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14
立体交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模版一、引言立体交叉作业是指同时进行的多个作业在同一工作区域内进行,通常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制定本立体交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进行立体交叉作业的人员和场所。
三、安全操作规程1. 事前准备1.1 确保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都已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并知晓作业的安全要求;1.2 检查所需的工作设备和工具是否完整、正常;1.3 检查作业现场的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有不符合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1.4 确定合理的立体交叉作业方案,并进行全体人员的讨论和确认。
2. 作业区域划定2.1 根据立体交叉作业的具体情况,划定作业区域的范围;2.2 使用明显的标志和隔离措施,将作业区域与其他区域明确分隔开来;2.3 在作业区域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其他人员注意作业的进行。
3. 人员配备3.1 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协调立体交叉作业,负责领导和指挥作业工作;3.2 定期进行人员岗位轮换,避免疲劳作业导致人员注意力不集中;3.3 制定清晰的人员职责和分工,确保每个人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3.4 建立有效的通信机制,保证各个作业人员之间能够顺畅地沟通和协作。
4. 安全防护措施4.1 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防护眼镜等;4.2 确保作业区域的通风状况良好,排除有害气体或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影响;4.3 提供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急救药品,以应对突发情况;4.4 对作业区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安全设施的可靠性。
5. 作业流程控制5.1 严格按照作业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不得擅自变更或调整;5.2 在作业期间,密切观察环境和设备的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5.3 遵守操作程序和规范,不得擅自操作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5.4 如发现作业中存在安全隐患或问题,应立即停止作业,报告上级处理。
6. 紧急情况处理6.1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向相关人员发出紧急撤离的信号;6.2 组织人员有序撤离作业现场,并按照预定的撤离路线进行;6.3 尽量避免人员集聚在狭小空间内,以减少人员伤亡的发生;6.4 如有人员受伤,立即进行急救并及时报警。
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一、修建标准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1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2 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4.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工程特别困难或一方投资不落实,以及可缓期投资,而将来施工技术不过多增加困难者,均可暂缓设置立体交叉。
5.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能结合排洪桥涵及地形条件,适当降低标准设置立体交叉,而工程投资又增加不多时,设计单位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二、投资划分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凡符合上述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其工程投资划分按以下规定办理。
1.新建铁路与既有公路、道路交叉,按既有公路、道路原有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包括桥梁、引道、排水、照明、征地、拆迁等,下同)全部由铁路部门承担。
如公路、道路部门要求超过原公路、道路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2.新建公路、道路与既有铁路交叉,按既有铁路原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全部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81)建发交字532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一、修建标准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1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2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4.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工程特别困难或一方投资不落实,以及可缓期投资,而将来施工技术不过多增加困难者,均可暂缓设置立体交叉。
5.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能结合排洪桥涵及地形条件,适当降低标准设置立体交叉,而工程投资又增加不多时,设计单位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二、投资划分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凡符合上述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其工程投资划分按以下规定办理。
1.新建铁路与既有公路、道路交叉,按既有公路、道路原有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包括桥梁、引道、排水、照明、征地、拆迁等,下同)全部由铁路部门承担。
如公路、道路部门要求超过原公路、道路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立体交叉第6.3.1条根据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三种。
各种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见表6.3.1,各种图形见图6.3.1-1~图6.3.1-9。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是否分行,分为分行立体交叉和混行立体交叉两种。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立体交叉形式见图6.3.1-10与图6.3.1-11。
第6.3.2条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原则如下:1.立体交叉的选型应根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2.立体交叉应保证主要方向交通顺畅。
对于交通量小的次要交通方向,可保留部分平面交叉或限制某些方向交通。
当交叉口转弯流量较小,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绕行的道路时,可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互相干扰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运行时,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
4.立体交叉设计应根据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分析,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布置匝道,不应单纯强调对称。
5.一条路上建造多处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行车方式相近的立体交叉形式,使驾驶员容易识别行车方向。
二、立体交叉基本形式的交通特点及适用条件如下:1.分离式立体交叉适用于直行交通为主且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使用的道路。
2.菱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设置平面交叉口,供转弯车辆行驶,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3.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可采用平面交叉或限制部分转弯车辆通行,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4.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与喇叭形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处。
苜蓿叶形用于十字形交叉口,喇叭形适用于T形交叉口。
5.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左转弯方向交通设有直接通行的专用匝道,行驶路线简捷、方便、安全,适用于左转弯交通为主要流向的交叉口。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11.1 一般规定11.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分为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分离式立体交叉两大类型。
1 高速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2 一级公路同交通量大的其它公路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
3 二、三级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用立体交叉。
11.1.2 下列交叉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 高速公路间及其同一级公路相交处。
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同通往县级以上城市、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同通往重要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4 高速公路同通往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交而使该公路成为其支线时。
5 两条一级公路相交处。
6 一级公路上,当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出现频繁的交通事故时。
7 由于地形或场地条件等原因而使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效益大于平面交叉时。
11.1.3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功能分类1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2 高速公路间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其上的转弯运行应为自由流,匝道上不得设置收费站,匝道端部不得出现穿越冲突。
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或其它公路之间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这种交叉中允许在匝道上设置收费站,除高速公路上的出入口以外允许有平面交叉。
当一级公路为主要公路时,除非在交通量不大(通行能力有富裕)和允许其中极小一个左转弯出现穿越冲突的情况之外,在一级公路上也不应有平面交叉。
11.1.4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1 高速公路上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规定如下:1) 大城市、主要产业区附近宜为5~10km;其它地区为15~25km。
2) 为避免交织运行影响车流平稳,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应小于4km。
当路网结构或其它条件受限制时,经论证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可适当减小,但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下一个立交的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如图11.1.4所示。
立体交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作业行为,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隧道工程等立体交叉作业过程中,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保障其安全作业。
第三条立体交叉作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和安全预案,确保作业人员全面了解作业流程和安全措施。
第四条所有参与立体交叉作业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具备相应的作业技能和防护意识。
第二章安全准备第五条在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前,应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查看和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消除或控制。
第六条作业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安全鞋、劳保手套等。
并确保防护装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七条作业人员应熟悉工作场所的布局和应急设施的位置,了解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和求救方式。
第三章作业控制第八条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前,应对作业区域进行必要的封闭或隔离,确保附近人员的安全。
第九条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按照作业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不得擅自更改作业方式,不得随意放纵高空抛物。
第十条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正确连接安全绳,确保自己固定在工作平台上,并按规定进行作业。
第十一条在高空作业时,严禁向下抛掷或丢弃物品,防止对下方工作人员产生伤害。
第十二条在进行天花板和墙壁、立柱等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稳定可靠的增高设备,防止因设备故障或不稳定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第十三条在进行地下挖掘作业时,应管控好作业现场,进行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地面塌方和坍塌。
第四章紧急情况处理第十四条在发生火灾、爆炸、地震等紧急情况时,所有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按照预案进行疏散。
第十五条紧急情况处理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第十六条作业人员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五章监督与检查第十七条监理单位要加强对立体交叉作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11.1 一般规定11.1.3 本条对互通式立体交叉按其功能不同而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其中前者系两条高速公路之间实现交通转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即美国称为的“系统互通立交”(System Interchanges);后者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或其他公路相交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其中高速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的立交也可称为服务型互通式立体交叉(即美国称为的ServiceInterchanges)。
当一级公路作为国家或区域的主干线,且其上的平面交叉间距足够大(≥2000m)时,则它与高速公路间互通式立体交叉也应按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
11.1.4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仍维持011-94中的4km的规定。
鉴于路网结构特殊等的限制,修订中增加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保持1000m净交织长度的极限最小间距。
条件更为特殊时,通过集散道将两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所有出入口或主要出入口串联起来而成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
执行本条时务须注意:保持1000m的净交织长度的这种运行会对主线上的流态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主线交通量较大时。
至于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在集散道上依然存在交织。
若被复合的两个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其中之一为高速公路间的,则交织运行会影响高速公路间转弯运行中所应有的流态。
此外,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存在标志设置的困难的缺点。
因此“复合”是在实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权宜措施。
设计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从路网结点的合理配置着手,解决道路间交通的有机转换,而不应轻易采用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
因此条文中特别强调了必须“经论证”这一条件。
当然,如果被复合的两个互通式立体交叉均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且转弯交通量不很大时,那么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缺点主要表现为造价上的不经济。
11.1.7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基本上保留了JTJ 011-94中的规定,个别指标略有提高。
立体交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一、前言立体交叉作业是指在多层、多段或多种设备、管线等交叉运行以及交叉施工的工作现场。
由于其复杂性和难度,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作业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二、工作准备1. 在进行立体交叉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安全准备工作。
所有参与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2. 在工作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以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3. 确保所有所需的工具、设备和防护装备齐全,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 检查相关的工作证照,确保其合法有效。
三、作业准则1. 在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时,必须确保所有的设备、管线和构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果发现任何不安全因素,必须立即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
2. 所有的操作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违反规程行为。
3. 在进行施工或维修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4. 作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协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
5. 作业期间必须保持通道畅通,严禁堆放杂物或随意堵塞通道。
6. 作业人员必须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四、安全防护1. 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
2. 在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并且正确使用安全带。
3. 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作业现场吸烟或使用明火。
4. 在有毒或有害气体环境下作业时,必须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并按规定进行操作。
5. 在施工现场必须设置紧急救护设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6. 确保所有的作业人员都了解紧急疏散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定期演练。
五、作业监控1. 在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时,必须有专人进行现场监控和指挥,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操作。
2. 监控人员必须严密关注作业现场的安全状况,包括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动态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81)建发交字532号关于颁发《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各省、市、自治区计委、建委,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城建总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铁道兵:关于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问题,我们于今年二月曾印发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最近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及调查、测算,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城建总局、建设银行进一步研究,制定了《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现印发你们试行。
鉴于当前国民经济处在调整时期,修建立体交叉工程花钱较多,因此凡能缓建的要尽量缓建,必须修建的,一定要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纳入计划,逐步修建。
本规定从颁发之日起执行,过去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相抵触时,以本规定为准,但在本规定下发前已签定协议者,可不再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日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一、修建标准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1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2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立体交叉
第6.3.1条根据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三种。
各种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见表6.3.1,各种图形见图6.3.1-1~图6.3.1-9。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是否分行,分为分行立体交叉和混行立体交叉两种。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立体交叉形式见图6.3.1-10与图6.3.1-11。
第6.3.2条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原则如下:
1.立体交叉的选型应根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2.立体交叉应保证主要方向交通顺畅。
对于交通量小的次要交通方向,可保留部分平面交叉或限制某些方向交通。
当交叉口转弯流量较小,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绕行的道路时,可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互相干扰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运行时,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
4.立体交叉设计应根据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分析,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布置匝道,不应单纯强调对称。
5.一条路上建造多处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行车方式相近的立体交叉形式,使驾驶员容易识别行车方向。
二、立体交叉基本形式的交通特点及适用条件如下:
1.分离式立体交叉适用于直行交通为主且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使用的道路。
2.菱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设置平面交叉口,供转弯车辆行驶,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3.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可采用平面交叉或限制部分转弯车辆通行,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4.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与喇叭形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处。
苜蓿叶形用于十字形交叉口,喇叭形适用于T形交叉口。
5.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左转弯方向交通设有直接通行的专用匝道,行驶路线简捷、方便、安全,适用于左转弯交通为主要流向的交叉口。
根据交通情况,可做成完全定向式或部分定向式。
6.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次要道路的直行车辆与所有转弯车辆在环道上通过,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和多路交叉。
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可保证相交道路直行交通畅通,转弯车辆在环道上通过,适用于两条主要干路相交的交叉口。
当一条主干路近期交通量较小时,可分期修建,以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作为三层式的过渡形式。
第6.3.3条立体交叉的计算行车速度规定如下:
一、立体交叉直行方向和定向方向计算行车速度。
1.分离式、苜蓿叶形、环形立体交叉的直行方向和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定向方向的计算行车速度应采用与路段相应等级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
2.在菱形立体交叉中通过其平面交叉口直行车流的计算行车速度可采用与路段相应等级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的0.7倍。
二、匝道计算行车速度见表6.3.3。
三、环形立体交叉环道的计算行车速度见表6.2.11。
第6.3.4条立体交叉的平面线形规定如下:
一、引道平面设计各项设计标准见第五章第一节。
二、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未加宽前内侧机动车道中线的半径,规定见表6.3.4,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超高is=2%的最小半径,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三、匝道平曲线超高宜采用2%,最大不得超过6%。
四、匝道平曲线加宽值见第5.1.9条。
五、匝道缓和段的规定见第5.1.5条。
第6.3.5条立体交叉引道和匝道的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表6.3.5的规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坡道上行驶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车行道的规定。
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回头曲线处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
立体交叉范围的平面交叉口处的纵坡度应按第6.2.6条规定处理。
立体交叉范围内竖曲线设计见第5.2.6条。
第6.3.6条立体交叉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立体交叉范围内干道横断面布置应与衔接的道路路段协调,并根据交通情况设置集散车道与变速车道。
车道宽度、侧向净宽等见第四章。
二、立体交叉匝道应设计为单向行驶。
有困难时可采用双向行驶,但应予以分隔。
匝道横断面布置见图6.3.6。
单向行驶匝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7m。
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匝道中,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应根据交通量确定。
四、路缘带宽度见表4.6.1。
第6.3.7条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视距除应符合第5.1.11条的规定外,尚应对不设集散车道的立体交叉匝道出入口处平面及竖向视距进行验算,并应避免立体交叉桥的栏板遮挡驾驶员视线。
第6.3.8条两个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最小净距见表6.3.8。
第6.3.9条立体交叉范围内相邻匝道口之间的最小净距见表6.3.9和图6.3.9。
第6.3.10条变速车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变速车道的布置
1.立体交叉的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少时,变速车道可采用直接式,见图6.3.10-1。
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平行式,见图6.3.10-2。
2.减速车道驶出端应使驾驶员易于辨认。
变速车道可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或标线与干道区别,并加设交通标志。
3.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可与直行方向干道的车道宽度相同,其位置自干道的路缘带外侧算起。
变速车道外侧应另加路缘带。
二、变速车道长度不应小于表6.3.10-1和表6.3.10-2所列数值,并根据道路纵坡度大小,按表6.3.10-3所列系数修正。
三、变速车道的过渡段
1.平行式变速车道过渡段的长度不应小于表6.3.10-4所列数值。
2.直接式变速车道过渡段按外边缘斜率控制。
驶出端过渡段外边缘斜率为1/15~1/20(驶出角接近4°~3°);驶入端过渡段外边缘斜率为1/30(驶入角接近2°)。
第6.3.11条集散车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应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一致。
集散车道应通过变速车道与直行干道相接。
立体交叉范围内集散车道与直行干道间应用分隔设施或标线分隔。
集散车道与分隔设施宽度见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