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55 KB
- 文档页数:8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强小学:邝瑾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刘邓大军渡黄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理解和珍惜中华民族的独立、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历史资料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怎样评价刘邓大军渡黄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掌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现并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请学生谈谈他们所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回顾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我们认为哪些事件是比较重要的。
2. 阅读教材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文章,记录下自己想到的问题和所见所闻。
3.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学生对刘邓大军渡黄河事件的理解和想法,小组内交流后进行大组讨论,由学生提出观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对事件全貌的认识。
4. 案例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刘邓大军的历史背景和战略作用。
5. 总结讲解
老师讲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强调其对中国现代革命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
6. 练习与作业
1.请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回答刘邓大军渡黄河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行动。
2.请学生写一篇对刘邓大军渡黄河事件的评价文章,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参考资料
1.《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2.《中国近代史》
3.《毛泽东文选》。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 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
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 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篇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刘伯承、邓小平图片资料,提问:谁认识这两个人?能讲一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
2、简介刘伯承、邓小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记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词语。
(1)指名读。
演示课件出示:敏捷、离弦之箭、精心部署、筹划、伪装
(2)小老师教授5个生字的音形义。
(3)查字典,交流词语的意思。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精心部署:特别用心安排或布置。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分段,集体订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刘邓率军准备渡河。
第二部分:(第6-10自然段)插叙刘邓部署的作战计划。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及影响。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讨论,班内汇报。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说说课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部署。
上学期我
们学习、了解了插叙的记叙方法。
本学期第一课也运用了这种记叙方法。
回忆插叙在两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在刘邓大军渡黄河这件事中插叙一段呢?
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的胜利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术的奏效。
插叙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精心部署这个作战计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
二、品读课文,揣摩人物品格
学习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读好人物的语言。
2、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大。
(1)(邓小平)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黄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
等他们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天灯”是指敌人投下的照明弹。
“谈笑风生”是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达了革命者对敌人的蔑视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2)“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这句话说明刘伯承、邓小平对自己精心问罪的计划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学习第三部分:
1、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为什么?
2、毛遂自荐朗读,读后评议。
3、随录音磁带练读。
4、你学懂了什么?集体交流。
5、把第一段和第三段连起来读。
了解这两段的关系。
学习第二部分:
1、刘邓大军渡黄河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2、课文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什么?
3、自由读,找出最能突出刘邓决策英明的地方,小组交流。
三、回味全文,总结章法。
相关资料
刘伯承善用“守株待兔”
1937年10月26日,我军在平定县东七亘村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
照一般地“胜战不复”地原则,我军短期内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股敌人再次设伏。
但刘伯承是个谋略高手,他认为这支日军想预定地区输送物资地人物没有完成,前方急需补充,除七亘村之外,又不可能绕道别处。
特别是日军料定我伏击成功后,必定转移到他处,不敢再返回原地。
根据这些情况,刘伯承算定日军近日内必定再次经过七亘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击敌人。
果然弹未虚发,三日后又歼敌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