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现代民间绘画创作的审美风格
- 格式:pdf
- 大小:162.19 KB
- 文档页数:3
民间绘画色彩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的民间绘画拥有千年历史,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
而现代设计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和艺术风格的产物,如何将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话题。
二、研究意义1. 继承传统文化。
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设计师而言,将其作为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提高现代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现代设计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将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运用到设计中,可以为设计增添独特的文化元素,提高设计的接受度和个性化。
3. 推进跨文化交流。
民间绘画具有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其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跨文化交流。
三、研究内容1. 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
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民间绘画,其色彩特点有所不同。
研究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2. 现代设计中的民间绘画色彩应用。
研究如何将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色彩搭配,以及其产生的设计效果和文化表达。
3. 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
研究运用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设计中是否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其对于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
对于不同类型的民间绘画和现代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中的色彩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实证分析。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设计作品,分析其中运用了民间绘画色彩的设计元素和色彩搭配,以及其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文化表达。
3. 比较研究。
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民间绘画和现代设计作品,在色彩运用和文化表达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其异同点和发展趋势。
五、研究预期成果1. 综合分析出不同类型的民间绘画的色彩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出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农民画,也称为民间绘画,是一种源自农村、扎根于大众的绘画形式。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一、朴实的画风农民画的画风朴实无华,它不追求细腻写实的表现效果,而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
在画面的布局、透视、比例等方面,往往采用简化、抽象或夸张的手法,以强调画面的形式感和装饰性。
二、独特的色彩农民画的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常常使用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
这种色彩运用方式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传达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同时,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也是农民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丰富的题材农民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它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人民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民俗风情等,展现出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些题材往往富含乡土气息,具有很强的生活真实感和情感共鸣力。
四、生动的形象农民画的形象塑造具有生动、形象、传神的特点。
它通过简练的线条、夸张的变形、概括的形象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
这种形象塑造方式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具有生活真实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象征手法农民画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寓意。
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意义,使得画面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也使得农民画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六、平面化构图农民画的构图方式常常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即将画面中的形象进行平面化处理,使之呈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效果。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视觉效果强烈。
同时,平面化的构图也使得画面更加适合于装饰和运用在各种民间工艺品上。
七、夸张变形农民画在表现形象时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对形象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大或变形,使之更加突出和醒目。
青海“花儿”的绘画美■文/杨生顺文化视野WenHua 文化责任编辑/王冬燕宋代大才子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唐代王维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此“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成为中国文人自觉探求的美的典范标准之一。
到了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20世纪80年代,朱仲禄在《青海日报》上以《一幅绝妙的风情画》为题,盛赞“花儿”“天上的星星明着哩,月影里下雪着哩;尕妹的大门上蹲着哩,毡帽里焐脚着哩”“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
实质上,“花儿”具有五彩斑斓的美学特色,现就青海“花儿”的绘画美作一基本论述。
一、广大精微之美中国文学作品讲究“广大精微”,讲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广大的场景,雄浑壮阔,富有气势;微观的场景,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青海“花儿”创作通常呈现出小而微的特点,但一些作品也不乏广大,在广大中又蕴含着细微的东西。
广大之景如“东方吹开个千层浪,青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化视野WenHua文化责任编辑/王冬燕海是“花儿”的海洋。
各族人民放声唱,新“花儿”千样万样。
”这首“花儿”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当家做主,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演绎“花儿”,显示了波澜壮阔、欣欣向荣的场景。
精微之景如“菊花湾里的一弯水,风刮时水动弹哩。
毛墩墩眼睛一点嘴,说话时心动弹哩。
”这首“花儿”精雕细琢,生动传神。
菊花湾里风吹水动,“毛墩墩眼睛”和樱桃小口让人心动,所有的美感都是通过局部的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生发出来的,美得让人心醉。
“花儿”中也有广大、精微两种美感并存的优秀作品,如:“天上的星星出全了,月亮的光气儿散了。
尕妹的模样儿世全了,眉毛用香头儿画了。
”这首作品通过勾画星天月夜之景,移步换景,从外向内描写闺阁之景,就像一幅素描画,营造了生动的意境。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色彩是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仅为作品赋予了生命力和美感,还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而是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角度出发,探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
一、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1.丰富多样的色彩组合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组合非常多样,往往出现大胆而独特的搭配方式。
这是因为民间艺术家不受传统的束缚,他们在创作中能够自由地运用各种色彩,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
2.强烈的对比和饱和度民间美术中常常使用强烈的对比和高饱和度的色彩。
通过对比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
同时,高饱和度的色彩能够给人以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感觉。
3.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并存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并存的情况。
通过色彩的运用,作者既可以表达对自然界的真实反映,又可以运用象征化的色彩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二、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表达方式1.地域性的色彩特征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以中国为例,北方的民间艺术作品以暖色调为主,呈现出大地色彩的韵味;而南方的民间艺术作品则常常以鲜艳而明亮的色彩为特点,具有浓厚的热带气息。
2.文化意象的色彩表达民间美术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色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特定文化意象的色彩运用,艺术家能够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3.情绪与氛围的色彩表达色彩能够传递人们的情绪和感受,民间美术作品中也常常通过色彩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创作意图。
比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表达喜庆和热烈的情感,蓝色则常常被用来表达宁静和沉着的氛围。
三、民间美术中色彩背后的文化因素1.宗教信仰的影响民间美术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宗教信仰往往也会对色彩的运用产生影响。
比如在西方的民间艺术中,金色往往被用来象征神性和神圣的力量,红色则被用来象征热情和活力。
指尖艺术展示传世之美宛若浮雕的湟中堆绣文:上沙沃图:来源网络这是一组文成公主进藏的作品,雪山草原河流、王子公主仆人、马匹牛羊飞鸟,场面气势恢宏、人物刻画精细、故事情节完整、色彩鲜艳明亮,整个作品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湟中堆绣。
被称为“唐蕃古道”和“西藏咽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落座着久负盛名的塔尔寺,寺内珍藏着“三宝”: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以及独具特色的堆绣。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从广义上讲属于唐卡的一种。
唐卡有绘画唐卡、刺绣唐卡、提花唐卡、贴花唐卡和宝石唐卡,其中贴花唐卡又称剪堆、即堆绣,它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因其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
用堆绣制作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大发明,几百年来创作了无数佳作,并一直传承至今。
湟中堆绣是汉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当时文成公主将中原的丝绸、刺绣带至吐蕃,之后各种织绣技艺逐渐流传,湟中堆绣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湟中一带有“会做针线活就会做堆绣”的说法,由此可见堆绣艺术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与一般刺绣不同,堆绣则是运用“剪”“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人们以丝、麻、棉、毛等织品为材质,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先选好各种有颜色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经过剪、贴、裹、堆、绣、染等工序绣成。
堆绣分为“平堆”和“棱堆”两种。
平堆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上,根据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的质地、性质、特点等情况进行“剪”“刻”“雕”等,再用各色彩线绣边而成,最后根据画面需求在局部进行渲染,与“布贴画”极其相似。
而在设计的图案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案凸起,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完整画卷,则成为“棱堆”,“棱堆”的形象较“平堆”更具立体感。
12创意2019/04一、族群共同的记忆与个体意识结合的多元性“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群体艺术。
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民间传统手工艺派生出个体的职业艺术,由此形成民族的两大艺术体系和两大文化艺术遗产,”由此可见,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根植于民族本原文化的,是一切民族的母体艺术。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
人类的遗传靠的是基因的传承,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靠的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就是源于各个民族长期生活,互相借鉴交流学习和传承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基因。
民间传统手工艺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青海高原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民众精神文化的传承,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与民众的生活紧紧融合为一体。
民间传统手工艺常常伴随着信仰民俗活动的过程而创作和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借以民俗信仰活动的神秘性和多元性而展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各种形形色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广泛地渗透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往往与其他民俗活动杂糅相见,多元一体。
青海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形成是在独特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
青海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宗教、民间俗信、禁忌、传说、图腾等。
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有的是严格的宗教仪式仪轨、有的是村落民众共同的心理积淀、有的是族群共同的记忆、有的是个体意识的体现。
青海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十分普遍,在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当中,不论是生产贸易、衣食住行,还是人生仪礼、岁时节令,都错综复杂地表现出许许多多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事象,比如:这些事象一方面规范着礼俗、族群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仪式活动和虔诚的祈祷来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幸福平安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是民间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寄托,以求得心灵慰藉和心理的平衡。
湟中彩绘泥塑彩绘泥塑俗称“彩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汇地带,湟中民间手工技艺——泥塑,在各族人民、僧俗群众的互相学习、文化交流中历久弥香。
它讲求“以泥土为肉,以水为血,以棉麻为筋,以秸秆为骨,以色彩为衣”,一坯黄土、一只画笔勾勒的是万千世界、芸芸众生,传承的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湟中,因位于黄河的支流湟水河中游而得名。
湟水河静静地向东流去,成就了这个青海河湟谷地的文化资源大县。
在众多的文化传承中,湟中泥塑因其风格在继承汉藏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湟中泥塑因对美术知识、技法要求较高,故艺人较少,但也不乏技艺高超的民间手工艺人,杨如龙是湟中彩绘泥塑艺人中的后起之秀,师承湟中彩绘泥塑界颇具声望的代表艺人晋生旺。
杨如龙谈起他的学艺生涯也同样倍感自豪。
湟中彩绘泥塑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大多是以大型的佛像雕塑为主。
在制作技术上,处处都流露着奇特的民间技艺。
我们以大型佛像雕塑制作为例来更深一步的了解湟中彩绘泥塑。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把采来的泥去掉杂质,放置在专用的备料处。
存放在备料处的泥土有湿有干,经过处理,泥土干湿适中。
为防止阳光直射泥土水分过快蒸发,在泥土最上层放置草帘。
这些经过处理的泥土过去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为了省时省力现在一般采用捣泥机加工.在采用捣泥机加工时首先要切泥,把泥土中的大块泥进行切块处理,然后放入捣泥机中,同时加入棉麻,加入棉麻是要适中为宜,少了降低泥土的粘性,多了影响泥塑制作。
在捣泥机中加工泥土时要掌握好泥土的干湿程度,虽然采集的泥土经过处理,但是因天气、放置的时间长短等原因,泥土的干湿程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时候泥土湿度不够便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湿度过大则要风干晾晒。
在捣泥机加工泥土过程中,出泥口出泥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及时清理出泥口处的泥土,如若不及时清理会给捣泥机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
绽放在高原上的绚丽山花——再谈湟中县农民画
万国英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青海湟中农民画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有一个更加深入人心的名字--农民画,这个耳熟能详的名称起初只是为了界定绘画者的农民身份.农民绘画家没有通过专门的培训,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群体为主要对象,如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山东日照农民画等.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万国英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乡村奇葩重绽艳姿——追寻青阳农民画 [J], 潘峰
2.绽放在高原上的奇葩——青海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介绍 [J], 任玉贵
3.塔公默默开放在高原上的小花 [J],
4.绽放在藏地高原上的汉地“梅朵” [J], 李愚
5.绽放在青藏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评藏传佛教艺术精品《中国热贡艺术精粹》[J], 欧阳近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