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选择性例子
- 格式:docx
- 大小:11.65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知觉的基本特性作为重点考察知识出题的频率非常高,但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下面老师将对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进行整理和解释,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例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知觉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觉过程中,有以下四种基本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征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的知觉到的客体叫做对象,未被清晰的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例如:对于这个图形而言,如果我们清楚的知觉到的是白色的杯子,那黑色区域就被当为背景,如果我们清楚知觉到的是黑色的人脸,那白色区域就被当为背景,因此知觉的选择性反映的是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在考试中,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为对象,绿为背景。
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不张嘴的人为对象,张嘴唱的人为背景,这些都证实了在知觉过程中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觉的对象总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是知觉的整体性。
对于这幅画而言,画者只画了一些关键的部分,而我们在知觉的时候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将其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认识这是一匹马,这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反映,在考试中,我们遇到的窥一斑而知全豹就体现了我们队一个事物关键部分的认知会转换为对整体的把握,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个体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赋予的意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绝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他,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同样一朵玫瑰花,普通人看来这就是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诗人可能会看成爱的象征,而植物学家可能会从他的根茎叶去分析,因此对于同一对象,因为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不一样,对其赋予了不同的一样,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结果,考试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或者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因为知觉的主体的经验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对于知觉的这四种基本特性,考试的时候往往会给一个具体的题干描述,让考生选择对应的知觉特性。
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进行重点的学习和区分。
首先是知觉的选择性。
关于此特性的概念为: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在此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对象和背景,对于此特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知觉出来,这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比如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用笔在讲义上标记出重点知识,就是把这些重点知识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所有呈现的知识当中知觉出来的过程,体现的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14年山东德州考过一道题目: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体现的是知觉的哪个基本特性。
这道题目体现的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其次是知觉的整体性。
首先是概念: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此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部分和整体。
因此,简单来说,由事物的部分推整体,体现的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比如我们古语有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就是通过豹子的一个斑点,就可以得出这个动物是豹子。
体现的就是从部分推整体的过程,为知觉的整体性。
有一道考题说:漫画家勾勒数笔,别人就知道画的是谁。
这个体现的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再次是知觉的理解性。
它的概念是: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在此概念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知识经验。
体现的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因此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典型的例子就是: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人“哈姆雷特”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体现的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简单一句话就是:单对象,多结果。
14年潍坊考过一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是知觉的哪个特性。
心理实验2:知觉的选择性【实验目的】通过两可图形,了解知觉的选择性。
【实验原理】在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接触大量的外界刺激,人们不可能同时把这些刺激都纳入为知觉对象,而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觉。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知觉的重要特点。
由于知觉的选择性,人们的知觉既清晰、准确,又完善而丰富,不致陷于僵化。
在知觉的选择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部分叫图形(figure),即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就是背景(ground)。
图形有鲜明、完整的形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
图形突出于背景之前,背景在图形之后连续地延伸。
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只是相对的,此时知觉的图形可以是彼时知觉的背景,此时知觉的背景也可以是彼时知觉的图形。
两可图形(ambiguous figure)就是最好的例子。
两可图形,也叫双关图形、交变图形,指的是对象和背景可以不时加以转换的图形,最典型的两可图形是人脸-花瓶图形。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易成为选择的对象。
此外,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及职业等也都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
知觉定势能够使知觉在条件不变或相似的情况下更迅速有效,也能够促进非理想条件下的知觉。
有时环境中的刺激是难以辨认、不完全的,而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能够使我们产生有意义的知觉。
但知觉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较刻板,有时会妨碍知觉的正确性。
【实验方法】通过多幅两可图形的图片来演示知觉的选择性。
【结果与讨论】天空与海洋生命的力量女王与亲王绽放的生命。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知觉的整体性1. 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可能缺乏合适的线条比例、粗细,图案可能也不恰当,但人们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理解它、欣赏他,原因就在于作品中的关键性特征为知觉整体创造了条件。
2. 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
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1.“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
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
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为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
4. 理解还有助于填补知觉内容的某些不完整之处,维持知觉的整体性。
例如,在观看不完整图形,理解帮助人们将知觉对象的缺失部分填补起来。
“音素恢复效应”就是一个好例子。
比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WOR……”后,会预期出现D, K ,M, 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
知觉的选择性1.两歧图形2. 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3. 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选择性知觉名词解释选择性知觉最简单的例子是被试着者要告诉自己他看到了一只猫,而他真实地看到的是什么?这是有待选择的知觉。
不仅仅是视觉,也包括其他感觉,如触觉、味觉、嗅觉等。
选择性知觉的主要特征: 1、如果某个刺激或环境条件不存在,而且没有尝试去想象它时,就会发生错误的知觉2、当我们面对几个刺激时,错误的知觉可能有一些倾向3、知觉的准确性可以随刺激物的数量增加而提高。
但是,当刺激物越多,错误的知觉则越不准确。
选择性知觉的另一个例子来源于对球类运动中特殊技能和精湛运动表现的报道,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特殊事物上时,就会做出选择性知觉的错误。
比如,一些足球队员,虽然在训练时,在实战中,他们的射门的力量、角度、速度各方面都相差无几,但是当进行远射时,球却飞入了另一个球门。
这说明球员的选择性知觉发生了错误。
4、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在前两次考试后我们可以在同学的作业上得到大概的分数,并根据这个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做法是:先给同学发放作业本,然后记录好每位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位同学的平均分。
平均分是将同学的总分数按照标准分数换算成百分制。
再把各班同学的平均分换算成平均分段分,即每个同学的平均分段分乘以各班的平均分,就得到了每位同学的各分段的成绩。
在前两次考试后,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同学考的好,哪些同学考的差;这样便可以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5、正确率分析每次测验的准确率都很重要,如果错误太多,在统计分析的时候就不能反映出问题。
6、专家系统从专家系统原理推导出的专家系统开发方法,如下图所示,专家系统由知识库、推理机和解释器三部分组成,专家系统的目标是能自动地解决那些无法依靠经验或试验手段解决的复杂问题。
知识库用来存储专家的知识、规则和模型,推理机则用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算,从而产生出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专家系统通过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
可见,专家系统与专家系统原理有关,又和专家系统开发方法有关。
知觉的特征人们可以快速清晰地认识客观事物,这与感知的基本特征密不可分。
感知具有选择性,理解,完整性和持续性的特征。
1,感知的选择性感知的选择性是首先区分对象的某些对象(或某些特征,符号和特性)。
客观事物有很多种。
人们总是选择一些东西作为感知的对象,他们的感知尤其清晰。
被感知的对象似乎从其他事物突出并出现在“前面”,而其他事物则向后退。
相关的生理学基础是,一个激发中心在大脑皮层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皮层被抑制。
感知的选择性揭示了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主动性。
感知的选择性取决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它也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征(强度,活动性,对比度)和被感知物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的特征(照明,距离)。
2,理解感感知的可理解性是,当人们感知事物时,他们总是根据他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和判断它们,并将它们置于某个事物系统中,以便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们。
这是对知觉的理解。
具有不同职业和经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工程师在检查机器时可以看到和听到比普通人更多的细节;成年人的图片感知能力比儿童更深刻地理解图片的内容和含义,并感知儿童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感知理解的三个条件。
1.演讲的指导作用言语是语言在交流中的应用。
在两个信号系统的协作活动中实现了人的感知。
单词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感知对象,并使感知更加快速和完整。
例如,在单词和单词的引导下,可以快速感知天空中的云朵和自然风光中的巨石。
2.实际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受制于当前的活动任务,并且被感知的对象相对清晰而深刻。
不同的任务可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
例如,对于天安门广场的草图和文字描述,当任务不同时,感知效果也不同。
3.对感知对象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感知对象持消极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
只有当我们对感知对象感兴趣并持积极态度时,我们才能加深对感知对象的理解。
3,感知的整体性人们感知客观对象时,总是将其整体反映出来,这就是感知的整体性。
科普:4条知觉规律一、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理解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人在感知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的解释,然后把它们标示出来。
比如,在听一段音乐的时候,非专业的听众会听出“好听”或者“不好听”,更进一步的能听出这段音乐里表达出了怎样一种感情,而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则能听出其中每个乐章代表的不同含义,这段音乐使用了多少种乐器进行演奏,甚至听几遍就能学会并演奏这段旋律。
这是听觉上的例子。
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
知觉理解也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同样是听音乐的内容的例子,如果一个专业音乐人向听众说明,在这一段音乐中,哪一个乐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那么非专业的听众再自己听一遍,也会感觉到这样一种情绪存在。
二、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然而,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这一特点在图像上表现为通过不同的直觉选择,不同的图形可以成为知觉对象,也可以成为背景。
首先,知觉选择性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第一,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容易成为知觉对象;活动性的刺激物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第二,刺激物在空间上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其次,知觉选择性还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
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体地知觉它。
知觉的基本特性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不管是教师资格还是教师招聘考试知觉的基本特性都是常考知识之一,下面中公资深讲师为大家详细介绍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所以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强调的就是背景与对象的关系,就像我们在网上经常会看到的一些两可图。
例如左图,如果我们看成是一个杯子,那么杯子就是对象,其它就是背景;如果看成是两个人脸,那人脸就是对象,其余就是背景。
而右图中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美女像或者一个吹小号的人。
除了这些有趣的图片以外,对于知觉的基本特性分类要注意寻找对象和背景。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这个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例子。
例如左图,我们看这个图片的时候就是从整体上去观察的,是一个正方体的形状,而不是分成很多不完整的小圆圈来看。
而右图,挡住A和C,我们就会认为中间那个是数字13,挡住12和14,中间那个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B,我们都是从整体上来知觉,而不是把它们分成一个一个的单独的个体,掌握这一点,考生基本就能分辨出知觉的基本特性中整体性了。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我们曾经考过一道真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就是我们知觉的选择性。
故此,在知识的基本特性中“知觉的选择性”更多地强调的是经验的作用。
4.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简析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在教师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多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以单选、简答为主,常常会以例子及相关的古语、俗语来反选知觉的特征,因此,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每个特征的含义、影响因素及不同特征之间的区别。
一、知觉的选择性(一)含义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对象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被清晰反应的刺激物叫知觉的对象,被模糊反应的刺激物叫知觉的背景。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同学们播放视频,视频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变成我知觉的背景。
所以,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知觉的选择性手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
(1)客观方面①刺激物的觉得强度,刺激物越强烈越容易被优先选择。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例如:教师上课时重点部分用彩色粉笔书写,最容易优先选择。
相反,昆虫的保护色、军事上的伪装使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很小,不容易让人发现。
③对象的活动性,也叫活动律。
例如:动态的广告比静态的广告牌更容易被人们发现。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优先被感知。
例如:街上打扮与众不同的人。
(2)主观方面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
(三)常考成语、俗语及关键词:“樵夫进山,只看柴草,猎人进山,只见禽兽”、“万绿丛中一点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重点、军事上的伪装等。
二、知觉的整体性(一)含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的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
(二)影响因素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下面四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例如:上图中的三根线段组合在一起的图像虽然没有闭合,但是我们的认知容易把它看作三角形,图二中第四段第五段的图形和虽然没有和前面三段紧密相连,但是我们的认知通常会把其当成是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
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进行反映形成感觉,再将感觉信息整合成有意义模式形成知觉,以此完成对世界的每一次认知过程。
而其中“知觉”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又有些什么特征呢?本文将通过若干例证和实验结论针对知觉的四大基本特性——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展开论述。
一、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知觉理解性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例,当人们看到一幅十分抽象的画面时,会不自觉地试图从中看出些有意义的情境或物体来,这时候人的经验就会发挥作用,从记忆里挖掘各种事物的形象,这像马?像小狗?或是像一个孩子?再比如我们在看到一个白茸毛,红眼睛、长耳朵的生物时,会自觉根据这些特征和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为其赋予意义,称之为“兔子”,这些都是我们的知觉理解性在发挥效用。
知觉理解性的一大特性是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一样事物在不同的人头脑中知觉出来的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为不同的人所拥有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都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看一场球赛,铁杆球迷能看出球员们发挥的优劣程度,而普通观众可能只看到双方各自命中几个球而已。
而一个熟悉英语的人,在看到“WOR”的字眼时,会自然而然地预期后面出现D、K、M、N等字母,这就是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知觉字母活动中起了作用。
知觉理解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当刺激信息不甚清晰的时候,使用适量语词将帮助人更有效、更快速地完成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比如观察一朵云或一块山石的形状时,也许乍一看不像什么,但只要旁人稍加暗示就能让我们觉得越看越像。
二、知觉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知觉思维导图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选择性知觉偏见的具体例子
英国名著《傲慢与偏见》片段。
其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是典型的选择性偏见。
选择性偏见,是指我们总是会有选择地去理解一些事情,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吸收和判断信息时,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干扰,会有偏见。
比如伊丽莎白在聚会上对达西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此达西做什么她都很反感,认为他不仅冷漠傲慢,还破坏了姐姐的婚姻。
而英国作家、评论家塞·约翰逊说过,⼼存偏见的总是弱者。
偏见会将我们带到不利的位置。
因为偏见,伊丽莎白相信了中校维克汉姆中伤达西的话,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知觉理论:知觉理论是指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
这种观点在形成知觉研究的"新看法(newlook)"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客体的物理特征(如客体的大小和形状)和观察情境的条件(如光线和现实者离开客体的距离),是人类知觉物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但"新看法"认为,观察者在知觉客体的物理特征时,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的信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信息的过程。
知觉具备着以下几个特性,分别是选择性、意义性、恒常性以及整体性。
其最初的研究源自于生物学中的神经反射,后来研究思维与行为的关系,现已经变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咨询师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正值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
但布鲁纳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
例如,布鲁纳等人的实验表明,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把硬币估计过大,这是由于钱对贫穷儿童具有更大价值的缘故。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
知觉的两个特征:第一,知觉具有归类和推理的性质。
所谓知觉,就是人们根据刺激输入的某些确定的或关键的属性,有选择地把它们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的已有知识加以推论(关于这一点,下文进一步再讲述)。
知觉过程的这一主要特征,也是一般认知的特征。
因此,布鲁纳断言:"像认知理论所需要的一样,知觉理论需要一种能够归类和推理的机制"(Bruner,et al·,1956)。
知觉的选择性例子【篇一:知觉的选择性例子】各种知觉有着共同的特点。
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或综合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
我们对图形结构和大小的视知觉,这是由于图形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
我们对有声电影的知觉,这是由于有声电影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而又相继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知觉对象各个部分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较强的部分常常掩蔽着较弱的部分。
在我们比较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对象弱的部分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就可能看不出这些对象的相似处。
如果这些对象强的部分是相似的,我们就可能看不出相似对象之间的差别。
例如,中小学生作文容易写别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音同义不同的一些词。
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来说,声音相同这部分比较具体,因而作用较强;意义不同这部分则作用较弱,在他们作文用到这些词时,就容易忽视这些词在意义上的差别。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们对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知觉。
如果相同的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觉整体。
例如,同一些乐音可以构成不同的曲调;同一个曲子又可以用不同的音域或音质来演奏。
2.知觉的选择性我们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
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
知觉的基本特性实践与研究表明,人的知觉活动是按照一定特殊规律进行的。
这些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常常把照相机比作人眼功能的延伸,然而同样是刻录外界的信息,人的视觉与照相是决然不同的。
照相是被动地、忠实地复制客观事物的一切细节,而人在观看景象时,是处在一种积极探索的、带有高度选选择性的状态之中。
对于人来说,他总是在想要获得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和辨清。
影响人们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可以归于以下几点:1)注视对象的差异性。
人们观看景物,就意味着在捕捉眼前事物中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从整个景象的大背景中分离出来的。
于是,关注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性越大,就越容易实现二者的分离,也就越容易被优先选择出来。
以人们观看色彩为例,如果按照人的正常视力,在白色背景上刚能分辨出的黑色细节直径为1 mm(毫米)时,则在同样条件下,在红色背景上能分辨出绿色细节的直径就要增大到2. 5 mm,而在蓝色背景上的的绿色细节必须增加到5mm才能为人眼所辨认。
如果注视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小,越不易被视觉捕捉到,比如昆虫身上的保护色往往是与它长期生存的环境保持一致;在丛林中作战的士兵,身着的迷彩服底色一般是绿色,而在沙漠里,士兵的迷彩服底色则选择黄沙色;同理,在影视作品中,那些在夜间出击行动的人物,常常要被装扮为“黑衣人”,留给观众“合乎情理”的视觉反应。
2)目标对象的动态性。
人们的知觉选择有赖于有机体相关器官的活动与调节。
人对于环境中时时变化的东西要比静止之物感兴趣得多,也敏感得多。
然而,如果某些事物虽然处于活动状态,但总是重复同一个动作或者总是在同一种现象中周期性循环,人们也会看不到变化。
一些研究厌腻现象和适应现象的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一次次重复出现时,人们就会停止对它的注意与反应。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
消费者选择性知觉的具体例子直觉选择性障碍功效于人的客观现实是繁杂多种多样的,人不太可能在一瞬间所有清晰地认知到;但能够依照某类必须和目地,积极而有心地挑选极少数事情(或事物的某部分)做为知觉的选择性另一半,或潜意识的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住,以它做为知觉的选择性另一半,对它造成独特、清楚的直觉印象,而把周边其他的事情当做直觉的背景图,只造成较为模糊不清的直觉印象。
知觉的选择性阻碍既受直觉另一半特性的危害,又受直觉者自己主观原因的危害,如兴趣爱好、心态、喜好、心态、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观查工作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等。
知觉的选择性与直觉的其他特点是紧密联系的,被挑选的直觉另一半一般是详细的、相对稳定的和能够了解的。
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的运用人到直觉事情时,最先要从繁杂的刺激性自然环境上将某些相关內容抽象性出去机构成直觉另一半,而其他一部分则留为背景图,这类依据当今必须,对外开放来刺激物有挑选的做为直觉另一半开展机构生产加工的特点就是说知觉的选择性。
因为人时时刻刻所触碰到的客观现实诸多,因而不容易,也不太可能对另外功效于视觉器官的全部刺激性信息内容开展体现,只是积极地选择一些刺激性信息内容开展生产加工解决,进而清除更多信息的干挠,以产生清楚的直觉,并快速而合理地认知客观现实来适应能力。
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大家一直有筛选地只对自身有关键实际意义的刺激物做为直觉可选择性另一半。
直觉的另一半可以获得清楚的体现,而背景图只有获得较为模糊不清的体现,那样,人们就能够得心应手地清楚的认知必须的事情与另一半。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大学生把教室黑板上的文本作为直觉的另一半,而周边环境中的别的物品,例如头上的电风扇、墙壁的宣传语、同学们的脸孔等便变成直觉的背景图。
你一直在大街上遇到了自身的盆友,在你与盆友沟通交流的全过程中,大家所听到的不仅仅另一方的语句,并且也有店铺打折优惠的广告词声、发动机的噪音、非机动车的讲话声等。
知觉的选择性例子
【篇一:知觉的选择性例子】
各种知觉有着共同的特点。
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或综合性)、选
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
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
觉器官,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
我们对图形结构和大小的
视知觉,这是由于图形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
器官。
我们对有声电影的知觉,这是由于有声电影这个整体的各个
部分同时而又相继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知觉对象各个部分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较强的部分常常掩蔽着较
弱的部分。
在我们比较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对象弱的部分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就可能看不出这些对象的相似处。
如果这些对象强的
部分是相似的,我们就可能看不出相似对象之间的差别。
例如,中
小学生作文容易写别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没有分清音同义不同的一些词。
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来说,
声音相同这部分比较具体,因而作用较强;意义不同这部分则作用
较弱,在他们作文用到这些词时,就容易忽视这些词在意义上的差别。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们对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
的知觉。
如果相同的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形成
不同的知觉整体。
例如,同一些乐音可以构成不同的曲调;同一个
曲子又可以用不同的音域或音质来演奏。
2.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
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
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
临时的选择性是由
人在知觉中一时的需要、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而经常的选择性
则常常是由于人在某方面长期活动(特别是职业上的)结果造成的。
如
没有技术知识的人看机器的时候,在对机器的细节进行广泛而深入
的观察方面,就比机器的设计工程师差得多。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对象进行知觉时,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亲身的实践
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
对于事物的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
认知总是用对象的识别标志作
为依据的。
人们根据这些标志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是区分出
对象的所有标志。
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
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
阅读的速度。
但这也容易引起知觉的错误。
学生就容易把像
“diary”(日记)、“dearly”(亲爱的)、“dairy”(牛奶房)、“daily”(日常的)这些形近字混淆起来。
我们能否把知觉对象认知出来,这和知觉对象所处的背景有着密切
的关系。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大,我们就比较容易地把对象从背景
中辨认出来;对象和背景的相似性大,我们就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
中辨认出来。
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白对比,字迹一清二楚;如果我们用深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加深色,就较难把字迹
辨认出来。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对象与背景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
样固定不变,而是可以互相逆转的。
从背景中辨认出对象来,还受着其他条件的影响,如语言的指导作用、个人的期望和需要、旧经验的影响、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
对象的运动情况等。
人们根据这些规律设计交通中的信号标志、军
事中的伪装设施。
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制作和运用,也要利用这些规律,以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从背景中辨认出对象来,在信号觉察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
雷达观测兵的任务,是从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标志中辨认出可能是
敌机来袭的信号。
这就要求雷达观测兵把许多不是信号的标志(在信
号觉察上,叫做噪音)当作背景,把真正是信号的标志当作对象辨认
出来,及时准确向有关部门报告。
在觉察微弱的信号时,常常要求
及时做出决定:荧光屏上显示的某种标志是背景还是对象?是噪音还
是信号?雷达观测兵的个性特点常常影响着这种决定。
一些冒失的人
常常把噪音当作信号来报告;一些过于拘谨的人又常常延误确定某
些真正的信号的时间。
在信号觉察的训练活动中,必须考虑到这些
重要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以及理解性这些特点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013-04-27 18:24
【篇二:知觉的选择性例子】
有一次,一位医生、一位商人和一位艺术家三位朋友一同沿着一条
繁华的街道走着,他们要去神甫家吃晚饭。
到了神甫家以后,神甫
的小女儿请艺术家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街而行。
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穹隆,
它那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辉中泛着激光,愈加猩红了。
看着看着,穹隆底部显出一缕光线。
接着,一缕又一缕,仿佛晚风正在星
星点点地吹旺着蓟花之焰。
终于,满街通明,猩红的穹隆消失了。
那时我多么想画下这一切,真想让那些认为我们的城市并不美丽的
人们看看。
小姑娘想了一会儿,然后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转向商人,让他也讲
个故事。
于是,商人讲道:我也可以讲一个大街的故事。
我一路走来,恰好
听到两个小男孩在谈论他们长大后要从事的事业。
一个男孩子说他
想摆一个冰淇淋小摊,并且要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入
口处摆。
这样,两条街上的人都可以来买我的冰淇淋,那些乘坐地铁的人们
也会买。
这个男孩子具有成为一名好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
的价值,而且在无人告之的情况下选择了街道上做生意的最佳地点。
我毫不怀疑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
这就是商人的故事。
医生的故事是关于药店橱窗的。
这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
种消化不良,同时橱窗里还排列着一长串清单,上面写满了如果不
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听来可怕的后果。
我看见许多男男女女停留在
橱窗前,我知道他们正在考虑这种药对他们是否有效。
我明白他们
真正所要的并不是gloria gland extract(一种药品),而是两种根
本不可能用五彩缤纷的纸张包裹的药,它们是新鲜空气与睡眠。
但
是我却没有办法一一告诉他们。
这个药房是在查尔斯大街上吗?小姑娘问道。
医生点了点头。
你说的街道在哪里呢?她问商人。
查尔斯大街。
商人回答说。
我说的也是那儿。
艺术家说。
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故事。
这三个人同一时间内走过同一条街道,看到的应该也是同样的事物,但是,他们眼中的街道却是各不相同的。
艺术家眼中的街道是个美
丽的地方,线条、形状和色彩在此共同构成了一幅图画。
商人眼中
的街道是一个与地点、位置、生意场所有关的地方,在此,机会只
为那些眼光锐利、能够捕捉到它的人们而存在。
医生眼中的街道是
那些不懂得调理自己健康而造成自身不适的人群所在。
猩红色的天空同样停留在另外两个人的视野中,但他们却没有注意。
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很平常的事物,在同样的
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却停留在不同的事物上。
事实上,在每一瞬间都有无数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与于我们每个人,其中绝大部分的讯息或刺激被删除忽略掉了,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
才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
::
【篇三:知觉的选择性例子】
感知觉案例
教师资格证
[案例]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
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
易被人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