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1、测量出对重缓冲距离(轿厢在顶层平层时)2、将轿厢开到上端站平层,测量出上述距离包括:制导行程,站人距离,最高部件与顶部距离,绳头到顶部距离。
3、短接上限位上极限,轿厢检修上行至打滑状态,测量处上打滑距离。
4、计算出对重缓冲器压缩行程。
5、用额定速度代进上述四个公式计算出相应数值,6、用上述四个实测值减掉由公式计算出的相应数值,取一个最小值作为计算值,7、用这个计算值减掉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距离。
一般做法是:首先:在缓冲器没有压缩前的水平面对应的井道壁(可以明显观测处)划一标识A,即缓冲器压缩后应该复位的平面位置;第二:根据A标识,在顶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若是蓄能型缓冲器,则在该A 标识垂直距离350mm处再划一标识(表示对重缓冲距应该在这两标识之间);若是耗能型缓冲器。
则在该A标识垂直距离400mm处再划一标识;若在顶部空间不足情况下,应该根据GB7588-2003标准满足5.7.1.1的要求时,计算对重缓冲距的允许值,根据该允许值在A标识上垂直距离处再划一标识即可。
附:GB7588-2003标准5.7.1.1项: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υ2 (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摘要】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质量根本所在就是其负责维护保养的电梯能够安全的使用,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应当按照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进行工作,按照维护保养规则,电梯维保单位应当制定不低于保养规则并且适用于所维保电梯的工作要求,以保证所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一个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做制定的工作要求严谨程度、细化程度对于其所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一起电梯公司内部自检发现、排查的对重侧缓冲距离过小的隐患进行分析,认识到对待维护保养项目应当严谨、细致、细化,不能浮于表面理解。
【关键词】电梯维护;重侧缓冲距离;认识误区一、安全隐患情况2017年08月,我院检验员对某小区10台电梯进行定期检验,这10台都是有机房曳引驱动乘客电梯:额定载重量为800kg,额定速度为1.50m/s,采用2:1曳引方式,11层11站。
检验过程中发现:其中4台对重缓冲距过小,距离分别在90~140mm之间。
查看当轿厢在顶层端站平层时,测量极限打板与极限开关距离173mm。
显然,对重在压缓冲器前是无法动作上极限开关的,因此该设备不符合检规TSG T7001-2009要求。
二、问题产生原因(一)负责该小区的维保人员存在对检规“对重越程距离”理解误区电梯检规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GB10060-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第4.5.1条规定:“轿厢在两端站平层位置时,轿厢、对重装置的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为150~400mm,蓄能型缓冲器应为200~350mm,轿厢、对重装置的撞板中心与缓冲器中心的偏差不大于20mm。
”而GB/T10060-2011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已经取消了上述内容要求,对其范围的具体数值不作要求。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无论哪种检验方式都存在缓冲器越程的取值范围。电梯缓冲器越程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这一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维护保养人员不安全的存在。为此,笔者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以下论述。关键词:对重缓冲距;顶部空间前言: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工况分析图1为电梯井道平面图,图2为电梯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所处位置,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图4为井道顶层空间,由图1中可知外缘水平自由距离为222mm。根据GB7588-2003中8.13.3.2(注:以下文中所提及的条款号均对应GB7588-2003中条款号),考虑到护栏扶手外缘水平的自由距离,扶手高度为:a) 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0m;b)当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0m。可知该电梯轿顶护栏高度为700mm即可(由图4可见)。图2中可知对重缓冲距定为200mm且该缓冲器是高度为80mm的蓄能型缓冲器。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此时按10.4.1.2对于非线性蓄能型缓冲器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n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 0%的高度。即其被压缩了80x90%=72mm。因此对重与图2中相比,下降了200+72=272mm。此时图4中的原本在顶层端站平层的轿厢应该被对重上拉了272mm。参照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H0.035V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即=0.0337v2,圆整为0.035V2。(其中115%的额定速度是源于0.3.12当轿厢速度在达到机械制动瞬间仍与主电源频率相关时,则此时的速度假定不超过115%额定速度或相应的分级速度。)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此时,由图4不难测出5.7.1.1中的各值,详见下表。由此可见最小差值为73mm,所以该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不应大于200+73=273mm。二、最大值的意义每台电梯在设计之初,其对重缓冲距就是固定了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曳引钢丝绳被不断拉伸,导致对重缓冲距逐步减小。按照10.5.1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的要求。如果对重缓冲距减小到先于极限开关起作用,就会有安全隐患。此时维保人员会对钢丝绳进行切割,以确保能满足10.5.1的要求。那么切割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切得少,于事无补;切得多,会导致轿厢在极端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轿顶维保人员的安全。此时标明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那切割多少,现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维护保养的操作,也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三、检验注意事项检规和标准中许多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检验中在对电梯的某个项目进行判定时除了考虑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外的,还应考虑是否与其它项目存在关联。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在检验对重缓冲距时应注意:(1)监督检验时,对重最大缓冲距通常会在缓冲器附近标出,检验员在对该值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定时,应验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多发生在无机房电梯,部分无机房电梯会将曳引机布置在对重导轨上方,占用了对重导轨的部分行程,实践中,多数该类电梯的对重最大缓冲距取值为所测得对重缓冲距值加上对重制导余量值。(2)定期检验时,由于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伸长,钢丝绳通常会被裁短,为了减少裁剪次数,通常会多裁掉一些,而以加墩子的形式来满足对重缓冲距在原有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对重框整体就上移了一段,当轿厢蹲底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就可能不足,此时不应直接判定对重缓冲距符合要求,应重新测量计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了以后,还需重新标注最大允许值。四、结束语缓冲器是电梯失控后安全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缓冲距是保证轿顶工作人员安全的必备措施之一。为使缓冲距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的取值范围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仅供电梯工作者们参考。参考文献[1]T 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2]何若泉,谢柳辉,张宏亮.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3]张成钢.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J].福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6.。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计算对重越程距离的允许范围,以及判断电梯顶层空间是否满足要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就电梯的对重越程距离进行详细的阐述。
标签:电梯检验;对重越程距离1 引言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主要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含第1 号修改单和第2 号修改单)(以下简称检规)对使用单位的在用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进行检验检测。
《检规》附件A第3.15-(5)项:“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同时《检规》中附件A第3.2项也规定了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应满足的条件: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 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0.3+0.035v2(m),与导靴或者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④轿顶上方有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 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上文提到的“最大允许值”为满足《检规》中附件A第3.2项的要求,通过现场尺寸测量及计算可得。
此值在电梯安装完毕就固定,一般不会改变。
而“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计算值的基础上适当缩小,为电梯顶部多留安全空间,尽量不要触及顶部空间的“安全底线”。
而最多能缩小多少呢?即“最小允许垂直距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最小值。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下侧1995mm;4.轿顶护栏距顶部760mm;5.最底层平层时对重导靴距顶部710mm;6. 最底层平层时护脚板距地面600mm;7. 最底层平层时绳轮距地面900mm
缓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项目名称:
其他具体参数如下:1.轿厢地坎至导靴距离d ;2.轿厢地坎至轿顶轮距离e ;3.顶层空间尺寸为f ;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 ;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 ;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 底坑距离h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e=3200(mm);3.顶层空间尺寸为f=4800(mm);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2420(mm);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640(mm);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760(mm);底坑距离h=2000(mm)。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为防止电梯冲顶,在电梯上都设置有:上端站强迫减速开关、上限位保护开关、上极限保护开关、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对重缓冲器等作为安全保护装置。
其中,上限位保护开关及上极限保护开关均是通过制动器制动来达到保护电梯安全的。
当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制动器失效、对重重量又大于轿厢重量时,电梯将向上溜车发生冲顶事故,这时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4.5.1条“当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时,对于蓄能型缓冲器,缓冲器顶面与对重装置撞板之间的距离应为200mm~350mm,对于耗能型缓冲器,此距离应为150mm~400mm”。
此规定中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能否满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5.7.1、5.7.1.1条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能否保证轿厢和乘客安全呢?现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一、GB7588-2003标准对对重缓冲器距离的要求对重缓冲器距离是指: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之间的距离。
根据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7.1、5.7.1.1条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b)、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
电梯检验项目“对重制导行程”的检验方法及应用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使用电梯,因此需要保证极高的运行质量,必然对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电梯在检验中必然要检查其安全性能。
本文首先概述了电梯对重制导行程的检测方法,接着分析检验中对重制导行程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最后分析了实际检验中解决某小区电梯对重制导行程不足的方法。
关键词:电梯,检验,对重制导行程正文:1.电梯对重制导行程的测量检验方法1.1要求电梯运行中,制导行程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冲顶蹲底时导靴脱离导轨的风险,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当电梯的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有不小于0.1+0.035v2(m)的制导行程,此要求中虽然明确指出是“轿厢完全压缩在缓冲器上时”的行程,但由于轿厢缓冲距和缓冲器压缩行程都容易获得,因此只需测量出轿厢在底层端站平层时对重导轨的制导行程即可。
1.2测量轿厢在底层端站平层时,对重位于井道上方,检验人员无法直接接近对重从而测量制导行程,这就是测量难度的来源。
TSG T7001-2009中推荐的痕迹法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测量方法,不过痕迹法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还需要带一些痕迹标记物,实用性差。
在实际测量中,可以使用一把卷尺进行。
在电梯中,左边是轿厢在顶层端站平层时的状态,右边是轿厢在底层端站平层时的状态。
对重导轨顶端距离对重导靴的距离△S即为轿厢在底层平层时的制导行程,轿厢完全压缩在缓冲器上时的制导行程只需用△S减去缓冲距和压缩行程即可,可以概括为:△S=a-b;其中a为对重导轨顶端与顶层地坎之间的距离,可以在轿顶上测量获得,b为轿厢在顶层平层时对重上导靴与底层地坎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底坑测量获得。
电梯运行的两个状态下(运行至顶层和底层),轿厢的运行距离等于提升高度L1,对重的运行距离同样等于提升高度L1。
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计算方法电梯对重缓冲器是电梯安全装置的一种,用于吸收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冲击力,并保护电梯本身和乘客的安全。
在安装电梯对重缓冲器时,需要计算出其最大允许垂直距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装的稳定性。
计算方法如下:
1. 首先,需要知道电梯对重的重量,包括电梯本身、乘客和货物等。
2. 然后,计算出电梯对重缓冲器在最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吸收的冲击力,即电梯对重向下运行时的冲击力。
3. 接下来,根据电梯对重缓冲器的规格和型号,查找其技术参数表中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
4. 最后,将计算出的冲击力与缓冲器的垂直距离进行比较,确保其在运行时能够正常吸收冲击力并保证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电梯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应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计算,严禁超过规定范围。
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应按照相关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电梯对重缓冲器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1 -。
如何正确确定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自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后,对重缓冲距的确定较02版《检规》有很大不同,就是说,从执行新《检规》本身理解,在满足井道顶部空间要求和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的前提下,对重缓冲距已不再需要区别蓄能型和耗能型,也不受 150mm~400mm(耗能型)、200mm~350mm(蓄能型)限制,只要顶层高度足够,对重缓冲距可以足够大,如顶层高度不够充足但又能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对重缓冲距也可以小于150mm。
正确确定对重缓冲距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第一步先测量出电梯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的下列距离值:1、导靴上端距导轨顶端之间的距离较小值A2、轿顶最高可站人面积(上梁一般被认为是不可站人的)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B3、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轿厢护栏内(护栏距轿厢外缘不得大于0.15m)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C;4、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或护栏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D;第二步确定对重缓冲器的压缩行程Y1、测量出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的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之间的距离W;2、测量出对重缓冲距X;3、利用下式计算出对重缓冲器的压缩行程YY=W-X第三步按以下式子计算出可能的对重缓冲距SS1=A-Y-(0.1+0.035v²)S2=B-Y-(1.0+0.035v²)S3=C-Y-(0.3+0.035v²)S4=A-Y-(0.1+0.035v²)第四步确定最大允许缓冲距取S1、S2、S3、S4中的极小值就是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
第五步在对重缓冲器附近,标注出醒目、永久的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在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的前提下,对重缓冲距以小为好。
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计算方法唐熊武;朱灯明;夏艳光;郝超【摘要】阐述了电梯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不能超过最大允许值的重要性,指出了影响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介绍了计算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方法.建议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条件下,最大对重越程距离尽可能取较小值,以降低对重蹲底、轿厢上行失控时冲项的风险等级.【期刊名称】《起重运输机械》【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越程距离【作者】唐熊武;朱灯明;夏艳光;郝超【作者单位】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70 引言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3.16第五条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不能超过最大值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梯上行超速失控冲顶时,保证其轿顶上方留有足够的顶部空间,保护轿顶检验保养人员的安全,当然也影响到轿厢乘客的安全。
当电梯上行超速失控时,如果对重越程距离过大,将导致电梯加速时间延长,电梯冲顶速度更快,乘客的危险性更大;同时电梯对重越程距离又不能过小,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规定井道上下两端均装设极限开关,该开关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这就确定了对重的最小越程距离,也就是说最小越程距离必须大于上极限距离。
1 确定影响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影响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主要有:1)要考虑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时,电梯的顶部空间条件要满足: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 0.3+0.035v2(m),与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
电梯对重缓冲距离
1电梯重缓冲距离
电梯重缓冲距离是指一系列平稳停靠和开启距离,这些距离能满足电梯的最小安全要求,防止在运行、停靠和开启时发生安全危险或破坏性停止。
它也有助于减少电梯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改善电梯的操作习惯。
在正常情况下,电梯重缓冲距离下限应等于轿厢作平动(停靠、开启)时需要轿厢灵敏度(也是称为“无机械冲击停止”)有助于提高电梯安全性,也有助于保证电梯正常使用久远。
此外,电梯重缓冲距离明显影响电梯的行为,该状态堵塞以及在停靠和开启时的状态的演变,根据不同情况实际情况变化。
重缓冲距离也可以分为重缓冲距离、缓冲距离和恒定距离。
重缓冲距离是指电梯在靠近相关建筑物时实际应停靠距离,以保证轿厢在停止处被缓冲而不会发生撞击,而剩余距离为缓冲距离,用于减弱撞击,使轿厢的运行状态平稳。
此外,恒定距离是指重缓冲距离和缓冲距离之和。
因此,电梯重缓冲距离在电梯安全性和使用久远方面至关重要。
电梯重缓冲距离下限应等于轿厢灵敏度,以保证实际应停靠距离,确保轿厢不会发生撞击,缓冲距离则用于减弱撞击,使轿厢的运行状态平稳,改善运行习惯,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
缓冲距离标准
缓冲距离标准是指在空间分析中,为了处理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通常在它们周围建立一个固定的缓冲区域。
缓冲距离标准是指确定缓冲区域大小的依据和方法。
缓冲距离标准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研究目的来确定,常见的缓冲距离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经验法: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确定缓冲距离。
例如,在道路规划中,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安全要求来确定道路两侧的缓冲区域大小。
2. 法规法: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缓冲距离。
例如,在建筑规划中,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关法规规定了建筑物与周围道路、河流等的缓冲距离。
3. 数据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确定缓冲距离。
例如,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可以根据历史灾害事件和灾害风险模型,分析得出建筑物与潜在灾害源(如河流、断层等)之间的最佳缓冲距离。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进
行分析和建模,确定缓冲距离。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使用GIS软件对交通网络、建筑物分布等进行空间分析,确定
适当的缓冲距离,以避免交通拥堵和建筑物密度过高。
需要注意的是,缓冲距离标准的确定应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对象、
研究目的和环境要求,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缓冲区域的大小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最新【精选】范文参照文件专业论文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纲要:本文针对电梯新检规中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查验状况,分析了对重越程缓冲距对电梯顶部空间尺寸的影响,论述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希望能够提升大家对这一查验项目的理解。
重点词:电梯对重缓冲器越程距离对重越程缓冲距,即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垂直距离。
2009版《电梯监察查验和按期查验规则――曳引与强迫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新检规》)中第项第5)条明确规定“对重缓冲器邻近应该设置永远性的显然表记,注明与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地点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的最大同意垂直距离,而且该垂直距离不超出最大同意值”,而2002版《电梯监察查验规程》附录2“电梯监察查验内容要求与方法”中第项规定“轿厢在两头站平层地点时,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应为150―400mm,蓄能型缓冲器应为200―350mm”。
因而可知,新检规中放宽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但是,我们在平时的电梯查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安装及维保单位人员不知怎样对对重越程缓冲距进行界定,有些单位甚至还在沿用2002版检规中对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检规,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怎样界定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够一同来共同学习。
对重越程缓冲距的大小,对曳引电梯顶部空间尺寸有影响,该距离增大,则顶部空间尺寸将减小,电梯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钢丝绳的自然伸长将致使该距离不停减少,甚至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地点时对重已经接触缓冲器,进而影响到上极限开关的动作有效性。
为除去此现象,安装或维保单位常常会截短钢丝绳,或许去除早先安装在对重底部的调理块,此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将变大,顶部空间尺寸将相应减小。
为防备顶部空间过小而危及轿顶[3]工作人员的安全,《新检规》拟订了此规则,使电梯有关单位更直观地察看顶部空间尺寸能否知足要求。
电梯检验中对重越程的计算及分析
刘辉;陈力
【期刊名称】《中国设备工程》
【年(卷),期】2022()21
【摘要】对重越程是电梯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参数,此距离随着悬挂装置伸长而变化,一些部件的改变可能影响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准确的确定对重越程取值范围是保证设备安全必要条件。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对重越程取值范围的计算方法,对检验中常见的对重撞板下加装补偿墩以及其他影响对重越程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页数】2页(P229-230)
【作者】刘辉;陈力
【作者单位】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57
【相关文献】
1.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计算和确定
2.基于Android平台的电梯对重越程距离范围计算应用程序
3.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
4.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计算方法
5.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电梯缓冲器常见失效模式的探讨与分析摘要:缓冲器是电梯中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它能够在电梯发生超载、曳引力不足、制动器失效、极限开关失效等情况出现时,能够吸收或消耗电梯撞击所产生的能量,进而减小轿厢或者对重与底坑撞击产生的冲击,从而减轻对电梯里乘客或者货物的伤害。
因此,缓冲器失效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探讨缓冲器失效的成因,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电梯;缓冲器;失效引言城镇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各地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常态,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电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事,事故的多发也给电梯的检验和维护保养敲响了警钟,缓冲器是电梯安全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安全性能必须得到良好的保障。
1.国标及检规对缓冲器的要求1.1 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的相关规定1)缓冲器应设置在轿厢和对重的行程底部极限位置。
轿厢投影部分下面缓冲器的作用点应设一个一定高度的障碍物(缓冲器支座),以便满足 5.7.3.3 的要求。
对缓冲器,距其作用区域的中心0.15m范围内,有导轨和类似的固定装置,不含墙壁,则这些装置可认为是障碍物。
2)蓄能型缓冲器(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只能用于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1m/s 的电梯。
3)耗能型缓冲器可用于任何额定速度的电梯。
1.2 GB/T 31821-2015《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中的相关规定1)线性蓄能缓冲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视为达到报废技术条件:a) 弹簧严重锈蚀或出现裂纹;b) 缓冲器动作后,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永久变形或损坏;2)非线性蓄能缓冲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视为达到报废技术条件:a) 非金属材料出现开裂、剥落等老化现象;b) 缓冲器动作后,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永久变形或损坏;3)耗能型缓冲器(液压缓冲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视为达到报废技术条件:a) 缸体有裂纹;b) 漏油,不能保证正常的工作液面高度;c) 柱塞锈蚀,影响正常工作;d) 复位弹簧失效,缓冲器复位不符合GB 7588-2003 中F5.3.2.6.2要求;e) 缓冲器动作后,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永久变形或损坏。
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电梯新检规中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检验情况,分析了对重越程缓冲距对电梯顶部空间尺寸的影响,阐述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这一检验项目的理解。
关键词:电梯对重缓冲器越程距离
对重越程缓冲距,即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垂直距离。
2009版《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新检规》)中第3.16项第(5)条明确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与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而2002版《电梯监督检验规程》附录2“电梯监督检验内容要求与方法”中第7.4项规定“轿厢在两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应为150―400mm,蓄能型缓冲器应为
200―350mm”。
由此可见,新检规中放宽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电梯检验过程中发现,许多安装及维保单位人员不知如何对对重越程缓冲距进行界定,有些单位甚至还在沿用2002版检规中对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检规,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如何界定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共同学习。
对重越程缓冲距的大小,对曳引电梯顶部空间尺寸有影响,该距离增大,则顶部空间尺寸将减小,电梯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钢丝绳的自然伸长将导致该距离不断减少,甚至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已经接触缓冲器,从而影响到上极限开关的动作有效性。
为消除此现象,安装或维保单位往往会截短钢丝绳,或者去除预先安装在对重底部的调节块,此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将变大,顶部空间尺寸将相应减小。
为防止顶部空间过小而危及轿顶
工作人员的安全,《新检规》制定了此规则,使电梯相关单位更直观地观察顶部空间尺寸是否满足要求。
因此,对重越程缓冲距必须同时满足电梯顶部空间尺寸和上极限开关有效动作两个条件,并在对重缓冲器附近作永久性明显标识,其最小值必须保证上极限开关在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其最大值必须保证顶部空间的要求。
(一)极限开关
《新检规》3.10项中对极限开关做出如下规定:井道上下两端应当装设极限开关,该(开关)在轿厢或者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小值,测量方法如下:将上限位开关短接,轿厢在顶层端站检修向上运行当上极限开关动作后,此时打开顶层端站层门,测量轿厢地坎与厅门地坎的高度差,此距离即为上极限开关动作距离。
为满足新检规,对重越程缓冲距必须大于此值,则此距离可以作为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小值,在对重缓冲器附近设置永久性明显标志。
(二)顶部空间
因为轿厢只有再上行最小的0.271m距离才能同时满足《新检规》要求,故此时将轿厢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撞板与对重缓冲器的距离(应满足上极限开关动作要求)再加上H(0.271m)即为此电梯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大值,在对重缓冲器附近设置永久性明显标志。
即使此台电梯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钢丝绳拉长需截取或增减对重撞板调
节块时,对重撞板的最下方不超出此范围即符合要求。
总之,界定对重越程缓冲距应当遵守以下原则:要满足顶部空间要求和上极限开关动作要求。
以上即是我们对于对重缓冲器越程标识的界定方法做的一点阐述,希望大家能在日常操作中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2]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3]《电梯监督检验规程(2002)》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