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豪到佛商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5
8位皈依佛门的企业家8位皈依佛门的企业家九个头条1、侯小强:法名延舍原盛大文学CEO侯小强1月24日在微博中自曝,正式在少林寺皈依佛门,成为佛教俗家第子。
皈依师傅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法名取为“延舍”。
侯小强在微博中表示,“我皈依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永信大和尚为我起法名延舍。
特意举办仪式。
异常庄严。
茶叙近五小时。
”皈依佛门,侯小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与普通人不同,中国企业家群体,或者是大富大贵,风光无限;或者负债破产,甚至身陷囹圄。
无论一个企业家是成功还是失败,他注定孤独,注定和一般人不同,注定风浪起伏。
为了寻求心灵安定,企业家比一般人更需要信仰。
所以皈依就成了不少企业家的心灵选择。
下面我们看看那些皈依了的企业家们。
2、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身居华人首富的位置,李嘉诚总是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学佛的人。
事业辉煌的李嘉诚夫妇是众所周知大慈善家和学佛居士。
他曾捐资三千几百万港币建立“李嘉诚护理安老院”,该院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可收容几百名老人在此接受护理和安养。
在该院建设过程中,李嘉诚特委派李嘉诚基金会的高级职员、计划经理、办公室经理、高级秘书等专职筹划,使该院在短时间内建成启用,许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3、曹德旺:我们曹家三代信佛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说过,“我们曹家三代信佛;我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现在也悟到了;我儿子曹晖去年才从美国回来做总裁,他比我想得更开,不想接我的班,更不想要我的钱。
”4、李宁:我是佛教的信徒李宁,这位1963年出生于广西柳州的体操王子在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自由体操、男子鞍马、男子吊环冠军,拿下三金二银一铜。
从此享誉国际体坛。
享受完王者归来的巅峰体验,他转身从商,现为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
李宁信佛,很尊敬佛教的教义,而且还从中汲取了一些精华指导他为人处世。
他对生活很热爱,很积极。
他曾说,他是个俗人,还面对着世俗的很多压力、责任,还没能完全跳出来。
从小白到大富豪只需半年时间的奇迹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成为富豪的梦想。
然而,大多数人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历经坎坷,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财富自由。
但今天,我要给您讲述一个令人惊叹的真实故事,主人公从一个对商业一窍不通的小白,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大富豪的华丽转身。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明,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
半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刚刚毕业、四处碰壁找工作的大学生。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李明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李明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时,偶然看到了一本关于新兴行业的介绍。
书中提到了一个当时还鲜为人知的领域——智能家居。
这个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相对较小。
李明被书中所描述的前景深深吸引,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实现财富梦想的绝佳机会。
回到家后,李明开始深入研究智能家居行业。
他通过网络搜索、参加行业论坛、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虽然智能家居的概念很吸引人,但市场上的产品大多存在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功能不实用等问题。
于是,李明决定自己动手,设计一款能够解决这些痛点的智能家居产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明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他白天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生产厂家;晚上则埋头在电脑前,设计产品的外观和功能。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李明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一款名为“智能管家”的智能家居产品。
这款产品不仅价格亲民,而且操作简单、功能实用,能够满足大多数家庭的需求。
然而,产品研发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推向市场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是关键。
李明深知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于是他决定采用线上营销的方式。
他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发布关于“智能管家”的产品介绍和使用视频,并积极与用户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儒商与佛商儒商与佛商编者:以前经常听到“儒商”这个说法,最近这些年“佛商”也慢慢流传开来。
那么,什么才叫佛商?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佛商和普通商人又有什么区别?俗云: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
然而,我也发现有少数商人显得那么从容镇定,甚至非常恬淡,近距离接触,你甚至怀疑他们不是商人,而是心地单纯无邪的大龄儿童,所言所谈,所举所止,皆无欲无求,近者有海航董事长陈峰,远者有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更远者则是美国罗奇格西,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进入商场的,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钻石商。
时下,儒商已不是时尚了。
儒商之上还有佛商。
华人圈乃至世界商界人士当下对佛商趋之若鹜,佛商和佛商智慧正将诸多重压中的商人解脱出苦海。
一名虔诚的佛商说:佛家讲心的力量,佛商也是修心之商,佛商有虔诚心,礼敬诸佛,佛商有敬畏心,重视果报,佛商有慈悲心,善待众生,佛商有包容心,宽和待人,佛商有清净心,能坦然面对困难和烦恼,佛商有智慧心,能洞察尘世,高屋建瓴……所谓佛商,异于常人之处即“有智慧和觉悟,有慈悲喜舍之心”。
存佛之心,为商则无压力之劳形,功力在于修炼,功力在于真诚。
“佛商”是一个继儒商、道商之后出现的一个新词汇。
华人文化和经济圈佛商的涌现,是可喜的事。
据媒体调查,目前华人经济圈中,有六成的商人信佛。
为什么有众多的商人信佛?何谓“佛商”?目前的工具书还没有“佛商”的词条和解释。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上来理解“佛商”的定义。
1.广义的佛商佛商是以佛学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家。
也指经商的居士。
可以表示为:佛商=“佛”+“商”。
简单说来,就是信佛的企业家。
在这里,“商”就是企业家的意思。
可见,佛商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信奉佛法。
也就是说,佛商就是有佛家信仰的企业家。
2.狭义的佛商佛商是把“佛学智慧”和“商道”相结合的企业家,即把“商”的职业和“佛”的智慧结合起来的企业家。
可以表示为:佛商=“商”+“佛”。
《普门品》⾥“商主”和“商⼈”都不是“⽣意⼈”《普门品》⾥“商主”和“商⼈”都不是“⽣意⼈”道了佛经有很多譬喻讲法,稍不留神就当神话理解了。
看看我们读《观世⾳菩萨普门品》“若三千⼤千国⼟,满中怨贼,有⼀商主,将诸商⼈,赍持重宝,经过险路”这句话时,是不是有这样的“神话理解”:整个宇宙世界充满怨贼?⼀个商⼈团的领队(商主)带着⼀帮做买卖的⼈,满载贵重宝物,在⽆边⽆际的宇宙世界跑⽣意,还要经过危险道路?当我们如此理解时,可能⼼⾥不服⽓:佛经这个⽐⽅是⼩题⼤作。
⽽实际上,上⾯的理解⼤错特错了。
不妨学习⼀下圣⼀法师讲述的《普门品闻记》,单取⼀段涉及“商主”和“商⼈”经⽂,纠正从前的字⾯理解错误。
这段经⽂是:“若三千⼤千国⼟,满中怨贼,有⼀商主,将诸商⼈,赍(j)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作是唱⾔:‘诸善男⼦,勿得恐怖,汝等应当⼀⼼称观世⾳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畏施于众⽣。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 众商⼈闻,俱发声⾔:‘南⽆观世⾳菩萨!’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佛经三千⼤千世界相当于整个宇宙的概念,整个宇宙都是怨贼,难道佛经故意夸张了?不是的,怨贼是怨业的譬喻,⽣⽣世世的怨业充满了三千⼤千世界,这是形容众⽣⽆始劫以来造不善业(怨业)超级的多。
“商主”是谁?佛教“唯识宗”把⼈的“⼼识”划分⼋个,⼋识是眼识、⽿识、⿐始、⾆识、⾝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个“识”,都有⼀个“主宰之⼼”在在把控,即⼋个识各有⼀个“⼼王”:眼识⼼王、⽿识⼼王、⿐识⼼王、⾆识⼼王、⾝识⼼王、意识⼼王,末那识⼼王、阿赖耶识⼼王。
《普门品》经⽂中的“商主”指“第六识⼼王”。
圣⼀法师说,“第六识⼼王譬喻商主,第六识正就正,六识邪就邪,六识善就善,六识恶就恶,六识出家就是出家⼈,六识不出家就是在家⼈,六识杀⽣就是屠夫。
”“六识⼼王闻到佛法,知道⽣死海中好多怨贼,就想出离⽣死,离开种种的怨贼。
”“诸商⼈”(商⼈)是谁?唯识宗既有“⼼王”的概念,就有“⼼所”的概念。
佛教商业化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佛教在商业领域的影响力逐渐
增强。
佛教商业化工作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佛教商业化工作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首先,佛教商业化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东亚地区,
佛教寺庙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
寺庙内的佛教文化产品、礼品和服务也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手段。
在西方国家,佛教禅修和冥想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吸引了许多寻求心灵平静和身心健康的人群。
其次,佛教商业化工作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一方面,佛教商业化
工作为寺庙和佛教机构带来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化也带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佛教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然而,佛教商业化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商业化可能会导致佛
教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纯净和精神内涵。
其次,商业化也可能导致佛教文化的失真和变形,使其成为了一种商品和娱乐,而非一种信仰和修行。
因此,我们应该在佛教商业化工作中寻求平衡,既要尊重佛教文化的纯净和精
神内涵,又要推动其商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其发展和传播。
只有这样,佛教商业化工作才能真正为社会和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
佛商:賺錢是我最深刻的修行sponsored ads麥克·羅奇格西是一名經歷奇特的美國人,他1952年出生,以優等成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
此後他前往印度,成為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他潛心鑽研佛法25年,並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格西(佛學博士)學位的美國人。
當他回到美國後,他把自己在《金剛經》中領悟到的空性運用到自己的商業經營上,貸款和朋友創立安鼎國際鑽石公司,該公司以5萬美元的資金起家,1998年後安鼎已經是一家年營業額超過2億美元的全球大公司。
之後,有「佛商」之稱的麥可,把他的商界體驗寫成《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Cutter)一書,一上市就博得好評。
這本書被不斷翻印,並先後譯成25種語言。
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就是《金剛經》,它改變了我一生。
」麥克的「幸福經商」之道最近,有份商業報告倍受世界關注,報告中提出了幾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為什麼沒有全球頂尖的國際品牌?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占了59席,但在全球Top 100的品牌榜中,卻一席都沒有?這份報告最後總結,是中國商人太想發財而忽視了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
sponsored ads在自己的鑽石公司財源滾滾而來之際,麥可·羅奇格西卻全身而退,開始專職於教授佛學、著書、演講,同時也研究梵文、藏文以及俄文,他的翻譯著作等身。
他設立了一個名叫「證悟商業機構」的組織,專門教導商界人士如何透過禪修,來增長創意與智慧,加強業力中良善一面的力量。
此外,他也積極地進行西藏色拉寺的重建整修工作。
這就是麥可一直在全世界各地宣講的「幸福經商」之道,他不僅幫無數人賺到財富,更啟發他們去收穫幸福。
麥克的鑽石遊戲先玩個小遊戲,請閉上眼睛,在腦中構想一幅情境:你是一位和尚,在寺廟裡苦修了20年後,有天師父對你說:「你已完成靜修,現在馬上下山,到紅塵中去繼續修行,最好當個商人。
」師命難違,你背起行囊走出清凈佛門,走進了喧囂塵世,你突然發現,腳下有一顆異常發亮的小東西,你想起了以前在寺廟裡讀過的《金剛經》,你斷定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剛石,是非常值錢的鑽石,此時,你面臨著3個選擇:1、對鑽石視而不見,繼續趕路。
查一查“穷庙里的富方丈”
胡梭
【期刊名称】《廉政瞭望》
【年(卷),期】1997(000)012
【摘要】广东省供销基建物资公司,1990年以前年销售额在4060万元以上,54名职工的企业拥有自我积累资金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是供销社系统中的佼佼者。
然而,马国华担任公司副经理后,采取侵吞、转移公司资金和合伙做生意、为外单位提供担保等手段,致使企业资金大量外流,短短几年,不但企业积累被挥霍殆尽,而且还背了1.8亿元的外债。
值得玩味的是,在企业无法经营、职工领不到生活费的情况下,马国华妻女却到香港定居去了!像马国华这样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垮了,把自己搞富了的厂长经理还不少。
据调查,在亏损的国有企业中,因厂长经理存在问题而造成的亏损高达50%,有的地方甚至远远大于这个比例。
【总页数】1页(P11-11)
【作者】胡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穷庙”炼出“富方丈” [J], 谢启东
2.破庙里的“富方丈”--原启东华美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叶建兵特大受贿案纪
实 [J], 季轩
3.庙穷为何方丈富 [J], 袁林
4.高法出台企业破产案件审理司法解释破庙里的富方丈难再逍遥 [J], ;
5.从"手机中的战斗机"到"最差老板"徐立华由行业老大变成穷庙富方丈 [J], 李草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冲破佛商藩篱,将关于佛的生意开遍全国!来源:看商界文/杨大侠他相信:兰因善恶,皆有业果。
他也相信:企业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生存的必要。
一边是五蕴皆空的精神幽谷,一边是十面埋伏的险恶丛林,彼此之间的针锋相对,如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般不可调和。
但他却做到了。
他把佛、商之道融为一体,在7年时间里,将自己的佛具企业发展到320多家加盟店,成为该行业的领跑者;学佛、礼佛、参禅、悟道,这些佛门中的修行,被他搬入寻常百姓家。
佛与商业的融合,在多数人眼里,是有违天道之逆举;然而在易善江看来,却是势在必行。
“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寄托,商业不能只有铜臭,这就是最大的契机”,在第二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上,易善江如是说。
冲破佛、商矛盾去年6月13号,位于安徽灵璧的加盟店开业。
短短三天时间,售出恭迎佛牌22尊,四面神摆件1尊,交易额超过10万。
“我没想到,在一个小小县城里,学佛、求佛的人这么多,大城市可想而知”,即便事情过去一年多,易善江回忆起来,犹觉不可思议。
而这不是个案。
今年8月14日,刘邦故里、徐州沛县门店开业。
仅用两天,门店实现恭请结缘149800元;9月10号,加盟店落地山西晋城,这个市区人口不足30万、恰逢煤炭行业惨淡的煤业小城,开业两天结缘恭请156000元,加上试营业20多天恭请的190000多元,这个40平方小店,当月实现30多万元营业额……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迷失于人云亦云;当谣传被说上千次,它就成了根深蒂固的真理。
其中,佛与商业的矛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固定思维里,“佛”之一字,就如慧能的偈语: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它是高高在上之供奉,是远离江湖庙堂的境界,谁也沾染不得。
而“商”,则身处“士农工商”的末端,古人对其一脸不屑,现代人的评价也是骂声多过赞誉。
这个字的背后,布满了清洗不绝的血汗、黑暗等负面因素。
一个是超脱世俗,一个是九流末梢,两者的结合,其结果必然不被人们接受。
从负翁到富翁
无
【期刊名称】《机电产品市场》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人一出生就是负翁,直到工作之前.都是成本支出.没有利润进帐。
结婚、买房更让年轻人负债累累.如果没有飞来横财.这以后的日子其实都在还债。
可以说.人的一生.如果成功了.不过就是从负翁到富翁的一生。
从前.你欠别人;成功后.别人欠你.在人生的借据上甲方和乙方换了一下位置而已。
如果你没有从债务人变成债权人.你就会很惨.惨状就不用说.随处可见。
【总页数】1页(P45)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6
【相关文献】
1.从亿万富翁到死刑犯 [J], 海滨
2.从亿万“负”翁到亿万富翁——美国最大的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的致富之路 [J], 蒋荣耀;林达
3.毁灭:从百万富翁到死囚 [J],
4.从"负"翁到富翁的三级跳 [J], 子刚
5.从“负”翁到富翁的三级跳 [J], 子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土豪到佛商:学佛为何让财富帝国更坚固
最近10多年来,喜欢佛教、学习佛教、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了。
无论在走在街头巷尾,还是躺在飞机商务舱里,手腕上戴着佛珠,胸前挂着观音的人见惯不怪。
不过,就整个人口的比例来看,学佛的人仍然是少数,大众对佛教的认知也见仁见智。
当看到老奶奶颤颤巍巍地将积攒的零花钱投入寺院的功德箱,当企业家对佛教事业一掷千金的时候,总有人感觉这些人被洗脑了,不理性,多少有点愚昧。
作为宗教研究者,我们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佛教奉献?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无比成功显赫的企业家为什么在佛法面前谦卑敬畏,无私无我?我想用两个老板的故事诠释这个问题。
一位从事煤炭行业的老板,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为佛教事业捐献了5亿多人民币。
与其相熟后,他向我谈起了缘由:我的这些财富,我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学佛得来的。
为什么呢?他说,我是60后,小时候吃不饱,后来搞个体创业,完全是为了谋生,打打杀杀,无所不为,没有什么规则。
后来有了钱,就吃喝嫖赌。
这种生活不仅不会让你感到幸福,反而带来很大的风险。
遇到师父后,跟着师父学佛,慢慢地全都改变了。
经过近20年的学习,现在完全按照佛教的要求生活。
首先是持戒,商业上不行贿,私生活严谨,再也不喝酒了;然后是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做功课,每天完成要念诵的偈咒,心思都用在学佛上;再就是布施,对于佛教事业毫不吝啬。
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走下来,身体非常健康,心理轻松豁达,财富表面上捐了很多,但现有的资产比其他企业一点也不少,而且获得了大众的尊敬。
这位老板感慨地对我说:学佛太好了。
要是没有学佛,我们这家子人早就没有了。
谁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啊。
我当年创业的小伙伴,死了的,坐牢的,妻离子散的,多了去了。
你看我现在,多好!
望着这位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老板,我相信他的话是真诚的。
在与他接触的几年里,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佛教事业挥金如土,第二就是绅士风范,整天西装革履,酒色不沾,再就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佛。
在飞往藏区的私人商务飞机上,这位老板拿着他的佛教课本,整整念了2个小时的经。
我理解,如果说早年的创业给了他第一桶金,那后来他的人生指引和幸福则完全来源于学佛。
如果不学佛,不修法,他认为自己将无福消受巨额的财富;而他接受佛法的教导后,不仅精神世界有了质的改变,物质财富也同样在增长,而且是安全平稳地增长。
我接触到的另外一位老板,学佛对他的影响更大。
这位某中等城市的首富,其文化程度据说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有一天他满脸放光、兴冲冲地对我说,今天晚上跟着师父在佛堂念经,经书都跟着念下来了。
后来他和我说:学佛以前,我们这些人表面上是老板,实际上没什么人看得起我们,连乡长都不爱搭理我。
后来追随师父,慢慢学习,越学越多,说话办事就不一样了,人家对咱的态度也不一样了,现在我经常给市委书记讲人生。
在与佛商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佛的企业家们慢慢会形成学佛的小群,相互切磋,互相砥砺,作用很大。
很多企业家纠结的于下一代的培养,我遇到的这些学佛的企业家都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参加佛教活动。
而他们的孩子,那些二十来岁的小青年,也无不谦和低调,彬彬有礼,让人惊诧于佛法的教育作用。
小群探讨也使企业家的信仰日趋理性。
有位局级领导,知识水平很高,对于各种宗教似乎都有研究,得到法师的高度评价,企业家们对其也非常敬重。
最近,这位领导的母亲去世了,悲痛之中他告诉大家,他的母亲特别有福报,已经去观世音菩萨那里了。
有一天谈到此事,有位企业家对此欢喜赞叹,另一位企业家就说:这些说法,听听而已,不能当真。
先头那位老板就说:师父都说了,这是真的。
后面那位老板解释:师父这叫随喜;人家母亲去世了,自己说母亲去了观世音菩萨那里,师父能说什么?咱们学佛,追求的是生命境界,不是追求这个。
学佛有什么用?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如此
虔诚地信仰佛教?上述两个案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学佛丰富了企业家的人生观体系,给予了企业家全新的人生指导,使其原本盲目地追求谋生发财的人生,升华为依据佛教文化的精神而生活。
学佛,使土豪成为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