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邓大军渡黄河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4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1947年6至12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简称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简称陈谢大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简称陈粟大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战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由鲁西南强渡黄河,随即发动鲁西南战役,先后攻克郓城、定陶,收复曹县,在国民党军企图增援时,迅速集中兵力,先打头(六营集),后打尾(金乡北援之敌),围攻羊山集,为挺进大别山地区打开了通道。
此后,国民党军调动14万兵力,企图合击堵住南线缺口。
8月7日,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配合下,果断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击圈;8月11日越过陇海路,跨过黄泛区,月底到达大别山。
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入大别山“追剿”。
刘邓大军采取避强打弱的方针,集结主力,在商城、光山地区连打三仗,歼灭国民党军一部。
10月初,主力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大别山以南地区展开,先后于张家店、高山铺等地作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刘邓大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
陈谢集团于8月22日夜开始,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至8月底,先后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城镇,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陕北南撤。
9月2日,陈谢大军除留一部外,主力自洛阳地区向豫陕边挺进,另一部回头东进,配合第38军于17日攻克陕县,迫使国民党军仓促调兵布防西安与潼关地区。
此时的陈谢大军主力却已于9月下旬隐蔽东返,向伏牛山东麓开进。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分别在洛阳和潼关集中兵力,企图东西对进夹击。
陈谢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留陇海路牵制国民党军,一路向陕南发展,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豫西南展开攻势,至11月上旬,连克数城,以“牵牛战术”调动分散并疲惫国民党军。
经三个多月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县城36座,建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及39个县政权。
为协同作战,9月2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寿张地区渡过黄河,与在黄河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合,随即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
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会写“捷、弦、署、伪、筹”5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体验学习】1、给下加点字注音并抄写生字。
敏捷.()部署.()伪.装()筹.划()离弦.之箭()捷弦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力量雄厚的军队守卫着(重要的地方)。
()②刚刚发射出去的箭,通常用来形容速度极快。
()③日夜不停。
()④文中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新知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给课文分层,并简单概括段意。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三层)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刘、邓是怎样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
2学习课文插叙的记叙方法。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
【新知探究】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刘邓大军渡黄河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抓关键词句理解)2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邓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可抓住描写刘、邓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体会。
)3想想刘、邓大军渡河前的作战部署内容是什么记叙方法?这样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新知探究】说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将领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人物的特点。
)【课后反思】1、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①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②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2、缩写句子①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②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捡起地上的一片片碎纸。
3、仿照下列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句子。
①鸟儿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
(拟人)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
刘邓大军渡黄河缩写作文一场战役,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无数生命;无数生命,承载着数不清的辉煌。
一场辉煌的战役,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一踏进展厅大门,我就被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铜像吸引了。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铜像来铭记的,而铜像的存在,使他们在我们心中增加了几分重量。
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
铜像虽然高大,但远不如我们心中的形象。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所有的展厅。
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让人身临其境。
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悬殊的力量,无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役能否打赢。
但事实证明,我们赢了。
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漂亮地赢了。
望着墙上刻着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我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一直向前走,我们来到了全景画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火初起的场面,接着传来了轰隆隆的炮声。
满地的子弹壳、远处河里炸起的水花、广播里深情的讲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
偶尔传来的一阵炮火声,让我们胆战心惊。
我们心中想,革命先烈是凭着何等的勇气才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役?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们走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今年3月的一天,我和一些同事来到沙河崖村,参观了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遗址。
走近沙河崖村,赵王河在村东头蜿蜒而过。
村中间是一条南北街道。
在街道东侧,一座青砖院落与众不同,黑色的大门北侧墙上,红色的“国防教育基地”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来到院落前发现,指挥部大门坐北朝南,紧邻村庄的东西大街。
过了这道门向北,是一个长长的胡同。
进入胡同,我们一直朝里走,看到有一个古朴的农家四合院落。
院前有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碑,上书“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题写人为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位于台前县东南约10公里的孙口渡口,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的主要渡河点之一。
1947年7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率军南征的。
当地群众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事件,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一、强渡黄河的条件首先,从军事上分析。
内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实力,确立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本战略思想,制定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也使其在重点进攻中屡遭惨败,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的重大战果,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减至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至150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其中野战军由61万增至100万以上。
在机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条件。
其次,从政治上分析。
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并针对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等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政策。
在解放区,广泛进行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2/3的地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成果,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地更加巩固。
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
至1947年初,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深陷入到革命力量的两面夹击之中。
新世孙吴——刘伯承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坎坷一生元帅路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
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
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
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
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
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队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
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1天,行程千里,先后解放11座县城。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
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军委在制定进军中原战略部署后,即对由哪支野战军出击大别山有所规划。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敌军较少,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
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
随后,毛泽东又指示陈赓、谢富治集团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
至此,排除了刘邓大军出豫西的可能。
8月上旬,刘邓大军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刘邓大军渡黄河默读课文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泥地小标题写“非兵”王怀信老人说,1947年的时候,他23岁。
当时他们家就在现在的“将军渡”附近,那时不叫“将军渡”,叫孙口,是个渡口。
说是个家,当时也就是在黄河河滩边上搭个棚子,在河滩里种点庄稼,平时以摆渡为生,黄河水没个准儿,滚来滚去,一涨水棚子就被冲走了,是居无定所呀!有一天,曾司令来了,要他去当“非兵”。
什么是“非兵”?笔者很不理解,同去的当地同行“翻译”说,“非兵”就是“水兵”,也就是船工,当地方言,常把“水”念作“非”。
那“曾司令”又是谁呢?台前县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资料中显示,这“曾司令”就是当时设在这里的“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司令曾宪辉,是专门负责刘邓大军渡河准备工作的。
“黄河河防指挥部”下设7个大队和1个独立营,四大队和独立营驻防孙口。
刘伯承、邓小平渡黄河前召开动员大会。
笔者问老人家,怎么当上“非兵”的?老人说,当“非兵”是有条件的,曾司令说,要不怕死,还得年轻,能摆渡、会凫水才行。
他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抛锚划桨、推舵使船都会,就被选上了。
当了“非兵”就是当了兵,管饭,发饷,跟正规部队一样的待遇,还全家光荣。
全村那么多人,只挑了30个。
老人感慨:“唉,都死了,30个人现在就剩下我了!”老人还说,他年轻的时候,浑身是劲,很能凫水。
当“非兵”是有规矩的,穿着统一的衣服,晚上也不能回家,啥时候下河,啥时候摆船,都得听使唤,还经常操练,练划船、凫水。
渡船说到渡船,王怀信老人说,老百姓家里的老船,早被国民党军破坏了。
解放军用的渡船,大多是后来新造的。
新造那个船,大的一次能运一连人,最小的也能坐十几个人。
他们“非兵”专管摇船,最大的船上有10名“非兵”,一般一只船上有六七名“非兵”。
当时,在台前县先后兴建了十里井、林楼、张堂、孙口、毛河(后移陈楼)5处造船厂,沿黄河10里以内的群众主动把自家的大树砍伐,运送到造船厂。
在孙口附近兴建的造船厂规模最大,开始设在毛河村后树荫下,刚刚施工,就被国民党军的飞机发现目标,盘旋轰炸,造船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设备迅速转移到面积大、树木茂密的陈楼村西林带里,继续施工。
刘伯承:智计过人——军神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成名远扬。
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
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
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
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
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
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
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劲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
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
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
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
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
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
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伟人家中的追忆2004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
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小平家中,体味伟人家中的追忆。
8月11日一大早,新华社记者一行5人走进了坐落在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个院落。
这儿,是邓小平同志生活、工作了20年的地方。
邓家姊妹兄弟3人,搬出折椅,和我们一起围坐在院子中央小小的荷花池旁。
这20年,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也是这20年,邓家老小团聚一堂度过了最平安、最愉快的日子。
邓榕:(原来)这里没有其它的树,全是老爷子搬进来以后,带着我们种的。
(樱桃)到了结果的时候,老爷子就来数,有几个樱桃,数完了他就看着,然后他自己摘下来,给孩子们和工作人员分,一人分一点儿,他说“爷爷就这么点儿权力”。
这就是他们的父亲,全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人物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回到这个院子,在子女们的眼里,他是个慈祥的父亲,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老人,童心未泯,情趣盎然。
邓林:孩子们把柳条摘下来做一柳条帽,给爷爷奶奶戴上,都特高兴,戴着还照相。
从1997年2月20日小平逝世到现在已经七个多年头了,但是提起父亲,小平的音容笑貌在儿女们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邓榕:(我们)子女跟父亲的关系非常亲密,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剥离不出去。
邓林:他的生活太规律,太普通了,不觉得哪一天拍出来的东西能出什么彩。
他就是早上起来吃饭,吃完饭看文件,看完文件散步,散完步看报,看完报又该吃饭了。
然后呢下午就是午睡,看录像啊,看书,打桥牌啊,晚上看看电视,觉得跟老百姓一样太普通了。
邓朴方:我这次翻画册,又看到老爷子嗑瓜子的照片,多生动啊,一盘瓜子两杯黄酒。
桌上那桌菜是大家共同吃的,这一盘瓜子,那就是他的财产,给这个,给那个,经常还给我一点儿。
所以说他表达感情特别细腻,有时候一两句话,有时候看你一眼,都能感觉到他心里,你别看他不说,但是心里什么都有数。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在这个院子里过起了恬静的百姓生活,小名叫毛毛的小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述了他说过的这样一句话:“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将军飞渡处,后人缅怀情。
”在当年大军渡河旧址,台前县委、县政府2005年底开始筹资建设“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目前已建成开馆。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的详细介绍。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展出有珍贵历史图片240余幅,历史文物30余件,通过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及实物,生动再现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动人场景,再现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和子弟兵鱼水深情。
在“将军渡”景区,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和干部群众到此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先辈丰功伟绩,寄托对先烈的哀思。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共分9个展厅。
第一展厅为序厅,中间为强渡黄河大型壁画,两侧是题词。
第二展厅是战略态势,展示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前的形势。
第三展厅是渡前准备,展示为强渡黄河所作的准备工作。
第四展厅是强渡黄河,展示刘邓大军12万人以孙口为中心,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实施宽大正面强渡,一举突破上有飞机轰炸、对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
第五展厅为渡河战役,展示刘邓大军渡河后,在广阔的鲁西南平原上,攻郓城,战定陶,围六营,克羊山,连战连捷,歼灭国民党正规部队5.6万余人,继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六展厅为人民支前,展示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经过战火考验的台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第七展厅为革命儿女,展示参加渡河作战的重要将领。
第八展厅为老区新貌,展示台前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再创老区辉煌。
第九展厅为治黄成就,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台前在治理黄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