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 格式:ppt
- 大小:553.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柏格森的时间观作者:梁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对时间观的探讨一直是各哲学家致力研究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在批判传统时间观的基础上,用“绵延”重新界定了真实的时间,认为时间是一条意识的绵延之流,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可以用理智来认识,而是只能通过人的直觉所把握,从而开启了直觉主义的认识路径。
同时,相对应两种时间下的两种意识生活由此产生,新的生活方式从哲学的视角铺展开来。
【关键词】柏格森;时间;绵延;直觉;自由19世纪末,生命哲学悄然兴起,哲学家们开始探讨“change”与“becoming”(即变化和生成)的问题。
它们所涉及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及其创造性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时间问题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所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消解前人对于时间问题的争论,为了说明时间对于生命生成与创造的重要意义,柏格森开始构筑起自己的时间学说。
一、对传统时间观的批判柏格森认为,科学领域中可以被钟表度量的均匀分离的时间,并非真实的时间,而是空间化的时间,哲学区别于实证科学的根本表现在于研究的对象是真正的时间。
据此,他首先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几种时间观。
首先,柏格森反对亚里士多德将时间看做是“运动的数”。
他认为真实的时间应该是永恒持续的流动,是运动本身。
亚里士多德的“测度时间”,不过是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时间,反映的只是各自独立的点或瞬间在空间中的依次排列。
其次,柏格森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也进行了批判。
奥古斯丁以“上帝创造”与“思想伸展”作为其时间观的核心思想。
他指出时间不过是思想的伸展,因而只单纯的与心灵相关,故他主张用心灵来测度时间。
尽管柏格森同奥古斯丁一样,将时间与人的心灵相联系,但在“上帝创造时间”这一问题上,他却坚决主张真实的时间是可以独立自存的。
再次,他批判了牛顿时间同质、可逆的“绝对时间观”,认为真实的时间是异质的、不可逆的持续涌进的流。
康德将时间视为一切内部现象和外部现象的“先天的直观形式”的观点,同样受到了柏格森的批判。
绘画中时间性的呈现与绵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材料与记忆》中对“绵延”进行了阐释,绵延既是时间移动性的延续,又是“自我意识”的影射。
自我意识的每一个瞬间都包括过去的影响。
而时间哲学对绘画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绘画作品通过材料的更新、色彩、节奏的旋律、画面的瞬时性等实现绘画空间的时间化。
但传统理念常认为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绘画中的时间性常常被忽视。
本文将从绘画的空间性抽离出来,着重探讨绘画中时间性的呈现。
一、创作过程的历时性绘画在观看者眼中常常是静态的,不像音乐作品那样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
我们在讨论研究绘画作品的时候也常常围绕其空间性来讨论,忽略了其中的时间性特征。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绘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绘画中未完成的状态体现的是时间性的持续“待出”的状态。
绘画需要经过构思、收集素材、草图、准备绘制材料、第一遍底色、第二遍定稿、第三遍塑造等等步骤,绘画表现为各步骤各因素之间的平衡总和,而隐藏在这些绘制步骤之间的就是时间。
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画家会让时间定格在不同的绘画步骤,这些可以从作品中每一步留下的痕迹辨认出不同时间画面的进展情况。
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会暗含不同的信息密码,这些信息密码深藏于画面中,甚至有些画家的签名都饶有趣味。
二、收藏过程的延时性绘画在创作完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自身还会发生变化,这也为绘画收藏带来延时性。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
画上作了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
而现在的《鹊华秋色图》已经早已不是赵孟頫当年前所创作的“鹊华秋色图”了,之后元、明、清几代文人、名士以至乾隆皇帝都有题跋或钤印,原画幅横90.2cm,竖28.4cm,加上各种题跋现在横约500cm。
“绵延”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兴衰朱鹏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的“绵延”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观念———生成,这使得柏格森的哲学能够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然而由于“绵延”说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再加上其它的理论片面性,所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又在兴盛几十年之后很快走向衰落。
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一些流行的理论不无参考意义。
关键词:柏格森;生命哲学;绵延;生成中图分类号:B56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9—0139—05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朱鹏飞,男,江西瑞昌人。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基础理论、美学。
柏格森(Henri Bergs on,1859-1941)是20世纪初曾蜚声世界的著名哲学家,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以宣扬“绵延”与“直觉”而名闻遐迩。
1900-1924年间,他担任法兰西学院教授,讲学获得巨大成功,一段时期曾激起“柏格森狂”。
1928年,凭藉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柏格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学术思想影响之深远。
可以说,生命哲学能在学术史上划出如此浓重的一笔,与柏格森有着莫大的关联。
然而仅仅几十年之后,柏格森的名字就迅速被海德格尔、萨特等人所取代,至今也未能重焕当年的辉煌。
这就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历史上有许多曾名闻一时的学者,他们不仅当时受人推崇,而且也为后代学者重视,譬如康德、黑格尔等人,但为什么柏格森作为一派宗师,曾有过那么辉煌的过去,受到过那么多同时代人的景仰,其学术思想却在当代受到不小的冷遇呢?总结其中的原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一要全面地了解柏格森,就必须将他纳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氛围。
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当然不能离开生命哲学发展史去孤立地看待柏格森。
如果从最初的源头算起,康德大约算得上生命哲学的启蒙者了,尽管他远不是一位生命哲学家。
在绵延中寻找美--柏格森美论述评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什么是绵延说
(1)柏格森认为时间分两种,一是钟表度量的物理时间,即“空间时间”;一是直觉体验到的心理时间,也就是“绵延”。
(2)物理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因为绵延是超越了概念和物质世界的生命永恒,
(3)绵延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
①绵延既不是同质的也不是可以分解的,不是从运动中抽象出来的某一种属性,而是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的,其各阶段相互渗透交汇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永远处于变化中的运动过程。
②绵延因而成为每一个人的存在,为我们的直觉经验所感知。
绵延是过去的总和,唯有在记忆中存在,它铸就了我们现时的人格。
这与抽象的物理时间片段之间毫无因果关系的并列形式完全不同,绵延是实在的不是抽象的,无一片刻可以失落,无一片刻可以逆转,每一瞬间都是全新而不可重演的。
③绵延是一个浑然不可分的整体,它的要义在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
④柏格森主张,我们只有把运动看成唯一给定的事实,才能解决诸多的哲学问题,静止不过是我们的心灵为现实拍摄下的一幅图像。
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阶段契合不分的状态,就无从辨明这生命之流中各个部分的始终,因为它们是相互延展、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整体。
(4)评价: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意识流
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绵延:(法durée)法国柏格森用语。
指在内心深处连绵不断地变化着的心理流。
最初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
柏格森认为,由思想上清晰地存在着的感觉、表象、概念等等组成的表层心理只是意识的外壳,有如河面上结成的冰,意识的真正本质是潜伏于冰层之下的心理绵延,唯有绵延才是“基本的自我”。
绵延与表层心理不同,它不是清晰的、固定的,而是没有间断性的质的连续变化,是一种没有确定流向的,不可预测的流动。
它是既无方向也无阶段可分的生成、变化过程。
它是真正的自我,也是真实的时间。
人的记忆可分为习惯记忆和真正记忆,前者全凭大脑的功能,后者则是精神的活动,它不凭大脑而能通过形象把过去的全部经验保存下来。
绵延的概念不仅表达柏格森的意识理论,而且表达了他的时间观、运动观,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时间观上,强调只有绵延才是“真实的时间”,其中过去、现在、将来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它是不可度量的意识活动;物理学上的可以计量的时间,尤其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是人为的;时间不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
在运动观上,认为运动不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只是纯粹的流变,即心理绵延;这一变化是没有相对稳定性的,没有量变作准备的连续的质变,没有方向和规律可循的纯变化即“生成”。
柏格森把绵延视为真正的实在,断言“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存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又用绵延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和生命进化的特征,提出了创造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在认识论上,柏格森把绵延视为认识所要把握的真正实在,认为理性和科学用静止的分析的方法无法把握绵延的运动,只有诉诸于直觉,以此论证其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理智的交融:(英immersion in the indivisible flow of consciousness)法国柏格森用语。
用以说明直觉的特征。
柏格森的绵延名词解释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以他关于时间、意识和创造力的理论而闻名。
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即绵延(duration),该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柏格森对绵延的解释和其在人类经验中的重要性。
一、绵延的定义和特点柏格森认为,绵延是时光流动的质感,是时间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他将绵延与抽象的时间概念相区分,后者倾向于将时间看作一系列相继发生的事件。
相比之下,绵延更加真实和具体,它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根深蒂固的感受。
绵延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它是不可分割的。
柏格森主张,时间不能被简单地切割成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我们的经验并不是在一个个瞬间中发生,而是在时间的连续流动中进行。
其次,绵延是变化和发展的。
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扩展和转化的。
因此,绵延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二、绵延与现实的关系在柏格森的哲学中,绵延是人类体验现实的基础。
他认为,我们通过绵延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变化,而这种感受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真实理解。
绵延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内心,也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
它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思维,使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和本质。
绵延还与我们的记忆和想象力密切相关。
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都是通过绵延来构建的。
柏格森认为,记忆是绵延的一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在当前的经验中融入过去的时刻。
而想象力则将绵延延伸到未来,使我们能够预测和构想各种可能性。
三、绵延与自由意志在柏格森的理论中,绵延还与自由意志的存在密切相关。
他主张,绵延使我们能够超越因果关系的束缚,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按照他的观点,时间的连续性意味着我们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过去的因素,还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直觉和创造力。
这种自由意志让我们能够做出实时的决策,而不是简单地被过去所决定。
四、绵延的应用和意义绵延的概念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唯有时间(绵延)真实——柏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作者:谭裘麒在法国哲学中,柏格森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
这里的“特殊”,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倒不如说是社会影响层面上的。
一次大战前后,他曾红极一时,每逢授课,社会名流蜂拥而至,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乃至美洲。
但好景不长,二次大战后,从名声到学问都很快销声匿迹。
即使在今天的欧洲和法国,人们对他的学问的关注也已是残烬之兴。
这种盛极即衰的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如恰逢两次世界大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理论本身的原因。
有人说,他的某些见解和信条一直残留在存在主义哲学里。
这等于是说,他的学说实际上只是由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到现当代人文哲学的一个过渡。
因为,正当他逐渐衰没之时,与他同年出身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欧洲却有日趋兴旺之势,这不能不与他理论上的某些致命缺陷有关;这些致命的问题,使他的学说只能成为一个“过渡”,无法自成一体而影响日深。
不过,如何全面理解和评价他的哲学历史地位,并非本文的主题。
我们所初步探讨的,只是他的自我意识本体论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哲学思维方式,因为这可能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绵延和直觉1、“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划界”柏格森建立他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前提,就严格区分科学和哲学(形而上学)的界限。
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柏格森常常被指责为反对理性和理智,否定科学和知识。
其实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柏格森历来重视科学知识,尽可能使自己的形而上学忠实于直接经验提供给人们的材料。
他的一个学生梅尔曾引证柏格森说过的一段话:“首先,不能忽视科学。
对科学像对哲学来说一样,只有一个可靠真理,它是通过经验而取得的东西。
”(注:《西方文明的进展》,第18页。
)柏格森绝没有、也从来没有摈弃科学和知识的价值,否认理性分析方法的作用。
他只是认为,科学和理性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是有限的,超出此范围和对象它们将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科学和理性分析无力领悟和把握哲学的对象。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生命哲学家——柏格森“一切皆绵延。
”昂利·路易·柏格森(HenriLouisBergson),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作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和中译《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凡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1907年《创造进化论》出版,1914年柏氏当选为法兰西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发表《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941年元月4日病逝于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终年82岁。
一个哲学家,一个以其著作和学说而传世的人,不要指望他的一生中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
哲学家生命的展开也就是他学说的展开,比起其锐利的穿透千古的思想,其个人生活微不足道。
柏格森虽然不完全像康德那样,没有生活、没有历史,只有其内心振憾人心的思想,但情形差不多是一样的。
不过我们还是从一个特殊的事件开始。
这个事件也许是柏格森展开其哲学思想的历史中唯一一个重大的事件。
1881年,柏格森在巴黎高师毕业后即到安琪任国立中学教师,1883年转往帕斯卡的故乡克勒蒙菲朗任国立中学教师,同时还兼克勒蒙菲朗国立大学的临时讲师。
《时间与自由意志》[法]柏格森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此书,让我对时间、自由意志以及生命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流动的、创造的,而非静态的、均匀的。
他提出了“绵延”的概念,用以描述时间的流动特性。
绵延是时间的一种内在特质,是生命冲动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柏格森探讨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完全自主的选择,而是源于生命的内在冲动。
在这种内在冲动的驱使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书中有一段原文:“生命冲动是创世的火,是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
他认为,生命冲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是推动人类自由意志发展的关键。
柏格森在书中还批判了理性主义对自由意志的束缚。
他认为,理性主义过于强调逻辑和分析,忽略了生命的直觉和创造。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为此,他提倡直觉主义,强调通过直觉来认识世界,实现自由意志的发展。
在书中,柏格森还以丰富的实例说明了时间与自由意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把握时间的流动,利用自由意志来实现创意。
同时,时间与自由意志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总结,我认为《时间与自由意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哲学名著。
柏格森的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让人耳目一新。
书中对时间、自由意志以及生命哲学的探讨,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吸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境界。
第二篇范文《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深入剖析。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流动的、创造的,而非静态的、均匀的。
他提出了“绵延”的概念,用以描述时间的流动特性。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之流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
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
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
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
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
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
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
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
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
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
柏格森的时间与绵延的意义于祥亨利·柏格森是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
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柏格森也许是第一位没有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柏格森把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使用的由钟表度量的时间,他把它叫做空间化的时间,另一种是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就是他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绵延。
在后一种时间中各部分则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成为不断变化的、不可重复的运动过程。
前一种时间是单纯的、抽象的、物理的时间;后一种时间是复杂的、具体的、心理的时间。
他的结论是科学从外物界去掉绵延,哲学从内心界去掉空间。
柏格森强调以直觉来把握精神的本体。
从叔本华开始直觉在哲学中已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但是叔本华的直觉是一种审美的静观,他强调的是主体超越具体的时空并排除功利的欲念,以达到直观理念的境界。
而柏格森的直觉强调的是主体超越具体的概念并排除语言的束缚,以把握时间的能力。
他强调纯粹直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直觉;直觉与记忆具有天然的联系。
人的记忆是与其一切变化著的精神活动紧密相关的。
同时,对于现在的感受来说,没有不附加对于过去的时刻的回忆的状态的连续。
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绵延。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恢复知觉中的记忆因素,把知觉还原为直觉,从而真正把握宇宙万物、乃至内在生命的绵延。
柏格森认为,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的人格就是绵延的自我;绵延的自我就是一种记忆的连续的生命。
我们知道尼采拒绝对人的本质进行任何先验的规定,认为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未定型的存在。
柏格森用时间概念将静态的哲学本体论改造为动态的创造进化论,完成了动态生成的生命哲学。
同时,柏格森为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哲学基石。
柏格森认为,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具有与创作主体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验,以获得独特的时间和不可重复的绵延。
艺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某一个人的心灵的活动,是个别化了的情感。
而直觉所把握的是不断绵延的不可重复的内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