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学里的丑与荒诞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丑和荒诞丑和荒诞,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才具有突出审美意义的范畴,也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现代审美精神的美学范畴。
这两个范畴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一、丑1、丑的历史发展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对丑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可以模仿丑的、令人不快的事物。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曾谈到,古希腊人尽管生活在和谐的美的理想之中,但在艺术中还是描绘过丑的,如,鸟身人面的女妖、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等。
古罗马美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丑的问题。
中世纪美学也没有从根本上忽视丑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也没有忽视丑的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广泛运用丑的形式来反衬美。
总结:不过,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承认丑的存在,承认艺术可以表现丑,但是,他们大都是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美的反衬意义,这个上面来谈到丑的,对丑的独特审美价值并没有予以充分承认和肯定。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出现,应该说主要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精神的产物。
其中,莱辛可以说是近代美学史上最早打破丑的禁令,承认丑的审美价值的人。
他认为,美是古代艺术的法则,古典美学的美学观是以美(优美)为唯一律令的,莱辛可以说是宣告了这个传统的结束。
他认为现代诗歌艺术主要不是表现美的艺术,而是表现真的艺术,丑有权利入诗,成为近代诗歌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莱辛以后,康德、席勒、歌德等人都曾经谈到艺术有权利表现丑的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家、美学家在谈到丑时,又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基本上还是在美的艺术范围内谈丑。
在近代美学中,真正赋予丑以崇高地位的是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关于丑的艺术理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几乎成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美学家,他们在美学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受忽视的问题,即丑的问题在美学上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些美学家眼里,丑不再简单地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反衬物的存在,它被接纳到艺术中,有了明确的、积极的、肯定的美学价值。
丑从本质上说,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审美震撼。
“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
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
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
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
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
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予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
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以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概述了现代文学艺术特点中丑与荒诞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和荒诞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主流有其哲学和社会的现实基础.同样地,丑和荒诞对现今的汉语诗歌的审美形态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的。
但感觉上,由于现代诗歌在汉语教育和文化上的在某种程度上的被漠视,使得现代汉语诗歌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者的兴趣。
一些专业的作家也作只能作政治的附庸而顾不上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研究。
使得诗歌爱好者只能疲于模仿一些译著的西方现代诗歌创作。
基本上不能作系统的客观的理性认识和反思。
结果是一些天分较好的诗人也只是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创作。
(我这样说,大概不至于令御用的文人反感,若是如此,他们当有与良知相匹配的作品面世。
好让他们与作家和诗人为名不至给子孙后代蒙昧无知)。
但是,文学艺术始终如一地是时代的反映和预言。
是有时代敏感神经的时代良知对自己和同类的叩问和反思。
从历史性的角度看,既有对文化的继承又有时代哲学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有对人类自身自由境界本质的逻辑推理和预告。
丑和荒诞之所以成为西方文艺审美理论中的审美形态,其社会基础自然和人们对人的神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反叛中的极端化趋向。
也就是在摆脱宗教桎梏的人本主义上极端化。
过而不及,要么左要么右。
缺乏的正是中国哲学的中和思想。
人的个性自由的同时,损人利己的丑恶现实破坏了人类共有的和谐。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未有地丰富和发展,人的物欲高度膨胀。
迫使人性被物质异化和扭曲。
文学在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映就体现在文学艺术中。
其主要特征就是文艺上的丑和荒诞不经的审美形态。
现代中国正是基于百年战乱痛苦中得到暂时休养生息的中华民族。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
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1.丑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和现实的反感不同,体悟和观照。
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2.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
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
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具体原因。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
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丑与荒诞的交融【摘要】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予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
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以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概述了现代文学艺术特点中丑与荒诞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现代文艺美学丑与荒诞丑在众多的文艺美学范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丑的观念随着美学发展而发展、变化,到今天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做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地位这样一个过程,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随着理性主义终于让位于非理性主义,美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美学标举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终于遭到了来自丑的严峻挑战。
美的艺术所带给人的瞬间诗意不足以弥和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
相反,被传统美学所鄙弃的丑才能表现现代人难以言状的心灵感受,揭示人们极度异化的真实处境。
尤其是在当代,美学的发展已经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阶段,审丑已经毫不谦让地代替审美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
因此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审丑现象的产生、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
历经古典、近代时期的丑,至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丑在审美领域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以丑为其审美核心,文学艺术可以说发展成为了一种“丑”的艺术,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认为的那样,丑主要是近代(即我们所说的现代)精神的一种产物。
包括畸形、鄙陋、卑劣、怪异、怪诞、荒诞。
这一时期,审丑是一种否定的审美活动,丑就是对于生命有限性的固执,它是生命意义的丧失,生命的可能性的丧失,是美的全面消解。
而审美活动则是对这种生命的有限的固执的否定,并通过这种否定间接地进入自由的生命活动,最终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
荒诞的审美特征一、荒诞艺术,主要是艺术家通过扭曲、变形、夸张、错接、拼凑、坍塌、留残、裂解、分解、重构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可以给人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它鄙夷崇高,摧毁传统,把丑的对立和不和谐进一步推向了极度。
它对世界丑陋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经过种种努力而依旧成为绝望后的伤感与颓废,通过各种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人们现在可以普遍感受到的艺术审美中的荒诞。
三、荒诞的美学特性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反形式,驳杂混乱,离奇怪异,朦胧晦涩。
作为崇高与理性的对立概念,荒诞表现出来的审美趋向为“形式崩溃”或称“反形式”。
四、荒诞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戏谑荒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变态心理,荒诞试图在非理性的形式中体现潜意识里更高的理性。
特征表现:举例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最早进入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中。
由于荒诞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寓意,逐渐受到现代艺术家的重视,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尤其是现代图形设计中得到重要体现。
1、极端夸张的荒诞造型如达利作品《时间的轮廓》(图1)中的钟表软塌塌地挂在树枝上,钟表在形状和质地上的极度异变使我们惊怪不已,但是这些钟表的表盘、表针、质感却还是我们熟悉的。
2、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是指画家和设计艺术家用本来熟悉的对象,运用超常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新审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将互不相干甚至是矛盾的物体用梦幻般的方式进行剪辑组合。
用貌似偶然的创作方法进行日常事物的荒诞组合,将事物间由于非常规组合所产生的神秘和预示性的要素挖掘出来,借用传统的象征物,却又解构了传统的象征寓意,创造出神秘、梦幻般的感觉[2]。
如贝利的作品《我们是家庭》斯曼的作品《达利与骷髅》凯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3、3.矛盾空间的荒诞表现《海滩上的幻影》毕加索的《亚威农少4.经典作品的荒诞借用《空间维纳斯》诞艺术之所以是一种杰出艺术,。
第11章丑与荒诞一、名词解释1.荒诞答: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它的特点为:①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②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③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丑答: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
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
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
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3.荒诞主义戏剧答: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