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群体和组织
- 格式:ppt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七章、组织与群体1、群体的类型:(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库利;(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为标准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提出者:萨姆纳《民俗论》;(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海曼;(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2、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提出者:马克思.韦伯;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超凡魅力型(也称克里斯玛型)、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和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三种纯粹类型。
3、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美国泰罗和法国法约尔。
(2)人际关系理论:代表: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基本观点:①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②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理论反对泰罗等科学管理论家把人看作为“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仅仅受金钱的驱使,而认为人是“社会人”。
(3)组织行为理论:代表:巴纳德和麦克雷戈(巴纳德提出“组织平衡论”;麦克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4)权变理论:代表: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超“Y”理论);基本观点: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设计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4、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1)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乌合之众》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集体行为。
(2)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提出,只有当六个因素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①结构性助因②结构性紧张③一般化信念④促发性因素⑤行动动员⑥社会控制5、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1)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集体行为的逻辑》)(2)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代表:麦卡锡和扎尔德。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