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6.20 MB
- 文档页数:9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实践及若干问题探讨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实践及若干问题探讨浙江省公安厅科技通信管理局夏海元蒋乐中浙江大学/浙江立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赵问道自公安部“3111”工程开展以来,各地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在基层公安机关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视频监控技术已经成为治安、刑侦和交通管理等各警种业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但是,在实现省-市-县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方面各地的认识和实践各异,也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结合我省多年来有关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研究和联网实践经验,对视频监控跨区域联网共享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的必要性分析视频监控系统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提高城市应急能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视频监控系统想要进一步提升其应用价值,在以下几方面需要通过联网共享来实现:1. 各警种视频监控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视频监控建设过程中,治安监控、交警监控等各警种大多是各自建设、各自使用,造成各警种建设的视频监控资源相互之间不能共享。
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各警种在建设视频监控时选择的技术路线差异也很大,治安基本上是以派出所应用为中心,而交警是以县交警大队或市交警支队为中心,因此各警种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要通过视频信息共享平台的联网建设来实现。
2. 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视频监控资源的共享随着各级政府对视频监控系统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投资、公安建设、各政府部门共享这样一种建设模式,因此,从建设开始就决定了视频监控资源必须在各政府部门之间实现共享。
但如何在保证公安业务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共享、如何保证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资源的安全使用等问题必须在共享过程中得到保证,而这只有通过视频信息共享平台的联网建设才能保证。
3. 大型保卫活动、应急处置等指挥调度近几年跨区域的大型保卫活动比较多,如奥运火炬接力、世博安保等,同时,重大灾害、群体性事件等应急处置需求凸显,跨区域的联合整治行动等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应用需求都是建立在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基础上的。
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确保视频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视频监控系统是指通过使用摄像机、录像机、监视器等设备,对特定区域或对象进行实时或离线的监控和记录的系统。
第三条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主体应当依法设置,设备布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并保持与有关部门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第四条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目的应当明确,仅限于公共安全、设施保护、应急事件监控等合法用途。
第五条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应当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存储、使用、管理等工作,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并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操作。
第二章视频监控系统的设置与监管第七条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布点应当合理,确保视频监控的全面和准确性。
第八条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第九条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安装和维护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
第十条相关单位应当对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相关单位应当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等情况。
第十二条对于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区域和场所,应当增加视频监控的密度和范围。
第十三条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区域和场所,应当设置合理的遮挡措施,确保个人隐私的保护。
第十四条相关单位应当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有效监管,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第十五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视频监控系统的监管,对违反有关规定进行及时处罚,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的存储和使用第十六条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应当进行定期的备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十七条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存储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保持足够的存储空间。
第十八条不得随意修改、删除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如有必要,应当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DB 41/T XXXXX—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文稿版次选择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前言DB41/T ×××《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第2部分联网平台技术要求;——第3部分视音频编解码;本部分为DB41/T ×××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中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河南省公安厅科技处负责起草,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丹枫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天瑞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参与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饶丽华、马正祥、余新康、赖齐、胡春锋、李福胜、史志杰DB41/ XXXXX—XXXX引言近年来,河南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视频监控系统遍布全省各地,在公安机关打防管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标准、协议不统一,不能实现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难以满足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安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
根据河南省公安厅对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建设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在GA/T 669-2008、GB/T 28181-2011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河南省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建设现状和目标,制定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技术规范,以规范全省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实现城市范围内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控,提升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打防管控能力,并为政府各部门开展应急指挥、城市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提供支撑。
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设计原则、系统结构、设备接入方式、统一编解码方式、联网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联网系统安全性要求。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1. 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保护隐私和数据的合法性。
1.2 范围本文档适合于任何使用视频监控设备和软件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建造、公共场所、住宅区域等。
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要求2.1 系统架构2.1.1 系统拓扑结构详细描述视频监控系统的物理和逻辑拓扑结构,包括监控中心、存储服务器、摄像头、网络设备等。
2.1.2 系统组成描述视频监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份的功能和特点,例如视频采集、视频传输、存储和管理等。
2.2 摄像头布置2.2.1 安装位置选择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所特点,确定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包括室内、室外、固定位置和挪移位置等。
2.2.2 监控范围覆盖确保摄像头的布置能够满足监控范围的要求,包括画面清晰度、视野角度和监控距离等。
2.3 视频传输要求2.3.1 网络连接描述视频监控系统中网络连接的要求,包括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和QoS(Quality of Service)等。
2.3.2 数据传输保障确保视频数据的传输安全和完整性,包括使用加密传输协议、数据传输验证和数据备份等。
3. 视频存储和管理要求3.1 存储设备选择根据实际需求和存储容量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存储设备,包括磁盘阵列和网络存储设备等。
3.2 存储策略描述视频存储的策略,包括存储周期、存储容量管理和存储介质的选择等。
3.3 视频检索和管理描述视频检索和管理系统的要求,包括视频索引、智能检索和权限管理等。
4. 安全要求4.1 视频数据安全确保视频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包括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和数据备份等。
4.2 监控系统安全防止非法入侵和数据篡改,包括物理安全措施、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4.3 隐私保护确保监控系统不侵犯个人隐私,包括数据脱敏、权限管理和法律合规等。
5.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 系统架构图- 摄像头布置图- 存储设备选型表- 存储策略表- 视频检索和管理系统界面截图6. 法律名词及注释6.1 法律名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6.2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120 ICS 13.310A90备案号:DB3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第10部分:学校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curity & technical prot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Part 10: School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 768.10—2009 I前言DB33/ 768《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按部分发布,目前分为13个部分,以后视实际情况可增补。
——第1部分:一般单位重点部位;——第2部分:危险物品存放场所;——第3部分:汽车站与客运码头;——第4部分:商业批发与零售场所;——第5部分:公共供水场所;——第6部分:供变配电场所;——第7部分:燃油供储场所;——第8部分:城镇燃气供储场所;——第9部分:旅馆业;——第10部分:学校;——第11部分:医院;——第12部分:住宅小区;——第13部分:娱乐场所。
本部分为DB33/ 768的第10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公安科技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公安厅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金盾楼宇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宏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广信智能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与起草单位:宁波洛兹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市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宁波市安全技术防范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曾文、王国强、叶立军、闵国华、陈锡苗、黄志刚、黄蔚民、冯刚强、戚国伟。
DB33/T 768.10—2009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第10部分: 学校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学校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具有办学资质的高等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
其它教育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33/ 76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2023年视频监控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对视频监控设备的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监控视频的使用效果,本规程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具备视频监控设备并使用该设备进行监控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安全原则视频监控设备的使用必须遵循以下安全原则:1. 合法合规:使用视频监控设备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规;2. 保护隐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权,严禁未经授权的随意监控;3. 信息安全:确保视频监控设备的信息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4. 公正公平:视频监控设备的使用必须公正、公平,不得滥用权力。
第四条责任分工1. 视频监控设备的采购、维护、管理等工作由设备所属单位负责;2. 监控视频的使用、备份、存储等工作由监控设备使用方负责;3. 政府部门对视频监控设备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监管。
第二章视频监控设备的管理第五条采购管理1. 视频监控设备的采购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2. 采购设备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选择和验收;3. 采购设备必须保留相关凭证和购买记录。
第六条安装位置1. 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的位置必须合理,确保监控角度完整、清晰;2. 确保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第七条维护保养1. 视频监控设备的维护保养由专业维护人员负责;2. 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3. 设备故障及时修复,避免影响监控效果。
第八条数据存储1. 监控视频必须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2. 对于涉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监控数据,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保存;3. 严禁私自篡改、删除或销毁监控数据。
第九条设备更新1. 视频监控设备必须定期更新,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2. 设备更新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且不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3. 更新后的设备必须进行测试和验收,确保正常工作。
第十条安全防护1. 视频监控设备必须安装防护措施,防止非法破坏和恶意攻击;2. 设备管理者必须及时修复设备漏洞,保护设备的信息安全;3. 设备管理者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演练和测试。
视频监控安全操作规程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运行,维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合理高效地利用视频监控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视频监控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本单位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人员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处理等工作。
第三条本规程的目的是规范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行为,确保视频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视频监控设备的利用效率,保护所监控区域的安全和隐私。
第四条视频监控系统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保视频监控活动符合合法合规要求。
第二章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第五条视频监控系统的开启、关闭、切换操作需要授权人员进行,未经授权人员批准,禁止随意进行操作。
第六条授权人员需要认真履行开启、关闭、切换视频监控系统的责任,并对操作及时记录。
第七条在开启视频监控系统时,应仔细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确保各项功能正常。
第八条在关闭视频监控系统时,应停止所有正在录制的视频,避免数据丢失。
第九条切换视频监控系统时,应提前通知相关人员,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第三章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第十条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时,应遵循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设备牢固、稳定,并防止损坏。
第十一条对于已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维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视频监控设备的故障,确保故障得以及时解决。
第十三条维护人员在处理视频监控设备故障时,应记录故障的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为后续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第十四条在维护过程中,禁止随意更换、移动视频监控设备,如有需要,须经过上级管理人员批准。
第四章视频监控数据的存储与保护第十五条视频监控数据的存储应按照规定的期限保存,超过期限的数据应及时清除。
第十六条视频监控数据的存储设备应妥善保存,防止破坏和丢失,并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第十七条视频监控数据的提取和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要求,未经授权人员不得私自进行数据提取和使用。
视频监控技术规范书第一章概述与总体技术要求1.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系统级联方式、监控图像传输、显示、存储及应用,以及系统测试、验收和维护管理的相关规则。
1.1.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报警与监控系统。
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综合运用安全防范、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技术,构建具有信息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功能的能够实现不同设备及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控的监控综合系统。
利用该系统,可对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频监控、报警处置,并可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
2.监控设备。
用于监控的信息采集、编码、处理、存储、传输、安全控制等设备。
3.监控资源。
监控设备和各类监控系统提供的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和业务数据等资源信息,主要分为社会监控资源和公安监控资源。
社会监控资源,指社会各企事业、个人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
公安监控资源,指公安机关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
4.监控平台。
对联网系统内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处理,对设备和网络进行管理,提供相关业务服务的平台。
用户通过调用监控平台的服务来进行监控管理、业务处理。
5.监控中心。
对各类报警与监控资源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调度的场所。
6.用户。
是资源使用者,通过共享平台的接口访问,来使用共享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业务处理。
主要包括用户终端和应用系统。
7.视频专网。
专用于承载监控系统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网络,并且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
8.流媒体。
能以一定策略控制、可连续传输、以稳定的码流速率输出、可连续实施播放的数字视频、音频数据流。
9.卡口监控系统。
利用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远程数据通信等技术对经过卡口的车辆图像和车辆信息进行全天候实时采集、识别、记录、比对、监测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完成布/撤控、报警、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10.卡口前端车辆图像捕获率。
卡口前端摄像机记录的有效车辆数与实际通过卡口的车辆数的百分比。
视频监控技术规范书篇一:视频监控技术要求视频监控器材技术要求一、概况:公司范围公共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器材,监控点位预估20个。
公司生产区域大致为600×600m的区域,周围为圆钢栅栏。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作公司辅助保安系统,对公司生产区域内的现场进行监视。
它使保安人员在监控机房中能观察到公司生产区域内所有重要地点的情况。
在沿四周围挡栅栏、出入口、通向厂外的大门、边门、主要通道等处安装摄像机,将现场情况以图像方式实时传送到监控值班室,人员通过电视屏幕墙可以随时了解这些地方的情况。
监视系统除了起到正常的监视作用外,还可设置移动物体示警信号,进行实时录象,特别是录下报警时的现场情况,以供事后重放分析。
二、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要求:1.监控系统及其录像资料应有较强的保密和防篡改能力,系统具有权限管理功能,多用户管理;2.采用H264编码录像,能按时间表进行循环录像,能实现多区域移动侦测录像,其灵敏度可调且具有“图像预录”功能;可变速率录像,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录像速率;具有视频丢失检测功能,可设备告警声效;具有死机自动重启功能;图像质量可能根据需要任意设置;增设报警日志和自我诊断功能;3.监控系统的录像及回放速度不得低于每秒24帧,录像资料回放帧率不能低于20帧/秒,无论天气及室外光线等原因如何变化,必须保证摄像范围的客户面部真切;4.同步多路回放,提供多种回放速率;具有图像局部放大功能,确保平滑回放,可按日期、文件、摄像镜头进行智能检索;录像系统具有双工功能,能在正常录像时进行正常回放;回放时无停顿、无“马赛克”现象;另增设C/B结构,能通过办公网络访问摄像系统;5.文件防删除标记功能,长期保存重要文件;必须具有刻录功能,当有重要图像资料需要保存时,可方便保存到光盘上。
在计算机上可方便地实现对摄像机云台和镜头的控制,云台为水平350度、垂直90度的全方位云台,自动光圈。
三、主要设备技术要求1.摄像头1.1可选35和36变焦倍数镜头;性能不低于彩色高清晰红外夜视摄像机性能不低于420线50M,0.003Lux,DC12V,彩色摄像一体机水平清晰度480线,0.9Lux1.2实现对tcp/ip、Pelco-P/D 协议自适应;并可以通过拨码选择视控同轴协议;1.3模块化OSD菜单,界面友好直观;1.4运行平滑,反应灵敏,噪声少;1.5具有移动侦测功能,可在当前监视画面设置4个侦测区域,灵敏检测区域内的活动变化,报警联动两路继电器输出;1.6高级隐私遮蔽功能,两种隐私模式,有效屏蔽隐私场景;1.7可以设定254个预置位,最大速度400度每秒,定位精准;1.8密码保护,自动归位功能,自动归位联动预置位、花样扫描和自动扫描;1.9自动光圈、自动聚焦、背光补偿,自动增益控制;1.10花样扫描,高速水平扫描,自动翻转;1.11超宽光学动态范围,最大光照的对比率可达128X;1.12支持框选放大功能;1.13 16个可编程区域;1.14 4个报警输入单元,2组继电器输出,报警联动预置位;1.15具有数据下载接口,可以通过485接口,实现快球程序远程升级;1.16浪涌保护和防雷击保护,有效防雷范围:±20kVA;1.17支持吸顶和支架安装多种安装方式;1.18包括室内室外等多种类型;1.19室外型可防结冰,内置加热器和空气循环系统;1.20室外型达IP66防护等级;1.21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准确的安装施工;1.22实用的防脱落设计;1.23 24V交流电源供电;2.传输设备2.1 具有10位或8位PCM全数字视频无压缩技术。
120 ICS 13.310A90备案号:DB3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第10部分:学校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curity & technical prot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Part 10: School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 768.10—2009 I前言DB33/ 768《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按部分发布,目前分为13个部分,以后视实际情况可增补。
——第1部分:一般单位重点部位;——第2部分:危险物品存放场所;——第3部分:汽车站与客运码头;——第4部分:商业批发与零售场所;——第5部分:公共供水场所;——第6部分:供变配电场所;——第7部分:燃油供储场所;——第8部分:城镇燃气供储场所;——第9部分:旅馆业;——第10部分:学校;——第11部分:医院;——第12部分:住宅小区;——第13部分:娱乐场所。
本部分为DB33/ 768的第10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公安科技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公安厅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金盾楼宇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宏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广信智能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与起草单位:宁波洛兹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市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宁波市安全技术防范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曾文、王国强、叶立军、闵国华、陈锡苗、黄志刚、黄蔚民、冯刚强、戚国伟。
DB33/T 768.10—2009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第10部分: 学校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学校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具有办学资质的高等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
其它教育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33/ 76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ICS35.240.99CCS L 67 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4391—2021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交换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haring and interchange for video surveillance resources2021-08-16发布2021-09-16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 37/T 4391—2021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1)5 概述 (1)6 共享交换原则 (1)6.1 兼容性 (1)6.2 可扩展性 (2)6.3 可靠性 (2)6.4 安全性 (2)7 共享交换技术要求 (2)7.1 基本要求 (2)7.2 纵向共享交换 (2)7.3 横向共享交换 (3)8 共享交换安全要求 (4)8.1 安全等级要求 (4)8.2 访问控制要求 (5)8.3 安全审计要求 (5)8.4 设备口令要求 (5)8.5 视音频内容安全要求 (5)8.6 视音频图像防泄漏要求 (5)8.7 安全边界要求 (5)附录A(资料性)目录基本属性数据 (6)附录B(资料性)视音频图像质量监测数据 (8)附录C(资料性)共享服务质量监测数据 (9)附录D(资料性)接口方法 (11)参考文献 (13)IDB 37/T 4391—2021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大数据中心、中共山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山东省大数据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H.264 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二零一零年十月十日引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视频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片区监控系统已遍布全国各主要高速路段,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的基础网络。
然而,按照目前高速公路路网管理部门普遍采用的三级结构:省监控中心(省级)、片区监控中心(路级)以及路段/隧道监控所(站级),已建成的片区监控系统基本都集中于路级,即只能做到各片区监控中心监控本片区高速公路路段所有收费站和外场/隧道的视频图像,而各片区监控中心之间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彼此间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技术协调,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如一个省或者直辖市)有效实现监控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尚未形成完善的、面向高速公路监控业务需求的全省高速公路视频联网综合监控的系统集成平台,无法适应当前交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影响了视频监控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根据山西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调研,各高速公路路段一般都是仅按照自身管理需求来建设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视频联网方式:(一)、底端模拟而从片区中心实现MPEG-2 数字化视频联网方式;(二)、底端模拟而从片区中心实现H.264 数字化视频联网方式;(三)、从底端收费站实现MPEG-2 全数字化视频联网方式;(四)、从底端收费站实现H.264 全数字化视频联网方式。
由于各联网方式之间的显著差异,目前各片区中心与省监控中心的视频联网尚存在较多问题(九个片区中心中仅晋城片区实现了与省中心的视频联网),而各片区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基本没有实现。
结合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考虑到山西省高速公路视频联网的管理和业务需求,山西省高速公路视频联网将逐步采用H.264 编码方式,同时为了兼容多家H.264 编解码产品实现行业内技术进步和公平竞争,采取由山西省制定中间层管理协议、各厂家根据协议对自己产品进行配置修改的“折中兼容”方式也将成为有特色的全省联网监控方案。
联网共享平台助力平安浙江建设——浙江省公安厅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蒋乐中谈DB33标准《中国公共安全》DB33标准走出了一条切实有效、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之路,其主要思路是:通过规定平台之间的互联接口协议,屏蔽掉各个厂家和设备之间的差异。
即解决了互通问题,又不陷入各个管理平台的内部细节,解决了当前监控行业的关键问题,又尊重现实,给各个厂家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联网和监控图像资源共享是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许多地方都为此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在“平安浙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在这方面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浙扛省公安厅先后发布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DB33/T502-2004、和《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629-2007等地方标准(简称DB33标准)。
那么,浙江省平安工程联网共享平台建设都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何谓“DB33标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从事公安技防管理工作多年的浙江省公安厅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蒋乐中。
中国公共安全:浙江省平安工程联网共享平台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网共享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蒋乐中:近年来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的整合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公安机关也对远程图像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诸警种并发图像资源共享冲突日益突出,横向跨区域图像共享需求日益增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了逐步解决以上问题和需要。
中国公共安全: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估息共享,在理念和解决方案等层面有哪些具体思路?浙江省在这方面制定了怎样的建设规划?其特点是什么?蒋乐中:为了解决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我们着重解决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制定互联互通的接口标准,有关平台本身的实现留给开发厂商去发挥。
System Platform 系统平台136 CPS 中安网随着平安城市建设在全国的不断推进,监控的范围和应用的深度都在不断加大。
目前,全国基本的热点地区和道路卡口已经进行了视频监控覆盖,部分还应用了高清技术,大部分地区建设了不同的视频监控平台用于设备管理和维护,并进行日常的视频调阅和查看等业务。
高清和智能技术的逐步推广,丰富了各个平台的展示和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打防管控”的重要手段以及平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能够建设一个可以覆盖全社会各角落、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平安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功能性指标。
2011年11月,公安部在深圳召开全国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会,明确了到2015年要全面实现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联网调度和资源共享。
不久前,公安部又下发了《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操作规范和建设目标。
可见,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是安防行业视频监控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就实现省市县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与读者进行简单探讨。
联网共享平台的现状由于不同地区平安城市建设几乎都存在着分批分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同时,采用的监控设备,控制协议和平台系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跨区域联网共享系统建设时,面临着诸多问跨区域监控联网共享平台的重点和难点文/姜铁刚 金志贤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平安城市下各自建设的系统,模式和标准不一,自成系统,无法进行视频共享。
如治安监控系统,道路卡口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网上督察系统等,无法实现横向整合,资源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2、社会资源接入困难,无法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资源共享。
医院,银行,学校,宾馆,写字楼等基本上都有自建的监控系统,但存在着监控设备类型不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利用比较困难。
3、县,市,省多级监控系统无法纵向共享。
公安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网络,安全级别也不尽相同,无法有效进行多级监控,分权分域管理。
120 ICS 13.310A 91DB33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domain video surveillanceNetworking and sharingPart 1: General specification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设计原则 (2)5 联网结构 (2)6 功能要求 (3)7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4)8 联网测试 (4)I前言请注意,本规范的基本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规范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DB33/T 629-2007《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按部分发布,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总规范;——第2部分联网单元;——第3部分设备描述与控制协议;——第4部分用户及设备管理。
本部分为DB33/T 629-2007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公安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省公安科技研究所、浙江中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杭州浙大信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南望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安全技术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红苹果电子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蒋乐中、方良、赵问道、马伯康、李伟强、焦庆春、王伟平、陈奇、庄君丰。
II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规范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的设计原则、联网结构、联网协议等的基本功能、主要技术指标及测试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视频监控系统的跨区域联网共享建设,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19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A/T 669-2006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DB33/T 334-2001 安全防范系统DB33/T 629.2-2007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第2部分:联网单元DB33/T 629.3-2007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第3部分:设备描述与控制协议DB33/T 629.4-2007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第4部分:设备与用户编码RFC 3261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RFC 3265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Specific Event Notification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3.1.1区域视频监控系统 doma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泛指符合GB 50348所规范的建筑物、建筑群及其周边地区的视频监控系统,也可与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防暴安全检查等子系统进行组合或集成。
3.1.2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 inter-domain video surveillance networking and sharing system 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是指以实现互联、互通、互控为目的,综合运用视频监控相关技术,把若干个区域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在一起,完成基于视频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处理等主要业务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时系统可支持音频、事件和数据等扩展业务,并可实现集成联动。
3.1.3联网单元 networking unit为实现区域视频监控系统之间的联网而组成的具有统一格式协议通信能力,实现设备注册与发现、监控图像获取与控制、联网设备状态查询、事件预定通告等功能的逻辑实体。
3.1.4监控资源 surveillance resource1体现为信息采集前端(前端设备或区域性网络),监控资源信息的表现形式为图像、声音、事件数据、业务数据等。
3.1.5角色 role角色是一组任务的命名集合,任务角色定义用户在系统中可执行的操作,以此增强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
3.2 缩略语AVS 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 音视频编码标准IP Internet Protocol 因特网协议MPEG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运动图像专家小组RFC Request for Comments IETF请求评论的规范RTCP 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实时传输协议RTSP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实时流化协议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会话初始协议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4 设计原则视频监控系统的跨区域联网共享建设在满足GA/T 669-2006 中第4章的基础上,还应按本部分规定的传输和控制协议、用户及设备管理要求执行。
5 联网结构5.1 网络结构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视频监控系统以联网单元为核心,通过IP传输网络,实现跨区域视频监控资源的共享。
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图1 网络结构图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共享有以下2种方式:2a)基于非SIP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共享非SIP区域监控网络系统是指其中的监控资源、用户终端、监控中心等不符合GA/T 669和本规范规定的SIP协议的监控网络,该类系统通过联网单元进行SIP协议转换,实现区域监控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b)基于SIP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共享SIP区域监控网络系统是指其中的监控资源、用户终端、监控中心等符合GA/T 669和本规范规定的SIP协议的监控网络,该类系统直接采用SIP协议,通过联网单元实现区域监控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5.2 联网单元联网单元是组成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共享接口的逻辑实体,可以独立的设备形式存在或内置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内的监控服务器中。
联网单元负责实现联网过程中的控制命令和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联网接口采用RFC 3261和RFC 3265协议,具体要求应符合DB33/T 629.2-2007和DB33/T 629.3-2007的要求,对联网单元的内部接口和区域监控系统内部联网所需的功能不做规定。
5.3 联网协议5.3.1 视音频编解码要求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共享采用的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要求如下:a)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宜采用H.264/MPEG-4 ;在适用于安防领域的AVS标准发布后,宜优先采用AVS标准;b)音频编解码标准宜采用G.711/G.722/G.723.1/G.729。
5.3.2 传输与控制协议要求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进行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传输时,其中接口部分的传输过程应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通信协议结构接口部分在进行视音频传输及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信令/控制通道和视音频流通道。
信令和控制通道用于在联网单元之间建立会话并传输控制命令,采用RFC 3261SIP:会话初始协议;视音频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流采用RTP/RTCP/RTSP协议传输。
联网协议要求的详细规定参见DB33/T 629.3-2007。
6 功能要求36.1 联网单元的功能要求联网单元的基本功能要求包括设备注册与发现、监控图像获取、控制、查询和事件预订通告,详细规定参见DB33/T 629.2-20076.2 管理功能要求6.2.1 对象编码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共享应对设备、用户、联网单元进行对象编码。
编码规则的详细规定见DB33/T 629.4-2007。
6.2.2 用户管理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联网共享应按角色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角色可分为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管理员、高级用户、普通用户、浏览用户、权限组用户,权限应包括用户功能权限的添加、保存、查询和删除等常用功能。
用户管理的详细规定参见DB33/T 629.4-2007。
6.3 安全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应符合GA/T 669-2006第9章的要求。
7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7.1 传输网络性能传输网络性能指标应符合YD/T 1171-2001中规定的1级(交互式)或1级以上服务质量等级。
具体指标如下:a) 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b) 时延抖动上限值为50ms;c) 丢包率上限值为1×10-3。
7.2 响应时间a)本部分第7.1条的网络传输性能条件下,任意二个联网单元之间的通信协议传输,时延小于500ms。
b)本部分第7.1条的网络传输性能条件下,用户终端通过联网单元访问目标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资源,时延小于2s。
7.3 设备地址编码应能在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范围内,按照本规范规定的设备地址编码方式进行唯一性编码。
7.4 用户管理用户权限以角色形式体现,应建立统一编码。
7.5 图像性能指标7.5.1 图像质量应参照GB 50198-1994标准,按五级损伤制评定,监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应不低于4级。
7.5.2 图像要求实时模拟监视彩色图像分辨率≥270线,黑白分辨率≥400线,灰度等级不小于8级;数字图像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 实时监视数字解压图像应达到每路25帧/秒的帧率;b) 本地调用分辨率应不低于每路CIF格式(352×288),以每路4CIF格式(704×576)为宜;c) 异地调用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每路CIF格式(352×288);d) 回放图像分辨率≥220线,帧率应达到每路25帧/秒,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每路CIF格式(352×288);e) 图像显示应支持无级缩放功能。
8 联网测试48.1 接口检测接口测试应满足本部分第6章的要求。
8.2 技术指标测试在本部分第7.1条规定的传输网络条件下进行测试,技术指标应满足本部分第7章的要求。
8.3 系统检测系统检测应执行GB 50348-2004、DB33/T 334-2001及本部分要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