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红英《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李红英《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李红英《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李红英《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15《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花生、苹果等实物。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四幅图片都是什么?

生:蜡烛、老黄牛、小草、花生。

师:这些事物有什么不同点?

生:蜡烛(常用物品)、老黄牛(动物)、小草(植物)、花生(食物)

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你在心里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四种事物中的《落花生》,落花生就是花生,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一般介绍食物,都会介绍哪些方面?(口味、营养等)

师:但是文章似乎不是在介绍这样的食物,是在写什么呢?让我们分角色读课文,梳理一下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生:我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师:你们说的真好,他们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还记得老师上课前提出的思考: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练习:

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老黄牛——

小草——

蜡烛——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花生、老黄牛、小草、蜡烛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吗?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送报的邮递员他们的工作并不起眼,可是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为我们送来了最新全国各地的消息。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这些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奉献着、给别人带去好处的人,他们都是如花生一般平凡普通却又值得人敬重的人!

师: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物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师:老师也希望你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像许地山一样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人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

力会更好。

师:老师为你们有如此多的收获而高兴。今天的作业是(出示小练笔,同学读要求)。

15、落花生

种收尝议借物喻人

默默奉无闻

无私奉献主次分明

朴实无华

落花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落花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落花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落花生 2、由笔名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3、翻开书,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4、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5、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6、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7、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 8、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孩子勾画出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9、全班齐读。 10、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1、从这里可看出爸爸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乡比较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12、自己想一想,读一读。引导: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全班一起读,读出这种精神。 14、爸爸只是在赞美花生的精神?吗不是的。他是在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因此,父亲接下去说:引读第12自然段。 15、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呢联系爸爸的话,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是啊,爸爸教育孩子门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摹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16、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所以,他说:引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引读:人,要做:不要做: 19、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

五年级语文上册15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5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榆中县白堡学校杨贵奎 一、课文背景知识铺垫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5页15课《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落花生》这篇课文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课程理念中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

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作者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篇一: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深化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 篇二:落花生教学设计参赛获奖作品 《落花生》教学设计 金太阳学校:袁璐璐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过程方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在探讨交流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落花生》公开课教案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浅显,但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示PPT,出示落花生图,导入,并简介:花生又名“落花生”(板书),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学生读题)。 3、引出作者,质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

地山。他的笔名就叫“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同“花”。他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呢?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二、检查预习 1.PPT出示生字词语。指两生读词,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第二行“吩咐、尝尝、便宜、石榴”四词中的轻声。再指导学生写易写错的字。 2.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空、种”等多音字。 (2)理解“居然”,并造句。 三、重点感悟 1.抓重点。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收。) 下面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写了哪几件事儿?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再汇报。(尝花生,板书:尝。)课文中那里是写尝花生的?(课文最后一句话)还写了哪件事?(议花生,板书:议。)种、收、尝都是几句话,而议花生用了10多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议花生是课文重点)看来,我们今后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不是重点的内容写得简略,板书:详写、略写) 2.学重点。 (1)学生默读第3-15自然段,思考: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2)读后质疑。次要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提出重点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引导学生靠自己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T友情提示: 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a.围绕问题读第10自然段,把自己的想法简要批注在旁边。 b.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4)反馈学习情况:

落花生教案(第二课时)

落花生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的话。 2、对话朗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准重点段。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文章的话。 3、理解体面、可贵、爱慕。 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第一段-种花生。那么课文重点是哪一段呢?(第二段)哪几小节?(2—14)写什么?(谈花生)我们把这一

段又分成哪两部分呢?(生答、课件、板书) 这节课重点来学这一段。 二、学习重点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2—11小节思考:今晚的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有谁参加? 出示:。。。。。。实在很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父亲和孩子吃饭很平常 为什么用“难得”?父亲回来只是为了尝我们种的新花生?)简介当时背景。(作者父亲当时在广东当差,平时公务很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所以父亲这次回来实在很“难得”。那么父亲只是为了尝花生吗?我们学完就知道了。) 2、那晚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我们说?(看课件)姐弟们怎么议论花生的好处?(板书) 3、父亲怎么说?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父亲拿花生和什么对比,分别用——画出写花生的词句,用——画出写桃子,石榴的词句。 完成比较表。(见课件) 通过比较你觉得落花生有什么特点?-------藏而不露、朴实无华——这就是花生的可贵之处吧!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父亲的话。理解“可贵”的意思。落花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15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三、教学过程 课前分钟:古诗鉴赏《竹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墨梅》不用人夸颜色好,只需要他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落花生。上节课,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回顾一下作者围绕花生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种、收、吃、议) 2、师: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这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尝花生和议花生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了解文章结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 三: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3--15段)重点研读“议花生” 师: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分清了主次、看出了详略 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组内合作朗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思考1、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2、谁谈的话比较重要,在哪一自然段,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出示句子(一):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摹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落花生教学设计参赛获奖作品

《落花生》教学设计 金太阳学校:袁璐璐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方案: 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质课

15、落花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点段的含义,学习落花生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试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完成一个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点段的含义。 2、学以致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把道理运用在生活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主要写议花生) 2、明确学习目标: ①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3——15自然段,有什么不懂得地方用“——”画出来,并做好批注。 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分析获得: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 同学自由读之后)(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②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 读你感受到什么? ③(配乐)师范读、全班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 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④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师:讲体面,对吗?但我们做人决不能“只”讲体面,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人?(自由说:医生、老师、军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师:老师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有用的人,引入许地山的资料,引读许地山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教师小结: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

《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题目】:《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六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难点: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积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朗读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课堂上教师只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结合图片投影、音视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引导,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教学反思。 本人认为在激发学生思想感情与语文训练的相结合即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把握应该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应加强书面表达训练。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改进措施: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

《落花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落花生 2、由笔名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3、翻开书,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4、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5、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6、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7、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 8、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孩子勾画出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9、全班齐读。 10、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1、从这里可看出爸爸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乡比较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12、自己想一想,读一读。引导: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全班一起读,读出这种精神。 14、爸爸只是在赞美花生的精神?吗不是的。他是在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因此,父亲接下去说:引读第12自然段。 15、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呢联系爸爸的话,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是啊,爸爸教育孩子门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摹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16、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所以,他说:引读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落花生》教学案例 一、背景知识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为学习主题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二、案例描述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的处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的教案,让学生根据教案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展示。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案的设计我抓住了三点要求:一、基础知识。重点是教材中的易读错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道理。 教学方式上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最可贵可贵在哪儿

部编本《落花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

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五年级上《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一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师:哪两个同学能够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将你们的名字介绍给后面的那么多老师? 两个学生上台板写并介绍名字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你们父母对你们的希望,今天老师就布置你们回去问问你们父母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好不好? 生:(齐)好!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师:老师这也有一个名字,作家许地山有一个笔名叫落花生。师板书:落华生 师: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1:我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2:这个人也许很喜欢吃花生。 ……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师:那我们今天就学习第15课,学完后就知道作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做笔名了。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2.《落花生》 通过预读课文,课前书面提出问题,教师简单反馈问题。 生大声读资料袋内容。 师: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取这么一个笔名? 生: 因为在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教育他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把自己最有用的一面展现出来,于是许地山就给自己取名叫落华生。师板书:落华生 师:表扬大家听得很认真,我们今天是个大课堂,你看她的声音很响亮,其他同学也都非常注意倾听。 师:她讲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名字跟父亲略有关,而且这个“华”就同---- 生齐接:花。 师:许地山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叫---- 师板书:落花生 生:《落花生》。齐读课题 师: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课件出示关于许地山的介绍 生自读 师:读一读这个资料袋的内容,自己读。 师:是啊,落华生写了一篇散文叫《落花生》,很多同学提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落花生”? 师:其实“落花生”就是花生,“落花生”就是花生,这个“落”在这里没有特别的含义,落生就是花生(课件出示关于“落花生”的解释)。因花生落花入土,而生落花生,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师:这么质朴深远的一篇散文,大家想不想学? 生:想 师:大家快速地读一读,出声地朗读全文,然后静静地浏览一遍。这么一来就读了两遍:出声读一遍,快速地安静地浏览一遍。想一想这篇文章跟我们以前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些秘密? 生自读课文 师:来说说你的发现,请你读,响亮。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大部分都采用了语言表达。 师:语言表达?是不是你指的大部分都是用谁跟谁说话的形式?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他用了一个语言表达,其实讲的就是这篇课文以写对话为主。而且写的是一家人的对话。把你的发现写上,继续发现。板书:对话 生:我发现落花生这篇课文写法很巧妙。它先用一件事情拓展到一个美好的情节,再利用父亲的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谁说学生不能当老师,给她掌声。 师:她就是一个小老师。我要考考你,注意倾听她的发言了吗?她说到一个关键性的,是通过----?板书:叙事 生:一件事 师:发现了吗?他不是一篇状物散文,而是一个叙事性作品,了不起的发现。还有吗?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都是写得很具体的,是有详有略的 师:待会儿(问生名字),我还要请你对这个发现做进一步的补充,因为我发现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还有吗?板书:详略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从对话中体现出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是的 生:我还发现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师:这不是总分,这个王老师要说明。刚刚有个男孩在朗读课文后跟我有一个简短的交流,他告诉我每一段都写得非常的短,用一个词概括,她的语言非常简练。板书:简练师:才初读课文我们就发现了这么多,继续发现。既然说她是一个叙事性作品,整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一部分写得最具体?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抓住课堂

2 落花生(教案)

2 落花生 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 ●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文来揣摩它的意思。检查自学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榨”是翘舌音,“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便宜”的“便”在这里读“pián”。“慕”字在书写时,不要把下面写成“小”。 2.阅读理解。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里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表达运用。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其实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

落花生优秀教案.

《落花生》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落花生 教学设计(1)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和b@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4,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2”。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