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研究_赵岑
- 格式:pdf
- 大小:240.42 KB
- 文档页数:6
人口与城市化的关系与影响研究人口与城市化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本文将就人口与城市化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展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及其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人口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人口规模与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人口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对城市规模和形态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工业化的兴起,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或就业,这使得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人口的增加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其次,人口规模的增加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城市的规模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的面积扩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随之调整。
这同时也促使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包括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最后,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口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与反馈作用城市化对人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进入城市。
这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就业状况,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动和城市间的人口分布不均。
大城市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吸纳了大量的人口,而农村地区和小城市则面临着人口的流失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人口过密和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同时给城市的管理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土地利用也会发生改变。
本文将探讨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论文和实证数据进行支持。
首先,人口增长会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住房、商业设施、学校和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城市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来建设新的建筑物和设施。
例如,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
其次,人口增长还会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模式发生改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人口增长可能会导致城市住宅区的密度增加,商业区的扩大和工业区的增加。
此外,人口增长还会使得城市向外扩展,形成新的郊区和卫星城市。
因此,不同地区的土地使用模式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发生变化。
此外,人口增长还会对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交通系统的需求也会增加。
更多的人口需要通勤和交通,因此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道路、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
这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最后,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可能会导致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面积增加,以及城市规划中更多的环保措施的实施。
因此,人口增长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设置。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口增长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和多样性,也改变了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影响了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设置。
深入研究和理解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如何协调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期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形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土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土地被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了农田征用和建设用地扩张等过程。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城镇化的加速推动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从而导致土地城镇化的加速。
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又会影响到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和方向,如农村土地资源被城市化,导致了农民的生计来源发生改变,从而促使农民选择迁往城市谋生,这就是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
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导致了土地城镇化的不断扩张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城镇化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加重。
针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协调研究,以期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应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迁徙人口。
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限制土地城镇化的过度扩张,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好农业用地和生态环境,实现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发展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进城谋生的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与人口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建筑用地规划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涉及到各种因素,其中人口增长趋势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筑用地规划与人口增长趋势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人口增长趋势对城市建筑用地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这意味着城市需要有更多的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根据人口增长的趋势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建筑用地规划也会影响人口增长趋势。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吸引力。
当城市的建筑用地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房、就业和商业的需求时,城市将成为人们流动的热门目的地。
这样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推动人口的增长。
相反,如果城市的建筑用地规划出现问题,无法提供足够的住房和就业机会,将会导致人口外流和城市的衰落。
因此,恰当的城市建筑用地规划对于吸引人口流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城市建筑用地规划还需要考虑人口增长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下降的问题,而另一些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快增长的挑战。
因此,城市建筑用地规划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适当调整。
在人口下降较为明显的地区,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优化城市用地,如转型为养老社区或者开发为绿地公园,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而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则需要加大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此外,城市建筑用地规划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自然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
因此,城市建筑用地规划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绿地和城市公园的规划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限制城市发展的过度蔓延,保护农田和水资源的安全。
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平衡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在城市规划中,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平衡问题,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是为了适应和引导人口增长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
人口增长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住房、基础设施、环境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密不可分。
城市需要提供足够的住房、办公场所、商业设施等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要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人口增长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1. 住房需求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并规划增加住房的建设,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2. 基础设施压力加大: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增加。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与人口增长相适应,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作。
3. 环境压力增大:人口增长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的加剧。
城市规划需要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 土地利用的平衡策略1. 高密度城市规划:通过增加建筑物高度,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高层建筑、立体交通等都是高密度城市规划的策略,可以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2. 合理用地规划:城市规划需要根据人口增长的趋势,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
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划分清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
3. 智能城市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的效率。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土地城镇化是指土地资源向城镇用地转变的过程。
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定义、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口城镇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0.6%,比2010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城市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推动了土地城镇化的加快进程。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政府也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城镇化的加快进程。
2.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可能导致土地城镇化的加快进程过快,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土地城镇化的加快也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多向城镇转移,导致城市人口过多而城市资源供给不足,出现社会矛盾和压力。
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
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它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土地城镇化则是指土地的变化,包括农村土地向城市集体建设用地或城市居民用地转换,城镇扩张和城市用地向周边地区的扩散等。
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对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城镇化对于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口城镇化的加速推动了城市土地的需求和扩张,使得城市的土地使用不断扩大,也进一步加大了土地城镇化的压力。
特别是在住房需求的推动下,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在不断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需逐步完成城市化,将自然资源转变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地。
同时,这也加强了城市管理的需求,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化当然也需要土地的支撑和服务。
这促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变化,从狭义的城市中心向广义的城市群扩展,跨城市土地利用协作和协同发展也成了趋势。
城市化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和规范的管理土地,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使城市在持续健康地发展?以下几方面需要考虑:首先,需要增强在土地城镇化中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要加强对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计划和空间总体规划,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强土地的监管和核查,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消除利益纷争和乱开发现象,合理分配和使用城市土地,同时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综合利用,增强土地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需要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调整到更加合理、更加优化的状态。
要以城市化为主线,注重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进入、资源与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状况,在总体规划中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探索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配置模式,在城乡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功能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土地城镇化的提高。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利用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这种城市化现象对土地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挑战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城市规划常常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储备。
然而,部分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大量农田被占用,农村耕地减少。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土地的不平衡利用。
由于资源配置不均,一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而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平衡。
最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
城市化进程中,大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消失,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水资源、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
二、合理管理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为了应对人口城市化给土地利用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首先,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加大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力度,确保耕地占用和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此外,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农田的占用。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应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需求。
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人口在城乡间的均衡流动。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研究赵岑冯长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以城市人口规模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异速生长模型,探讨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我国城市用地发展整体上处于较合理的水平,但是土地城市化的相对速度在加快,人地关系正异速生长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其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用地平均水平最高,特大城市、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超出了合理阈值,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有针对性的予以调控。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城市非农业人口;异速生长【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J05A04)。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锐减,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扩张的关系,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城市蔓延等现象的重视,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于城市土地扩展的空间模式[1,2]、动力机制[3,4]以及城市增长管理[5,6]相关领域,精明增长[7]、城市发展边界[8]等城市扩张控制理念正不断指引着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
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对城市土地扩张趋势、特征的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判断两个方面最为集中。
例如,薛东前利用土地集中指数分析了无锡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9],陈本清借助遥感技术分析了厦门市城市扩展的特征,认为经济发展、外商投资和自然环境是驱动城市扩张的主动力[10],鲍丽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而经济总量增加的影响不明显[11],章波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指出人口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人口非农化的作用在逐渐加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12],等等。
同时,城市用地扩张的研究也显现出几点不足,首先,以全国为对象在宏观层面上的土地扩张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分析之后,对城市土地扩张合理性评价的研究也比较缺乏[13]。
因此,本文将着眼于以上两方面,以驱动城市土地扩张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规模为切入点,借助异速生长规律,深入探讨全国层面上,不同规模等级、不同区域、不同职能城市的城市人口增长与用地扩张间的相互关系。
1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增加到2008年的2.57亿人,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5.68%,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15%。
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438km 2扩张为2008年的36295.3km2①。
对1990—2008年间全国城镇人口与建成区面积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 =0.695x -7228(x 为城镇人口数,y 为建成区面积),判定系数R 2=0.968,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1分析模型根据分形城市的研究,城市人口与城市土地是不同维度上的变量[14],相关分析并不能准确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采用异速生长模型对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异速生长关系体现了系统中的某一局部和系统整体或系统中的另一局部之间以恒定的相对增长率生长变化的特征,在城市系统分析中多有应用[15-18]。
若将城市看作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口和土地可视为城市系统中的两个局部,两者间异速生长规律可以表示为:1 y dy(t)dt=b1xdx(t)dt其中,y(t)与x(t)分别为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发展的时间序列,对等式两边进行积分,得到异速生长关系一般模型:y(t)=ax(t)b,b为异速生长系数,又称标度因子,表示两者的相对增长率,a为比例系数。
此时的异速生长模型是两个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评价模型,借助遍历性公理,可以将其转换为空间评价模型y(k)=ax(k)b,其中y(k)与x(k)代表不同城市的城市用地面积与相应城市人口的序列[19]。
1.2标度因子临界值的确定及其含义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研究的关键是对二者相对增长率的探讨,即考察标度因子b的值。
在异速生长模型中,每组变量都有其相应的标度因子临界值,取决于模型中两变量维数的商。
当实际拟合b值等于临界值时,两变量同速生长;b值大于临界值时为正异速生长,因变量的相对增长快于自变量;b值小于临界值时为负异速生长,因变量的相对增长慢于自变量。
根据分形研究[20,21],城市用地维数的平均值为1.7左右[22],人口的维数为2[23],在理论上得到b 的临界值为0.85。
据此,当b=0.85,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同速生长,标志着城市用地的扩张正好等于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用地需求;b<0.85时为负异速生长,即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慢于城市人口增加速度。
相反,b>0.85时为正异速生长,城市用地扩张快于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与用地相互关系的发展特征与区域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相同的标度因子特征值可能体现出城镇体系发育的不同状态。
标度因子较低时,有可能是城市体系处于低端发展期,大城市建设缓慢,城镇体系内,随着城市规模的提升,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市化;也有可能是城市体系发展进入了高端辐射期,中小城市建设进入加速阶段,而大城市受到自身土地资源的约束,城市用地外延扩展减缓,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城镇体系内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建设特征来看,目前应该仍处于发展加速期。
2数据选择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30%,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阶段。
本文选择1996年为研究起始点,考察1996年至2007年12年间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关系。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连续性和对应性,选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项来反映城市用地发展程度,选择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指标项来反映城市用地上所承载的人口数量。
2005年起,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取消了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指标,2005—2007三年改用城区人口数表征人口数量。
在样本选择上,以2000年为例,全国共有建制市665个,其中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415个,占我国城市总数的62.4%,所包含的非农业人口只占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总量的20%。
为避免数据过多的在低端聚集,影响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选取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另外,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将数据不连贯或有明显错误,以及拟合标准残差绝对值大于3的异常样本点剔除,提高拟合模型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3我国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分析3.1整体增长趋势1996年,我国共有城区人口1.9亿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18958km2;2007年,全国城区人口3.3亿人,比1996年上涨78%;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36352km2,比1996年增长91%。
对1996—2007年间城市非农业人口总量与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时间序列进行异速生长分析,全国尺度上,标度因子b=1.06(R2=0.82),呈现显著的正异速生长特征,城市用地扩张迅速,土地城市化之于人口城市化的相对增长率不仅高于0.85的临界值,并且超过1,这意味着全国平均城区人口密度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存在很大的集约利用空间。
下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城市体系内部人口与土地发展的特征,挖掘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关键问题。
3.2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整体特征根据前文讨论结果,选取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2005年后选取城区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幂函数拟合,所得结果如下(表1):表11996—2007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生长特征值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R20.8390.8470.8540.8640.8720.8640.8610.8530.8510.8630.8860.876标度因子b0.8250.8190.8270.8320.8390.8460.8490.8560.8580.8650.8810.915比例系数a 1.884 1.946 1.920 1.904 1.886 1.922 1.961 2.000 2.039 1.837 1.688 1.571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年份函数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拟合所得标度因子b与比例系数a的取值区间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呈现出相对比较稳定的态势,没有出现跳跃性变化和异常值,证明我国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确实符合异速生长规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
统计期内标度因子b持续增长,从0.82上升为0.92,以2003年为分界线,我国城市体系内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的关系从负异速生长转变为正异速生长。
2003年以前,虽然全国城市用地总量增长显著快于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但是从年度截面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城市体系内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城区面积的增幅相对小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幅,随着大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速度越来越快,2003年起,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人口增长,我国城市体系内部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进入正异速生长阶段。
3.3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等级特征为进一步剖析城市体系内部土地扩张的差异性,按照市区人口规模对我国城市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间人口与土地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演变特征。
根据本文的城市样本结构,结合传统分类标准和我国城市发展特点,选取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和100万作为临界标准,将我国城市分为三个等级。
分析结果如下:纵观统计期,与全国发展趋势相一致,各规模等级城市的异速生长特征标度因子呈基本上升趋势,城市用地的扩张相对于城市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其中,中小城市b值始终小于0.85,为负异速生长,特大城市b值始终大于0.85,为正异速生长,大城市在统计期内实现了从负异速生长向正异速生长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级的标度因子都超过了1,并且居高不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用地空间不断扩张,工业区、开发区大量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快速蔓延,出现了城市人口密度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的情形。
表2我国各等级城市人口与用地异速生长特征值1996200020042007中小城市b值0.7820.7930.8120.840人均建设用地114116134120大城市b值0.7900.896 1.206 1.119人均建设用地99101110112特大城市b值0.8950.933 1.086 1.032人均建设用地8089105105注:此处人均建设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与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