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我国要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必须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但经过数据显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大学生是人才的中坚力量,却存在着难以填补市场人才空缺的现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我国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加强重视。
本文现就对CDIO理念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加以研究。
一、CDIO教育理念概述CDIO重视以项目为基础展开教学工作,并以杜威实用主义教学论入手,提倡知行合一与从做中学等先进理念。
所谓CDIO,它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这四个单词的合称,它将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一系列生命周期作为主要载体,要求学生能够重视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主动学习,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从学习中掌握重要知识、学会相关实践经验,并内化自身的能力与态度。
CDIO教育模式在产业行业客观需求指导下开展,保证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满足产业行业发展进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适用人才。
CDIO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身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对产品、系统及过程能够从构思、设计到实现、运作。
它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高瞻远瞩,为未来工作学习提供帮助。
二、CDIO理念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市场需求与教育理论指导而形成的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机制,该模式具有六点重要要素: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按照人才培养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为培养内容;以保证各环节顺利运行而形成机制为培养制度;以理论实践高度结合并个性化培养为培养过程;以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培养评价;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特色理念。
在CDIO理念下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设计出两者充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力量,它能降低用人单位培训人才而产生的人力资源成本。
82海外文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是德国高校类型中的一种,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于1998年统一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故此译为应用科技大学。
本文主要研究其办学模式及其特点,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从而得出对我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启示。
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德国出现了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形态,用于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FH 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的高校体系,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经过40多年的发展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成熟的办学模式及鲜明的特点。
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其特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强调实践经历的入学条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及其大批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等方面。
2.1 强调实践经历的入学条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高中毕业的学生之前都已接受过“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报考应用科技大学时须取得毕业证书,出具有关实习证明,且与所报专业相一致。
其他学生要想就读应用科技大学则必须自己寻找企业进行实习,补上实践经历后才能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因此从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条件来看,应用科技大学十分强调实践经历,入学前都应接受一段时间的预实习期。
2.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会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办社会需要的教育,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大力发展,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理念。
它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类职业的实践工作者, 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工作等。
德国“双元制”大学体系延展下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作者:田娜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22期[摘要] 以德国“双元制”为主线,深度剖析“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而研究“双元制”大学体系的教育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凸显出“双元制”大学教育体系的“双元”性、合理性及其产学研推进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剖析由此延展出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提出思考意见。
[关键词] “双元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大学体系;应用型大学[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022-03德国战后经济恢复迅速,技术领域人才辈出,这让世界教育界的目光聚焦在了德国教育。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学校之外的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学生从学校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在德国“非常顺畅”。
此外,德国7.4%的青年失业率属欧洲最低,“双元制”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
本文聚焦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之特征,拟对我国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模式提出一孔之见。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述“双元制”(Dualsystem)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双元制”政策解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德国的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协会的经费支持。
德国将1969年颁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学校之外的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综合分析报告》与1981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修订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
职业院校作为“双元制”实施载体,需要遵从国家《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各州《职业教育条例》和《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等文件,而这些文件层层递进、由上而下逐步构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
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DHBW)的办学模式研究作者:蔡跃陈蕾静杨静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9期摘要“双元制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中一种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DHBW)是德国著名的以“双元制大学”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的发展历程、入学条件及办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双元制大学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理论与实践交替课程计划,对其办学特色进行总结。
关键词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办学模式;德国中图分类号 G64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9-0075-06“双元制大学”模式(Duales Studium)是德国高等教育中一种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大学与企业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模式。
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企业内接受专业实践培养,以更好地掌握职业能力,又在大学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教育,以了解实践操作中的学术知识[1]。
“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大学”发展现状分析德国“双元制大学”课程模式办学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职业学院(Berufs akademie)和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2]。
表1是2012-2017年“双元制大学”课程数量分布按照提供者和组织结构划分情况[3]。
从表1中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所有“双元制大学”课程数量的三分之二,从而保持其作为“双元制大学”课程模式的主要贡献者。
其中“双元制大学”是唯一学校名字中就体现“双元制”为关键词的办学主体,其典型代表就是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摘要】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以及其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对我国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独立学院转型启示一、研究背景当今经济形势下,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当务之急。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状况是:高职高专教育重实践、轻理论,本科教育则重理论、轻技能。
为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我国高校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即“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014年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并达成共识。
2014年5月公布的全国600所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中,有308所是1999年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高校,287所为独立学院,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综上所述,我国的普通本科特别是独立本科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培养当前经济形势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已势在必行。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作为广西9所独立学院之一,形势发展对其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但是我国独立学院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者职业教育是无先例的,对于到底应该首先从哪些方面入手,转型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等问题国内是无法找到转型的先例来解答,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学制4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探讨我国独立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思路。
10.3969/j.issn.1671-489X.2019.06.007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张国庆 李俊鑫 李晋 周小宇 谷雨 宣亚文 王强摘 要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传统普通本科大学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在德国留学期间对其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和教学法的学习和分析,基于我国国情认为,传统普通本科大学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大学“2+1+1”办学模式更为合适,即“2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1年企业实习+1年针对企业的专业知识学习”,但这种模式又会存在学生前两年学习动机不强的缺陷。
针对“2+1+1”办学模式学生前两年学习动机不强的缺陷,可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如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来弥补,以实习企业或以后工作企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模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文献标识码:B 1671-489X(2019)06-0007-04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Appli -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ZHANG Guoqing, LI Junxin, LI Jin, ZHOU Xiaoyu, GU Yu, XUAN Yawen, WANG qiang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transforming of the traditional ordinary university into school-runn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school-running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during the study in German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to the “2+1+1” school-run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at is, two years of studying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 + one year of enterprise internship + one year of stu-dy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nterprise. However, the mode will also have the disadvantage that students have few of study motiva-tions in the past two years. For the “2+1+1” school-running mode has the disadvantage that students have few of study motivations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 think tha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like*项目来源: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75097);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2102310072);周口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ZKNUC72019)。
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各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也积极跟随国际合作的潮流,收取外国留学生,走出去开展境外交流,吸引国外专家来校授课,与国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具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作为国内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面临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迫切需求和重要使命。
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空间,增加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机会。
研究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策略,对于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策略,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类似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合作办学模式、合作伙伴选择、合作方案设计、质量保障措施以及推进措施的研究和总结,旨在为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科交流和合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更好地融入国际教育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合作办学模式选择在选择合作办学模式时,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
常见的合作办学模式包括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合作研究等。
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联合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部分学习并到国外高校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双学位。
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优势,必须依靠国际间的合作。
因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
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该模式的创新内容和实践经验。
一、模式创新的背景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岗位职责的不断升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此外,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国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性的综合能力也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这也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会。
对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是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大发展的教育模式。
1.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将教育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在这些文化中学习和交流。
在实践中涉足不同的文化背景并理解其文化、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通过实践和学习,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
学生将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动态,帮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思维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在未来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的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逐步出现。
英、美、日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结合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21世纪的独立学院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扩大招生规模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更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美、德、日、英、法等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已根据本国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为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一、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仍主要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创新性学习严重不足,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在人才培养上照搬照套其母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其培养的人才,而没有估计其特殊性。
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有盲目性,往往照搬母体高校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很多没有一技之长。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仍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学分制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民主精神和自主意识,因此灵活性较差,任选课很少,课程体系的弹性和柔性也很小。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苏联的学年制,模式单一,制定的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千篇一律,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这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也不能满足学成成长的多样性需要。
(三)盲目竞争导致招生弊端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录取的方式进行的。
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研究
作者:王丽芳曹娣马艳芝关娜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9期
摘要:每个国家的应用型大学都其特色,本文选择三个典型的国家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三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9-000-01
一、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和要求
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是指以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主要办学目标的地方性专业院校。
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这个分法是引用国外的。
欧洲常用的一种分类是:第一类是综合类,也就是研究类大学;另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也就是高等专业大学。
在中国,应用型技术型大学,除了非研究型本科高校,还应包括高职高专。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和要求有五个方面:第一,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第二,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要社会需求出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第三,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第四,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第五,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二、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这都为我国的高校改制,发展为应用型大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一大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现在已经开始了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试点工作。
三、国外应用型大学模式探析
(一)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含综合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三种类型。
其中综合型大学的目标是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职业学院则是校企联合举办的新型高等学校。
德国的综合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人才。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了德国40%以上的毕业生,德国60%以上的注册工程师、50%以上的计算机和商务专业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型大学。
这类学校为德国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学校的培养目标会根据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直接反映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就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使得毕业学生可以一毕业就为企业所用。
2.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一方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注重校企合作,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学制为四年,一般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到企业的实习和实训时间不能少于一年。
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场所,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4)注重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结合。
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美国应用型大学模式
美国没有专门的应用型大学,美国的大学按照其功能大致分为三类,分别为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四年制的综合大学和四年制理工学院。
其中,社区大学和其他大学之间具有很好的衔接机制,他们共同构成了当今美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社区大学是利用各州或地区的税金建立起来的两年制的面向地区居民全面开放的一类大学。
这类大学主要是以职业训练和返回工作岗位的训练为教育的核心,社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向众多成年人在他们工作服务地区内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这种办学模式适应了广大成年人的教育需求,在美国有很大的生源。
在四年制的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学院以及职业性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既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又具有应用科学和技术能力的职业人才。
而应用技术型理工学院培养的人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但是它们更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实践性的环节。
(三)韩国应用型大学模式
韩国应用技术大学项目是在1962年开始实施的,刚开始的项目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培养基础设施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领域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韩国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有:(1)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应用技术大学和行业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研
发,例如造船和汽车领域。
(2)政府支持力度大。
韩国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包括对一些特点项目的支持、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等等,(3)培养模式多样化。
目前韩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模式包括学术领域专业化、项目专业化、终身教育专业化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守忠,韩伏彬.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及启示——以美、德、法三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3(3).
[2]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1).
[3]申玉革.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转型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4).
[4]石海信.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钦州学院学报,2013(8).
[5]陈杰,黄文卫.高校转型期间的港航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大学教育,2014(2).
[6]周蕙.论大学的转型发展[J].博士论坛,2013(11).
作者简介:王丽芳(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