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攻新中国6大消费族群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一,保守消费型这一部分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当中。
他们的消费理念以实际生存需要来定,即以少花钱、维持生命为目的。
在保证基本完好物品的前提下,尽量以最少的钱买最多的生活物品。
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命和适当的娱乐。
而以最大的可能积蓄存款,为子孙的生活与教育存储资金。
二,追求温饱型我们现今的社会里,富翁毕竟是少数。
而80%以上的人群并不在富翁之列。
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只有两点,那就是生存和温饱。
而生存是第一位的。
只有生存无碍,才谈得上温饱,也只有温饱无碍了,才谈得上享受。
这些在温饱线以上的人群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因此,社会的主要消费对象也是他们。
作为一个有头脑的经济人士,服务的目标应该把他们当作主流消费对象。
其次是在温饱线以下的人群,这一部分人是少数。
这部分人虽少,但他们的目标却很大。
特别是在一些有远见的政府官员的眼里,他们的存在是极具挑战性的。
所以,对于经商者而言,配合政府工作,除了公益活动之外,也是一种商机。
三,前卫消费型能够主导前卫消费的,其实并不一定是那些有钱的富翁。
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前卫消费的先锋,是那些16岁到25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没有负担,也不承担抚养义务,所以花起钱来出手大方,不计多少,只要心情舒畅,一掷千金也毫不在乎。
他们追求的是潇洒、舒畅和刺激。
这些人虽然只占所有人口的30%左右,经济实力也不充厚,但却主导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向。
所以,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
人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即:六岁以下的幼年时期;七岁至15岁的少年时期;16岁到30岁的青年时期;31岁到45岁的壮年时期;46岁到60的中年时期;60岁以上的老年时期。
从消费的角度讲,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消费类型。
6岁以下的幼年群体是被动无忧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长辈。
他们的消费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吃、喝、用(穿)、玩具上面。
7岁到15岁为限制型无忧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集中在吃、喝、用(穿)、学习、娱乐等方面。
网络上的56个“民族”中国热门族群大全数年前,X一代、Y一代相当流行,互联网兴起后,又出现了一些相当热门的族群,比如蚁族、3A族、摩浴族、H族、乐活族、酷抠族等等,相继成为中国热点。
当然也有一些族群很少人听过,但无论信与不信,这些人都是存在的。
不过,这完全不够,把所有的网络族群放到一起,就可以形成新的网络56“民族”,当然,很少有人能够一口气说出各个网络族群的名字和它代表的人群吗,我在这里编了一个热门族群大全,一扫所有族群,当然,可能没有56个,但绝对可以称得上当前最全的族谱。
H族:2012年产生的H族代表的自由、奔放、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攀上精英视界高峰,渐形成无与伦比的圈子时尚。
横跨60后、70后、80后,覆盖海归学子、华人华侨、知识分子、企业家、职业股民、炒房者、金领、创业者、设计师、建筑师、草根明星、意见领袖、演艺明星等人群H族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也叫安华生活,以High、Healthy、Honest、Harmony、Honey、Hope、Handsome为主要特征,产生于安华卫浴的客户群体。
H族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北美文化的影响,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喜欢潜心钻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领先产品和技术,看北美大片,追求科技、自由、时尚、舒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H族以中产阶级、高净值人群、富豪等精英为主,不仅提倡和坚持奋斗、拼搏、不断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人生,而且提倡安逸舒适、自由奔放、简约优雅、精致唯美、豪放大气、先进科技的生活状态,崇尚与世界接轨、健康正直、满怀信心希望、收获幸福的生活态度,强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慢活族:快生活的反对者,提倡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
慢活并不是蜗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
放慢速度,关注心灵成长,动手劳动,注意环保。
步行上下班,改掉性急的毛病,远离喧嚣的人群,同时也有益健康。
奔奔族:奔波、奔跑、奔放,他们自认为在奔向生活,别人看来只是在疲于奔命。
中国典型的消费群体特点2010-8-24 作者:汪成业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下,那种拿着火枪打散弹,赶上谁算谁的营销方式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
如今,企业经营者已经懂得想要提高命中率,只能细分市场,定位目标,瞄准目标开火。
品牌营销的理想境界正是一对一。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你都必须针对你的目标人群选择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集中对他们进行传播与营销。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讲,营销中的“攻心”策略关键是看经营者如何正确地把握并迎合消费者。
有效的营销策略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的心理把握之上,即了解消费者所想的(认知),他们所体验的(情感),他们乐意去做的(行为)以及能影响这一切的事情和地方(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细分,使越来越多具有典型市场价值的消费群体被挖掘出来。
研究消费者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对于企业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消费群体差异性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等特征都可以细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
其中,最具市场潜力的典型消费群体是80后族群、中产阶级、女性群体。
了解他们的特征,是企业开展品牌营销工作的基础。
80后族群我国80后出生的青少年群体,总人数接近3.3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好,追求消费行为带来的舒适便利,现已逐渐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
他们生存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掌握大量的资讯,开始在社会各行业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他们决然不同的新鲜气质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勤苦做事,规矩做人,他们更有个性与思想。
非常喜爱个性化的商品,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他们推崇个性的解放与张扬,追求“酷”,希望确立自我价值。
他们心目中的所谓“酷”,是自我感觉的“酷”,是感性多于理性,我行我素的风格。
他们思想活跃,具有冒险精神。
对新事物感到新奇。
在消费方面,表现出追求新颖与时尚的强烈倾向。
他们是新产品尝试者和推广者,也是新潮流的缔造者。
中国富裕消费者:新一代消费推动力富裕消费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士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中国成长中的富裕消费者得到的关注则较少。
富裕消费者拥有的财富结余中产阶级和超级富豪之间,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态度与其他两个群体截然不同。
中国的富裕消费者达到1.2亿,其购买力为5,900亿美元(约合3.7万亿人民币)。
中国的富裕阶层在人数和群体购买力方面目前尚不及新型中产阶级和当前中产阶级,但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增长。
总体而言,在未来三年内,中国预计将超过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
富裕阶层对这一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半增长将来自于这一群体。
到2020年,中国的富裕阶层有望成为更加强大的力量,人数将达到2.8亿,占中国总人数的20%。
中国富裕阶层的消费将增至原来的五倍,达到3.1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消费总额的35%左右,全球消费总额的5%以上。
这一数字几乎与日本消费总额相当,比德国消费总额多28%,是韩国消费总额的三倍。
我们对中国富裕消费者的定义是那些会在消费者过程中购买更高档产品和更优质服务的人士。
这些消费者的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为20,000美元(约合125,000元人民币);平均收入为近40,000美元。
我们以财富为依据对富裕消费者和高净值人士进行了区分。
高净值人士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而富裕消费者的财富则未达到这一水平。
通过多年来对中国消费者在80多种产品品类上的消费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许多品类中,消费者的支出并非呈直线增长,而存在独特的转折点。
考虑到富裕阶层的预期增长,最有望腾飞的品类是那些对支付能力要求较高的品类,以及那些在产品或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品类。
典型的例子包括汽车、海外旅行以及个人奢侈品(包括手表、珠宝、服装、皮具、配饰、护肤品和化妆品)。
到2020年,个人奢侈品品类预计将从目前的400亿美元增加四倍,达到近1,900亿美元。
通过比较富裕消费者和高净值人士目前在个人奢侈品方面的人均支出,我们发现前者仅为后者的5%。
中国消费市场四个层次卢学睿• 2012-02-10 16:51:57 来源:证券时报我们将中国的消费者分成四个不同的群体:1)大众消费者;2)核心中产阶级;3)奢侈消费欲望者;4)顶尖消费者。
这四大群体在收入和消费行为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分别成为不同的上市公司目标客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消费市场活力十足,但这一市场也存在种种微妙之处。
在分析中国消费市场时,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呢?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认为,将中国消费者当作一个整体而未能将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区分是不妥的。
在此,我们将中国的消费者分成四个不同的群体:1)大众消费者;2)核心中产阶级;3)奢侈消费欲望者;4)顶尖消费者。
这四大群体在收入和消费行为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分别成为不同的上市公司目标客户,因而在对不同的公司进行业绩预测和估计时,应进行相应的区分。
大众消费。
这一群体是近年来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近些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工资增长,每年上升幅度达到了百分之十几。
过去5年,这一群体里面工资水平增长2-3倍的情况并不鲜见,尽管这一增长是从一个低水平的基础上开始的(从人民币500~800上升到1500~4000)。
这一群体的人通常不拥有物业,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新移民。
他们拥有有限但日益增长的余钱,他们越来越敢于消费。
麦当劳、肯德基、Daphne和波士登是他们的消费对象。
核心中产阶级。
他们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城市居民,现在已人到中年,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享受着程度不等的经济成功。
这一群体的月收入通常在人民币4000到30000之间。
1970年代之前出生的这一代人的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多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内,但其中不少人因受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受到了耽误,这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空间。
抚养和照顾下一代是他们的优先选项。
另一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大多已购买了其第一套住房,并且正在寻求改善居住条件。
中国主流消费者的特点来源:梅花网消费者特点分析本质上讲就是分析在面对社会与商业环境下消费者所想(认知)、所(需)要、所感受(体验)到的以及他们用什么方式的与世界沟通的特点。
成功的经营者正是在了解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特点并做出了最优化的应对。
以下主要谈谈在当今中国主流消费者的特点以及营销意义。
一、主流消费群体仍是80后、90后消费者,但00后要开始引起关注中国消费群体差异性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等特征都可以细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
但目前市场调查来看,最具市场价值的主流消费群体仍是80后、90后。
了解这一消费群体的特征是开展品牌营销的基础。
80后一代消费心理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乐观消费主义,敢于冒险,消费目的更强调追求快乐、享受生活,而非传统的"成就感"。
消费中注重对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对关系消费、情感消费关注度降低。
重品牌,重时尚,并愿意为此付费,对低价产品的解读可能不再是"划算",而是"不够档次"。
经营者应当针对80后消费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突出"享受生活"、"个人价值实现"和"品质、档次"。
(2010,丁家永)90后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
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价值体系,他们的成长由互联网全程参与。
正是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心理特征方面与80后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
90后的消费特征是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
90后一代消费者最大不同可能就是购买方式变化,或者说他们更喜欢网上购买方式。
针对9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特点,企业应重视互动式体验营销、个性化的限量营销和自我式的网络购物三种策略。
中国新消费群体探析作者: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1期中国新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并将迸发前所未有的消费力量。
初步预测,中国未来10年间,金属、能源、矿石、粮食、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消费数量(含直接与间接出口,下同),要比目前水平增长3成以上。
其中粗钢需求量会相继跃上8亿吨、9亿吨、甚至10亿吨台阶,并且将8亿吨以上的高消费量平台,维持较长一段时期。
受其影响,中国优质铁矿石的进口量,将会达到或超过10亿吨。
中国新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并将迸发前所未有的消费力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特点。
新消费群体的特征一是消费能量巨大。
不同于50后、60后,也不同于70后,中国80后、90后新消费人群的消费能量巨大,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前人。
也就是说,一个80后、90后的年轻人,其实际商品(包括服务,下同)消费量,可以顶得上数个、十数个50后、60后父辈,至于三、四十年代的祖父母辈,更是望尘莫及。
举例来说,新消费人群平均拥有鞋、帽、服装、手袋等,进行旅游、美容、娱乐等其他消费服务数量,就数倍于前辈。
不仅如此,80后、90后新消费人口,参加工作后所要追求购买商品,有些是大宗商品消耗强度很大的商品。
如汽车、住房等,这是其父辈、祖父辈们当初难以想像的。
“新消费人群”消费能量巨大,还表现为与上辈人差异很大的消费理念,追求时尚、品牌与品质,更新换代很快,并不局限于商品使用价值的耗尽。
譬如手机、服装等电子产品、轻纺产品。
支撑“新人口”巨大消费的货币购买力,不仅来自于自身更高收入,来自于“月光”消费特点与按揭,还来自于父辈、祖父辈几代人的储蓄积累,呈现“众星捧一月”的消费态势。
因此,随着80后、90后及其子女成为中国消费主力,中国几乎所有商品,都将呈现持续性旺盛增长局面。
对此巨大消费能量及其深厚的发展潜力,绝不可以低估。
二是向往城市与大都市生活。
进入城市(包括县乡城镇,下同),尤其是进入大都市,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更高收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80后、90后新消费人群的重要特点,其“城市欲望”与“大都市欲望”更为强烈,而且强烈得多。
搶攻新中國6大消費族群藏富族、品富族、炫富族、精買族、爬升族、甩貧族,新中國6大消費族群成形。
當中國中產與富裕家庭激增,變形市場如何掌握?2011年兩岸三地一千大榜單揭曉,電子、汽車、服務業進入迥然不同的命運,誰是這一回的贏家?對來自台灣、目前擔任百勝集團(Yum China)中國總裁的蘇敬軾來說,過去肯定是他職涯最驕傲的一年。
哈佛商學院今年春季將百勝集團納入最佳案例(旗下主要有肯德基、必勝客及Taco);商學院一行人飛到中國,拜訪他的高階團隊,哈佛教授David E. Bell還親自在哈佛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CEO分析,KFC如何成為全世界餐廳的最佳模式。
大張旗鼓研究中國KFC,為什麼?因為去年第三季,百勝中國營收超過十一億美元,首次超過發源地的美國,獲利也佔百勝集團同季度經營收入的一半。
其中,KFC表現最為突出。
KFC深耕中國,超過三千家店覆蓋近七百個城市,遠遠將麥當勞等競爭對手拋在後頭,不只進軍一二三線城市,也深入四到六線城市。
人們開始捨攤販進速食店,坐在舒適的環境中用餐、喝咖啡、吃甜品。
不少消費者以為KFC是中國品牌。
短髮、身材挺拔、酷勁十足的蘇敬軾知道,這全拜發展的中國與中產階級的支持與「給力」(中國目前最流行的詞彙之一,給予力量的意思)。
儘管中國人均所得剛突破四千美元,落後地排在全球一百位。
中國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發展落差大,但整體中國的財富分布已悄悄變形。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中國消費者洞察智庫負責人郭又綺說,中國財富版圖已從扁平三角型到尖三角,正在往菱形轉變,「以後會是中產階級居多的菱形。
」中國財富版圖正在變形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指出,○五年,中國的中產及富裕階層家庭數量(指每戶可支配所得達九千美元以上)已超過一一○○萬戶,在同類家庭數量略超過澳洲和波蘭;目前這一類家庭超過五千萬戶,與日本相當;而二○二○年,這類家庭會超過一.三億戶,數量超過美國。
若以城市來看,到了二○二○年,中國將有八百個城市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今日上海(上海市目前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約一二五九○美元)。
如此大規模的中產階級,將會在中國釋放核爆般的購買力。
德國妮維雅董事、目前為妮維雅負責中國與亞洲業務的台灣消費品界的行銷教父韋俊賢表示,除了戰後的歐洲,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麼快速與這麼多人口的中產階級一次性出現。
中產購買力大爆炸這樣的爆炸中產,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和交通的便捷,將出現襲捲中國與全球,難以想像的消費狂潮。
北京市朝陽區新光天地香奈兒店,一只上萬元的皮包總能在不用推銷、沒有折扣的情況下大幅銷售。
LV、Gucci、Chanel等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約超過歐洲三成,但消費者就是買得下手。
新光天地一年的營業額達四十六億人民幣。
過去經營太平洋Sogo,○四年進軍中國,在北京西單開設君太百貨的君太百貨總經理章啟正都還記得,百貨公司開幕或辦活動,一天的礦泉水可以賣兩、三萬瓶;在高檔餐廳吃一頓飯,可以吃去一個服務生一年兩萬元的薪水,「這裡有錢人消費起來是絲毫不猶豫的。
」中國人買奢侈品甚至在歐洲蔚為風潮,英國《每日郵報》甚至以英鎊的概念創造「北京鎊」(Peking Pound)名詞,形容中國人到英國掃貨消費LV等奢侈品。
根據諮詢公司貝恩的調查,去年一年,奢侈品供應商從中國人口袋賺走六八四億元人民幣。
預估,二○一四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場,佔全球總量二三%。
奢侈品外,食衣住行育樂也爆量。
五月,中國演唱會的旺季。
歌手王菲在北京、上海開唱,到場的多數是三十歲以上的白領;票價最高八千八百元人民幣、最低價兩千元,座無虛席;即便是年輕歌手如周杰倫,這兩年在中國也集中時間,每年開出十二場左右的演唱會,內場票價在一六八○到六八○元人民幣,票房也經常秒殺。
負責周杰倫演唱會的巨室音樂娛樂公司總經理趙少威(知名評論家趙少康的弟弟)指出,有些歌迷是每站都到,跟著我們每星期跑到不同城市,而最近在北京工人體育場五萬張的票,第一天就賣掉一半,「中國年輕世代在學習和感受世界級的娛樂。
」集體實踐「我消費,故我在」不論是炫富或學習,富起來的中國人正在實踐一種「我消費,故我在」的概念。
他們快速學習、勇於嘗新、大膽消費。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指出,中國人正拉開消費的視野,經歷過奧運、世運、亞運,網絡與交通建設興起,農民工和內陸人民快速學習大城市的消費習性。
例如遠在西藏的拉薩有大賣場、烏魯木齊也有速食店,可口可樂成為年輕人「潮」的象徵。
而已經跨越溫飽的城市人,則開始捨棄大眾商品,轉向追求品質;城市市民開始尋找健康食品、有機食品、健康的生活型態。
韋俊賢認為,面對廣大的中國市場,最關鍵的是,「做產品的區隔」。
消費慾望由下拔地而起,而中國從今年開啟的十二五規劃(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更由上而下,以刺激消費做為轉變經濟發展的戰略。
十二五政策中指出,要將過去三十年來以出口和基礎建設投資為導向,轉以國內消費為主驅動,使個人消費佔GDP比重由目前三六%,上升至五年後的四二%到四五%。
北京市的區政府甚至到各商圈調研消費人群,與業者商討如何擴大中產消費量,為的就是要達到十二五的規劃。
這種上下齊攻啟動內需,引起中外學者側目,像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近來多次表示,中國可能引發現代歷史上最大的消費浪潮,對中國、亞洲及更廣泛的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肥沃的土地,插根扁擔都開花。
看準內需的爆炸,服務業裡的零售、通路、批發業者已加速佈局。
通路大戰全面開打中國國內外原有的零售與通路業者,從Zara、H&M、沃爾瑪、麥當勞、華聯、蘇寧電器等無一例外加速展店;製造商如娃哈哈等也預計加入通路戰局,搶攻最後一哩接軌消費者。
台商的大潤發、85度C、呷哺呷哺、鼎泰豐都將快速展店,麗嬰房、寶島眼鏡、代工Nike等跑鞋起家的寶成所建立的運動品牌通路連鎖YYSport,也都快速展店。
雖然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但一年一千六百萬名新生兒(是台灣一百倍),仍讓主打兒童童裝的麗嬰房準備在未來三年加大中國的佈局。
麗嬰房中國區董事長王國城指出,「從今年起,每年最少展店三百家,」目前麗嬰房已有一六八○家店數,過去五年的年複和增長率二五%,去年營收八.七九億人民幣。
即便製造業也不再滿足「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快速轉向「Made for China」(為中國製造)。
台灣營收第一大的企業鴻海,以大筆金額投資賽博數碼零售通路,建立品牌,賣起3C 數位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在中國年營業額百億人民幣,原來專攻上游飼料與雞肉來源的大成長城,今年也即將大力投入通路,搶攻餐飲外食大餅,為白領女性開設「姐妹廚房」,以及吸引年輕人的輕食「歐麥雞」等餐飲品牌。
四大風險潛伏市場未來絕對是中國內需大躍進的一年,但這市場看似誘人,卻充滿更多不確定。
其中有幾個不得不注意的風險與挑戰:挑戰一:經營成本激增今年中國的勞工薪資與房租仍持續上漲。
同時,今年中國政府開始對外資與台資企業,在既有一七%的營業增值稅之外,附增城市建設稅與教育附加稅。
部份地方政府,如上海市,也多了地方教育附加捐。
業者估計會增加一到一.四%的稅。
這無異壓縮了企業的營利和毛利。
挑戰二:大資本式的掠奪市場對於習慣「小而美」經營的台企而言,今年將是中國資本以群狼式包圍,快速擴張、快速展店,甚至帶來惡性競爭的頭一年。
不少台企已感受到中國企業資金充裕(創投資本的挹注及股票上市)帶來的快速創新、高薪搶人,甚至是賠錢展店、殺價競爭。
不少台灣企業提及中國企業那種「總覺得我把店開夠多,即使賠錢,但撐得夠久,你就不見了,市場就是我的」那種霸氣與殺氣,都眉頭深鎖。
要掙內需錢,經常得打出知名度和品牌,這些都是燒錢的遊戲;而今年開始,在中國市場絕對可以感受到一場大資本的無情掠奪戰。
挑戰三:做大與做強的選擇在「做大」與「做強」間,島嶼出發的台企,習慣「做強」後再「做大」。
但在大陸型市場,中國企業卻認為「做大」後就能「做強」。
麗嬰房董事長林泰生進入中國愈久,愈感覺戰略調整的重要。
過去他的哲學是準備多少做多少,但今年開始,策略已修正為,「沒有『準備好』這件事,等到你準備好,市場不知道被別人佔到哪裡去;中國市場變化太快,準備七成就好,變做邊調整。
」他試圖在台灣精緻的「小而美」與中國霸氣的「大而強」之間找出路,重新訓練公司的DNA。
多數台灣企業沒有面對過的「大陸型市場經驗」。
如何兩面抓,在大與強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快速長大,另一方面,讓人才、物流等系統快速跟上。
挑戰四:中國消費者接受的創新而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絕不是移植、放大在其它國家的成功經驗。
包括全球最知名的飲料品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遭逢中國本土飲料品牌的快速成長,如王老吉涼茶、哇哈哈的維他命果乳飲料。
「在地創新」會是企業中國消費市場,一決高下的關鍵。
以KFC為例,哈佛大學教授David E. Bell年初對來自世界各地參與論壇的食物與餐飲業界CEO總結KFC的成功時說到,是因為KFC捉住中國消費者新需求,「有中國的口味,又有外國風味。
」相較於麥當勞堅持賣西式餐點,KFC○二年就開始提供中式早餐;而中國消費者嘗新,KFC在中國創新速度也較快,平均每年推出八十五到一百道的新產品,但在美國平均是一到兩道。
看上「給力」的中國消費者,企業大軍各自佈局與盤算;但迎接企業的,是消費爆炸、競爭也白熱的內需大戰。
新中原大戰,已經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