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95.93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化理论综述社会化理论概述社会化的提法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研究才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仅心理学界,社会学界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
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解释: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
1.社会化的理论心理学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经典的“无意识”人格理论。
“本我”是生物的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超我”即个体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自我”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是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的一个中间角色。
弗洛伊德的学说理论强调了社会的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的作用。
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人的一生划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各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无异于动物,行为决定于环境。
依此解释,社会化过程就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内部结构的改变。
华生医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而班杜拉认为,儿童学会的众多行为模式并不是按照单调乏味的加强—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
“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这种理论把模仿的概念引入到了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之中,提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并不能简单地用激励和惩罚来进行解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1500字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
社会化的理论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往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理论。
1. 心理社会学理论心理社会学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基于个体在不同阶段中面临的心理发展任务,揭示了人类个体在不同社会化时期的特定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个体通过解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危机来实现社会化。
他提出了八个不同阶段的冲突,包括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学龄期的工业与自我矛盾、青春期的身份与角色混乱等,每个阶段都要解决相应的冲突才能实现健康的社会化。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杰拉提出的,认为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过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获得认同和接纳。
该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和社会认同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3. 交往学理论交往学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治·赫尔滨基于符号互动主义提出的,强调了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社会化。
根据交往学理论,人类个体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联系、参与社会交往和共享意义来实现社会化。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身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社会学习理论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杰拉、尼尔·米勒和约瑟夫·邓宁格提出的,认为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模仿、增强和惩罚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社会化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个体首先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然后通过获得正面反馈和避免负面反馈来巩固和加强学到的行为模式。
以上所述的理论只是社会化理论的一部分,每个理论都对社会化的不同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解释。
一般的观点认为,“父母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代理人”[1],他们对儿童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的,他们的影响被认为是长期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一些新的研究结果不断出现,例如,在双生子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且从整体上来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着影响6.Maccboy&J.Martin,1983)。
这一研究结果不断被证实,也不断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所起的作用不是显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显着影响呢?在这一问题的背景下,1995年Hams.J.R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在儿童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而不是家庭(父母)。
群体社会化?(2008-11-16 01:11:33)1 .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动物天生是群居的,人也不例外。
人总是要把自己归于一定的群体。
研究表明,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1 )群体中的友好行为。
群体中的成员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胜过别的群体,会自发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群体的行为; (2 )群体外的敌对行为。
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所在群体的别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互相伤害的敌对行为;(3 )群体间的对比行为。
不同群体之间会由于群体内的友好行为与群体外的对立行为作用而使原来并不明显的群体差异不断加大; (4)群体内的同化行为。
在同一群体中,各个成员会主动或被迫地与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使群体的一致性不断增强; (5)群体内的异化行为。
在同一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等级,使各个成员彼此不同。
同时群体中各个成员也以各种方式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以便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儿童的同伴群体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存在以上五种机制。
哈里斯认为人类群体形成的第一步,就是把人归于各个群体之中。
尽管皮亚杰认为分类是在学前期发生,但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期分类就已出现。
中学生群体理论与社会实践总结一、前言中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中学生的群体理论与社会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总结旨在梳理中学生群体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为中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中学生群体理论1. 群体概述:中学生群体是指在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不断发展。
这个阶段的群体特点是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逐渐增强。
群体概述:中学生群体是指在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不断发展。
这个阶段的群体特点是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逐渐增强。
2. 群体心理特征:中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表现为自尊心、自卑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都在逐步提高。
群体心理特征:中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表现为自尊心、自卑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都在逐步提高。
3. 群体行为规律:中学生群体行为规律主要体现在从众心理、模仿心理、逆反心理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学生易受同伴影响,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也会出现逆反行为。
群体行为规律:中学生群体行为规律主要体现在从众心理、模仿心理、逆反心理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学生易受同伴影响,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也会出现逆反行为。
三、中学生社会实践1. 社会实践意义: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意义: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社会实践内容:中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校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内容:中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校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实践组织与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有效。
群体社会化理论过程、机制、影响因素、功能影响因素:家庭父母、学校、大众传媒和同伴群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播媒介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社会性在现实结构上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四个维度构成具体问题:家庭父母、学校、大众传媒和同伴群体这些影响因素到底是怎么作用到社会化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和实现哪个阶段?哪个因素是起着关键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下流动儿童社会化的三种倾向与乡土回归,吴志明,2012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农民工再社会化)。
群体社会化对于青少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包括青少年的消费者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家庭的代际冲突以及其它诸多方面。
群体社会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除以上比较集中的三个研究领域外,还包括青少年的知识传递、社会互动技能、攻击性行为、刻板印象、社会偏见、政治信仰、自尊与情感健康、学习成绩等诸多内容。
群体社会化,国外泛指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国内对于群体社会化关注的不足,“群体社会化研究仅集中于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理论的狭窄视角”——群体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刘录护,2009还未搜索:主题“群体”并含“社会化”实证研究的综述一、群体社会化理论:1995年,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Judith RichHarris)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哈里斯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发展,比如同伴。
在家庭中儿童通过模仿父母而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之外用不到,因此他要在家庭之外另外习得一套行为系统,于是,儿童要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两套行为系统,一套用来在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于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
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二是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1.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儿童群体中有五种基本行为,包括群体内友好行为、群体外敌对行为、群体间对比行为、群体内同化行为与群体内异化行为,而群体社会化理论主要关注群体内的同化行为和异化行为。
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说儿童最终形成的个性可以作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综合指标。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对于家庭是社会的动因的说法就有了一定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一翔实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能很小”。
1995 年哈里斯《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发展的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的理论,否定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和描述了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
1998年,哈里斯再版《抚育的假定》一书,批判和否定了一般关于抚育的假定----父母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儿童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更为详尽地论述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哈里斯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所以引起了广泛地争议与关注。
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1995)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这一点与人们对社会化的一般理解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其群体社会化的理论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要描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各样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
首先,该理论的饿一个基本的信念是,儿童在家庭环境内的行为和在家庭外的行为是分开的两个行为体系。
儿童独立的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儿童倾向与喜欢家庭外的行为系统超过家庭内的行为系统。
于是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了家庭内的行为系统,发展了自身的人格。
因此,父母对儿童没有瘴气的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长远影响的共享环境是他们与同伴共享的环境,家庭外的环境(主要指同伴群体)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社会学中的群体社会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而群体社会化过程则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群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逐渐习得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化内容的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群体社会化过程,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在群体中,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逐渐习得和接受社会化内容。
首先,群体中的角色模型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
角色模型是指在群体中具有特定地位和行为方式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会对其他成员产生示范和影响。
例如,在学校中,老师是学生的角色模型,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其次,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社会化也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个体在群体中应该如何行为。
通过遵守社会规范,个体能够逐渐习得和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这些都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孩子能够逐渐习得社会化内容。
最后,群体中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得到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
通过社会支持,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体,习得和接受社会化内容。
例如,在工作场所中,同事之间的互助和支持能够帮助新员工更快地融入团队,适应工作环境。
二、个体对群体社会化的影响除了群体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外,个体也对群体的社会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特质和行为方式会对群体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个体的性格、能力和行为方式会影响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社会化过程。
例如,在一个学习型的班级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其次,个体的社会化经历也会对群体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中接受过不同的社会化内容,这些经历会影响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专题名称】企业管理研究【专题号】F31【复印期号】2008年01期【原文出处】《经济管理》(京)2007年21期第91~96页【英文标题】 The Theoretical Origi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作者简介】杨岸,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杨岸,博士研究生;李燕萍,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内容提要】通过对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内涵理解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组织参与者与分析维度两条路径,对基于组织主导视角、基于员工主导视角、基于员工与组织互动视角、基于跨文化比较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目前组织社会化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不满意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绝大部分组织缺乏对新职员施行组织社会化的观念,人力资源工作者更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社会化过程以让新职员成功融入组织环境。
本文的研究期望有助于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
一、组织社会化的内涵最早提出社会化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Clausen,1968)。
在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具体的社会化环境,也即社会化代理(socialization agents)或影响源则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与社会宏观大环境相对的直接社会环境——亚社会影响源,如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很快受到了重视。
最早提出“组织社会化”观点的是著名的组织学者施恩(Schein),他于1968年正式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领域,专门提出并探讨员工适应组织机制的问题。
之后,组织社会化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借鉴和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
尽管之前已有学者对社会微观层次的代理——组织对个体社会化影响进行了研究,但自施恩提出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简称OS)概念后,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理论视角对OS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建构才真正开始。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5期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郭培方 内容提要 家庭和社会都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群体社会化理论(GS理论)认为家庭内社会化和同伴群体内的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路线,它主要描述了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对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些结论作出新的解释,并为儿童社会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
大量的研究证据也支持这一观点。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的结果。
同时,社会化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因而,儿童发展最终形成的个性可以作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综合指标。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对于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动因这一说法便有了相矛盾的证据。
换言之,一些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里长大的亲生子女和领养的子女最终都没有形成相似的个性。
在过去的十年间,人们试图用家庭环境内部的差异说明问题。
这些差异来自4个方面。
(一)儿童自身。
儿童自身最初具有的有别于其他同胞兄弟姐妹的特点导致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她。
这方面的研究证据很多。
例如,父母对长相漂亮的孩子和长相一般的孩子或对听话与难缠的孩子的行为就有很大不同。
(二)父母。
父母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某一个孩子在怀孕期间父母本来就不想要他,但还是生下来了;或者父母觉得养育第一个孩子困难,养第二个则容易得多。
(三)亲子关系。
这种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所具备的特点之间的匹配。
例如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否符合父母的喜好或期望。
(四)家庭环境。
指前面三个因素之外的家庭内变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出生顺序。
毫无疑问,家庭环境内部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儿童从同一家庭里获得的经验亦有不同。
问题是,这些差异就是孩子形成不同个性的原因吗?首先,行为遗传学的方法使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把个性变异量分为三到四部分。
第一部分变异量归因于基因。
它能解释成人个性变异量的40%—50%。
第二部分变异归因于包括家庭在内的共同的环境影响,它仅能解释成人个性变异量的0—10%。
第三部分是测量误差。
个性测量的误差大约占20%。
另外还有40%—50%的变异量得不到解释。
此外,相当多的对比研究表明,有无同胞对个性的形成并没有显著的一致性效应。
关于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这一事实,Eleanor Maccoby和John Martin在1983年就提出一种假设:可能,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的社会化或个性的形成没有持久性的影响,社会化进程的结果主要是在家庭外的环境里完成的。
除上述研究证据,这种假设还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婴儿学习语言、信念、态度、必需的生活技能和适宜的行为,成为被社会接受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般认为,在所有的社会里,社会化过程都是通过儿童模仿父母而完成的。
但是,除此之外,儿童还模仿其他成人、年长的同胞、伙伴和电视等等。
Rowe(1994)指出,儿童仅仅模仿父母不符合人类进化的要求,比如,如果父母因循守旧,孩子就永远不会成为发明家和革新者。
其次,社会化学习具有环境特殊性。
儿童通过不同的途径、环境学习许多内容,而这些学习并不通用。
很可能,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学会的一套在外面并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
一个显著的例子,移民家庭的子女能够很快掌握第二语言、学校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家庭内外灵活地转换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虽然个性的表现不像语言那样明显,但许多观察表明,个体在不同环境里采取不同的个性或自我。
当然,个体在不同环境里的表现也有相似的一面。
这主要是由于遗传的作用,而不是学习概括化的结果。
鉴于上述诸方面,J1R1Harris提出了儿童社会化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描述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
二根据GS理论,家庭外的社会化(主要指城市社会),是在儿童中期的同性别团体和青少年期的小集团中进行的,其过程简述如下。
社会化就是一种文化传递。
根据GS理论,文化传递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完成的,相反,它主要是通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完成的,其中包括家长同伴群体和儿童同伴群体。
家长同伴群体通常包括亲戚、朋友等,但更多的是同一社会阶层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也送进同一所学校或日托中心、幼儿园。
家长之间在教养孩子的方法上相互影响,传递有关养育子女的信息、观念和社会规范。
儿童同伴群体多属于同一个社区、学校,由年龄相似的儿童组成,他们的父母大多也属于同一个同伴群体。
文化传递的途径一般是从家长群体向儿童群体。
一个儿童在家庭里学习的行为,其他儿童很可能也在家里学会了。
所以,有很多时候难以分清儿童的行为究竟是向同伴学习的还是向父母学习的。
但在移民家庭中,情形就显而易见了。
因为父母不说英语,不用刀叉吃饭,孩子的语言和符合当地的行为显然是通过同伴习得的。
文化传递的另一种方式是同伴内文化交流。
Corsaro(1993)把儿童期的社会化描述为经历了一系列同伴文化最后形成的产品。
所有的同伴群体都积极地向新来者传授成为群体中的成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动机。
而新来者也乐于接受。
如果这种接受不是自觉自愿的,同伴群体将以强迫的方式施加影响。
对此,G lymn(1970)有较详细的描述。
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主要是在同伴群体过程中实现的。
它包括群体间过程和群体内过程。
群体间对比。
当儿童群体在性别、种族、社会阶层、学业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扩大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其中的原因归之于父母或老师,而实际上,是群体成员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社会群体总是强调群体内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差异。
当群体的特性较为突出时,便知觉到群体内成员更加相似,与其它群体更加不同。
在这样的信念指导下,越来越大的群体间差异就形成了。
以性别发展为例,男性和女性基于生理和社会文化的不同,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但在儿童期,儿童在意识中把自己划分为某一个性别群体,对比的作用使男女间的差异突出扩大,而共同点下降。
有观察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男孩和女孩独自玩耍时,其行为表现出的男女差异最小,而在以性别划分的群体中时,行为的性别差异最为突出。
儿童性别分化主要是一个受文化影响的自主过程,家长的干预是微不足道的。
即使家长们认为男女大体上是相同的,不强调性别差异,儿童还是以性别分离成不同的群体,表现出性别差异。
而在某些场合,这种性别群体分化的条件不具备,比如说儿童可以找到的同龄伙伴很少,群体的分化就不再是性别而是年龄。
与群体间对比相对应的是群体内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分化。
同化。
当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从家庭转移到家庭之外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态度等越来越趋同于伙伴。
任何一个同伴群体都有自己的规则,要求群体内的成员遵从。
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将受到同伴的严厉制裁。
从另一方面看,儿童不仅受到同伴群体的压力,更重要的,他们迫不急待地、积极地使自己取得与同伴群体的一致。
那么,群体内的这种同化过程是否对发展儿童的个性有长期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K agan等人的研究表明,那些严格刻板地遵守规则的儿童往往神经质、紧张、害怕新的环境,相反,那些不把规则放在眼里,不受它的限制的儿童往往大胆、鲁莽、得意洋洋。
又如,胆怯、紧张的行为对女孩可以被同伴接受,而在男孩中就要受到讥笑和欺负。
分化。
同化与分化是群体内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
在某些方面,儿童趋同于同伴,而在其它一些方面,则与同伴相异,例如同伴社交地位。
社交地位可用显要性和受欢迎度两个纬度来衡量。
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会给孩子的个性留下永久性的标志。
生理成熟慢的孩子身体矮小、不起眼,在显要性的纬度上地位较低,他们常常比早熟的同伴难以成功,缺乏沉着自信,焦虑。
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年复一年地受同伴的冷落和伤害,成年以后更可能产生各种心理病理问题。
GS理论的一个基本信念是,儿童在家庭环境内的行为和在家庭环境外的行为是两个不同的行为体系。
J udith Rich Harris引用了大量的证据表明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同伴群体中进行的,并分析了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误把家庭环境看作决定性因素的原因。
家庭环境的影响被人为夸大了,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遗传的影响。
研究社会化的心理学家寻找家庭中父母对亲生子女影响的证据,在这些研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被混淆了。
遗传的影响被当作环境的影响。
在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中,Plomin,Corley,DeFries,Flkcr(1990)的研究发现,遗传影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Tcsscr(1993)也发现,诸如对死刑的看法、对爵士乐的爱好等态度受遗传的影响;Mc Guffin&K atz(1993)发现,一个人所经历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的数量部分地由遗传决定。
(二)环境的影响。
在实验室或其他远离家庭的环境里,儿童完成个性问卷时,受父母的影响较小,而在家庭里的观察研究中,儿童的行为受父母的影响更大。
(三)因果混淆。
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因,父母相应的教养方式是果。
在研究社会化的心理学家那里,因果关系被颠倒了。
(四)年龄效应。
儿童年龄很小时,其行为受父母的影响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摆脱掉家庭内的行为习惯,代之以家庭外的行为体系。
(五)群体文化的影响。
儿童的学习刻苦、尊敬长辈等诸多行为不仅是父母的期望,更是群体亚文化影响的结果。
总之,GS理论认为导致个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三:群体间对比,群体内不同地位差异和群体内社会比较。
次要因素有二:家庭内地位差异和家庭内的社会比较。
三理论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事实统合起来,并赋予它们意义。
实。
GS理论无疑提供了一种理解科学事实的新视角。
在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之众多研究中,至少有两方面需要重新解释。
其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鲍姆令特的研究结论已广为人们所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大体分为三类: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其中以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最佳。
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优点最多而缺点最少,比如富有社会能力和学业能力。
首先,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对儿童自身特点的反应,而不是相反。
我们不知道父母是否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在每个家庭只观察了一个孩子。
假如父母对所有孩子都同样对待,那么,为什么在行为遗传学的测量中,这种共同教养方式的效果显示不出来呢(参考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其次,一般美国中产阶级父母赞成权威型教养方式,而亚裔美国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更多地带有专制的特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更能够取得最优秀的学业成就。
这一事实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遗传基因,其二是同伴群体过程。
鲍姆令特的研究结论受到严重挑战。
所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不应当一直停留在不同教育方式熟优孰劣这一思维模式,而应着眼于教养方式与儿童特点的匹配,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什么特点的儿童更行之有效,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机制,从而把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