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案2.刘邓大军渡黄河
- 格式:docx
- 大小:19.81 KB
- 文档页数:4
2.刘邓大军渡黄河一.看拼音,写汉字。
zhù jié zhēn shǔ wěi ()地快()()察 ( )名 ( ) 装tǎn diě chóu dūn xián 毛()飞( )一()莫展()下琴()二.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四。
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哪些地方?答案:一。
驻捷侦署伪毯碟筹蹲弦二。
广阔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垠:边。
无垠:无边。
形容极其宽广。
多用于修饰天空,大地,草原,海洋等.还可形容森林等任何广阔的地方。
敏捷:灵敏迅速. 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三.插叙四.“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渡陈仓呢!"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这些地方体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轻松、胸有成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首词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抽读生字卡片,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
2.点同学听写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认字、写字的复习导入,夯实学生生字基础,是第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读文打好基础。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1.说说课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文中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部署。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了插叙的记叙方法。
本学期第一课也运用了这种记叙方法。
回忆插叙在两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3.为什么要在刘邓大军渡黄河这件事中插叙一段呢?4.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的胜利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术的奏效。
插叙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精心部署这个作战计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
[设计意图]通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品读课文,揣摩人物品格学习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读好人物的语言。
2、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大。
(1)(邓小平)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黄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
等他们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天灯‛是指敌人投下的照明弹。
‚谈笑风生‛是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达了革命者对敌人的蔑视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2)‚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这句话说明刘伯承、邓小平对自己精心问罪的计划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学习第三部分:1、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为什么?2、毛遂自荐朗读,读后评议。
3、随录音磁带练读。
4、你学懂了什么?集体交流。
5、把第一段和第三段连起来读。
了解这两段的关系。
学习第二部分:1、刘邓大军渡黄河为什么会取得胜利?2、课文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什么?3、自由读,找出最能突出刘邓决策英明的地方,小组交流。
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会写“捷、弦、署、伪、筹”5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体验学习】1、给下加点字注音并抄写生字。
敏捷.()部署.()伪.装()筹.划()离弦.之箭()捷弦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力量雄厚的军队守卫着(重要的地方)。
()②刚刚发射出去的箭,通常用来形容速度极快。
()③日夜不停。
()④文中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新知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给课文分层,并简单概括段意。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三层)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刘、邓是怎样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
2学习课文插叙的记叙方法。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
【新知探究】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刘邓大军渡黄河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抓关键词句理解)2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邓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可抓住描写刘、邓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体会。
)3想想刘、邓大军渡河前的作战部署内容是什么记叙方法?这样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新知探究】说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将领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人物的特点。
)【课后反思】1、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①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②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2、缩写句子①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②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捡起地上的一片片碎纸。
3、仿照下列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句子。
①鸟儿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
(拟人)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强小学:邝瑾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 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刘邓大军渡黄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3、情感目标: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学习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3、提示课题: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二、学生品读课文(一)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强小学:邝瑾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总序:3编写时间:2月20日执行时间:2月20日一、教学目标: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作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四、教法学法: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3.提示课题: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一、公示任务,明确目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敏捷(jié)侦(zhēn)察部署(shǔ)伪(wěi)装筹(chóu)划琴弦(xián)(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当铺划晕(3)写近义词:朦胧沉静部署筹划(4)写反义词:朦胧沉静轻松(5)理解词语:广阔无垠夜以继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胸有成竹谈笑风生烟消云散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3、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思考问题(1)文章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特点?(2)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在课文中有什么含义?(4)体会课后作业第3题句子的含义。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尝试新知: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读课文。
四、质疑、讨论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后记:。
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写本课的10 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语言。
2.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含义,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难点: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自主学习卡,搜集爱国烈士故事。
[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课件播放刘伯承、邓小平图片资料,提问:谁认识这两个人?能讲一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2、简介刘伯承、邓小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刘伯承、邓小平的个人简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交流两位历史名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记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词语。
(1)指名读。
演示课件出示:敏捷、离弦之箭、精心部署、筹划、伪装(2)小老师教授5 个生字的音形义。
(3)查字典,交流词语的意思。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精心部署:特别用心安排或布置。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分段,集体订正。
第一部分:(第1-5 自然段)刘邓率军准备渡河。
第二部分:(第6-10 自然段)插叙刘邓部署的作战计划。
第三部分:(第11-12 自然段)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及影响。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讨论,班内汇报。
[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本” 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明确要求。
对课文内容整体而准确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质疑的前提,此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三、板书设计2、刘邓大军渡黄河离弦之箭、精心部署敏捷、筹划、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