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重庆
- 格式:ppt
- 大小:6.54 MB
- 文档页数:35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的通知
正文:
----------------------------------------------------------------------------------------------------------------------------------------------------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发布《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通知
渝建发〔2017〕25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有关单位:
现批准《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为我市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编号为DBJ50/T-266-2017,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7年7月10日
——结束——。
重庆市跨座式单轨连续轨道梁设计摘要:根据重庆较新线的设计经验,详细介绍了跨座式单轨连续轨道梁的设计方案选择、施工方案选择和最终的施工设计。
最后对连续梁设计中的线型控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跨座式单轨、连续梁、轨道梁、线型控制、施工The Design of Straddle-type Single-track ContinuousTrack Beam of ChongQing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sign experience of Jiaoxin Line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 introduction of the Straddle-type Single-track Continuous track Beam ’s design, include ho'w to choos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 project, and the final design of shop drawing. At last, give some doable measure for linetype control of continuous beam design.Keywords: Straddle-type Single-track, continuous beam, track beam, linetype control, construct1 概述重庆市轻轨2号线(较场口-新山村,以下简称较新线)采用跨座式单轨。
总体形式上借鉴了日本的轻轨方式,桥跨结构采用22m 左右的简支梁。
根据已经建成的一期工程来看,市民及社会各界对反响较大,普遍认为22m 的跨径偏小,特别是在桥墩比较高的地段,比例严重失调, 影响了城市的景观。
在较新线二期工程的设计中,根据各界反映尽量加大跨径。
但轨道梁由于限界控制,宽度只有850mm ,结构的横向受力及横向稳定比较难以保证,故简支梁轨道梁的跨径也不能太大。
重庆轨道交通跨座式单轨系统转向架的特点及检修方式摘要:而跨座式单轨作为重庆首推的轨道交通工具从2004年开始已经正常运行17年。
其中,跨座式单轨3号线运营长度67.09km,日均客运量达85万人次左右,已是全球运营里程最长、载客量最大的单线单轨线路。
重庆作为全国首个修建、运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城市,目前车辆维修的任务越来越饱和,为了更好地开展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营管理工作,必须全面了解其特点、管理目标,充分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施以科学的管理策略,其中跨座式单轨的转向架是单轨车辆最为重要的部件,合理地对转向架进行优化管理,充分提高部件的使用效率,是保障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安全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座式单轨、转向架、转向架检修、换轮装置、转向架流水线中图分类号:U279.30、前言: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地铁、跨座式单轨、磁悬浮列车等多种制式的列车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缓解着全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而跨座式单轨作为重庆首推的轨道交通工具从2004年开始已经正常运行17年。
其中,跨座式单轨3号线运营长度67.09km,日均客运量达85万人次左右,已是全球运营里程最长、载客量最大的单线单轨线路。
重庆作为全国首个修建、运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城市,目前车辆维修的任务越来越饱和,为了更好地开展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营管理工作,必须全面了解其特点、管理目标,充分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施以科学的管理策略,其中跨座式单轨的转向架是单轨车辆最为重要的部件,合理地对转向架进行优化管理,充分提高部件的使用效率,是保障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安全的重要任务。
1.跨座式单轨转向架的特点1.1单轨转向架的特点转向架总体(图1)为两轴、中心对称的设计结构。
采用全钢板焊接反“U”型构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进行轻量化设计,外形美观,工艺性好,为国内首创。
一系悬挂采用橡胶车轮,吸收来自轨道的振动能量,降低冲击,减少噪音,提高车辆的运行品质;采用经优化设计的车轮花纹外形,提高运行平稳性,减小车轮磨耗,提高车辆运营的经济性。
车辆新技术第一次作业姓名:张奇学号:22日期:2016.03.19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2004年6月,我国重庆成功开通了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
2007年4月,重庆市第二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正是全面开工。
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速度将越来越快,跨座式单轨交通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采用混凝土轨道梁,线路平顺,全部高架立交。
轨道梁既是运营车辆的载体,又是运营车辆的行走轨道,具有与铁路及其他类型在钢轨上行走的轨道交通截然不同的独特特点。
跨座式单轨轨道呈“工”字形,宽0.85m,高1.5m,顶面和两侧面均为车辆行驶面,顶面为走形面,上侧面为导向面,下侧面为稳定面,中间为供电轨,它有下述诸多优点: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单轨交通是一种全线高架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利用普通道路之上的空间,因此不会干扰其他交通。
由于单轨交通运行在既有道路上方,只需在城市街道中心采用单柱式支墩,很少占用地面道路,因此占地面积小,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路面交通上部空间。
单轨空间轨道梁宽度小,使拆迁面积大为减少,大大节省建设费用。
在轨道梁上行驶的城市单轨车辆转向架上装有三种轮胎: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
它的走行机理与钢轮钢轨系统完全不同,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走行轮始终与轨道梁顶面接触,轮胎的弹性主要缓冲车辆竖向振动,导向轮和稳定轮则起到缓冲车辆横向着呢东的作用,因此充分保证了系统的运营安全;单轨车辆的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具有运行速度快、加减速性能好的优点,可满足乘客在出行时节省乘车时间的要求;由于系统的运行采用全封闭模式,与其他交通形式不相互干扰,因此单轨列车的运行稳定、安全、正点。
适应地形能力强单轨列车由于使用橡胶轮胎和特殊转向架,对于陡坡、急弯适应性强,对地形无严格要求。
列车具有较强爬坡能力(最大坡度可达100‰),能通过较小弯道(曲线半径最小可达30m)。
它可以很好地适应城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复杂地理环境,可避开既有建设无,以避免不必要的拆迁,在城市中选线比较灵活、容易,从而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对比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重庆 401133摘要: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跨座式单轨车辆作为一种具有多种优势的轨道交通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从技术参数、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对现在市场主流的三种类型的跨座式单轨车转向架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关键字: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1概述随着我国城市轨道发展迅速,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跨座式单轨车辆是车辆跨行于梁轨合一的轨道梁上的轨道交通,其具有造价低、运量大、噪音小、爬坡能力强、观景视野大等特点,逐渐成为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首选。
跨座式单轨作为轨道交通地铁以外多制式交通发展的主要建设方向之一,能够作为大型城市的联络线、中小城市主干线和旅游线,市场需求多样化,单轨全球市场应用广泛,并呈多制式发展。
通过梳理单轨交通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单轨交通技术制式、架构与发展路线,将跨座式单轨车辆分为双轴跨座式单轨车辆、单轴跨座式单轨车辆和悬挂式单轨车辆三种类型。
(1)双轴跨座式单轨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快速发展是在二战后,1952年,德国ALWEG(阿尔韦格)公司从事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设计,1957年建成科隆-菲林根试验线。
1960年ALWEG公司的跨座式单轨专利被日立收购开发了双轴式单轨。
双轴式技术路线以中车长客和日本日立为代表。
国外双轴单轨项目主要有美国、日本、巴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10多个已建设27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建设里程260多公里,应用较为广泛。
均由日本日立公司提供。
目前国内,重庆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运量、最长里程(里程车超过100公里)的双轴单轨系统、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单轨交通系统。
支持2-8辆编组型式,单车最大载客量不低于230人,最高运行速度80km/h,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振动噪音低、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双轴跨座式单轨作为单轨系统的重要制式,获得了全球最大范围的市场应用,通车里程超200公里,车辆上线运营车辆数超1600辆。
重庆单轨交通信号系统摘要:结合重庆单轨工程项目的实际,介绍基于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的信号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特点、主要设备、ATP/TD车载系统的构成以及列车位置检测、TD预置和列车速度防护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单轨交通;信号系统;工作原理重庆单轨较场口―新山村(简称较新线)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以高强度混凝土梁(PC梁)作为车辆运行的轨道,采用跨座式单轨车辆。
车辆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均采用充气橡胶轮胎,取消了传统的钢轨和钢轮,消除了钢轮与钢轨间的噪音,改善了城市公共环境。
单轨交通方式占地面积少、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非常适合山城山高坡陡、弯多路窄的地形条件。
国际上只有日本大量使用单轨交通方式,日本的东京、多摩、大阪、北九州、冲绳等地都采用了单轨交通,其中冲绳单轨是2003年8月投入运营的。
单轨交通信号系统是单轨交通的核心设备,它担负着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使命。
本文结合重庆单轨较新线的工程实际,重点介绍单轨交通信号系统的特点、构成及功能,其中与“轮轨”信号系统的相同之处不再复述。
1单轨交通信号系统的特点(1)单轨交通方式取消了钢轮和钢轨,传统的依靠钢轨传递ATP信息、依靠轮对短路钢轨获得列车位置信息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单轨,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检查列车的位置。
(2)单轨交通方式的道岔与钢轨道岔完全不同,除使用单开道岔外,还使用三开、五开道岔,因此在联锁系统和道岔系统中必须进行特殊处理和合理分工,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3)单轨交通方式基本采用高架线路,道岔非接通位置是悬空的,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防止列车错误出发。
(4)单轨交通方式的轨道大部分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梁,因此在制作混凝土梁的时候对信号系统安装设备和敷设管线的部位必须进行预留和预埋。
(5)单轨交通高架线路上信号设备的施工和维护必须适应其特点,全部采用作业车进行。
2 重庆单轨交通信号系统的主要设备重庆单轨较新线信号系统由列车自动防护(ATP)及列车位置检测(TD)子系统、计算机联锁(CI)子系统和列车自动监控(ATS)子系统三部分构成。
跨座式单轨交通在重庆的适应性分析作者:崔东旭来源:《河南科技》2020年第10期摘要:跨座式单轨指通过单根轨道梁来支撑、稳定和导向,车辆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轨道系统。
与传统双轨轨道车辆相比,跨座式列车具备适应性强、噪声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非常强等诸多优势。
因此,跨座式单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跨座式单轨的城市。
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跨座式单轨应用情况,然后结合重庆已有的成功经验,对跨座式单轨在重庆的适应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跨座式单轨;发展历程;适应性Abstract: The straddle-type monorail refers to the track system that supports, stabilizes and guides through a single rail beam, and the vehicle rides across the track beam running on i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wo-track vehicles, cross-seat trains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adaptability, low noise, small turning radius and strong climbing ability. Based on this advantage, the straddle-type monorail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Chongqing as a mountain city, is the first city in China to adopt the straddle-type monorail.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straddle-type monorai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d the adaptability of straddle-type monorail in Chongqing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ongqing.Keywords: straddle-type monorail;development process;adaptability1 跨座式單轨的发展历程单轨交通是城市中采用电力牵引、在一条轨道梁上运行的交通模式,属于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重庆轻轨“较一新”线跨坐式单轨交通系统—车辆段站场设计介绍重庆轻轨“较一新”线一期工程东起市区商业中心较场口、解放碑,西至九龙坡区大堪村,全线长13.98km,设一个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于大堪村和一个控制中心于大坪,全线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
作为单轨站场设计,与铁路、地铁、轻轨站场设计在线路布置、道岔设置、咽喉布置、车挡设计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
一、车辆段选址1.车辆段选址原则(l) 应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其车场分布的构思,避免重复建设。
(2) 应保证列车进出段方便,减少工程投资,并宜设于线路的终端或运行区段的折返站附近,以方便行车,提高运行效率。
(3) 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尽量设于郊区或城市边缘区域,减少拆迁工程,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4) 应注意设备和人员的有效利用,以及合理的建设费用。
(5) 宜避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不良地段。
(6) 应有电力、给水的供应条件和便于城市道路的连接。
(7) 场地标高应有良好的自然排水条件。
(8) 应有足够的远期发展场地。
2.车辆段段址选择根据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功能及任务和车辆段地址选择原则,结合重庆市的规划,本线车辆段的位置设于大堪村站附近,车辆段的出入段线与动物园站接轨,并将动物园站确定为运行区段的折返站,这对运输组织比较方便。
车辆段两端道路均可接入李家沱长江大桥北引道,符合城市规划,满足行车要求,条件比较理想。
由于车辆段规划红线的范围较小,不足10万m2,停车库仅能基本满足初、近期运营的需要。
拟在线路延伸至新山村时另择址修建第二停车场,以满足本线近、远期的停车需要。
二、车辆段站场设计1.站场设计原则(1) 车辆段的总平面布置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管理的原则,按系统进行分区布置,力求紧凑、整齐、经济合理,避免相互影响。
同时,综合考虑防火、道路、排水、管网敷设、绿化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并结合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的特点,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和拆迁工程。
(2) 为减少占地面积,节约投资,辅助生产房屋的设置宜统筹考虑。
跨座式单轨PC梁预制技术在重庆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与地铁相比,单轨交通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运行噪音小等多个优点。
而PC梁它不仅是承重的桥梁结构,同时也是支承和约束车辆行驶的轨道,此外PC梁还是牵引电网的载体。
PC梁制造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直接影响整个线路工程质量,对这一交通形式推广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将结合轨道PC梁预制技术在重庆轨道交通的实际运用,对其生产工艺进行阐述。
标签:跨座式单轨;PC轨道梁;预制;应用1 概述重庆轨道交通运行里程143公里,规模排名全国第五,其中单轨交通运行里程80公里,已经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运量最大的城市,日均达到130万人次。
与地铁相比,单轨交通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运行噪音小、造价较低、环保性能好、占地面积少等多个优点。
例如,重庆轻轨2号线的坡度达到了千分之五十,而地铁最多只能千分之三十。
单轨交通成本只有地铁的一半至三分之一,单轨交通转弯半径100米即可,但地铁至少需要250米。
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决定了PC轨道梁、道岔、车辆成为其三大关键技术。
尤其是PC梁,它不仅是承重的桥梁结构,同时也是支承和约束车辆行驶的轨道,此外PC梁还是牵引电网的载体。
因而,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结构,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又必须具有足够的精度,PC梁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技术的特殊性,PC梁制造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直接影响整个线路工程质量,对这一交通形式推广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PC梁预制工艺2.1 PC梁的预制原理PC梁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一种,采用特殊的高精度可调式模板预制而成,是一种工字箱形梁。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是指先浇筑梁体,设置钢丝束预留管道,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钢丝束张拉,用锚具锚固钢丝束,然后进行封锚孔道压浆、封端、养护等,通过锚具传力,使混凝土达到预压的工艺流程。
其关键工艺是以可移动台车作底模,先把将要预制的PC梁的线形、预埋件种类及埋设位置标注于台车上(即工序中的台车放线),然后根据标注,在台车上绑扎钢筋骨架,并同时安装预埋件、端模、内模等,待这些工序完成后,再将台车移入高精度可调式模板中进行线形调试及检测,待复核无误后再进行砼灌注。
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建设始末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1年第01期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是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轨道改善重庆市民出行条件的同时,穿梭于山水之间的轨道交通,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外地游客的目光,成为这座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敲定单轨方案重庆人对轨道交通的梦想,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
1946年,国民政府拟订《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首次提出修建“高速电车”甲、乙、丙三线的设想。
但这一规划最终搁浅。
20世纪50年代,较场口开始试建地铁,工程进行一年多后停工。
20世纪80年代,重庆城市交通通行保障能力较弱,主城区部分主干道在高峰时客流量很大,单向每小时超过3万人次,而地面客运交通的运输能力每小时不到1万人次,交通拥堵成了家常便饭。
同一时期,北京和天津的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已开通运营,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已起步。
参照其他城市经验,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随后,重庆在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时,提出按照轨道交通标准进行设计,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由此起步。
1983年,《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年)》提出建设“地下铁道”,从朝天门至杨家坪,全长约12.2千米,该线路与目前的轨道交通二号线走向基本一致。
当时重庆也考虑过修建一条“空中客车”线路。
1985年,瑞典瑞方(VEVEF)公司副总裁肖宾格和顾雷姆曾来重庆洽谈修建“空中客车”事宜。
瑞方公司提出的“空中客车”是一种客货两用的高架运输系统,车辆悬挂在缆索上运行,可以缓解当时重庆交通客流拥挤的状况。
双方虽曾展开论证,但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施。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重庆组织专家团队两次赴日本考察轨道交通。
专家们发现,日本的单轨列车很有特色,能转小半径、爬大纵坡,非常适合重庆。
1989年秋天,时任日本单轨协会技术部部长石川正和到重庆考察,却得出了否定结论。
当时设想采用单轨制式的線路是现在的轨道交通一号线,而这条线路隧道占了70%,并不能充分发挥单轨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