克拉—塞兹莫斯(Prakla—Seismos)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路(Praussag)石油及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层工作。
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量的实例证明: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无一例外地都收到了二维地震所无法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在我国,早在1966—1969年,在胜利油田东辛地区,按照李庆忠同志的方法,采用简易小三角形测网,使用光点仪和模拟磁带仪就进行了三维观测试验,用手工完成了三维归位工作,这是三维地震的雏形。
采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东营和辛镇含油构造的一些细节。
1980年在广利、永安镇,1983年在大王庄分别作了三维地震工作,在三个区块内,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所做出的构造图有明显的差别,三维对地下构造细节反映清楚,断层分布合理,并新发现和落实古潜山36个,有利圈闭断块25个,提井位17口,勘探成功率88%,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大量资料证明,三维地震对缩短复杂地区的勘探周期,加速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但是,三维地震技术在资料采集、处理或解释方面.都还需要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得到完善,使这—具有生命力的勘探手段,能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取得更为显著的效益,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