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绘画.精讲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4
第6章包豪斯[视频讲解]一、包豪斯的历史包豪斯(Bauhaus)是由德文的Bau(建筑)和Haus(房屋)组成的,意为建筑之家,音译为“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
1919年3月20日由原来的魏玛市立美术学院与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合并后成立。
其创始人是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佩斯。
1.包豪斯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2.包豪斯的建立及其宣言《宣言》全文如下: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
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
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
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
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且超出个人意志的那个珍贵的瞬间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师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乏的。
真正的创造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极大障碍的职业阶段观念。
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耸立在云霞高处,变成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
第3章“新艺术”运动[视频讲解]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风格及其影响1.新艺术运动的概念(1)新艺术运动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这与法国家具设计家萨穆尔·宾在1895年开办的设计事务所的名字——“新艺术之家”有关,评论家取其中的“新艺术”为名来称呼这个席卷欧美的设计运动。
时间大约在1895—1910年,长达10余年,涉及欧美十余个国家,后来逐步被“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所取代。
它是设计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
(2)新艺术运动设计范围十分广泛,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绘画,在现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20世纪初的设计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新阶段,成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3)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等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也是对工业化风格的一种强烈反应,重视传统手工艺,放弃传统装饰风格,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获得装饰动机。
(4)新艺术运动在艺术风格上多用曲线和有机形态。
2.“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及其影响(1)虽然“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在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这点上,所有卷入这个设计运动的国家都是相同的,它的装饰性的、手工艺的方法依然是陈旧的。
(2)它所采用的方式,比如装饰、自然主义的风格等等,使这场运动依然是为豪华、奢侈的设计服务的,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3)对于曲线的重视和强调,使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平面特征,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东方艺术影响痕迹,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的痕迹。
这场运动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因此常常被成为女性风格。
(4)“新艺术”运动是世纪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承继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设计探索,希望在设计矫揉造作风气泛滥的时期、在工业化风格浮现的时期,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
(5)这场运动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时期,旧的、手工艺时代接近尾声,新的时代、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时代即将出现,因此从意识形态上看,它的兴起预示了旧时代的接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即将来临。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导学案制作:孙同东【学习目标】:从新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对比入手,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的变革特点,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学习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变革的潮流大致有两种:一、中西融合,其中包括徐悲鸿为代表的以写实改造中国画和林风眠为代表的以构图和色彩改造中国画;二、借古开今,就是立足传统而秉时代精神的革新。
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李可染等。
【合作答疑】1、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中西文化冲撞,物质力量上西强中弱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
三位思想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陈独秀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部分画家成为实践者,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学习西画走出国门,与中国画结合,用西方写实改造中国画。
2、中西方美术的区别艺术主张造型空间色彩构图材料【自学探究】:徐悲鸿主要从哪方面改革传统中国人物画?【精讲点拨】1、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2、创新------中西融合-------徐悲鸿(写实改造中国画)蒋兆和(写生)林风眠(构图、色彩)继承------借古开今-------齐白石(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黄宾虹(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体验相结合)潘天寿,李可染等。
3、刘文西《祖孙四代》、关山月《绿色长城》、石鲁《转战陕北》4、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
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美术线描课程—————校本课程设计编者:王孟田党海涛商河县胡集中学引言:线描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态,是锻炼绘画技巧和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线描绘画把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生动的表现出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理解融合进创作对象之中,再现物体的美感。
本学年的创新活动课程将分为8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
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
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点,是两线的相交处。
但从造型意义上说,却有其不同的含意。
点,必须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
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得那么不可或缺。
它是画家在创作画面时,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的视觉世界中提取出来的最为简单的视觉语言元素。
“点”在画面上的突出抹掉了空间在画面上的价值,使得空间变得更加意象了,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
作为装饰画面里最小的语言单位,“点”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认识点、线、面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第二单元主题四《超越与延异西方现代艺术》教学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从历史背景、艺术特征等方面分析问题,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进行概括性的梳理。
通过对《格尔尼卡》进行描述、分析、理解、评价,深度理解图像形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格尔尼卡》为识读对象,可以从图像形式和时代背景去赏析现代绘画,具备结构分析图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是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从艺术观念到艺术形式的巨大变革。
透过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源与根,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层面建立意识构架,从造型特征、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本源去探讨西方现代艺术,真正认识和理解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难点: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何透过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光怪陆离”的形式风格,从中提取西方艺术中的精髓并有效运用于创新思维中,是本主题最大的难点。
课前准备PPT、导学案、视频。
板书设计超越与延异西方现代艺术一、绘画的变化:客观自然再现→主观精神表现二、西方现代艺术特点:鉴赏四步法:①.描述②.分析③.解释④.评价1、由内容走向形式,由具象走向抽象。
2、更专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设定一个小游戏,给《蒙娜丽莎》画上大胡子(请某同学到黑板上操作)2、课件展示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的作品《有胡须的蒙娜丽莎》以及作品的反响。
导出20世纪开始,有一些艺术团体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以各色各样的艺术风格标新立异,艺术史上统称为“西方现代艺术”,展示课题及板书。
二【导学新授】我们说整个的西方绘画史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的,这种变化是什么呢?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探究一下它的变化(板书)。
第4章“装饰艺术”运动[视频讲解]一、装饰艺术运动的历史渊源与风格特征1.装饰艺术的历史渊源(1)对埃及古代装饰风格的借鉴。
(2)从传统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作灵感。
(3)舞台艺术的影响。
(4)汽车设计样式的影响。
2.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首先,从造型语言来说,它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地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囿于直线。
几何扇形、放射状线条、闪电型、曲折型、重叠箭头型、星星闪烁型、连锁的几何构图、之字形或金字塔形的造型是其设计造型的主要形态。
不仅如此,而且这些新奇样式又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
其次,从色彩的运用而言,“装饰艺术”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持征,与讲究典雅的以往各种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
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鲜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通过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
(1)注重材料的质感和光泽;(2)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3)色彩设计中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
3.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运动的联系与区别(1)形式特征上的“同”时间上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都肯定机械化生产,采用新材料、新技术;都在设计中注重简单几何外形的运用。
(2)意识形态上的“异”装饰艺术运动发轫于法国,强调装饰,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因此它仍然是为权贵的设计,其对象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运动发轫于德国,否定装饰,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它是左倾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
二、装饰艺术在法国的表现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席卷欧美的国际性设计运动,其中法国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巴黎是这场运动的中心,这场运动在法国称为“现代艺术”(Modern Art)。
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展览会”是对法国装饰艺术运动成果的集中展示。
2022年中国艺术争辩院美术设计考研真题精讲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当的考上这个专业的争辩生,今日和大家共享一下这个专业的参考书笔记,便利大家预备考研,期望给大家肯定的帮助。
艺术概论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L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形成于世纪末。
A.17B.18C.19D.20 []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是由提出的有名论断。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3.我国古代有名思想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4.以审美标准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样式是。
A.戏剧B.电影C.音乐D.舞蹈【】5.华彦均(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一首作品。
6.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女仆人公是。
A.李铁梅B,喜儿C.常宝D.吴琼花[]7.徐悲鸿《奔马》是一幅作品。
A.油画B.中国画C.版面D.水彩画8.《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A.莫奈B.塞尚C.梵∙高D.高更【】9.电视剧《四世同堂》是依据现代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A.茅盾B.巴金C老舍D.沈从文【】10.《牡丹亭》是代有名戏曲家汤显相的作品。
A.宋B.元C.明D.清【】11.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是一部作品。
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12.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是。
A.张旭B.柳公权C.蔡襄D.米芾[]13.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导演是。
A.冯大刚B.冯小守C.陈凯歌D.张艺谋【】14.《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聂耳B.冼星海C.贺绿汀D.郑律成【】6俄国有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A.果戈理B.屠格涅夫C.托尔斯泰D・陀斯妥也夫斯基【】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7个小题,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
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
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
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二章鲁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精讲4第七讲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一、《传奇》的评析(一)概况P1021.《传奇》的内容P102(单选)《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P102(单选)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二)评价P1031.张爱玲的写作特点P103(1)张爱玲是感悟型的作家P103张爱玲热衷于表现的主要是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还有文字创造的冲动和成就感。
(2)“乱世”总背景P103张爱玲的作品各式各样,都离不开一个总背景,那就是时代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委顿。
(3)潜在主题是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P103(单选)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非是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更遑论对这世界的“改造”,她只是要在这迷茫现实背景下,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
她要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一潜在主题。
这也正是现代文学中较少表现的有现代主义味道的“荒原”意识。
2.《传奇》的意味和主题P104(1)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命运P104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是沉沦故事,《茉莉香片》是心理扭曲故事。
这两则“传奇”可以看做是“成长”的寓言,但这种成长却是没有彼岸的,是畸形的。
(2)人对命运的抗争是无谓的P104《倾城之恋》看上去是一则爱情传奇,而且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但故事表面之下却蕴涵着深重的悲哀。
(3)诠释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P104张爱玲对新旧时代交叠中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非常深刻,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