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史及特点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78.50 KB
- 文档页数:33
移动通信历史|全球和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发展过程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
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里。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
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
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
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
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
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
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
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
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对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1. 初期阶段:手机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当时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开始迅速提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信市场的开放,手机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1999年,中国移动推出了首款WAP (无线应用协议)手机浏览器,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3G时代: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中国正式商用3G网络,这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通过手机可以方便地上网冲浪、社交、购物等。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也开始迅速涌现,如微信、支付宝等。
3. 4G时代:高速网络推动移动互联网创新2013年,中国正式商用4G网络,这使得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带宽得到了大幅提升。
高速网络为视频、音乐、游戏等内容的传输打开了新的可能。
此外,4G网络的推广也促进了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4. 移动支付和出行服务的崛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对出行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滴滴出行等打车软件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交通选择。
共享单车也成为了城市中常见的交通工具。
5.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融合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
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渠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广告和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6. 移动互联网与新兴技术的结合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动了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智能推荐等应用的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在无线信道中,以电话为主的通信方式。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多年的演进。
第一步:模拟移动通信时代(1987-2001年)1987年,中国启动了模拟移动通信网的建设。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只能提供简单的语音通信服务,而且在信道资源利用上较低,容易干扰。
1994年,中国完成了自主设计的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终端海天在国内商用。
同时,移动通信网的覆盖面积也逐步扩大。
到2001年底,中国模拟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
第二步:数字移动通信时代(2001-2013年)2001年,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标准TD-SCDMA发布并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相继部署了GSM、CDMA2000、WCDMA等多个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通信服务不仅具备电话、短信等传统功能,还可以支持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流。
有了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3G时代正式到来。
2008年,我国3G牌照拍卖成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获得了WCDMA、CDMA2000的牌照。
到2010年底,中国3G用户达到了七千多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3G市场。
第三步:新一代移动通信时代(2013年至今)2013年12月,中国成功发射首颗4G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
2013年底,中国移动率先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启动了TD-LTE的商用服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紧随其后。
4G技术的到来,让移动通信技术更加迅速与高效,不仅提高人们通信的质量,还推动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产业的发展。
总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从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到4G通信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技术不仅带给了人们更加高效和便捷的通信服务,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崛起。
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将继续迈上新的高峰。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移动通信的发展史1、介绍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技术在移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输的通信方式。
自20世纪初以来,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从最早的1G到现在的5G,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方式、短信和数据传输。
2、第一代移动通信(1G)1.1 1G的定义1G是指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它主要使用模拟信号传输语音信息,通信品质不稳定,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1G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开始商用。
1.2 1G的特点- 1G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信品质较差- 1G的网络覆盖范围有限- 1G的设备体积庞大、重量较重1.3 1G的发展- 1G在1980年代逐渐普及,但由于技术限制,通信质量仍然不理想- 第一个商用的1G系统是美国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1G的发展奠定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3、第二代移动通信(2G)3.1 2G的定义2G是指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它使用数字信号传输语音和数据信息,相比于1G,通信质量更稳定,信号受干扰程度降低。
2G在1990年代初开始商用。
3.2 2G的特点- 2G采用数字信号传输,通信质量较1G有所提升- 2G引入了短信功能,开始出现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2G设备体积相对较小、重量较轻3.3 2G的发展- 2G技术的主要标准有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 2G的发展推动了方式的普及,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4、第三代移动通信(3G)4.1 3G的定义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在2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通信速度和数据传输能力,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应用。
3G在2000年代初开始商用。
4.2 3G的特点- 3G采用更高的频率和更快的传输速度,可以进行高清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 3G支持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方式上网、电子邮件等4.3 3G的发展- 3G技术的主要标准有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等- 3G的发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在方式上进行更多的应用和服务5、第四代移动通信(4G)5.1 4G的定义4G是指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在3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通信速度和数据传输能力,实现了更高效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中国通信发展史中国通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近代化进程。
以下是中国通信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阶段:1. 电报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77年,中国引入了第一条电报线路,连接了北京和天津。
随后,电报线路逐渐扩展到其他主要城市,并与国际电报网连接。
这标志着中国通信史上的重要突破,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和可靠。
2. 电话时代(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电话通信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
1902年,中国第一条城市电话线路在上海建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线路扩展到其他城市,并逐渐普及到一些城镇和乡村地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对通信业实行国有化,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推动通信发展。
3. 无线电通信时代(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通信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开始建立无线电台和电视台网络,为广播和电视传输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1960年代,中国推出了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并于1970年代初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4. 数字通信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进入20世纪末,中国通信业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
1994年,中国建立了互联网接入点,并开始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中国的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5. 移动通信和宽带时代(21世纪初至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之一。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广泛,包括2G、3G、4G和5G网络。
与此同时,宽带互联网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光纤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快速和稳定的网络连接。
总体而言,中国通信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电报和电话通信到无线电通信,再到数字通信和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
中国在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1838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1843年亚历山大•本取得电传打字电报的专利1864年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辐射理论,并被当时的赫兹证明,促使了后来无线通信的出现1876年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1879年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1880年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1892年加拿大政府开始规定电话频率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2)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1956年铺设越洋通信电缆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1969年电视电话业务开通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为标志)年代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20世纪90年代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际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1997年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相应的,通信文化也经历了三波浪潮,即模拟通信文化浪潮、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三个阶段。
受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影响,通信文化的三波浪潮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参差不齐的。
从全球范围看,通信文化目前正在经历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
从严格意义上讲,宽带技术是数字通信技术的延伸,但是,考虑到宽带技术对通信文化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啻于是一场新的通信文化革命,所以我们特别将其剥离出来,以表征这种特殊性。
通信发展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通信技术发展史目录三、移动通信发展阶段 (9)四、典型的通信系统 (18)5六、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30)1一、古代通信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础感官(视觉,听觉等)可达性建立通信系统,是人类基于需求的最原始通信方式。
广为人知的“烽火传讯(2700多年前的周朝)”、“信鸽传书”、“击鼓传声”、“风筝传讯(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输班和墨子为代表)”、“天灯(代表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的使用,发展到后期热气球成为其延伸)”、“旗语”以及随之发展依托于文字的“信件(周朝已经有驿站出现,传递公文)”都是古代传讯的方式,而信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人们主要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通信方式,或者是广播式,或者是可视化的、没有连接的,但是都满足现代通信信息传递的要求,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
图1-1 图1-2而这种通信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的消散在历史的潮流中,有的依然在使用,可以说,其时间是从4000年前到现在;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1661年英国亨利·比绍普创制和使用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二、近现代通信以电磁技术为起始,是电磁通信和数字时代的开始。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利用电和磁的技术,来实现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标志,代表性事件如下:1835年,美国雕塑家、画家、科学爱好者塞缪乐.莫尔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有线)电报机。
他发明的莫尔斯电码,利用“点”、“划”和“间隔”,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光纤通信技术是指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将信息以光的形式传输的通信方式。
它具有高速、大容量、安全可靠等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纤通信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20世纪60年代初,导光纤的制备工艺还未成熟,但是人们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组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种低损耗的单模光纤。
在此基础上,光纤通信技术开始逐渐成形。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1977年,美国AT&T公司成功地使用了多路复用技术,使得一条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多个电话信号。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光纤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198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光纤通信设备。
1986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了具有更高损耗范围的多模光纤,并应用于通信中。
199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
在1992年,美国MCI通信公司开始建造全世界第一条跨洋光缆,而这一光缆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4Gbps,填补了中美之间大容量光缆的空白。
20世纪末,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同时,高速光通信技术出现,并逐步向低成本、大容量和复杂网络方向发展。
1997年,由南京邮电大学和华为通信公司开发的SDH光纤传送系统成功实现,将中国加入了高速光通信技术领域的国家队。
21世纪初,光纤通信技术进入全新的阶段。
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光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同时,高速光纤通信网络也已经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网络。
总的来说,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导光纤的制备工艺还不成熟,但是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光线进行通信。
第二个阶段是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很多基础的光纤通信技术被逐渐发展和完善。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9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高速光纤通信技术逐步向低成本、大容量和复杂网络方向发展。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如NMT和AMPS,NMT于1981年投入运营。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2.4kbit/s。
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工作系统。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
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0(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近一倍。
在GSM 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
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第三代—3G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 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未来一、前言光纤通信技术是目前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得益于其高速传输、低损耗和隔离干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未来,以及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二、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研究利用光来传输信号。
当时,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军事和航空航天。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者发明了第一种光纤通信系统,而第一部商用光纤通信系统则是于1980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启用的。
这个系统最初只实现了 2.5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相较于当时的传输技术而言,已经非常先进。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的速度迅猛发展,传输速率从几Mbps上升到了Gbps级别。
这一阶段的主要技术进步包括光放大器的发展和波分复用技术的广泛应用。
光放大器可以在光信号传输过程中增强信号强度,而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将多个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上进行传输,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光纤通信业务的发展。
到了21世纪,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升级,传输速率进入Tbps 级别。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是光子晶体光纤的发明。
光子晶体光纤可以使光信号在光纤中以不同的模式传输,并防止光信号的损耗和干扰。
这种光纤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医疗器械和测量设备等领域。
此外,由可见光波段信号构成的可见光通信技术也在近年来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在未来几年中,光纤通信技术将继续取得进展和创新。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越来越多的智能互联设备未来,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信息源将部署在各种场景和环境中。
这将推动大量设备之间的通信需求,从而加速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更高的传输速率尽管现在的光纤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Tbps级别,但未来仍有可能实现更高速的传输。
实现更高速的传输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比如集成多种传输技术、引入新型的材料和器件等。
通信发展史通信技术发展史通信技术发展史系部:计算机工程系班级:通信13-1班学号:**********姓名:XXX日期:2015年5月23日通信技术发展史目录通信技术发展史一、古代通信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础感官(视觉,听觉等)可达性建立通信系统,是人类基于需求的最原始通信方式。
广为人知的“狼烟传讯(2700多年前的周朝)”、“信鸽传书”、“伐鼓传声”、“鹞子传讯(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XXX和XXX为代表)”、“天灯(代表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的使用,开展到后期热气球成为其延伸)”、“旗语”以及随之开展依托于文字的“信件(周朝曾经有驿站出现,传递公文)”都是古代传讯的方式,而信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人们主要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通信方式,或者是播送式,或者是可视化的、没有连接的,可是都满足当代通信信息传递的要求,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
图1-1图1-2而这种通信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的消散在历史的潮流中,有的依然在使用,可以说,其时间是从4000年前到现在;1661年英国XXX和使用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图1-3通信技术发展史二、近当代通信以电磁手艺为肇端,是电磁通信和数字时代的开始。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利用电和磁的技术,来实现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标志,代表性事件如下:1835年,美国雕塑家、画家、科学快乐喜爱者XXX (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生避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有线)电报机。
他发明的莫尔斯电码,利用“点”、“划”和“间隔”,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标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XXX在XXX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完成了远程电报通信。
通信的发展简史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气势磅礴,甚至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之一。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通信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通信方式最先是通过不同的口音来判断不同的部族,然后用烽火台等方式传递重要的消息。
到了唐朝,政府建设了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邮政,制定了邮政准则,并制造了最早的信纸——“白板纸”,开始有了更加正式化的通信机构。
到了宋朝,成立了特别的邮政总署——“通政司”,并设立了货运证明、客运承诺等具体制度。
此时,国际邮轮靠港,使得中国的通信更加便捷。
欧洲在中世纪时期,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传递来回信件。
在18世纪末,光电通信的技术正式产生,电报在欧洲的兴起,使得人们的通信更加快捷。
到了19世纪中叶,约翰·洛夫兹·博思发明了电话,这让通信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声音传递和交流。
在20世纪,传输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得益于从单向无线广播到双向交互式通信所采用的技术的转变。
无线电技术最早的应用有无线电波接收、发射和放大等。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发了ENIAC计算机,同时也开启了计算机的发展时代。
计算机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智能化的时代来临,而且也为数据通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0年代,航天活动成为新的热门领域,国际原子能机构利用卫星技术,实现了最早的国际通信。
同时,通信业务的范围由传输简单的声音和图像扩大到传输文本、音乐、视频和其他数据内容。
60年代,因特网(Internet)的基础技术TCP/IP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80年代,出现了无线手机、末端终端设备的一系列发展,开始将通信业务的服务向大众化转变。
21世纪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时代。
现代通信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跨国界、跨地域,网络也成了人们获取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渠道。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
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史的调研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
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
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 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RFID的发展历史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来识别和跟踪物体。
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无线电波的应用。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雷纳德·斯塔尔利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设备,用于识别飞机。
这个设备使用了无线电波来传输数据,并且可以远程读取飞机上的信息。
这被认为是RFID技术的最早应用。
然而,RFID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
当时,美国的研究机构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了一种名为“反射式射频标签”的RFID系统。
这种系统使用了一种被动式标签,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数据。
这种标签可以附着在物体上,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这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物流和库存管理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RFID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RFID系统的读写速度和容量得到了提高。
此外,RFID标签的尺寸也变得更小,更便于安装和使用。
这些改进使得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零售业、物流业、制造业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RFID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RFID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数据,还可以使用其他通信技术,如蓝牙和Wi-Fi。
这使得RFID技术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此外,RFID技术还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互联网和云计算,以实现更高级的功能,如实时定位和追踪。
目前,RFID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零售业中,RFID标签可以用于商品的库存管理和防盗。
在物流业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货物的追踪和管理。
在制造业中,RFID技术可以用于生产线的自动化和监控。
此外,RFID技术还被应用于身份识别、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等领域。
总结起来,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但商业化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