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复习对策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611.50 KB
- 文档页数:27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考点梳理】(1)实验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纸板、激光手电筒、量角器。
(2)纸板与平面镜的关系:垂直。
(3)(粗糙)纸板的作用:显示光路。
(4)折转纸板的目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5)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则反射光线沿着OE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结论:反射定律。
【典例引领】(2023年齐齐哈尔中考题)24.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如图1所示,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纸板ENF(右侧可绕ON翻折)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应_________于镜面。
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呈现径迹。
光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为__________;(3)让光沿图1中FO方向照射到镜面,它会沿着OE方向射出。
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4)如图2所示,把纸板ENF右侧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
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___________内。
解析:(1)①法线与镜面垂直,纸板上的直线ON相当于法线,所以ON应垂直于镜面。
②我们能在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发射光线的路径,是由于光线在粗糙的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③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可以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④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90°-50°=40°(3)⑤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即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反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反射,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1所示,研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1)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如图1,按电路甲把实物图乙连接起米.(导线不许交叉).(2)连完电路后,闭合开关,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则A1的示数I1是______ A.A2的示数I2是______ A,A3的示数I是______ A.(3)由上述三个电流的数值,可近似得出电流关系式为:______ .2.在研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某次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图2所示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1的电路连接。
(2)实验时,电流表A1,A2的示数如图3所示,通过L1的电流为______A;若不计实验误差,请在图4中标出电流表A3的指针位置。
3.如图是“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电路图:(1)实验中,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______的(填“相同”或“不相同”)。
(2)下表是某同学实验中的一组数据:指出上述表格所记录的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数值是______,造成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______A.通过灯泡的电流小;B.灯泡的灯丝断了C.灯丝的电阻小;D.小灯泡靠近负极。
4.小余和小乐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______,目的是______。
(2)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小余试触时电流表的指针向着没有刻度的一侧偏转,如图乙所示,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连接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 ______(选填“发光”或“不发光”);通过分析电路连接情况,该电路存在的问题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请在图丙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
实验、探究题专题及练习实验探究题一般5个小题,共25分。
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作图、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探究实验等,现综合归纳如下:一、作图、读数题1、作图题作图题一般涉及光学作图(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光的直线传播)、力学作图(力的示意图、力臂、滑轮组的绕线等)、电学作图(电路的连接、画电路图、家庭电路的连接等)、磁现象作图(常见磁体作图、通电螺线管作图)。
2、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各类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有(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秒表的使用和读数、天平的使用和读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电能表的使用和读数),它们都以刻度尺作为代表,读数都是相同的,但要注意,对于刻度尺的读数是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其它不作这一要求,电能表的读数最后一位是小数。
3、未使用过的测量工具的读数如密度计、电阻箱、水表、万用表等。
例题1(10昆明). 19.完成下列作图(每小题2分,共6分):(1)用大小为为10N的水平方向的力拉着物体A沿水平桌面向左匀速运动,在图6中用力的示意图把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表示出来。
(2)请在图7中,作出光线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时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请在图8中将灯泡和控制灯泡的开关正确连入家庭电路中。
例题2(11广州)17.(1)如图18所示,作出:①水桶M所受重力的示意图;②以O为支点,力F的力臂.(2)画出图19中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3)根据图20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例题3:完成下列各题:(l)图9中OA'是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BO的折射光线OB'的大致位置。
(2)请在图10中标出通电后螺线管和小磁针的Ⅳ极。
例题4(6分)(2014•云南)(1)请在图1中画出沿斜面向上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的示意图;(2)请在图2中的虚线框内画出能矫正该眼睛视力的透镜.例题5(6分)(2013•云南)(1)图1是使用钓鱼竿的示意图,O为支点,F1是手对竿的作用力,F2是鱼线对竿的作用力,请在图中画出F2的力臂.(2)请画出图2中入射光线AO对应的大致折射光线.2、读数题例题1(10昆明)20.请记录下列量具所测物理量的数值(每小题2分,共6分):(1)图9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一: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固体熔化时总要吸收热量,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熔化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3.设计并进行实验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实验可分两次进行,分别探究海波(晶体)和石蜡(非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参照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l)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到40℃左右时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石蜡的温度/℃(2)图中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记录的图象大致如图所示。
4.分析与论证海波:熔化前温度上升,熔化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温度上升。
石蜡:熔化前、熔化中及熔化后温度一直上升。
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会不同。
晶体(如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非晶体(如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上升。
5.交流与评估(1)实验时,要注意将海波碾成粉末。
由于石蜡不便碾成粉末,可以在实验前先将石蜡熔化后插入温度计至中间偏下位置再凝固,然后用此石蜡做熔化实验(当然海波的熔化实验也可以照此准备)。
(2)严禁用一个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探究实验二:光的折射规律1.提出问题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2.猜想与假设猜想1 折射光线可能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猜想2 折射光线可能与入射光线关于界面对称。
3.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把实验仪器组装好,探究光在水中折射的光路,找出折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梳理】(1)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薄玻璃板还是厚玻璃板? 薄玻璃板,避免看到两个较清晰的像。
(3)玻璃板如何放置? 竖直(与水平面垂直)(4)较暗环境还是较亮的环境? 较暗的环境,使像更清晰。
(5)外形相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6)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的目的:使像更清晰,后面的不点燃。
(8)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9)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10)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引领】(2023年包头中考题)2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解析:(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于物体与像始终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仍与A相等,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实验题复习方法指导三要点中考物理实验题复习方法指导三要点实验探究是初中物理的主要探究形式,注重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在大连市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往往是考生的软肋。
这是因为,大连市的中考实验题考查的绝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重现,更注重考查学生探究的程序和方法。
通过实验题目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
怎样在实验探究题目做到有备而来呢?一、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通常实验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大多物理生可能更关注实验结论是什么,也就是对物理知识普遍重视,有的甚至采用背课文的方式来机械记忆;而探究过程的其他环节、方法往往被忽略,失去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从2009年开始,大连市的中考题更注重了科学要素、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考察。
例如2019年模拟题: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1)用笔画线,将图14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①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端。
(选填a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让数据的呈现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录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
其次通过画出图像来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是让学生获得数据处理的另一途径,避免了只靠学生的机械记忆回答出实验结论的情况。
这种对实验探究各要素的全面考查,学生应引起足够重视,多关注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把握整体,关注实验细节在某些中考题中可能考查的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从实验的器材选择、操作细节或者设计环节等入手,对实验进行评估。
例如2019年模拟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5所示(1)用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是为了研究_________;(2)实验中,点燃A蜡烛的目的是使A蜡烛的像__________。
(3)探究中,要改变物距做三次实验,做三次实验的目的是使结论_________。
实验二十五、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温度计示数变化)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器材】:密闭容器两个、U形管两个、导线若干、不同阻值电阻丝若干、电源。
【实验步骤】: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如图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两个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右边容器中的电阻比较大。
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相同。
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②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如图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考点方向】:1、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被加热材料选用煤油或空气的原因:利用煤油比热容小升温明显;空气热胀冷缩明显。
3、选用加热材料的要求:质量、初温、材料相同。
4、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是需控制电热丝的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是需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需控制电阻和电流相同,改变通电时间的长短。
5、两个烧瓶串联的目的:使通过电流相同。
6、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7、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确保密闭容器的密封性良好。
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复习策略作者:赵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年第12期近年来,科学探究类试题在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其中实验探究题尤为普遍,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纵观各省市的中考实验探究题,都涉及到科学探究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如根据题目描述的问题与情景进行合理猜想;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和步骤;有的则给出了实验探究的数据或表格,要学生根据这些证据分析得出结论;有的列出了错误的实验方法或结论,要学生进行评估或判断等.中考物理学科考查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2)会正确使用仪器.(3)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4)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5)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现以近几年来各省、市部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为例,分析这类试题的特点、解决办法以及实验探究题复习策略.图1考点一:归纳分析实验数据【例1】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图1是一条细绳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做成的摆,小明用电子表测出了这个摆的周期(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后,想探究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小铁块的质量有关,还可能与细绳的长短有关.于是他通过改变小铁块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测量出摆动3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得出下表的实验数据:(1)若直接测出一个周期,测得的周期误差较.(2)在第1、2次实验中,小明用“保持质量不变,改变细绳长度”方法来探究摆的周期与细绳长度的关系,这是物理学常用的法.(3)通过比较第1、2次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通过比较第次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的周期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4)通过实验分析,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1)大;(2)控制变量;(3)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1和3(或2和4);(4)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分析:本实验探究题通过图表提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读表来解读数据的内涵,分析数据结构形式和规律,寻找合理的答案.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和论证”这一环节.在解决这类图表或图像实验探究题时要做到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分析定性关系,再分析定量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各数据段的细微差别得出特殊性的规律.这类题一般都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考点二:方案设计评估【例2】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图2甲是实验的电路图.(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2乙所示,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A.图2(3)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测得的实验数据.由实验数据小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A点电流I AB点电流I BC点电流I C0.16A0.16A0.32 A①②(4)小丽同学使用的小灯泡L1、L2铭牌分别为“ 3.8V 0.3A”、“1.5V 0.3A”,按甲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 .请你帮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 .答案:(1)串联 C (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0.24 (3)①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②没有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4)电源电压过大降低电源电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这一环节.评估也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类要求对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的探究题,应注重于平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累,勤于动脑、动手,且在平时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考点三:过程设计【例3】 (2006年南宁市中考题)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他做了图3所示的实验.图3(1)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有关.(2)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3)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做法: .结论: .答案:(1)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2)1 (3)做法:在③或④图的基础上,向水中加入盐混合成为盐水(或换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读出水加盐(或换液体)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计算并比较浮力的大小.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分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单纯“背实验”或在黑板上做实验,或者即使经历了实验,但仅仅是简单模仿而无思考探究,是很难快速准确作出判断的.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都应注重实验细节,符合教学实际.【例4】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其中,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表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要求只利用图4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图4答案: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也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2,h2小于h 1.这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对以后初中物理学习、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图5考点四:根据描述的问题与情景进行合理猜想【例5】 (2008昆明市中考题)如图5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1)你猜想是主要原因(填“a”或“b”);(2)你猜想的依据是: .答案:(1)a (2)因为摩擦产生热传给整个筒壁,压缩气体产生的热主要是在气筒下端传给筒壁,从题中描述的现象得知,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端却很热,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产生的热量使气筒发热应该是主要原因.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这一环节.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或现象,通过质疑、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科学探究最常见的形式.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有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所遇到的“问题”.中考实验探究题只要求考结论已知的,即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但中考题不是教材上探究实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在依据教材的基本探究实验基础上进行各种变形.所以基本的应用策略就是:结合教材探究实验,熟悉各种变形,抓住关键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中考科学探究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做到两点:(1)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温故教材中的所有实验,一个都不能少.(2)全面复习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做到把握全局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突出重点与难点,这里我们也要做到两点:①突出一些重点与难点实验.根据对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是几年一轮回的出现一次,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等.有一些实验会在中考试题中三年两头的出现,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浮力及物体的密度等有关实验.有些实验则是年年考查,如电学实验中的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或是探究推导欧姆定律这三个实验中每年是必考其中一个或两个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在复习过程中对那些考查比较频繁的基本实验以及每年必考的重点实验做一些专题复习.②针对不同的实验我们应突出不同的探究环节.例如,密度的实验有关设计环节,评估环节考查的特别多,我们在复习时要突出对这两个环节的训练与提高,还如有关电学的实验中电路连接基础知识环节与电路设计环节、故障评估环节考查的比较多,复习时我们也应突出这些环节的训练等.第三轮复习时,建议学生把模拟试卷上的实验题认真浏览一遍,同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及一些插图下的文字说明认真阅读一遍,以保证答题时心中有底.解答探究题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简洁”而“准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认真读题,不要认为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通过读题以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实质;把题目中的问题与你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明确答题的方向,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要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然后组织好语言把这些词镶嵌到答案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要尽量用物理的书面语言;不要总是泛泛而谈,回答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表述;回答不能过于简单,要使自己的表达完整饱满,前后连贯.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过程与方法把握,做到处理好实验探究七个环节的关系,把握基础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与难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责任编辑:黄春香)。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一、实验探究题1.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和同一高度处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低端的______相同。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______。
(3)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______。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______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5)通过实验探究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而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我们曾追随着物理学家的足迹,设计过这样的“斜面”实验:(1)如图所示,实验时每次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因为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的______力等于______力,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运动时的______。
(3)分析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并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
(4)进一步推力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运动(5)此实验中采用了______和______方法。
3.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 力和______ 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______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类似的这种实验研究方法叫______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 ,小车运动得越____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______4.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以相同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面”,记下小车停下的位置,测出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路程,并记入表格.(1)要想让小车以相同速度滑上“路面”,小车应从斜面上______ (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2)通过分析______ 两组数据,可以判断出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3)如果有一种“路面”材料比玻璃更光滑,则小车运动的路程将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10cm.(4)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滑上绝对光滑的水平“路面”,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 .5.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