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 格式:doc
- 大小:885.0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错误的环保观念,需要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4.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生态环境现状如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及自然界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和碎石混杂在一起,队员们就用筛子筛分开,再将细土倒回田垄.隆冬时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治山队队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皇地垫地,仅用8天时间抢修出∙块“大门悬困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工夫,在岩凹沟,57条陡坡岐岭上,垒起总长250公里的双层石堆,造出4000多块共600多面裔标准梯田。
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
学生活动:1.说说经过治理的主金庄变成什么样?他们是怎么做的?2.结合教材,谈谈他们的做法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什么启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议题三》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情景…:共建王金庄―金庄。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哀则文明哀''理念的指导3在县政府的领导卜.,村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生活动: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家乡?(可结金当地的实际和教材84-87页内容)建构: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绿色富国,绿色里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级。
情比二(学生情景表演):王金庄开了农家乐:甲同学:我家在王金庄开/一家农家乐,尤其到J'节假日,游人如织。
为了增加收入,减少开支,我家使用了一次性餐盘:为了节约取啖黄,从林区砍了一些树,乙同学:我家也开了农家乐,家中购买了碗筷消毒柜,游客的筷子可以循环使用了;用太阳能发电照明,省了好多电货:最近刚安装了几台空调,游客可以享受冬暧熨凉了.学生活动:思考:1.如果去旅游,你喜欢去谁家?为什么?2.为建设更加美丽的家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该怎么做?建构:公民要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议题四W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畅想未来的王金庄是什么样子?建构: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J拓展提升:说说涉县还有哪些地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成了有名的景点?四、课后实践:起草•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让我们家乡更美。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通过材料分析和漫画分析,归纳并说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重点】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难点】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傍晚的边境线,被夕阳晕染成美丽的金色,祖国的边境线总得有人守,在巡逻路上的军士陈健突然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穿着一袭白纱站在草原之上,在这一碧千里的红海沟山谷,他们拍下了这组最美的婚纱照。
欣赏图片,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山川秀美,感情真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秀美山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保护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资源,广袤的大兴安岭林区为了国家建设开始砍伐树木。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点拨:自然的重要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材料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树木被砍伐,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等天气不断增多。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材料四: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生命价值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保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3.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表和思考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口号创作等。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等理念是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负责的正确选择,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4.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环境挑战的乐观态度和坚韧意志。
责任意识:5.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学会思考如何推动社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滋养和条件,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和意义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等。
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难点: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在消费、出行、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到环保、低碳、绿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参与环保行动的途径。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们共筑的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到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生命、环境、社会责任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生命家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家园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共筑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做到关爱他人、保护环境?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对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
此外,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和分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养成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习惯。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3.视频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视频、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相关问题。
3.准备好实践活动的方案,以便学生进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3、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共筑生命家园。
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课时主要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美丽中国的概念和内涵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认识美丽中国,树立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为社会、为民族负责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案例。
4.视频:准备一些环保方面的视频资料。
5.实践活动:安排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向往。
然后提问:什么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走绿色开展道路。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问题,正确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绿色开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使学生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难点: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开展生产力,坚持走绿色开展道路。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引导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出示家乡叙永的宣传片“华章叙永”,问:同学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环境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1.教师引言:同学们说的很好,要想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出示比照图片,同学们看后形容自己的感受?说说图片内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自主学习:人与自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学生自主进行汇报交流:4、课件出示材料:“伦敦雾霾事件”材料: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
科学家认为他们最终找到了大雾的成因。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
这场雾浓重而阴沉。
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
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臭的幽灵。
”无独有偶,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乃至在我国屡屡出现的“雾霾”、“沙尘暴”给我们生命生活产生的影响让我们人类本身也感到震惊。
5、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编号:34445768428937925654158542
学校:摩歆市五镇淮子学校*
教师:高至发*
班级:天鹅参班*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
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
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2018年1月4日正式公布。
2.问题: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3.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一)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1.材料呈现:经过十多年持续治理和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如今内蒙古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
图片是羊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觅食的情景。
2.问题: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3.教师讲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3.阅读教材第86-87页“探究与分享”。
4.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5.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6.总结:(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作业布置:搜集总结培育民主素养的具体做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知道了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明确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措施,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
3 板书设计
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坚持绿色发展道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头绪繁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较为重要。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了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结合新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结合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