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格式:ppt
- 大小:8.65 MB
- 文档页数:42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生物科学三班第三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发动了旨在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
但是,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被彻底打败,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国民党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彻底,主要是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和平、安定的追求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潮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的曙光初现,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动了全面内战,将自己推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人民对国民党当局已经不抱幻想。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是它走向失败的又一原因。
国民党的政治可以说是蒋介石一人的政治,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一旦他作了决策,不管你是军事专家、经济专家还是外交专家一概没有说话的余地。
而且,下面的人也并没有团结在他的周围。
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贪污成风;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南京政权的统治效能。
二、经济上的腐败和混乱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工商业活动遭受了灭顶之灾,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被迫放弃耕作,背井离乡,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许多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所以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三、军事上溃败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在军事上,蒋介石名义上是最高指挥。
但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内却是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又怎能取得胜利呢?诚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发出的命令大多是天才制定的,但却交给了蠢材去执行。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
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
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
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
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
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
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
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
论国民党败亡大陆的原因及启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灭亡于1949年,短短的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促使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权灭亡的?向来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有政治腐败说、经济崩溃说、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腐败说、失去民心说等等各种观点。
但我在此想浅谈国民党对于中国的复兴路线的历史缺点,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于1919年改组。
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
经过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抬头,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反共分裂党的活动。
通过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翼势力掌握了军政大权。
并在北伐战争时,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通过“东北易帜”、“北伐战争”,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此时的国民政府,经济上的“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外交上争取“关税自主”,收到较好的效果,增加了税收收入,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进步指导思想的政党和一个庞大的政权,是怎样在二十年间的时间里,走向败亡的呢?就我看来,国名党和共产党都是坚持以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的复兴路线,只是二者的指导思想,实施手段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而国民党相对落后甚至腐朽的路线的失败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蜕变成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的权益的代表,这一局限性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违背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原则,这无疑是国民党在自掘坟墓。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一、先天不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
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容易到了1928 年12 月29 日-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
1929 年3 月,桂系反蒋;1929 年5 月,冯玉祥反蒋;1930 年2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反蒋;1931 年6 月,两广军阀共同反蒋;1933 年11 月,十九路军反蒋。
虽然所有的叛乱都让蒋介石镇压下去了,但也大大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虽然不再有军阀明目张胆的反蒋。
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
红军长征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给红军让道,抗日战争时期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也是国民,党的爸爸-同盟会的主要纲领和口号。
但是,国民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50%至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全国投资资本70%流向政府,从而流出了工商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商业贷款,要支付18%至20%的年利率,如此高的利率使绝大多数工业无法支付,因而工业活动转向商业投机;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37 年至1945 在年的8 年里,平均价格指数从1 上升到2491,而后来的的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以至于1948 年时民众购物时是拿着成袋的钞票;政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以1942 年至1943 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为例,这场饥荒导致两三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逃荒到外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国民党政权在解放战争时期迅速溃败的原因电信学院自动化54班武凯2150504102关键词人民解放战争共产党国民党民心政治军事经济摘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内战。
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错误做法以及本身存在的独裁、腐败问题,国民党逐渐失去工农阶级、知识界、民族资产阶级人士的支持。
此外,国民党在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上漏洞百出,因此迅速溃败。
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深得民心,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百废待兴,人们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由于蒋介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谈判不能解决国家建设的根本问题,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关于解放战争,战前无论从军队战斗力,还是控制地区的经济水平,国民党政权都具有明显优势,1946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最开始,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并有着良好的形势,在华东,华北重创解放军。
但最终国民党政权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溃败,最终退守台湾。
这其中有众多因素。
首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围剿成功经验使蒋介石和国民党将领都轻视共产党政权,他们相信一年之内就能消灭解放军。
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重视军力的发展和保护,军队实力壮大许多,而且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积极抗战,在全国有不错的口碑。
共产党的.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轻装上阵。
具体到个人而言,干部不发工资,士兵没有军饷,只要吃饱穿暖就好,减少了负担,战士们思想统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新中国的意识明确。
苏联占领东北后给解放军留下大量的武器装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国民党军队没有正确认识到解放军的实力,战略战术的错误使得解放军获得反败为胜的机会。
其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蒋介石却无法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动员体制,战略不明确,军事指挥严重混乱,而且他一向喜欢越级直接指挥。
白崇禧当时就批评道:“蒋介石远离前方.情报不确,判断往往错误”,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失利为蒋介石军事干预的结果。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一、选择题1.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A.北平B.南京C.武汉D.台湾2.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局占据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翻天覆地慨而慷。
”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A.渡江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3.下列战役,与1949年1月和平解放北平直接相关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4.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使天津取得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王红同窗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诞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暴发后他踊跃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A.①②④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刻前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渡江战役②南昌起义③平津战役④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④③①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④③①8.举世著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大体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份原因是由于愈来愈多的军队担任起守戍其占据地域的职责,实际作战军队便相应地减少了。
”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国统区人民开始厌倦战争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军队从此减少10.某同窗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作战时刻B.作战军队C.胜利因素D.战役结果二、判断题1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反扑的序幕.______ (判断对错)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著名的辽沈、淮海、渡江三大战役.______ (判断对错)三、材料解析题1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咱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国民党迅速溃败的原因历史论文摘要: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然而当人们还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国共两党局势又出现紧张。
随之爆发了历时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在此期间迅速走向溃败。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四个方面来看。
两个角度即共产党、国民党的角度,四个方面即经济、政治、军事、国际方面。
关键词:共产党国民党经济政治军事国际一、经济因素从共产党的角度来看,采用自然经济的方法,以物易物,抵制伪币进入解放区,采取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使国民党从根本上失去经济基础。
在1948年,共产党经济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全国所有的煤炭资源,绝大部分的小麦产区和棉花产区均被共产党控制。
为防止伪币流通,解放区人民均采用自然经济不用货币,农民都是以物易物,像拿鸡蛋换煤油,换盐等。
同时共产党还出台政策,规定生活必需品不能出口到国统区,而国统区的奢侈品也不能被进口到解放区。
这样使得国民党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没有了物资来源,民不聊生,加速了崩溃过程。
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为了筹措内战的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还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已比1937年抗战前増发47万多倍,而物价跃至抗战前的725586倍。
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使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洗劫,使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国民党统治区的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国民经济遭到深刻的危机。
1947年,工业产量较抗战前的1936年减少了30%,失业人数陡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
同时,农村经济急剧衰退。
1947年,农作物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0%—44%。
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
1947年,各地饥民达一亿人以上。
[1]公教人员和学生群众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全国各阶层人民被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限上,这样使得国民党迅速失去人心,反革命战争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治中心哪里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全国的反动统治的覆灭。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4月21日,毛泽东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我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向固守长江北岸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摧枯拉朽般的攻势。
短短几个小时,该军103师占领江浦县城;104师迅速扫清了浦镇前沿阵地;105师则越过乌衣东南大片水网地带,沿东葛公路直插浦镇。
22日,我30万大军已在安庆、巢湖一线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直捣沪、杭方向。
这天中午,蒋介石飞到杭州,面对不可逆转的败局,下令南京守敌向浙赣路、杭州、上海方向总撤退,仓皇龟缩至江南。
23日,我军占领浦口江边码头,仅与南京隔江相望。
这时,有消息传来,南京城里的敌人正在南逃,前线指挥部命令:各部队立即从正面渡江,直取南京城。
可是,敌人已把江北的大小船只抢劫一空,剩下的船也被他们炸沉或炸毁,我军连一只船也没有,于是,各部队立即着手扎木排,准备到南岸夺船。
此时,南京下关的老百姓已知道解放军解放了浦镇、浦口,便纷纷开船到江北接运解放军过江,一时间,各种船只在夜色下穿梭往来于下关一带的江面上,场面蔚为壮观。
最早过江的是104师一个加强营,他们从南京城左翼迂回前进,迅速占领了紫金山天文台446最高峰,从东控制了南京城。
105师过江后,直插南京城中心,占领从新街口到中山门一线。
至此,作为国民党政权中心的南京城,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至24日凌晨,我军已有整团整营的部队登上下关码头,源源不断地开进南京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