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六章辨证-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医学》复习重点
第四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
2014.11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导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系统络属;六腑、奇恒之腑)气的概念和功能
第四章病因病机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内伤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特点,饮食失宜)
病机
第五章诊法
望舌(主要是望舌色、舌苔)
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
脉诊(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弦脉、细脉)
第六章辨证
辨证的基本概念(证、症、病的基本概念,区别和联系)
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概念)
第七章治则治法
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
内治八法(八法各自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中药与方剂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中药的用法)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概念)
常用方剂:麻杏石甘汤、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
中篇:常见病证
咳嗽、胃脘痛、胸痹、水肿的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
第六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2.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3.掌握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及鉴别。
4.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转化、真假及八纲辨证的意义。
5.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
6.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1.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2.证候错杂、转化、真假的内容。
(二)疑难点: 1.虚实真假的正确鉴别。
2.盗汗与自汗有无本质上的区别?3.对寒热真假的正确理解与证候鉴别。
4.正确理解里邪出表、里证出表、里病出表等概念上的差别。
5.理解"表虚"的疾病本质并非属虚。
6.理解寒热真假并不属寒热错杂。
7.应如何正确理解表证的病位?【学习时数】8学时【概念辨析】1.表里证鉴别要点2.寒热证鉴别要点3.亡阳证与亡阴证的辨别要点【病例分析】虚实夹杂实际病例【本章小结】【单元自测】八纲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它是治疗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掌握了辨证论治,即使没有明确病名诊断,或者虽有病名诊断而目前对该病尚乏特殊疗法,运用辨证论治,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并且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法思想。
因此,学习和掌握八纲辨证,对整个辨证体系的学习和运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内容提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概念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第六章辨证提纲1、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2、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3、虚证的含义。
虚证的成因。
阳虚证的主要证候。
4、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5、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7、八纲的内容。
8、脏腑辨证的含义。
9、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10、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11、肺气虚的临床表现。
12、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13、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
14、食滞胃脘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15、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
16、肝阳上亢的病性,肝阳化风证候特点。
17、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8、心脾两虚证候特点。
19、肝胃不和证候特点。
20、脾气下陷证候特点。
21、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
22、阳虚证所涉及的有关脏腑。
练习题第一节八纲辨证一、单选题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C)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C必发展成里证D病较轻病程短E恶寒发热并见2.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D)A恶寒发热B鼻塞喷嚏C脉浮苔薄D咳嗽咳痰E头身疼痛3.表证最常见于:(E)A内伤杂病B上焦病证C皮肤疮疡类病D太阳病证E外感病初期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D)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5.对里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A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B外感病一定无里证C外邪可“直中”脏腑D情志为病多属里证E饮食劳伤则多为里证6.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B)A阳气亏虚B阴液不足C阴寒内盛D阴邪致病E阴气偏盛7.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B)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洪8.下述哪项是寒证与热证最主要的鉴别点:(C)A寒证肢冷,热证肢热B寒证口和,热证口渴C寒证苔白,热证苔黄D寒证面白,热证面赤E寒证脉迟,热证脉数9.虚证的主要含义是:(B)A营血亏虚B正气亏虚C阳气亏虚D阴液亏虚E经络亏虚10.“虚”的含义最宜是:(C)A虚邪中人B邪气不盛C正气亏虚D阴液亏虚E气血亏虚1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虚证的常见原因:(B)A先天禀赋不足B情志失于调摄C房事劳倦太过D病中耗损过多E后天生化不足12.下述哪种情况少见虚证:(C)A病程长久B体质素弱C饮食所伤D耗损过多E病势较缓13.下述哪项最应归属于阳证:(D)A表实寒证B里虚寒证C肾阴虚证D表实热证E里实热证14.阳证一般不出现下列哪项:(B)A心烦水宁B畏冷肢凉C尿黄便闭D脉数有力E发热口苦15.八纲各证候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B)A互相联系的B彼此孤立的C有中间状态D可以变化的E有错杂兼夹16.下列哪项不是实证与虚证的区别点:(D)A病程新与久B体质的弱壮C脉象有力与无力D食欲的好差E疼痛喜按与拒按17.下述哪项不属真寒假热证:(D)A身热面红B口渴喜热饮C四肢厥冷D脉大有力E小便清长18.证候真假的所谓“真”,最主要是指:(D)A病人真实的临床表现B临床上常见的证候C与病理本质相符的症D本病或者久病之症E病人的病情完全真实19.证候真假的所谓“假”,最主要是指:(E)A病人提供的病情有假B为临床不常见的证候C症状属于疾病的现象D新病或标病的证候E与病理本质不符的症20.内真热外假寒的说法,错误的是:(B)A热极肢厥证B寒极似热证C阳盛格阴证D真热假寒证E热深厥深证21.真热假寒证最常见而典型的“假寒”表现是:(B)A脉象沉迟B四肢厥冷C神智不清D面色发青E身感恶寒22.下列哪项不属里证的范畴:(A)A发热恶寒B脉沉C病程长D大便不通E尿黄23.下列哪项不是导致虚证的常见原因:(D)A先天禀赋不足B病中耗损过多C房事劳倦太过D情志失于调摄E后天生化不足24.诊断阳虚证的最主要症状是:(E)A面色淡白B口淡不渴C大便稀溏D无汗或少汗E 常畏寒喜暖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不属八纲:(BC)A阴阳B标本C邪正D寒热E表里2.表证的典型证候有:(ABCE)A恶寒发热B脉象多浮C鼻塞喷嚏D恶心呕吐E头身疼痛3.里证形成的原因有:(BCDE)A六淫外袭B情志内伤C外邪“直中”D表证传里E 饮食所伤4.对于虚证的下述认识,正确的是:(ACE)A正气亏虚B正不胜邪C邪气不明显D阴阳失调E 正气亡脱5.形成阳虚证的常见原因有:(ABCE)A病久而耗伤阳气B气虚进一步发展C过服苦寒清凉药D气血瘀滞而不畅E年高而命火不足三、判断题1.证候真假的“假”是指与病理本质不符的症。
(√)2.证候真假的所谓“真”,最主要是指病人真实的临床表现。
(×)3.“证”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认识。
(√)4.皮肤的病变一定属于表证的范畴。
(×)5.里证的基本特点是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单选题1-5 CDEDB6-10 BBCBC11-15 BCDBB16-20 DDDEB21-24 BADE多选题1.BC2.ABCE3.BCDE4.ACE5.ABCE判断题1-5 √×√××第二节脏腑辨证一、单选题1.下述对“脏腑辨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A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辨证的依据B八纲病性等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依据C脏腑辨证的实质,只是对病位作出判断D以脏腑为纲,辨明病证所在的脏腑病位E应当分辨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及病理性质2.心阳虚证除心悸外,应有下列何症:(D)A头晕目眩B自汗神疲C体倦无力D形寒肢冷E脉细无力3.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的共有症是:(E)A失眠B面白C健忘D多梦E心悸4.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阴虚证最有意义:(E)A失眠B面白C健忘D头晕E舌红少苔5.哪项不是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B)A眩晕健忘B舌红脉数C心悸怔忡D唇舌淡白E失眠多梦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应诊为:(A)A肺气亏虚证B肾不纳气证C肺气阴两虚证D心肺气虚证E脾肺气虚证7.肺气虚证咳喘的特点是:(E)A咳喘痰多,色白清稀B咳喘胸闷,喉中痰鸣C咳喘痰少,不易咳出D咳喘痰多,痰粘易咯E咳喘无力,声低气短8.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最宜诊断为:(C)A脾肾阳虚证B风湿犯表证C肾虚水泛证D风水相搏证E湿溢肌表证9.脾病虚证的基础证型是:(B)A脾不统血证B脾气虚证C脾胃气虚证D脾虚气陷证E脾阳虚证10.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最宜诊断为:(E)A寒湿困脾证B脾阳虚证C脾气下陷证D肝郁脾虚证E脾气虚证11.下列哪项不是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E)A胃脘胀满B嗳腐吞酸C呕吐酸腐D舌苔厚腻E脉细无力12.对脾胃湿热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D)A胃脘隐痛B胃痛灼热C大便秘结D舌红苔黄腻E 食少便溏13.肝病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是:(A)A胁肋胀痛B口干口苦C苔白脉弦D头晕目眩E 心烦易怒14.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C)A胁肋胀痛B口干口苦C纳呆便溏D苔白脉弦E 心烦易怒15.肝阳上亢的病性属于:(D)A里实热B里虚热C搴热错杂D虚实夹杂E里虚寒16.对诊断肝阳化风证最有意义的是:(D)A高热烦渴B语言謇涩C喉中痰鸣D眩晕欲仆E神志昏迷17.对诊断肾阳虚证最有意义的是:(B)A腰酸耳鸣,夜尿频多B阳事不举,腰酸畏寒C梦遗早泄,烦热盗汗D形寒肢冷,舌淡脉弱E呼多吸少,动则气喘18.阳痿早泄,面白神疲,腰膝酸冷,夜尿频多,舌淡脉弱。
最宜诊断为:(D)A肾气不固证B肾阴亏虚证C脾肾阳虚证D肾阳亏虚证E肾精不足证19.对心脾两虚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A)A心悸健忘,便溏舌淡B头晕目眩,月经停闭C手足震颤,头晕目眩D视物模糊,爪甲不荣E失眠多梦,肢麻脉细20. 心悸怔忡,面色蒌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脉象细弱。
辨证应为:(E)A心气不足证B心血不足证C脾气虚证D心肝血虚证E心脾两虚证21.“心脾两虚”是指:(A)A心脾气血虚B心脾气阴虚C心脾阴阳虚D心脾阳气虚E心脾阴血虚22.对肝郁气滞证最有诊断价值的是:(C)A便溏不爽,食少腹胀B头目胀痛,口苦口渴C情志抑郁,常善太息D头晕目眩,月经失调E急躁易恕,面红目赤23.对肝胃不和证,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依据是:(D)A呃逆,嗳气,吞酸B苔薄白,脉弦数C胸痞闷,善太息D胃脘胁肋胀痛E抑郁寡欢少言24.对肝胃不和证,下列哪项认识最正确:(D)A肝郁脾旺的证候B肝脾气滞的证候C肝气郁滞的证候D肝郁脾虚的证候E肝脾气虚的证候25.下列哪项对诊断脾气下陷证最有意义:(D)A头晕目眩B大便稀溏C食少腹胀D脘腹坠胀E身倦乏力26.下列哪项症状最不属脾气下陷证:(E)A食少腹胀,大便稀溏B身倦乏力,少气懒言C头晕目眩,舌淡脉细D脘腹坠胀,食入更甚E五更泄泻,便质清冷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是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症:(ACD)A心悸B心烦C多梦D失眠E盗汗2.阳虚证可出现于下列哪些脏腑:(ABC)A心肾B脾胃C脾肾D肺肾E肝肾3.下述哪些是形成心脉血瘀阻证的病因病机:(ABDE)A寒邪凝滞心脉B痰浊阻滞心脉C热邪壅滞心脉D瘀血阻痹心脉E心脉气机阻滞4.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有:(BCDE)A头痛眩晕B胸胁胀满C胸闷善太息D月经不调E 情志抑郁三、判断题1. 脏腑辨证中,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关系。
(√)2. “脏腑辨证”的实质,只是对病位作出判断。
(×)3. 肾虚水泛证,其水肿特点是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而不即起。
(√)4. 失眠,面色不华,乏力身倦,食少腹胀,舌质淡白。
诊断是心脾两虚证。
(√)单选题1-5 CDEEB6-10 AECBE11-15 EDACD16-20 DBDAE21-26 ACDDDE多选题1.ACD2.ABC3.ABDE4.BCDE 判断题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