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 格式:pdf
- 大小:120.01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摘要: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多数学校都在有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全方面的进步。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承担起做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的责任,以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文基于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础,借此促使小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此外,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观,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一、简要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基本现状在小学教育中,与其它学科相比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兴学科。
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可谓“不容乐观”,甚至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和地步,集中地体现在——普遍存在“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封闭型教学现象,教师在“控制课堂”的同时,还习惯于在“学科教学”中认认真真地“落实知识”,直接地导致了课程活动处于“一高三低”不良状态下长期运行,即“高消耗”现象和“低收率、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
这种“霸教弱学、重智轻德、封闭教学”现象,与现实教育实在难以同向行进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在勉强地学习学科知识;对于培养核心素养来说,不但没有实质性意义,而且没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甚至是一种无形有力的“障碍”。
要想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应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改变当前这种基本现状。
二、巧借情境教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为他们创设情境教学,促使小学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乐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特性给了我们教育教学很大的空间,使得我们教师可以不受形式、内容的限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上熠熠闪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储备正能量。
我根据自己多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乐学氛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学生亲其师源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我每次给新接任的班级上第一节课时,都不是急于讲授新知识,而是开展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一个活动环节。
我先和学生“拉家常”,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脾气秉性,然后用幽默的语言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学生常常被我有趣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课堂气氛轻松、快乐。
然后,我请学生通过模仿秀、唱歌、跳舞、讲笑话、写一段话等形式自我介绍。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外向性格的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胆小内向的学生也增加了自信心。
品德课自然成了他们喜欢的课程。
二、贴近儿童生活,注重生活体验,内化道德认识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因此学生光学习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被引发的道德情感是深刻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也是真实而非虚假的。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储备正能量。
如《居家的安全与保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家庭安全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救自护方法;初步具有家庭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懂得家庭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家庭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怎样增强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怎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入每一节品德课,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有效性的最大化,才能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成为具有深刻内涵、充满活力的课堂。
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即将品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从而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一、立足生活,引发直觉感受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
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让品德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如爱护公共环境卫生,大部分低年级孩子也许根本不懂什么叫公共环境卫生,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些身外之事,可当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提醒孩子们睁开思索的眼睛去大街上、车站上、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孩子们一定会发现:原本在他们眼里是那么正常、自然的现象,现在却仿佛一下子变了颜色:街角的垃圾堆散发出恶臭,乱丢烟蒂、随地吐痰的人时常可见……目睹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股气忿之情,此时此刻趁热打铁,又何愁德育没有实效呢?再如上完四年级上册《逛商场》一课,布置学生去购买同样品牌的三件商品,回来后再比一比,看谁买得最便宜,交流与商家砍价的过程与经验,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极大的乐趣,而且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培养了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消费技能,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要想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品德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实践品德修养。
品德教育不能停留在抽象的道德准则上,而应该注重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力量。
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领悟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辅导。
每个学生的品德修养程度和品质素养都不尽相同,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
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情境案例,或者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辅导,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潜移默化地提升品德修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的表现和行为来进行评估分析,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交流沟通、分享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总体看来,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实施个性化辅导和多元化教学手段。
通过这些举措,相信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如何提高道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学期我担任的是道德法治的教学工作,对比以前的语文教学,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道法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本着课上问题课上解决,课下问题课上想办法解决的思路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落实。
对于道法这一学科,许多老师头疼的不是教学任务,而是作为一个“小科”老师,学生的不遵守纪律,课堂教学不能有效进行的问题。
所以我会特别注意上课的纪律,哪怕多等几分钟也要等孩子们安静下来能认真听讲的时候再开始新授课的教学。
并且在每个班的第一节课和孩子们也明确了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明确告诉大家认真听讲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它们的义务,作为一个小学生享有哪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到哪些义务。
为以后每节课的常规做铺垫,孩子们从法律层面去认识这个问题,老师再去提醒他们犯的错就会很快改正,效果很好。
二、重视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强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我们小点声》教学中,说话声音的大小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越是小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两个课前的教室场景:一个是乱哄哄的教室,一个是学生安静学习的教室,让学生回答更喜欢哪个教室的环境。
所有同学都选择那个安静的教室,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打扰。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说话声音的大小是由具体的情境决定的。
像遇到岁数大的爷爷奶奶,说话的时候就要大声一点;而在图书馆的时候,说话就要小声一点,以免影响别人学习。
三、多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景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道法课的内容都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可以联系每节课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