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全)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基础试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心在液为A、唾B、涎C、汗D、涕E、泪正确答案:C2、腹泻日久,头晕目花,脱肛,气短疲乏,脘腹坠胀为临床表现的证候是A、气虚证B、气逆证C、气滞证D、气陷证E、气脱证正确答案:D3、心在液为A、唾B、涎C、汗D、涕E、泪正确答案:C4、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宗气B、营气C、卫气D、心气E、元气正确答案:A5、金元四大家中的“滋阴派”医家是A、刘完素B、李东垣C、陈无择D、张从正E、朱丹溪正确答案:E6、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生气B、气能行血C、气能生血D、气能摄血E、血能载气正确答案:B7、哪一种症状不是风邪致病特点A、头痛B、恶风C、烦躁D、鼻塞E、汗出正确答案:C8、“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虚寒证B、寒热错杂证C、实寒证D、实热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C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泻南补北B、抑木扶土C、滋水涵木D、培土制水E、佐金平木正确答案:C10、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A、肺B、肾C、脾D、肝E、心正确答案:E11、“阳虚则寒”是指A、阳邪有余损伤阴气B、阴精有余损伤阳气C、阳不足则阴偏胜D、阴不足损伤阳气E、阴气不足则阳相对偏亢正确答案:C1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A、前半夜B、中午C、后半夜D、上午E、下午正确答案:E13、主“受盛化物”的脏腑是A、胃B、脾C、大肠D、小肠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4、中医诊治疾病主要着眼于A、疾病B、症状C、体征D、证候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5、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A、贮存血液B、基本动力C、助心行血D、推动作用E、调节作用正确答案:C16、导致面红目赤,呕血,胸胁胀满, 叹息,甚至猝倒等症状的是哪种情志?A、思B、怒C、悲D、惊E、恐正确答案:B17、七情致病首先影响A、气机B、津液C、血液D、气化E、气血正确答案:A18、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A、膀胱的固摄B、三焦的气化C、肾的气化固摄D、膀胱的气化E、肺气的肃降正确答案:C19、肝火犯肺,属于A、木侮金B、火克金C、火侮金D、火乘金E、金乘木正确答案:A20、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A、虚证B、实证C、寒证D、表证E、热证正确答案:B21、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心主神志B、心主血脉C、心气通于夏D、心与小肠想表里E、心开窍于耳及二阴正确答案:E22、“阴虚则热”所致病证的性质是A、真热假寒证B、上热下寒证C、真寒假热证D、实热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E23、肺朝百脉是A、百脉由肺统帅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C、百脉会聚于肺D、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正确答案:D24、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A、阳维脉B、督脉C、任脉D、带脉E、冲脉正确答案:B25、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是A、《难经》B、《诸病源候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B26、虚证的治则为A、扶正祛邪兼用B、虚则补之C、实则泻之D、急则治其标E、缓则治其本正确答案:B2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脾气的健运B、肾中精气的充盈C、肾阴的滋润D、肝血的充足E、肾阳的蒸化正确答案:B28、阴偏衰导致A、寒热错杂证B、虚寒证C、实热证D、实寒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E29、整体观念的内容不包括A、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B、人与季节气候相统一C、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D、人与地理环境相统一E、人与人相互协调正确答案:E30、《素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下列各项中,与女子胞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D、心、脾、冲脉、任脉、带脉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正确答案】 E 一是肾中精气对女子胞及生殖机能维持有关键的作用。
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月经的来潮及生殖能力;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而患不孕症、肾精虚衰引起的月经紊乱,均可用填补肾精的方法治疗。
二是冲脉和任脉,同起于胞中。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与月经来潮相关,故言“冲为血海”;任脉调节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主胎儿的孕育,故言“任主胞胎”。
冲、任气血旺盛,注入胞宫而发生月经。
冲、任二脉气血衰少,则可出现月经不调或绝经,影响生殖机能,所以常把女性生殖功能障碍诊为“冲任不调”。
三是女子胞的功能还与心、肝、脾的关系密切。
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月经来潮,胎儿孕育,均依赖于血液,故肝失疏泄,可见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若肝血亏虚或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可见经少、经闭、不孕等病证;脾不统血或肝不藏血,可引起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病证。
既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场所的脏腑为A、肺B、肾C、脾D、三焦E、胃【正确答案】 D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
下列各项中,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朝百脉B、脾主统血C、肝主藏血D、心主血脉E、肾藏精【正确答案】 D 心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心、脉、血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由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B、脉C、三焦D、胆E、骨【正确答案】 C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组织器官。
与女子的排卵和男子的排精有密切的关系的脏腑是A、心B、肝C、肾D、脾E、肺【正确答案】 B女子的排卵和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气机的有密切的关系。
肺的肃降功能表现在A、排除肺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B、排出浊气C、宣发卫气D、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E、调节腠理,形成汗液【正确答案】 A肺的“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中医基础学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A、精气B、阳气C、天气D、阴阳E、地气正确答案:A2、“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虚实错杂B、真虚假实C、真实假虚D、由实转虚E、实中夹虚正确答案:B3、古代医家将其喻为人身之“日”的脏是()A、脾B、肺C、心D、肝E、肾正确答案:C4、“气血生化之源”指的脏是()A、心B、脾C、肾D、肺E、肝正确答案:B5、五行中,水是土的()A、子B、所胜C、母D、所不胜E、所生正确答案:B6、引起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A、阴偏盛B、阴偏衰C、阳偏盛D、阴阳两虚E、阳偏衰正确答案:A7、“在窍为目”的脏是()A、肺B、脾C、心D、肾E、肝正确答案:E8、属于既病防变的是()A、药物预防B、早期诊治C、形体锻炼D、养性调神E、起居有节正确答案:B9、古代哲学中,精概念的产生,源于()A、水地说B、元气说C、云气说D、阴阳说E、五行说正确答案:A10、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临床上均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A、审因论治B、因人制宜C、同病异治D、辨病论治E、异病同治正确答案:E11、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是()A、肝病及肺B、心病及脾C、心病及肾D、心病及肝E、心病及肺正确答案:D12、具有“主液”功能的腑是()A、胃B、大肠C、膀胱D、胆E、小肠正确答案:E13、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A、阴阳之气的盛衰B、邪气的有无C、脏腑功能的盛衰D、气血的盛衰E、正邪的盛衰正确答案:E14、与女子胞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心、肺、肝、肾、冲脉、带脉B、心、肝、脾、肺、冲脉、督脉C、心、肺、脾、冲脉、带脉、任脉D、心、肝、肺、肾、冲脉、督脉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督脉、带脉正确答案:E15、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A、凝滞收引B、耗气伤津C、重浊黏滞D、轻扬开泄E、干涩伤津正确答案:A16、具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A、脾与心B、肺与肾C、肾与肝D、肝与脾E、心与肺正确答案:C17、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A、寒邪B、风邪C、湿邪D、火邪E、燥邪正确答案:D18、《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可致()A、皮槁而毛拔B、骨痛而发落C、脉凝泣而变色D、肉胝皱而唇揭E、筋急而爪枯正确答案:C19、冲脉的功能是()A、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C、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D、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正确答案:C20、生气之主指的是()A、肺B、肝C、肾D、心E、脾胃正确答案:A21、暑邪、火邪、燥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伤津B、动血C、炎热D、生风E、耗气正确答案:A22、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保养形体B、谨避邪气C、保养正气D、调摄精神E、顺时养生正确答案:E23、属于从治的是()A、实则泻之B、热因热用C、虚则补之D、寒者热之E、热者寒之正确答案:B24、“相傅之官”指的脏是()A、肾B、脾C、肝D、肺E、心正确答案:D25、心其华在()A、唇B、毛C、发D、面E、爪正确答案:D26、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足少阴肾经C、手太阴肺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厥阴肝经正确答案:C27、上焦的功能特点是()A、开发B、宣化C、如渎D、如雾E、如沤正确答案:D28、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C、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D、人体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统一正确答案:E29、血虚病证多见于()A、肝肾B、肝脾C、肺肾D、脾肺正确答案:E30、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A、脏腑精气B、营气C、元气D、卫气E、宗气正确答案:E31、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从革B、润下C、稼穑D、曲直E、炎上正确答案:D32、属于“金”的五色是()A、赤B、黑C、白D、青E、黄正确答案:C33、下列症状选项中,属于阴的是()A、面色鲜明B、咳声有力C、声低气微D、脉象洪大E、脉象滑数正确答案:C34、“生之本”是()A、肺B、肾C、肝E、心正确答案:E35、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主要治疗原则是()A、标本兼治B、先治标后治本C、标D、治本E、先治标后治本正确答案:D36、属于“木”的五味是()A、苦B、酸C、甘D、辛E、咸正确答案:B37、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后缘B、上肢内侧前缘C、上肢外侧前缘D、上肢外侧后缘E、上肢外侧中线正确答案:E38、关于阴阳转化的说法最恰当的是()A、有条件的B、必然的C、相对的D、无条件的E、绝对的正确答案:A39、其华在爪的脏是()A、肝B、心D、肾E、肺正确答案:A40、治病时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属于()A、治未病B、因时制宜C、因人制宜D、扶助正气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C41、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正确答案:B42、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A、过饱B、房劳过度C、劳神过度D、过饥E、劳力过度正确答案:C43、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A、阳盛则热,阴盛则寒B、阴盛格阳,阳盛格阴C、阳虚则寒,阴虚则热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E、阴虚阳亢,阳虚阴盛正确答案:B44、脉象分阴阳,属于阳的脉象是()A、小C、涩D、浮E、细正确答案:D45、从春天到夏天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可以理解为()A、由阴转阳B、热极生寒C、由阳转阴D、阴消阳长E、阳消阴长正确答案:D46、以下脏腑关系中,主要表现于血液运行与精神调节等方面的是()A、心与脾B、心与肺C、心与肾D、肺与脾E、心与肝正确答案:E47、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最主要依据是()A、分布部位的不同B、阴阳属性的不同C、五行属性的不同D、解剖形态的不同E、功能特点的不同正确答案:E48、肾所摄纳之气是()A、清气B、宗气C、元气D、精气E、营气正确答案:A4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A、阴阳两虚B、阴偏盛C、阳偏盛D、阴偏衰E、阳偏衰正确答案:E50、足少阳胆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后缘C、下肢外侧前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内侧后缘正确答案:D51、肺在体相合的是()A、脉B、骨C、筋D、肉E、皮正确答案:E52、手足三阴经交接于()A、手部B、胸部内脏C、足部D、头部E、四肢末端正确答案:B53、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A、中气B、卫气C、营气D、宗气E、元气正确答案:E54、具有主行血功能的脏是()A、肺B、心C、脾D、肝E、肾正确答案:B55、燥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伤阳气B、易于动血C、易袭阳位D、易于伤肺E、易耗气伤津正确答案:D56、“热者寒之”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D57、心的功能是()A、纳气B、统血C、主气D、行血E、藏血正确答案:D58、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A、心B、肺C、脾D、肾E、肝正确答案:E59、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因地制宜B、因时制宜C、因人制宜D、治未病E、扶助正气正确答案:B60、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A、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B、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C、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D、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E、气机不畅,脏腑功能障碍正确答案:B61、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正确答案:D6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益火补土B、抑木扶土C、佐金平木D、培土制水E、泻南补北正确答案:A63、称为“华盖”的脏是()A、肝B、肺C、脾D、心E、肾正确答案:B64、肾在志为()A、恐B、忧C、怒D、喜E、思正确答案:A65、津液不足引起的是()A、内湿B、内火C、内燥D、内风E、内寒正确答案:C66、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的主要原因是()A、暑性升散,易扰心神B、暑性炎热,阳热内盛C、暑性升散,伤津耗气D、暑多夹湿,气滞湿阻E、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正确答案:D67、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肩胛部B、背部C、腹部D、胸部E、体侧正确答案:A68、阴中求阳适用于()A、虚寒证B、实热证C、虚热证D、实寒证E、阴阳两虚证正确答案:A69、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下午B、前半夜C、后半夜D、上午E、中午正确答案:B70、生气之根指的是()A、心B、脾胃C、肺D、肾E、肝正确答案:D71、具有助心行血的气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中气正确答案:A72、阳偏衰所致的证候是()A、寒热错杂B、实寒证C、实热证D、虚寒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D73、情志异常,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是()A、过度愤怒B、突然受惊C、过度悲忧D、过度喜乐E、思虑过度正确答案:B74、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A、青、赤、黄、白、黑B、筋、脉、肉、皮、骨C、酸、苦、甘、辛、咸D、呼、笑、歌、哭、呻E、角、徵、商、宫、羽正确答案:E75、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大肠经下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手太阳小肠经正确答案:C76、下列经脉,其循行环绕口唇的是()A、脾经、肝经、任脉、冲脉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C、心经、脾经、肝经、胃经D、肾经、任脉、胆经、冲脉E、胆经、胃经、肝经、任脉正确答案:B77、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何种作用的体现()A、推动作用B、固摄作用C、中介作用D、温煦作用E、防御作用正确答案:A78、虚证的概念是()A、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B、邪气亢盛,正气日衰的病理变化C、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D、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E、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正确答案:A79、“中焦如沤”比喻的是()A、胃主受纳的功能状态B、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C、脾气散精的功能状态D、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状态E、水谷精微的弥漫布散状态正确答案:B80、气陷病机,主要是指()A、气机不畅,脏腑功能障碍B、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C、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D、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E、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正确答案:C81、热因热用适用于()A、真寒假热证B、寒热错杂证C、实热证D、真热假寒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A82、《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的脏是()A、肾B、脾C、心D、肺E、肝正确答案:E83、营气的分布特点是()A、上荣头目,达于周身B、上出息道,下走气街C、与血同行,环周不休D、熏于肓膜,散于胸腹E、通过三焦,流行全身正确答案:C84、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是()A、肝肾B、脾胃C、心肾D、肝胆E、肝肺正确答案:E85、《素问·痿论》所说“主身之骨髓”的脏是()A、脾B、肺C、肾D、肝E、心正确答案:C86、分布于头后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B、太阴经C、少阳经D、太阳经E、厥阴经正确答案:D87、阴偏盛所致的证候是()A、实热证B、虚热证C、寒热错杂证D、虚寒证E、实寒证正确答案:E88、可用“离、合、出、A”概括其循行分布特点的是()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经脉E、奇经八脉正确答案:B89、下述选项不属于火热内生的是()A、五志过极化火B、暑邪侵犯C、阴虚火旺D、邪郁化火E、阳气过盛化火正确答案:B90、寒邪伤人,出现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的主要原因是()A、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B、寒性收引,经脉拘急C、寒邪伤阳,直中脾胃D、寒性黏滞,气机不畅E、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正确答案:C9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虚实交替,藏而不泻B、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C、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D、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E、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正确答案:C92、属于“火”的五气是()A、风B、燥C、湿D、暑E、寒正确答案:D93、“阴盛则寒”的证候性质是()A、实寒证B、阴盛伤阳证C、假寒证D、假热证E、虚寒证正确答案:A94、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D、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E、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正确答案:E95、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脏走手C、从足走腹D、从头走足E、从手走头正确答案:D96、与胆相表里的脏是()A、肺B、肝C、心D、肾E、脾正确答案:B97、多与气滞血瘀发病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肾B、肺C、脾D、肝E、心正确答案:D98、符合“用寒远寒”的是()A、阳虚之人慎用寒凉药物B、寒冬季节慎用寒凉药物C、寒热错杂慎用寒凉药物D、阳虚之证慎用寒凉药物E、寒热真假慎用寒凉药物正确答案:B99、与血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乏()A、心肝肺肾B、心脾肝肺C、心脾肺肾D、脾肺肾肝E、心脾肝肾正确答案:C100、泻南补北法的理论基础是()A、五行相克B、五行相生C、五行制化D、五行相侮E、五行相乘正确答案:A。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中医学基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水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B.稼穑C.炎上D.曲直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B.三焦C.肝D.肾11.藏神的是()。
A.心B.肝C.脾D.肺12.主统血的是()。
A.心B.肝C.脾D.肺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B.怒C.思D.忧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B.心C.脾D.肺15.“受盛之官”指()。
A.胆B.胃C.小肠D.大肠16.“血府”指()。
A.脑B.髓C.骨D.脉17.朝百脉的是()。
A.心B.肝C.脾D.肺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1.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证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XXX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
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
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①《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①《脉经》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④《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简称《千金要方》,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专卷,也是最早的食治专卷,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宋金元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流派,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撰,以“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取为书名,简称《三因方》,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奠定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
②《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儿科著作。
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故治病主要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后世称其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并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养)阴派;四家虽立论不同,但各有发明,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6、明清时期: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①《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
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历时27年完成巨著。
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00多首。
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至海外。
②《温疫论》明•吴又可撰,揭示了“温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是一部重要的温病学著作。
③《外感温热篇》清•叶天士撰,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温病条辨》清•吴鞠通撰,创立三焦辨证,推动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撰,纠正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发生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成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医家之一。
⑥其它7、近代与现代:①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②中西汇通研究③运用现代科技研究。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讨论: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病、证、症三者联系: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其治疗的效果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③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五、中医学的思维方法①注重宏观观察。
②注重整体研究。
③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④强调功能联系。
绪论小结思考题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的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2、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概述1、阴阳五行学说的实质: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由于阴阳和五行各自具有其系统的理论,因而又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3、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时代背景: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指导养生、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阴阳学说概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于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①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②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A 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B 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
③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A 可转化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B 无限可分性:可再分阴阳。
C 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2、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知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①阴阳相互对立:相反;②阴阳相互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斗争。
2、阴阳互根互用:①阴阳互根: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
②阴阳互用: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3、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运动形式,说明阴阳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属于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