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03.30 KB
- 文档页数:2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作者:蔡蕊莉孙翔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0年第10期摘要柏格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相关思想。
基于这些思想,本文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941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提倡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认识和研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内涵,更新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一)生命的冲动——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近代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但他并没有走上实证主义哲学的道路,他认为哲学就是要寻求根源,研究世界的本质,而世界最真实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具有强大、永恒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的创造和进化。
这种生命的冲动内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发展不是机械的,而是关注着所有的事物的,并生成出无数的生命形式。
“生命冲动运行的自然轨迹是向上喷发,这种上升运动带来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当生命冲动的运行轨迹发生逆转时,使出现向下坠落的相反运动,于是产生了一切无生命的物质。
”在他看来,生命冲动作为一股原始的发动力,必然只有一个唯一的源头,就像一股喷泉、一束火箭那样发自于一点。
但当他向上喷射出去以后,便分散开来,呈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路线,这些路线就仿佛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一样。
生命的冲动是生生不息的,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向上喷发,而作为拥有生命冲动力的人,其活动目的就在于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二)绵延——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核心,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指出意识状态的强度不能用数量来进行比较,是完全质量胜的,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就是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性、生命实现的创造性、生命发展的超越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握生命的本质,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柏格森;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亨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初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非理性主义的视角去把握生命,提出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开辟的“生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一)绵延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始终。
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持续过程。
”〔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不是一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取代,各个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绵延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过去、现在、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流动的、连续的和生成着的。
此外,柏格森把自我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表层自我,另一种是深层自我。
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只有深层自我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是行动与言论的深层动力。
人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绵延中去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二)直觉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才能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把握生命之流,认识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下,幼儿园教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和变化。
这一洞视域,强调的不再是传统的学习,而是更把看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允许孩子探索自我,这就是柏格森教育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
一方面,幼儿园在设置孩子活动时,应以What would the child do? 的方式加以思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践中的活动为中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融入教学的每一步,将那种自主的、自治的、有自我概念的学习给孩子。
另一方面,柏格森教育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传递爱、让孩子探索自我,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教学氛围,给孩子无私的关心与爱。
最后,柏格森教育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要以“活动”为内容来进行教学,这样孩子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宁,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在后续学习历程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尽心尽力的去给予孩子爱,理解与关注,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被尊重,安心展示自我,让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担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二)思想基础(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发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应。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结构,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摘要】近年来,柏格森的生命美学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柏格森哲学背景入手,探讨了他关于生命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持续流动的时间观念和强调直观体验的重要性。
文章还分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还剖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的跨学科应用,展示了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文章指出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潜力,强调其对于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对社会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柏格森、生命美学、哲学背景、核心思想、文学艺术、跨学科、现实意义、未来发展、价值。
1. 引言1.1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概述柏格森生命美学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美学和哲学领域。
本文将对柏格森生命美学进行探析,并着重探讨其在哲学背景下的涵义以及其在文学艺术、当代哲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认为真正的美学体验应当超越形式和概念,直面生命的本质。
通过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与生命的关系,拓展美学领域的研究视野,探索美学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探索将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启发,促使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关注生命的本质和美学的意义。
2. 正文2.1 柏格森哲学背景与生命美学观念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对生命美学的探究在当代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法国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期,受到康德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他在《物质与记忆》一书中提出了“直觉哲学”的概念,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非思维或理性分析。
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是一个持续流动、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与理性和形式主义的静态观念不同。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发展和流动的力量,只有在这种力量中才能体现真正的美。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作者:林蓉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把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认为生命本身是积极的力量,内在的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动力。
柏格森认为,时间象空间一样是基本的,正是时间包含了生命的本质。
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格森;生平与著述;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后世的影响柏格森1927年以“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的思想在20世纪早期曾一度风靡世界,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绘画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准备了充分条件。
一、柏格森生平与著述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得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对自由意志、时间、生命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强调生命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提出了精神生命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根本性质的理解和阐述。
以下将探析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并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证。
一、生命是自由的体现柏格森认为,生命是自由的体现,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
自由不是一个外在实体,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创造的一种状态。
生命是在时空涌动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柏格森强调生命是自由的,是因为生命是不定的,是自我超越的过程,生活总是产生新的行动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具有真正意义的选项。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和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在个人自由方面,如果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那么我们应该充分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外部环境和舆论的限制。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种种束缚,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自由权利,尤其是在政治环境紧张的国家,不少人更是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柏格森的思想有助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断探索自由的基础,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二、时间是沉重的负担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时间被看作是沉重的负担,在时间这个绝对的幕布之上,生命的糅合和流动,呈现了一个涌动、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流。
只有在时空中自由运动的生命才是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与时间的这种关系是指时间中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状态,是一种流动的非静态的现象。
所以,时间是一种永恒的流动和变化的存在,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柏格森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是否已被时间所淹没?如果我们不断地沉迷于过去或者未来,那么我们就会在时间镜头下消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
通过时空的涌动和变化,我们需要舞蹈在时间的调节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目的,向前发展,探索世界的不同角度和壮丽景象。
三、生命中的精神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中强调了生命中的精神。
这里的精神不是指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而是指超越时空局限的本质属性。
论“生命”意义下的教师发展作者:李富刚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6期摘要: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专业发展。
而且包括教师生命的发展,由于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教师的生命发展出现了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弥补教师发展的生命缺失的不足,可以从“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体验”、“生命自觉”发展教师生命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生命表征教师发展一、现实中教师的生命表征1.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个基本事实,它必须形成哲学的起点。
我们从内部认识它。
它是我们无法走到其后面的东西,生命不能被带到理性的法庭前”。
[1]生命哲学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和法国的H.柏格森。
狄尔泰认为:一切都在流逝,没有永恒的东西。
他把现实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之于生命,它是一种神秘的、理性所不能理解的,而只有直觉才能理解的东西。
狄尔泰的哲学思想受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的影响。
柏格森在狄尔泰的基础上提出了观点。
他的生命哲学主要包括:一是主观的、不重复的、连续的时间概念,他用这一概念反对机械的概念。
二是人是有生命冲动的,生命冲动是产生一切现存事物、构成延续性和直觉的源泉。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是非理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运动,在通往生命的道路上,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生命哲学是我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它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哲学只有服务于生命才有意义。
二是生命哲学运用直觉思维看问题,它包含的思维形式比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更丰富、灵活。
2.教师的生命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学生。
教育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其本真是生命孕育生命即用教师的教育生命培育学生生命的育人过程。
教师的生命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命,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生命。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学在国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革,改善幼儿园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新的社会发展框架下,美国心理学家康熙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哲学”思想,正成为越来越多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理念。
康熙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指的是一种以积极的心态和思想,去拥抱每一个可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的机会,在孩子们身上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传承最纯正和美好的价值观,从而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智和个性,拥有满满正能量的生活。
因此,一个幼儿园,除了在渗透“生命哲学”精神外,还要将它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其学习的潜力。
首先,在“生命哲学”的概念下,幼儿园的老师要对孩子们的情绪有所了解,相应地激发和调节其情绪,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感状态。
此外,在安排孩子们的活动和练习时,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孩子们的任性和个性,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开发出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而让他们拥有更灵活的心智和思维能力。
如今,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所接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它融入到实践中。
在实施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学时,家长要积极配合,与教师共同努力,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真正了解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拥有满满正能量的童年,从而激发他们的大脑潜力,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最终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点正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把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孩子们在正确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体会到每一次学习的乐趣,为未来做好准备。
从柏格森直觉体验教育哲学观管窥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作者:蓝震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12期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直觉体验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
直觉注意的是事物的整体,对于具有“绵延性”的儿童而言,对事物的掌握不可能通过理性分析,只能依靠直觉。
在“生命冲动”的推动下,借助直觉体验的方式,学前儿童能更深刻地体验现实、体验生命。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内容对目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柏格森的直觉体验教育方式反对目前功利性和权威式的教育方法,反对生硬粗暴的教育方式,也反对专业化的学前教育。
目前,幼儿园的生命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当前学前教育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偏差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理解深度不够,直接把生命教育等同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这种忽略了人的自然生命而过分强调儿童的非动物性,或过分强调儿童身心的不成熟性而忽略了儿童精神和社会生命的观点,反映了教师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也导致了对教育轨道的偏离。
2.教师剥夺了儿童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幼儿园教师整天在为儿童教育而忙碌,而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机械地学习、记忆。
这样只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情感发展、道德培养的学习,导致儿童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剥夺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完整性,是对儿童智力进行掠夺式开发的错误教育方式。
3.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脱节在“社会本位”和“成人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当前的学前教育严重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教育的内容往往由教师随意选择,根本不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也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局限在幼儿园,教师不想也不敢带儿童到幼儿园外去接触社会生活。
4.教育形式单一,忽视儿童的自主性幼儿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方式太过单一,以致儿童未来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缺少多样性。
例如,对儿童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不重视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操作,仅仅通过儿童发展的结果来评估好坏等等。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深刻阐述“生命冲动”“绵延”和“直觉”等基本思想,呼吁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强调自由体验的重要性。
其理论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智慧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语文教学的独特智慧在于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达成学生的直觉体验。
而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引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应是语文教学生命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是一门既担负着将历史、民族文化代代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又潜藏着滋润心灵、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润泽生命的功能。
语文教学理应是关涉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焕发生命活力,引领生命成长的教学智慧。
本文拟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角度,结合语文学科的生命特性进行探讨,试图为构建生命化语文的教学智慧提出一点新的意见。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概述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生命哲学理论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绵延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把对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的认识推向非理性的直觉。
生命的冲动是万物进化的本源。
这一思想乃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学说。
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过程,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内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亦即生命的冲动。
有了这种冲动,才能促使万物像喷泉、像火箭一般保持向上喷射的运动状态,从而表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生生不息的无限活力。
绵延,为生命真正的实在。
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绵延”。
如果用河流的源头来比喻“生命冲动”,那么“绵延”就是川流不息的状态。
而把“绵延”与生命联系起来,它则是一股“生命之流”,柏格森称之为生命的“真正的实在”。
柏格森曾经从“时间”、“生命”和“变易”等方面为绵延作界定。
但不管是从哪一方面的阐述来看,都能从中概括出“绵延”具有连续、不可分割、运动变化发展等本质特征。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生长性教育时间观及其启示作者:张更立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摘要]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时间表,其生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绵延的,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相一致,才能发挥对儿童生长的作用。
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的迷恋之中,这导致了现代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的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
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的生长性教育时间观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生命哲学;时间观;生长性教育;儿童教育把握儿童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树立真正的教育观是儿童教育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从“绵延”“时间”的视域对生命给予的理解,与自然主义、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对生命给予的理解存在内在的契合性。
这为在教育领域内实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条件。
这种沟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反省当前幼儿教育现状,领悟儿童生命的价值,追寻儿童生命的意义。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视域中的生长性教育时间观如何理解生命,是科学和哲学共同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由于“科学处理的对象是空间对象,形而上学认识的是时间对象;科学把握生命的外观以及周围的物质世界,形而上学把握生命的本质以及意识生活的内部世界。
”所以,对于一个虽然生活于科学变革的年代,肯定理智和科学进步对人类世界的伟大作用,但又特别崇尚精神生活的哲学家柏格森来说,他更加强调对宇宙生命给予形而上学的解释。
他认为,宇宙生命是一种原初性的绵延存在,绵延的过程就是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连续性创造和生成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就是生命的时间。
由此,柏格森在冥思宇宙生命的本质时指出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只能从生命体的内在时间来把捉,并由此区分出了两种时间观:科学的时间(钟表时间)和真正的时间(生命时间)。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孙梓璇;罗小娟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上旬)》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深刻阐述“生命冲动”“绵延”和“直觉”等基本思想,呼吁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强调自由体验的重要性.其理论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智慧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语文教学的独特智慧在于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达成学生的直觉体验.而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引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应是语文教学生命化的重要途径.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孙梓璇;罗小娟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空港经济区登岗中学;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现实启示 [J], 刘志;文学容
2.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教育的启示 [J], 徐颖
3.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赵谦翔语文教学智慧 [J], 刘美丽
4.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赵谦翔语文教学智慧 [J], 刘美丽
5.生命与实践:柏格森生命哲学及其教育启示 [J], 娄立志; 张基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