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8课第2框学案(吴福章)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复习学案2011-9-23一、学习目标1.识记:①发展的实质;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③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2.理解:①发展的普遍性;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③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3.运用:①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②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③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的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三、基础知识1.发展的概念(1)发展的普遍性①原理:②方法论:(2)发展的实质①原理:②方法论:③新、旧事物的概念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①原理:②方法论: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发展的状态)①原理:②方法论:③量变与质变的概念:④在量变质变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四、体验高考1.(2009年广东文基)“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2.(2009全国卷Ⅱ)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09北京文综)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4.(2008年江苏)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 .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5.(2008年全国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原理、方法论?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性的△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为什么说发展具有普遍性?2.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方法论要求?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变化发展很广泛,既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后退的、向下的。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指出事物的发展仅仅是指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仅仅是指那些前进的、向上的、进步的变化。
2.辩一辩: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有的人常常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尽管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但却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3.议一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
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这种看法对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应具体分析。
(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2)但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则不准确了。
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由好变坏,另一种由坏变好。
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3)“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开展观教案新必修4授课班级:高二〔4〕〔6〕班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课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开展观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识记:(1)开展的普遍性(2)运动的根本形式(3)事物开展的道路◇理解:(1)开展的本质,开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2)联络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开展(3)用开展的观点看问题(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分析:(1)联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详细事例.分析说明开展的几种形式&)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才能目的(1)运用根本观点、根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才能(2)比拟区分易错易混点的才能(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详细问题的才能(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造,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才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1)正确认识国际一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决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3)深化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二、【教学重点、难点】:1、开展的本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开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开展的本质.理解开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开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开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四、【方法点】:(1)开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开展的、人类社会是开展的、人的认识是开展的,全面把握开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开展的本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详细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开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课文导语】: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络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久开展的科学。
开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
(2)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1)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成质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展示和问题设置,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引导。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据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达依尔,他的胃口似乎并不大,他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给四粒,照这样每一小格比上一格多一倍,把这个棋盘的六十四个小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一听,心中暗喜,立即命人把一袋子麦子拿来,叫仆人照办,谁知还没到第二十格袋子已经空了,一袋子又一袋的麦子扛到国王面前,但麦粒数迅速增长,即便把全印度的小麦全给了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那么,宰相所要的麦子有多少呢?1+2 +22 +23 +24…...+263= 18446744073709551615粒加起来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讲授新课:一、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材料一、材料二的变化分别属于哲学上讲的何种变化?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生活与哲学》班组姓名级别层级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编写人:崔利军审核:高二政治组青春寄语:不怕苦,吃苦半辈子。
怕吃苦,吃苦一辈子。
一、目标导读明确方向1、知识: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记在心上: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三、学习内容探究课堂(一)知识梳理﹙A级﹚(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___的,道路是___的,方向是___的、___的。
(2)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具有________和___的事物。
(3)___和___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4)量变是指事物______的增减和______的变更,是一种________的、_________的变化。
(5)质变是指事物___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_____向另一种_____的飞跃,是一种____的、_____的变化。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开始,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质变又为新的量变_________,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_____到_____,又在______的基础上开始新的_____,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 释疑解难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易错观点(1)质变一定比量变更重要吗?质变比量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要避免这个问题的片面性、绝对化。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并了解其相互影响的方式; 2. 分析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提高个人的生活素养; 3. 探索哲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对于道德、伦理及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的定义和内涵•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2. 哲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归纳与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对比与思辨的思维技巧•思考问题的多维角度3. 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道德的定义和分类•伦理哲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对待人生意义的问题三、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生活与哲学的个人感悟(10分钟)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准备一份关于生活与哲学的个人感悟,可以是一段文字、一个问题或是一张图片。
2. 探讨生活与哲学的关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具体阐述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和案例,分析哲学在解决生活问题时的作用。
3. 学习哲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介绍归纳与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并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对比与思辨的思维技巧,并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个问题,并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探讨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30分钟)•教师介绍道德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讲解伦理哲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讨论人生意义的问题,分享各自的看法。
四、课堂作业1.撰写一篇关于生活与哲学的短文,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探讨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并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2.准备一份关于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的小组讨论报告,包括对于课堂讨论问题的总结和自己的思考。
五、课后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旧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理解: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运用: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形成正确地对待失败与成功、挫折与理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2.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1.编制导学案,阅读教学参考书,上网查找资料,制作PPT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成语、俗语。
四、板书设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2)启示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历曲折过程的原因(2)启示(二)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量变、质变的含义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动画《刮目相看》,思考:成语故事《刮目相看》对我们有何哲学启示?从而引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
(二)学习新课1.让学生回顾上一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请特别注意发展的实质是什么?那么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习新课,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出示有关微信的一些图片,并出示探究材料。
材料一:微信是腾讯公司于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支持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发送语音、视频,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图片压缩传输,节省流量,输入状态实时显示,带给用户手机聊无极速新体验。
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分析个人的人生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2、结合实例,比较量变与质变两种不同状态的特点。
3、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例,说明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2、比较量变与质变。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事物的发展是直线式前进的。
( )说明:2、发展就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
( )说明:3、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 )说明:4、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
( )说明:5、引起质变的原因都是数量的增减。
( )说明: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广东惠州三调)32. 下列诗句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包含相同哲理的是()①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2、(2013广东广州二模)35.下列与“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诗句是()A.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 B.千淘万辘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3、(2013广东汕尾一模)32.“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漫天的星斗;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经典中的智慧;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
”面对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这种对生活的感悟与下列选项中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C .把握分寸,过犹不及D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4、(2013广东江门一模)35.观察右图(无数沙粒走到了一起——沙漠),符合图中寓意的是(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D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5、(2013广东深圳二调)34.右侧漫画(图1 0)(标题:落到实处时)的寓意告诉我们( )A .要重视量的积累,防微杜渐B .要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C .矛盾具有斗争性,扑朔迷离D .发展具有曲折性,玉汝于成6、(2013年江苏卷,29)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编号:17
一、情境创设
有一个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在走过一片沙滩时,鞋子里灌满了沙子,他匆匆把鞋子脱下,胡乱的把沙子倒出来,便又急急地继续往前跑。
可是有一粒沙子仍留在他的鞋里,在他以后的路程中,那粒沙子磨着他的脚,使他走一步疼一步。
但他并没有停下来把鞋子脱掉,抖出那粒沙子,而是继续前进,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终因疼痛难忍而放弃了比赛。
(1)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这则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二、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1.什么是新事物,如何判断新事物?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及曲折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4.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6.总结本框知识结构
三、自主检测
1.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
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5.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7.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
”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
8.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的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
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9.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联系的多样性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10.宋词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新事物在力量上总是强于旧事物 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苏南与苏北发展差距较大。
苏北相对滞后,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发展,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正使得苏北经济从“低谷崛起,从洼地起飞”,区域协调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这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
B.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C.新事物总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D.任何事物都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ACBB CADB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