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知觉选择性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知觉的选择性名词解释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注意、筛选和加工的倾向性和能力。
人类面对环境中复杂的刺激信息,无法一下子处理所有的信息,因此必须进行选择性的处理。
知觉的选择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 注意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环境中的刺激有主动的关注倾向,根据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可以选择性地关注某个声音并忽略其他的声音。
2. 加工的选择性:人们对于所关注的刺激进行更深入和详细的加工,而对于其他的刺激进行简化或者忽略。
这种选择性的加工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刺激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例如,在观看一部电影时,人们可能只关注剧情中的关键细节,而忽略其他的次要情节。
3. 认知的选择性:人们在处理刺激时,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地理解和解释。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身认知结构的信息,而对于与之冲突的信息持保留态度。
例如,在接受新的科学理论时,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与自身已有知识和信念相符合的观点,而对于与之相悖的观点可能持怀疑态度。
4. 情感的选择性:人们的情感状态和需求也会对知觉的选择性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人们会对不同的刺激有不同
的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愉悦时,会更容易注意和关注积极的刺激,而忽略消极的刺激。
总之,知觉的选择性是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注意、筛选和加工的倾向性和能力。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刺激信息,在有限的认知资源下作出适当的反应。
不同的选择性因素如注意、加工、认知和情感等会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构成了个体特定的知觉体验。
名词解释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我们在感知世界时所面临的一种过程,即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我们感兴趣或重要的刺激信息,而忽略或排除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的知觉使我们能够处理并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并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于重要或有意义的刺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大量刺激的冲击,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等。
如果我们对这些刺激的处理没有选择性,那么我们的大脑将不堪重负,无法有效地处理这么多的信息。
因此,选择性知觉成为了我们生存和适应的必备能力。
选择性知觉有很多不同的机制。
首先,是注意力的选择性。
注意力是选择性知觉最基本的过程,它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和意识于某些特定的刺激,而忽略其他无关的刺激。
例如,在一个拥挤的咖啡馆里,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注意到朋友的对话,而将周围其他人的谈话排除在外。
这种选择性注意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和集中精力。
另一个与选择性知觉相关的机制是感知的过滤。
感知的过滤是指我们对刺激进行初步的处理和筛选,以决定哪些信息要进一步被处理和注意。
例如,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会经过我们的眼睛,但我们只会选择性地注意红绿灯的变化,而不会关注每一辆车的型号和颜色。
这种感知的过滤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
此外,情绪的影响也是选择性知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感知。
例如,当我们感到紧张和担忧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与我们的情绪相关的刺激,并将其放大。
这种情绪选择性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应对情绪和情感体验。
选择性知觉的田野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选择性知觉不仅受到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不同国家和文化对于选择性知觉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某些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关系,而另一些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这些差异可以影响人们对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感知。
知觉的选择性简介人类的知觉是一种神奇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然而,我们的知觉并非完全客观和全面的,它受到了选择性的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我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过程,只关注于部分感官输入,并忽略其他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知觉的选择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
1. 注意的选择性注意是知觉的选择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有限的注意资源使得我们无法同时关注所有的感官输入。
因此,我们会根据当前的任务、兴趣或者目标来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注意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的丢失和误解。
2. 感知的选择性除了注意的选择性外,感知本身也具有选择性。
我们的感官系统会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选择性地感知某些刺激,并忽略其他的刺激。
例如,在视觉感知中,我们会对亮度、颜色、方向等特征有选择性地敏感,从而忽略一些无关的信息。
3. 预期对知觉的影响预期是另一个影响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对刺激的感知和解释。
当我们有特定的预期时,我们会更加关注与这些预期一致的信息,并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预期的影响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4.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可以塑造我们的知觉偏好和选择。
例如,某些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和群体利益,他们可能更加关注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并对相关的信息给予更高的关注和重视。
5.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然而,这种选择性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偏见和失实。
我们的知觉选择性可能使我们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决策。
结论知觉的选择性是人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过程。
它受到注意的选择性、感知的选择性、预期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成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偏见和失实。
知觉的选择性名词解释(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刺激物和从属刺激之间的关系发生反应。
知觉选择性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选择作用;2.主动选择;3.对已经形成的图式的依赖。
(2)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不需要我们的意志努力,也不需要我们预先确定目标,而是由外界刺激本身直接引起的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1.无意注意并不总是随人的心意活动而产生的; 2.它的范围比较窄; 3.它只受人的活动所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 4.它的维持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5.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它不但可以代替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弥补有意注意的缺陷。
(3)有意注意的起源及其特点有意注意的起源:知觉的组织能力。
在刺激呈现时,当外界刺激的个别属性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时就会产生有意注意的活动。
有意注意的特点:目的性、有意识性、主动创造性、稳定性、有序性。
(4)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在人的有意注意指向性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注意状态。
有意后注意与有意注意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有意后注意的情况下,人不再对原来呈现的刺激物表现出直接的追求,而是把注意转移到了其他事物上面。
(5)无意识:根据不同目标而使用不同的材料,并且加工这些材料的器官的活动。
(6)反应时:反应时是一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7)延缓模式:延缓模式是指那些经常或反复发生,但是难于识别的刺激序列,即刺激对感受器的呈现速度很慢。
(8)加工速度:加工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从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中提取并加工完毕的感觉信息的量。
加工速度与机体的感觉能力、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环境的条件等都有关系。
(9)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在记忆过程中自觉地确定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有意识记的特点有: 1.有明确的目的性;2.有自觉的意志努力;3.有积极的情绪色彩;4.有一定的速度。
(10)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储存信息的数量。
记忆广度的测验方法有: 1.节省法;2.差异法;3.作业法;4.回忆测验法。
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1.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的知觉选择。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科学课程时,可以通过实验、模型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信息过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教育应该强调学生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的能力培养。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觉的选择性也与学习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
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够更好地选择性地关注和吸收知识。
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育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知觉的选择性也对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
学生的知觉选择差异导致他们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任务有着不同的关注度和兴趣。
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结合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5.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知觉选择性也与学生的兴趣息息相关。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更好地选择性地关注和吸收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总之,知觉的选择性在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和理论。
教育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手段,引导学生的知觉选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发展自己的知觉选择能力,学会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简述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知觉选择性是指在感知和处理外界信息时,个体会根据自身兴趣、需要、经验和目标等因素,有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倾向。
以下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一些因素:
1. 个体的兴趣和需要: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和需要相关的信息,对于与自己关注或关心的主题、产品或活动等信息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2. 经验和知识:个体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经验和知识相符合的信息。
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个体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处理相关的信息。
3. 目标和意图:个体的目标和意图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
个体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目标和意图相符的信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意图。
4. 外部刺激的特点:某些外部刺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
例如,鲜艳的颜色、强烈的声音或动作等,更容易引起个体的关注。
5. 个体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个体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
在积极情绪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选择积极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选择消极的信息。
6. 社会和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导致个体对信息的不同选择。
综上所述,个体的兴趣和需要、经验和知识、目标和意图、外部刺激的特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都会对知觉选择性产生影响。
知觉的特性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
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2.实践活动的任务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种类: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影响条件视觉线索,即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影响距离与深度知觉的因素
1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1)调节(2)辐合
2 单眼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辨析】如何分辨知觉的“理解性”和“选择性”?大家回顾一下心理学里面讲到的“知觉的特性”都有哪些内容?知觉的特性主要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
这里面整体性强调的是整体构造和框架,恒常性强调的是大小、形状、颜色等恒定不变。
整体性和恒常性还比较好区分,大家容易混淆的是理解性和选择性,今天带着大家进行辨析。
1.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强调学习主体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信息加工,进行解释、加入自身理解的一个过程。
主要强调推测、解释、说明、表达意思等方面。
例如:阅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推测意思,这就是理解性。
2.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强调个体在感知事物时,根据自身兴趣、需要、期望等有选择的挑了一些重点事物进行关注。
这个过程,即是选择性。
因为个体有一个做“选择”的过程。
外在环境、对象千千万万,如何集中注意力关注对自身重要的事物?那就需要我们知觉的“选择性”了。
例如:学生读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这就是典型的“选择性”。
对待事物的感知觉,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个体整个心理活动的结果。
所以,一些行为,既有体现理解性,也有体现选择性,才构成了灵活的我们。
往往遇到比较难以分辨的题目时,大家做题原则是,选占主导的那一个。
比如,题目强调了知觉过程中,主要是理解性,那我们就选理解性。
如果题目很明显地强调,个体对周围事物进行筛选、甄别,这就是选择性了。
因为个体做选择的过程,渗透了自身的理解在其中。
附上题目,练一练:1. 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
这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2.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3.听音乐会的时候,懂的人和不懂的人,听出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符合知觉的(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4.老师上课时,使用彩色粉笔写字往往比只用白色粉笔写字效果要好,主要运用了知觉的( )。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由于人的知觉选择特性,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进行反映,而只对其中某些刺激加以反映,这样才使人能够把注意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并对其作进一步加工,被选择的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区别在于: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知觉对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
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的这种结构成分,是知觉选择性中的最基本的特点。
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此时的知觉对象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背景;同样,此时的知觉背景也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对象。
因此知觉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固定在某些背景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着转换,以保证有意义的客体内容成为知觉对象。
一、目的了解知觉选择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使用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三、方法1.选中左侧实验列表“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中的“知觉的选择性”,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演示内容目录窗口。
主试就可依次呈现相关的图片与背景知识。
2.通过呈现多幅两可图形了解知觉选择性;并通过不从同方向呈现两可图形了解知觉定势的概念。
四、讨论知觉的选择性在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领域有哪些应用?五、参考文献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5~177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1~12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2~133。
观察中知觉选择性的探讨摘要:本文是由于课堂观看《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后对其中说到的“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的原因产生疑惑,于是关注了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学说,发现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可以对知觉的选择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并进一步了解认识心理学中对“注意”的研究,试图用“知觉负载理论”来解释知觉的选择性的机制。
关键词:观察渗透注意知觉选择《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从纪录片《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中,引用如下一段有趣的内容:科学试验已证实,如果我们让一个人用PET将计算机连接他的大脑并让他看某一特定的物体时,就会发现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活动强烈,然后让他闭上眼睛,想象同样的物体。
当他想象同样的物体时,大脑的那个特定区域也活动强烈,就像他看到那个物体一样。
这就让科学家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谁看到了呢?大脑还是眼睛。
什么是真实?是我们大脑想见的真实还是眼睛看到的真实?事实上大脑并不能分辨什么是亲眼看到的和什么是记忆,因为那些都是同样的特定神经部位的反应。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巨大的信息量,大脑每秒要处理400Gb的信息,但最终浮现到意识层面的信息量只有2Kb。
我们大脑的兴奋方式是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我们通过条件反射把物体形状和我们已经的物体形状做比较。
有一个关于美洲印第安土著人的故事,当他们在加勒比海岛上看见哥伦布的船队靠近时,他们完全没有看到船队,因为这些船完全不像他们曾经见过的东西,所以他们不能看见。
引言:知觉是具有选择性的生活中的很多经验确实都符合电影中所说的那一点,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即观察过程中知觉是具有选择性的。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定义为[1]:我们对外来的刺激信息会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组织,我们会把某些信息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信息当作知觉背景。
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都在探索关于人的心灵和认知的奥秘,对于观察的研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到了近代,人们发现意识层面对于大脑中全部信息量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有人开始了对潜意识或非意识的精神分析,另外也有人通过外部的行为去揭示内在的活动规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PET及fMRI 等大脑成像仪器应用于神经学的研究,认知这个曾一度属于哲学家的神秘领域正在被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中。
本文主要通过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以及当今受到广泛认可的认识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理论,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知觉的选择性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历史上对“观察”的看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做过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
他认为知识不在于对事物的感受中,却在于因感受而起的思维中;显然由思维能达事物之‘存在’与事物之理,由感受则不能。
他认为我们无法看到“真实”,因为观察始终会带着主观性。
以洛克为代表古典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经验是理论的来源,强调理论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
培根说:“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官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这种观点只承认了观察的客观性,完全否定了观察具有主观性。
以维也纳学派为核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能否从该命题逻辑地推导出一类可观察的命题。
其基本主张也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石:对事物或事件的任何陈述或假设,都必须能用描写直接经验的句子,来加以直接或间接地检验。
他们把观察语言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1959年汉森在他的《发现的模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察渗透理论”[2]命题。
即“任何观察都负载了某些理论”。
他认为,观察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受到由语境和背景知识所影响的组织模式的参与,观察不是感觉资料与知识语言的混合物,观察是感觉资料、知识和语言交织到观察的过程中。
“观察渗透理论”解释知觉的选择性简单的来概述以上历史上著名的观察说法。
同样是观察一个物体,古典经验主义把这个过程看作用照相机给物体摄影;逻辑经验主义把这看作是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的物理过程,然后经过逻辑分析从中才会形成一定的概念模式;汉森则认为人们的观察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有无意识的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材料,从而各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是有很大程度的差异的。
可以看到“观察渗透理论”在逻辑经验主义只看到观察的物理过程基础之上,将观察者的理论体系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对观察带来的心理过程也融入进去,并且认为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并非是后加的,而是与观察的物理过程同时进行的。
基于“观察渗透理论”,可以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知觉选择性现象进行一定的解释。
既然观察的过程中是融入了观察者所具备的知识经验理论的,也可以说是观察者本身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生理状态、文化环境等要素都会渗透到这个观察过程中,因此人的知觉选择性不仅依赖于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还与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主观因素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是在于以下两个层面:同一个事物,这个人看到的和那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很多事物同时出现,某物会引起这个人的注意,而另外的事物不会。
对于前面一个层面,设想天文学家第谷和开普勒同时看日出,前者相信地心说,后者坚持日心说,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看日出这个观察过程,在第谷看来太阳从东方升起而地面不动,开普勒则看到太阳是不动的,地球转动才使得太阳从地平线下出现。
显然,“观察渗透理论”可以对此进行较好的解释。
但对于后面一个层面,人对信息量的过滤选择作用是怎么样的机制,通过这样粗泛的描述显然是不理想的,还是有必要借助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觉与注意的知识进一步讨论。
知觉的选择注意[3]Broadbent(1958年)对一个关于记忆的双耳分听研究,即向一只耳朵呈现一条信息的同时向另一只耳朵呈现另一条信息,例如向一只耳朵呈现数字496,另一只耳朵呈现852,那么回忆结果将是496852而不是489562。
对于这个现象,Broadbent提出了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即同时呈现两个刺激平行进入感觉缓冲器,根据其物理特征,其中一个输入随之被允许通过一个过滤器,而另一个输入则保留在缓冲器中等待后来的加工。
这一理论认为知觉加工分为连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平行加工的方式对所有刺激的物理特征(如颜色、位置等)进行加工;第二阶段的加工是对复杂的心理属性的提取(如事物的命名、词义的提取等),这一阶段是序列加工的且加工能力悠闲。
因此为了避免第二阶段的加工超负荷,第一阶段对刺激进行基本物理属性的加工之后就会出现注意选择,也就是说被注意选择的才会得到完整的知觉加工,而不被注意的刺激得不到第二阶段的加工也就不会产生完整的知觉。
Treisman(1960年)在过滤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衰减理论。
认为在经过注意过滤时不被注意的信息知识在强度上减弱了,并不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信息被完全阻隔。
未被注意的部分信息加工后可能会超越阈值而达到意识察觉的水平。
Lavie(1995年)提出了知觉负载理论,认为注意选择有时发生在加工早期(如Broadbent所述),而有时又发生在加工晚期。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知觉加工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加工过程,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的知觉负荷量决定了刺激的加工水平。
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知觉负荷较高的情况下,加工与任务相关的刺激耗尽了当前的知觉资源,无关刺激就不会得到知觉交给你个,因此会出现早期的注意选择。
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知觉负荷较低的情况下,与任务相关的刺激没有耗尽当前的知觉资源,无关刺激就会得到完整的知觉加工,在知觉加工之后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主动抑制的过程可能发生,即注意选择发生在加工晚期。
于是Lavie将以上所述的注意选择分为两个部分:知觉选择机制和认知控制机制。
虽然研究者对关于知觉的注意选择仍然在发展中,就目前的理论中还是有些对于理解知觉的选择性这一问题上是可取的。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这样认为,人过去的知识经验会在大脑皮层中以神经回路和突触的化学变化的方式贮存[4],而这些记忆的碎片中某些部分会对新的知觉获取中神经回路的建立起到一个过滤器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上述的认知控制机制对刺激的知觉过程中进行注意选择的加工,通常发生在刺激知觉负荷较低的情况下。
例如,迎面走来一个认识的人,之所以能一下子注意到那个人,就发生的是这种认知控制的机制。
这种机制也解释了电影里所说的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而对于刺激知觉负荷较高的情况下,则是被动型的知觉选择机制发生作用。
但也有研究认为这个机制中也具有主动的能力。
但具体来说,人是如何做到在一大群人中认出熟悉的人,或从大量信息中定位到所需要的信息上,采取以上的理论假说还不能很好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结本文就观察中出现的知觉选择性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无论是从“观察渗透理论”中初步的揭示出观察者的所具备的知识经验理论等主观因素是会渗透到观察过程中从而导致了知觉的选择性,还是进一步通过“知觉负载理论”中分析刺激在知觉过程中的加工过程中大脑中的记忆神经回路起到的过滤作用引起的注意力的选择,都对知觉的选择性机制作了一定的解释。
值得承认的一点是,人过去的经验知识是会对观察造成主观性的影响的,知觉形成过程中是经过了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可能就包含有主动以及被动的选择性过程,导致了人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大量信息很小的部分上,可以这样说,人大脑中最终意识层面上反映出的内容并非眼睛或者各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
但并不能说这是大脑的一种欺骗,背后应该有其深入的原因和机制。
值得从分子生物学以及行为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1] 熊文娴. 观察与理论PPT[2] N.R.Hanson. 发现的模式[3] M.W.Eysenck. M.T.Keane. 认知心理学[4] Eric R. Kandel 追寻记忆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