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发展史

这里只有个大概的简介:

1800年,史前期

19世纪末为快速开发的商业无线电和建立业余无线电基础提供了舞台,那里有为数众多的无线电技术早期贡献者,如伟大的奥斯特、安培、法拉弟、亨利等等。然而,真正的转折是1873年苏格兰人J.C.麦克斯韦尔(不在本文叙述中)的有争议的工作,他提出了电磁场理论,是那个被后来者深爱而传遍全球的杰出方程的创始人。(Heaviside对麦克斯韦尔方程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那的另一个故事。)

他以前的那些人,特别是法拉弟,很大地影响了Maxwell的工作,但是许多MAxwell的同代人确信他的新的理论是正确的。它将以没有比rock-solid更小的实验来打破那些怀疑之墙。德国物理学家H.赫兹不只是这些,他于1880年未在对根据麦氏方程所预言的电磁波的发生、检测及其属性的测量中进行了一系列着名的实验。赫兹,虽然,除了对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发现的挑战之外那些波并没有特定的兴趣,但他的发现终究被应用于人类无线电的开发。比赛在继续。

比赛的参加者之一、发展了无线电的是年青的意大利人G.马可尼. 他是一个对物理学和电的科学有极强的兴趣的男孩。他在学校里学习的主科和后来可能成名的是电磁波在通信中的应用,1894年,他开始了这个项目的认真的工作。二

年后他在英格兰做出了一个可用的无线电装臵。在一次表演中,马可尼当着英国官员的面,进行了距离超过2英里的无线电通信。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伟绩,并从此启动了马可尼的职业生涯。后来呢,就象拉旧锯条那样,都是历史了。

谁是第一个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有些人说就是马可尼。马可尼一生贯穿着对业余无线电的狂热,并在内心也考虑自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将他的生命奉献给无线电通信市场的竞争;他始终没有像一名业余无线电家那样获取执照和操作。

前面说过了,我们可能无法弄清究竟谁第一个进行了业余无线电操作,但英国人L.密勒确实是这项荣誉的有力竞争者。

L.密勒在业余无线电历史上有其牢固的地位是因为是他第一个公布了他的简

单业余无线电收信和发信装臵。他的文章刊登在1898年一月在伦敦发行的《模型工程师和业余电工》。他的读者把这篇文章牢记在心。1898年三月出版的"E.A."写道,他有一个2英寸火花线圈和三个黄铜球,但没有结构方面的细节。(而这

种三个黄铜球被认为是受了密勒公布的三个发信装臵之一的影响。)一些美国人

紧随其后,在1899年七月的美国电工杂志上对这个题目发表了不少于三封来信。兴趣的爆炸发生在后面的十年里,但是19世纪缩短了业余无线电和我们的距离。

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开端

作为20世纪的开端,商业得到快速发展。1901,马可尼用大功率和庞大的天线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业余爱好者运用他们的先进设备继续进行改进和实验,1902年六月的波士顿杂志“业余爱好者工作”中刊有介绍其详细构造的文章。从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当时就已发现的技巧直到今天业余爱好者们还在继续运用:如文章中所说的平衡馈线。

这些早期发射机完全利用电容间隙放电产生振荡火花。这些早期火花发送器能生产无线电频率,但自然是频带宽、制造困难,并且是两个邻居通常不能同时发信。收信机是简单的检波器,一般是金属粉末检波器,后来出现了更灵敏的矿石检波器。

那时候当然还没有规则,业余爱好者的呼号由自己确定,经常是用操作员名字的缩写。

1904年,当英国人J.A.弗莱明发明了第一个真空二极管“弗莱明真空管”时,一个暗示将来发展的机遇出现了。1906年,L.德福斯特在弗莱明真空管中加了一个栅格网,制成了第一个三极真空管,命名为"Audion"三极管检波器非常有效,但对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则太昂贵了。直至几年后它才被用于射频发生。同时,矿石接收机和火花发射机的频道也有了规定.

二十世纪十年代--规则

在1900年早期,业余电台的发射范围最初只局限于院子里,接着发展到街区。随着功率的增大和技术的进步,到了1912年设计精良的1000瓦(火花)电台的发射范围几乎达到100英里。那些有较大功率的电台可以工作好几百英里。大功率通常意味着更多的乾扰,因此建立规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实际上,国会从1910年就开始调查有关无线电的问题。1912年,经过对十几个不同议案的评估,国会最终通过了无线电法案。从而使无线电爱好者第一次得到认可。法案同时有一个起先几乎令业余无线电于死路的规定:爱好者被限制只能工作于200米波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长波可改进远距离通信。而200米波长的“短波”被认为无用,有些人甚至期望无线电爱好者都拥挤在这无用的波段,最终放弃无线电爱好转而追求其他爱好。

但阴谋并没有得逞,虽然在1921年无线电法案实施后爱好者的人数有所下降,但很快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开始逐步壮大,到1917年,在空中的无线电爱好者已经超过6000人。

许多爱好者通过其他爱好者相互接力转播延伸有效的通信范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呼号为1WH, 后为1AW的爱好者Hiram Percy Maxim认识到如果将接力转播的电台组织起来,消息可以被更可靠地进行长距离的传送。在1914年,美国无线电联盟诞生了,接着在1915年开始发行QST杂志。今天呼号“1WH”和“1AW”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在业余无线电早期却很普通。1913年

商业部为爱好者的字母呼号制定规则,但是却没有定义和需要前缀。直到20年代中期和晚期才出现前缀。

大约在相同的时间内,一项无线电收信技术的奇迹问世。1913年纽约业余无线电爱好者Edwin H. Armstrong发明了用电子管工作的再生接受机,到了1915年,这项技术的知识已经得到广泛普及。这种新型收信机比那时的晶体检波的灵敏度更高。虽然那时电子管的价格很昂贵,不少爱好者开始用Armstrong的设计进行实验。

1914年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7年,美国卷入其中,所有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停止活动。事实上,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组成了以Hiram Percy Maxim为中坚的培训无线电操作员的联合体当时令人注目,并有约4000爱好者服役,最终为国家服务。单词“服务”在这里非常重要,它强调业余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公众和国家服务。

战争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结束,经过较量,海军控制了全美国的无线电。随着军人爱好者的转役,他们期望海军废除1917年的关闭业余无线电的命令,但没有成功。海军部长拒绝爱好者重返天空。美国业余无线电的未来再一次扑朔迷离。

海军似乎决心继续控制所有无线电服务,甚至在和平时期,业余无线电表面上也不在他们允许的无线电服务的名单上。支持海军的观点甚至要被写入立法中。

美国业余无线电联盟和其他反对者奋力反对国会的做法,并呼吁所有的爱好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向他们的议员写信抗议。政治上的压力影响了没有表决的立法,但海军部长仍然拒绝让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重返天空。最后,麻萨诸塞州的代表William S. Greene听到呼声,并在议院表决上说情,指示海军结束对爱好者的禁令。海军服从了命令,僵局被打破,美国业余无线电在1919年11月重新开始活动。这段插曲被作为用上千名爱好者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的典范被写入课本。

二十年代——发现时代

随着国家进入二十年代,爱好者又在200米波段上安营扎寨。美国无线电联盟的网络工作的记录不断被打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1921年初,有一段报文被康涅狄格州的1AW Hiram Precy Maxim 传到加利福尼亚州的6JD V.M. Bitz,6.5分钟后就收到了回电,一次往返回路。

短短的几年内,一些爱好者预言的在业余无线电中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就得到应验。如果有人需要指出产生巨变的最重要的原因的话,那就是电子管以及伴随爱好者的永无止境的对新事物的追求。

到了20年代,电子管的价格开始回落,这使利用Armstrong灵敏再生电路设计收信机进入高潮,这个发展导致火花电台的传播范围得到增强,这个技术能检测到原来无法检测的微弱信。一些高级别的爱好者对Armstrong和法国人Lucien Levy在战争期间发明的超外差式收信机进行实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他们的

收发信机中使用电子管,产生均衡的连续波信号(CW),CW信号频带窄,几乎只有火花信号的1%,降低了乾扰,增加了在同一时间内在空中同时工作的电台的数量。

随着业余电台发射范围的增加,DX——远距离通信才成为现实。1921年进行了大西洋彼岸的收信实验,看小功率的业余无线电信号能否穿越大西洋。实验最终证实了电波穿越大西洋的可行性,同时最后也显示出CW等幅报比话更具有优越性。到1923年,欧洲和北美之间的通信仅剩下时间的问题了。经过精心准备和辛勤的劳动,最终于1923年11月27日法国的电台8AB和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爱好者Fred Schnell, 1MO以及John Reinartz, 1XAL在特别授权使用的110米波段上用CW成功地进行了联络。实验一直持续,到1924年后期,英国和新西兰之间的爱好者也成功地进行了通信联络,几乎绕地球一半。在1926年,Brandon Wentworth, 6OI用设在加利福尼亚地斯坦福大学的草坪上的电台几乎和所有大陆的电台进行过联络并得到确认,被尊称为是DX-远距离通信的权威。次年便出现了永盛不衰的ARRL DX-contest国际远距离通信比赛的前生-ARRL 业余无线电传播联盟。

在二十年代中期,通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己大量地测量,短波的价值已完全被政府和商业实体所公认。二十年代末,空旷的波段空间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被调整到169米到5米波段外加狭窄的400MHz。

二十年代还有两个事件值得一提:第一件是以代表世界范围内的业余无线电团

体而成立的业余无线电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ARL)。至今IARU仍然一个专一的代表国际无线电的组织。第二件是由于商业部控制而造成的美国广播行业的混乱,国会于1927年通过了无线电法案并成立了FRC——联邦无线电委员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长

业余无线电进入三十年代,火花电台已成为过去,所有的爱好者都使用电子管的收发信机,话不如等幅报普及,但已经逐渐流行。在早几年,日本教授Hidetsugu Yagi研究偶极天线阵排列进行微波定向传播。到三十年代,这种设计被运用到短波上,一些爱好者用这种新发明的YAGI天线(即八木天线)进行实验,他们既用导线又用金属元件,但通常用木制支架支撑。一些技术丰富的爱好者继续在5

米和更高的波段上做通信试验。

ARRL奖金赛创立于1930年,1933年设立了ARRL “户外日”,而ARRL DX 比赛仍然是远距离通信爱好者最受欢迎的比赛。

几乎在不引人注目的同时,Robert M. Moore, W6DEI 于1933年九月和十月

间在洛杉矶出版了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的《R/9》杂志,发表了关于“业余无线电话单边带发射”的文章。Moor 记述了他和其他爱好者通过实验并已在空中实际发射的单边带系统。但文章并没有产生引起很多的兴趣,直到1947年新的实验在业余频段上进行。

1927年的无线电法案仅仅持续了七年,1934年国会通过了通信法。法案没有立即对无线电爱好者产生影响,只是从此爱好者的活动受FCC限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Hiram Percy Maxim,一位资深爱好者,ARRL和IARU的创始人之一,于1936年谢世。他是集众多才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领导者、作家、摄影家、工程师、企业家,业余无线电从此失去了一位朋友。

对DX的兴趣持续高涨,1937年,在大范围地讨论了究竟什么是“country(国家)”后,ARRL宣布了DXCC计划。但对究竟什么样的实体能荣获DXCC的殊荣的疑问一直持续到63年后的今天。

1939年9月,战争再次在欧洲爆发。多数欧洲国家的业余电台停止了活动。多数英联邦国家也离开了业余无线电,包括加拿大。美国的爱好者继续活动,虽然DX电台从电波中消失,但西海岸杂志《无线电》仍然宣布他们第一年的DX 比赛于1939年举行。

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四十年代美国的爱好者在空中仍然相当活跃,但远距离通信已成为过去。1940年,美国FCC下令禁止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跟国外的电台通信。美国FCC还规定除“户外日”和“业余无线电突发事件组织”以外,禁止移动电台在56Mhz

以下工作。

1941年12月7日发生美国珍珠港被袭事件,美国突然进入战争状态。虽然那些既有技术又有无线电操作技巧的“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成员在112M 上训练,但美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还是立即停止了活动。作为参与者,“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严肃的,但缺乏作为普通爱好者的随心所欲的快乐。

战争刚开始时,大约有六万美国人拥有执照。有近两万五千人在二战中为武装部队工作。其余两万五千人在重要的战争工业或者作为教师在军事学校工作。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ARRL在战争中开放商业通信。《QST》继续坚持发行,但由于战争期间纸张定量供应,所以杂志的页数比以前减少。ARRL的出版对军事和民间的培训内容较多,1942年最受欢迎的国防专刊Handbook(无线电手册)出版发行。

1945年初,已预示着战争即将结束,纽约的一些爱好者们确信和平即将到来,随着战争的结束,业余无线电的春天即将到来。他们于1945年1月出版了一本新的杂志——《CQ》。同年敌人在8月17日战败,仅仅四天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就在VHF上出现,到1946年夏天,从3.5到30 MHz,所有的业余波段全部开放,以前的5到2.5米波段被6到2米波段所代替。短波远距离通信有活跃起来,DXCC计划重新开始。令对VHF和UHF钟情的爱好者兴奋的是由于军

用品过剩,使其价格大大降低。

当然短波爱好者们也大有所获,过剩的发信机、收信机、大功率管、零部件,几乎所有渴望得到的东西都能够从当地的剩余物商业中心友好地获得。剩余的机器也推动了对爱好者们来说,一种新的发信模式RTTY(无线电传)方式。在战争期间,一些爱好者曾经在军队中使用过RTTY,战争结束后,全国的过剩的机器很快消失,并出现在爱好者们的工作室中。

正当爱好者们高兴地重返空中,公众们也欢欣地购买电视机,对爱好者们地一个重大的威胁电视乾扰随之而来,可怕的TVI。TVI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但从来没有彻底解决。对家庭电器的乾扰以及家庭电器产生的乾扰至今仍困绕着我们,但远没有令人沮丧的50年代的TVI那样严重。

还记得1933年在《R/9》杂志发表的“单边带技”术吗?很多人尝试过。1947年9月,Mike Villard, W6QYT和一群学生爱好者在斯坦福大学开始SSB的实验。在SSB以前的十年中,波段上出现的是(AM)双边带的调幅话。除了相当少数狂热的AM爱好者,SSB已最终已取而代之。这些AM爱好者非常简单的原因是喜欢操作旧设备以及喜欢AM发信机的那种调制极好的声音。

50年代——常态

五十年代初,在1951年,由于宣布业余无线电执照的结构调整而使业余无线

电受到冲击。FCC宣布业余无线电的执照由初级、技师级和特级组成,连同旧的A类、B类和C类分别改为高级、普通级和有条件级。初级的执照为期一年,不可更新,在两个短波部分波段上享有使用CW的权利,在两米波段的部分波段上享有使用“话”的权利。技师级是应那些强烈要求在220MHz以上的VHF和HF进行实验,而没有参加每分钟13个字数的测试的爱好者设立的。这两种新的执照要求通过每分钟5个字数的测试。如果从新爱好者的数量来看,新执照的划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几乎不到一年之后,即1952年12月,FCC再一次改变执照的设臵结构,不再注册新的高级执照,并撤消了高级和特级执照再短波“话”上的特权。而初级和技师级执照的权利保持不变,技师级最终获得了6米和2米的通信权利。

其间,一项技术革命逐渐发生,人们开始使用被称为晶体管的材料,关于晶体管设备的文章也出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杂志上。就像20年代使用“火花”设备的爱好者认识电子管那样,现在电子管使用者不得不去学习晶体管知识了。

60年代——激励性的特许制度

60年代是业余无线电界令人振奋的时代。这个十年中带来了月面反射通信、奥斯卡通信卫星和调频中继通信技术,而60年代将永远令人难忘的不是激动人心的技术成就,而是激励性的特许制度。

追溯到1952年,FCC取消了爱好者在短波上的激励性的特许制度;普通级、高级和特级执照给予同样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爱好者相信,对于他们中间那些拥有高级别的执照的爱好者缺少通信的特权妨碍技术的发展。结果在数月后的QST杂志和其他杂志、在俱乐部的小报上、在会议中、在空中等都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论,ARRL请求FCC恢复爱好者激励性的特权。1963年文件归档,请求恢复高级执照的特权,对高级和特级没有提出新的特权许可,但提出取消对普通执照的在80米、40米、20米和15米上“话”的权利。自从50年代创立初级和技术级执照以来,美国无线电爱好者队伍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一旦争论开始,增长的速率将急剧下降。

争论一直继续到1967年,FCC宣布他的决定:恢复激励性的执照特权。80米、40米、20米、15米和6米波段的低波段留出给特级和高级执照拥有者,这些低波段从普通级爱好者的使用范围中撤出。只要说大多数普通级爱好者非常不悦就足够了。

1967年以后,放宽了初级和技师级执照权利,扩充了短波“话”的波段,修改了对高级和特级执照独占低波段的细节。虽然如此,由FCC于1967年决定的详细的波段安排一直沿用至今。33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对于60年代的激励性特权的辩论的结果怀恨在心。

激励性特许制度决不是60年代唯一主要的事件。比如,1960年7月,第一次在1296MHz上通过月亮反射的双向通信在麻萨诸塞州实现、发生在W1BU和充

当先锋的W1FZJ之间,以及由W6HB领导的加利福尼亚州的Eimac无线电俱乐部。仅仅1年多的时间后,业余无线电以OSCAR卫星飞跃进入太空。这是由

至今闻名于世的硅谷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智慧的结晶。他们计划发射3颗小卫星,然后将指挥权传给AMSAT-马里兰州基地的业余卫星组织,该组织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业余无线电卫星研究组织。60年代第一次出现了业余调频中继,注定

改变了2米波可利用的特性。

七十年代——中继通讯和分组数据交换通信(Packet radio)时代

七十年代最令人难忘的是调频中继的十年。并不是因为七十年代发明了调频中继,其实很早以前就发明了调频中继。而是在这十年中,业余调频中继在VHF

和UHF波段上腾飞然后逐步扩展到2米、1.25米和70厘米波段。

业余调频中继的革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39年中继就被使用在5米波段上,但从本质上说那时尚处于实验状态,而从没有获得广泛流行。到1950年调幅中继开始出现,分散全国。从此中继的想法开始流行。

商业上调频中继系统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业余调频中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使用者发现调频网络对运动使用者的价值。1950年,制造商大量生产满足这一

设想的设备。随着新系统的流行,频道出现拥塞现象。为了减轻拥塞现象,FCC 最后要求商业使用者压缩他们频宽,商业使用者不得不照办,结果到1960年,商业使用者认为的过时,但其实完全有用的设备在市场上大量过剩。这些设备的

频率靠近业余频段的6米和2米以及70厘米,很容易就转换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能使用的设备。由于增加建立业余调频中继,大量改制后的商业设备、低成本的移动和手提设备需求的增加,同时满足了国内、国外制造商们。业余调频中继进入繁荣的世纪。

随着中继系统贯穿全美,一种新的革命在静静地进行之中。感谢我们加拿大无线电爱好者朋友们的早期工作。这项革命基于数字计算机,它深深吸引了东方技术派爱好者。加拿大的实验者们的分组数据交换通信技术实验始于1978年。到1979年,Doug Lockhart, VE7APU已经开始向供爱好者们提供套件。套件很快畅销,在七十年代末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出现了淘金热。可惜ASII码不在FCC允许的规则之内,所以尽管实验继续进行,美国法律上不允许本国爱好者间或和加拿大爱好者间进行这种方式的通信。

另外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在1979年日内瓦的世界无线电管理会议上。在会议的最后,经过美国代表团的游说,为爱好者们增加了三个新的频段,即10MHz、18MHz和24MHz。

八十年代——空间和分组数据交换无线电

1980年3月,FCC最终允许在美国使用ASCII码。这和个人电脑突然增长的现象相符合,并点燃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和其他数据通信的狂热追求。在华盛顿特区的业余无线电研究和开发公司的成员为核心代表着一伙

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狂热者。他们和AMSAT合作负责第一次ARRL业余无线电计算机网络会议。从西部向外,图桑和亚利桑那州成立了TAPR(图桑业余分组数据交换无线电通信组织)。在TAPR组织进行生产终端节点控制器,为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发展推波助澜。

数字通信在短波上也蓬勃发展。1982年,Peter Martinez, G3PLX,结合SITOR 协议,将计算机用于短波通信,创造了AMTOR——第一个业余短波数字通信,并提供自动纠错的通信方式。

其间,令爱好者们激动的是于1983年爱好者Owen Garriott,W5LFL,作为宇航员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Garriott 携带了一个2米的设备,从空间进行了近300次的联络。从此每次航天飞行中都包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近期的SAREX 计划(航天飞机业余无线电实验),Roy Neal,K6EDU打头阵,开始帮助全球的学生了解奇妙的宇宙和空间计划。同时有益于新的热心者和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在规程方面,1984年着手进行非常成功的义务考试协调计划。另外有FCC发布PRB-1法令,提供对无线电爱好者的保护。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在1989年的7月,在ARRL一致投票通过了FCC的请求,设立30MHz以上无需通过莫尔斯电码技能考试的执照。许多人认为无电码的时代到了。

九十年代——无需电码执照和数字通信革命

尽管对持技师级和初级执照的爱好者的摩尔斯电码速度的要求只是每分钟5

个字码,但摩尔斯电码仍然阻碍了许多潜在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可能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军事和商业通信中摩尔斯电码的作用正在缩小。随后在业余无线电界的激烈的争论使ARRL提出一个新的建议,设立30MHz以上一个无需电码要求的技师级的执照。1991年FCC同意这个建议,业余无线电活动再次活跃。在90年代末,美国持有执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达700 ,000人。但有人预测,业余无线电将走向厄运。“无电码学院”在空中诞生,设立中转,加入俱乐部和紧急救援组织,建立领导地位。

接着便出现了因特网,在短短的几年内戏剧性地改变了世界。在九十年代初,就有博学者预言我们将进入通信革命的新纪元。

当我们即将离开九十年代之际,博学者们早期的预言得到证实。谁能相信仅仅几年,拨打全美国的电话每分钟就只需要5美分,而拨打英国的电话也只是这个价格的两倍?谁能相信万维网的出现改变了商业中几乎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模式?所有这些都是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挑战。电脑和因特网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以前从事无线电活动的人从技术上来说也很容易掌握。这些现象导致这样的预言:业余无线电走向末日,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特别是因特网。爱好者似乎接受这个事实。今天大多数ARRL的成员使用因特网。DXer使用信息包和网络

基础配臵网络工作,自动位臵报告系统(APRS)利用因特网进行远距离传递。爱好者被电脑空间紧紧地包围,利用网络交换信息和软件,爱好者在Ebay等网络中买卖过剩的设备,讨论新闻组中讨论。

令人激动的短波PSK31数字通信方式的实用软件在网络中免费获得,使之推波助澜。远征爱好者在联络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偏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公布LOG(电台日记)。这当然要感谢业余卫星以及PACTOR和COLBER短波数字通讯技术。

电脑也使业余无线电进入通信实验的新天地,例如,将电脑和电台连接在一起,可以做出很多年前无法想象的数字技术的通信实验。TAPR就是一个积极努力的结果,例如,最终将提供传播电磁波谱的装臵等。很显然那种因特网对业余无线电的“威胁”的说法是有些夸张的。相反,电脑和因特网使业余无线电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比以前更加引人入胜。

在20世纪结束之际,ARRL和FCC都再一次提出改变美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执照结构。在ARRL提议中最有争议的内容就是降低对短波执照摩尔斯电码考试的速度要求。在这篇文章撰写之际,FCC已答复了ARRL的提议,在众多的内容中没有看到反对的意见。如果这一建议得到实施,那么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将走向一条新的道路,但这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是一条向前的有坡度的道路,但决不是下坡路。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 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 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 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 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 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 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 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 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 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 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信发展简史

通信发展简史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传送到另方。 在古代,人们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符号、身体语言、眼神、触碰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甚至视频电话等各种通信方式。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效率,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 在古代,人们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符号、身体语言、眼神、触碰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甚至视频电话等各种通信方式。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效率,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 以视觉声音传递为主的古代的烽火台、击鼓、旗语、现代电信等及以实物传递为主的驿站快马接力、信鸽、邮政通信等。古代的通信对远距离来说,最快也要几天的时间,而现代通信往往以电信方式为主如电报,电话,快信,短信,E-MAIL等注重即时通信,做为自然科学来说邮政通信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沟通,但在现今注重经济利益的时期往往不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邮政通信相对即时通信不宜接受。美国联邦通信法对通信的定义是:包括电信和广播电视,需要说明的是此通信法并不适合中国,中国自古注重“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观及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按传输媒质分类,有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纳米材料等形式的通信,其特点是媒质能看得见,摸得着(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光纤光缆通信)无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看不见、摸不着(如电磁波)的一种通信形式(微波通信、短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 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可分为模拟信号: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如连续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脉冲波的振幅、宽度、位置等)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模拟信号有时也称连续信号,这个连续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连续变化数字信号: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只能取有限个数值,并且常常不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也称离散信号。 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是指信号没有经过调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传输的通信方式。频带传输:是指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接收端有相应解调措施的通信方式。按按通信双方的分工及数据传输方向分类,对于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按消息传送的方向,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三种。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工作方式。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遥控、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从广播发射台、遥控器和无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遥控对象和BP 机上。所谓半双工通信方式,是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对讲机、收发报机等都是这种通信方式。所谓全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双方都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很明显,全双工通信的信道必须是双向信道。生活中全双工通信的例子非常多,如普通电话、手机等。 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DTE是数据终端。数据终端有分崐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崐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崐、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崐、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崐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崐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 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 )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 ng )。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 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 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ng)。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 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是由Joseph Mitola博士在1999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无线电可以使SDR从预置程序的盲目执行者转变为无线电领域的智能代理,并在论文中描述了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无线电知识表示语言(RKRL)来提高个人无线业务的灵活性。2004年Rieser支出认知无线电不一定必须有SDR的支撑,他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生物启发认知模型更适用于可快速部署的灾难通信系统。该认知模型可对无线电系统的物理层和MAC层烦人演进建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用于监听无线环境,进行信道建模的无线信道遗传算法(WCGA)、演进并自适应无线环境的无线通信遗传算法(WSGA)和根据无线电信道模型和无线电参数,监视并改变系统的状态,以决定如何适应无线电的认知监视系统(CSM)。 2003年5月,FCC召开了无线电研讨会,讨论了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实现灵活频谱利用的相关技术问题。并且对从频谱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认知无线网进行了官方定义,认为认知无线电是指能够通过与工作环境的交互,改变发射参数的无线电设备。针对频谱利用率低的现状,FCC提出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实现“开放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 沿革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翌年 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趋于停滞状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 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 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 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同年 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

天线发展简史

天线发展简史 天线是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测遥控等各种无线电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从天线发明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纵观天线的发展,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线天线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 第一个天线是德国物理学家在1887年为验证英国数学家及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而设计的。其发射天线是两根30cm 长的金属杆,杆的终端连接两块40cm见方的金属板,采用火花放电激励电磁波,接收天线是环天线。此外,1888年赫兹还用锌片制作了一个抛物柱面反射器天线,它由沿着焦线放置的振子馈电,工作在455MHz。 1901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1874-1937)采用一种大型天线实现了远洋通信,其发射天线为50根下垂铜线组成的扇形结构,顶部用水平横线连在一起,横线挂在两个高150英尺,相距200英尺的塔上,电火花放电式发射机接在天线和地之间。这可认为是付诸实用的第一副单极天线。 早期无线电的主要应用是长波远洋通信,因此天线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长波波段上。自1925年以后,中、短波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开始实际应用,各种中、短波天线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面天线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二战前夕,微波速调管和磁控管的发明,导致了微波雷达的出现,厘米波得以普及,无线电频谱才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这一时期广泛采用了抛物面天线或其他形式的反射面天线,这些天线都是面天线或称口径天线。此外,还出现了波导缝隙天线、介质棒天线、螺旋天线等。1940年后有关长、中、短波线状天线的理论基本成熟,主要的天线形式沿用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的应用促进了微波天线特别是反射面天线的发展,微波中继通信、散射通信、电视广播的迅速发展,使面天线和线天线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这时期建立了口径天线和基本理论,如几何光学、口径场法等,发明了天线测试技术,开发了天线阵的综合技术。

无线电发展史-合院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国际频率划分是由国际电联无线电行政大会考虑会员国的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国际无线电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国际频率划分是在1906年柏林无线电大会,指定500和1000kHz频率为船到岸电报的一般公众业务频率。因为只有一种业务,不能叫做频率划分表。船—岸无线电通信集中在500kHz 开始不久,很大程度上,因为船载天线的共振特性,该频率很快成为全球呼叫和遇险频率,并保持到今天。船—岸电台工作频率围绕500kHz 分组工作在375—550kHz 频段。长距离点到点通信开发200kHz 以下的频率,因为这个数量级的频率的传播特性适合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在550—600kHz 范围开始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内与海上移动业务争夺恰好高于500kHz 的频谱空间;但最后确定在535—1605 kHz 频段。这样,在1912年制定了第一的国际频率划分表,正式开始了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划分频率。 两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扩大,科研和开发的增加,满足这些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空间无线电通信已为加强频谱的使用施加无情的压力,使用频率越来越向高端扩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高频世界范围的无线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率划分提出强烈的需求—1927年华盛顿无线电大会增加了频率划分。五年后,1932年马德里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30MHz。六年后,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200MHz(欧洲地区),在美洲大陆频谱扩展到300MHz ,供进一步研究和试验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频谱带来新的应用,例如雷达,民航需要瞬时和可靠的全球通信有巨大的扩展,广泛使用双向无线电,FM/TV 广播和微波中继通信。仅美国军队具有一个频率高达30 MHz 的频率划分计划。这些新的需求和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以来九年的发展导致1947年大西洋城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10.5GHz 并且无线电业务扩展到15种。 空间活动的开展,成功的建立了卫星通信系统,对射电天文兴趣的增加,用于无线电导航和定位的雷达需要更多的频谱,船载电传和传真系统的需要达到了顶点,在1959年和1963年日内瓦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40GHz,无线电业务增加到26种。1971年日内瓦空间业务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275GHz ,增加了大量新的卫星业务,无线电业务已达41种。1974年日内瓦水上移动业务无线电大会对划分表也作了修改。1977年日内瓦广播卫星大会对有关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8年日内瓦航空业务大会对航空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对划分表作了全面修改,频段扩展到300GHz ,业务增加到46种,1982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1983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3),1985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5),1987年日内瓦高频广播规划大会(HFBC-87),1987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7)和1988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8)对相应业务频段进行了修改并做出相应业务规划。1992年马拉加-托雷莫里诺斯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92),1995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5)和1997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7)对频率划分表都作了重大修改并于1998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频率划分扩展到400GHz。 2000年伊斯坦布尔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增加第三代移动业务频率划分。我国新的频率划分表就是根据1998年版频率划分表和WRC-2000的修改意见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的。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姓名 (单位xxxx)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软件无线电(SWR)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电台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软件无线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DR),无线通信,移动通信 一、引言 软件无线电(SDR)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无线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软件无线电的民用潜力日益受到重视,民用研究已经成为软件无线电研究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比喻为第三代、第四代全球通信的基石。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各大通信公司总裁都宣布要从数字无线电向软件无线电转变,并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无论是GSM还是CDMA技术,解决不同公司、不同标准之间互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 二、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原因与海湾战争有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式的通讯设备,因而造成了互相通讯的困难。在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SD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unication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1996年3月发起“模块化多功能信息变换系统”(MMITS)论坛,1999年6月改名为“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

通信发展简史_教案1

通信发展简史 【教学目标】 知道19世纪世界通信发展概况,包括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贝尔发明有线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等;了解20世纪世界通信发展概况。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世界各项事业的帮助与贡献。 【教学重难点】 各种通信技术的发明的作用及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请你说说都有哪些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出现的历史时期,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你还能想到哪些通信方式? 一、19世界的通信发展概况 1.莫尔斯与有线电报 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依靠电流在金属导线中传送特定信息。 2.贝尔与有线电话 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实现了用变化的电流来传送声音。 3.马可尼与无线电报 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依靠电磁波传送莫尔斯电码。 二、20世纪的通信发展概况 1.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2.1925年,第一台实验性的电视机面世,开始实现了点对面的对广大受众的声音信息和活动影像的传播。 3.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4.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5.1956年,铺设越洋通信电缆。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1958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8.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机问世、阿波罗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迅速发展。

9.1962年,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国际卫星电话开通。 10.1969年,美国建设了第一个互联网,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11.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 12.20世纪80年代,数字网络公用业务开通,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13.1994年,第一代互联网全面成熟,人类开始进入网络时代。 三、课堂练习 1.手机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物品,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最便捷的桥梁。最早发明有线电话的是(C) A.爱迪生 B.莫尔斯 C.贝尔 D.马可尼 【板书设计】 一、通信发展简史 一、19世界的通信发展概况 1.莫尔斯与有线电报 2.贝尔与有线电话 3.马可尼与无线电报 二、20世纪的通信发展概况

LTE发展历史简介

TD-LTE的历史与发展;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以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更好的网络,不仅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提高了保密性,防止了并机盗打,而且也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IMT-2000,简称3G,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

通讯的发展史

通信技术发展史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

广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广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广东电子工业的起源与广播事业密切相关。建国前,广东既没有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工业,也没有生产电子整机的工业,仅在广州等城市设有一些从事修理收音机的私人店铺。广州解放之后,在接管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先后于1949年底和1950年,建立了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使用收音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无线电器材修造业不断增多。50年代初,广州、汕头等城市有几十家从事维修收音机和经营无线电器材的个体店户,并有少数家庭作坊开始生产收音机的配件。1950年广东(州)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广州广播设备厂前身)成立,从事广播器材的生产与维修。1954年,该服务部何英毅等人开发并批量生产直流电子管收音机,装备全省各地台风警报站、气象站。 1956年4月,在合作化高潮中,广州市将私人无线电修理店组建成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广州南方无线电机生产合作社等;汕头市将德华、锦记、益光等13家私营电器、无线电行和修理店组建为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同年12月,在广州市水电安装公司机电修配所无线电维修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广州无线电装修厂。这些合作社

(厂)主要从事收音机、扩音机的修理,并开始试制收音机、扩音机。是年广州无线电装修厂和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分别开发出红棉牌、海鸥牌电子管五灯交流收音机。该机型是电子管台式机,用木三夹板做外壳,刷上防潮光漆,机芯支架用铁皮手工弯制,频率刻度片用玻璃片丝印制成,产品的结构、工艺复杂,体积大,生产效率低。 1957年3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合作社开始小批量生产海鸥牌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当年生产181台。同月,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和汕头良记蓄电池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汕头电工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翌年改名为地方国营汕头无线电厂(1965年3月改名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当年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227台,交直流收音机657台。1958年5月广州无线电装修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无线电厂,隶属广州市机电工业局。同年6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曙光无线电仪器厂(后改为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当年生产电子管收音机785台,扩音机442台。1959年,广州无线电厂开始生产红棉牌六灯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广州南方电机生产合作社(1964年该合作社的无线电车间与两个无线电修理门市部合并,成立广州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1969年,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与广州无线电元件二社、七社及无线电机箱社合并,成立广州无线电合作一厂,1974年更名为南方无线电厂)开始生产南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