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2宪法是根本法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宪法是根本法》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宪法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宪法知识,但对宪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宪法是国家的一种法律,知道国家领导人要遵守宪法,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之处,宪法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宪法,自觉遵守宪法,敢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教学难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之处,宪法如何保障公民权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宪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宪法案例、宪法知识问答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宪法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宪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之处,宪法如何保障公民权利。
4.案例分析:分析宪法案例,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情景模拟:模拟宪法宣誓仪式,让学生体验宪法的庄严与神圣。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2宪法是根本法教学设计2019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
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单元: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内容围绕法律、法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课文通过插图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三、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法规,。
同时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2.树立宪法意识,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识记宪法、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
4.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的儿童。
四、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懂得生活中离不开法律、法规,要做守法的公民。
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便参与社会的能力。
3.让法治意识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切实做好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
4.认知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
五、教学措施: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2《宪法是根本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法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理解宪法的概念和作用。
但是,宪法的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理解宪法的内容。
四. 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宪法的具体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宪法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
2.制作PPT,展示宪法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因为违反宪法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宪法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制定过程,宪法的基本条款,以及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宪法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一些与宪法相关的问题。
例如,宪法对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宪法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宪法对公民的意义。
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宪法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宪法?如何维护自己的宪法权利?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宪法对公民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宪法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宪法对公民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六年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宪法常识,培养宪法意识。
2.能力目标:明白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知识目标:理解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知道怎样维护宪法权威。
重点理解宪法是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最高的法律权威。
难点知道如何树立宪法意识,怎样维护宪法权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3')1.温故而知新:①你知道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与什么有关的知识点呢?②我们初步学习了解了哪些法律呢?2.猜谜游戏:谜语:排行我是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
3.过渡语:在第一课当中我们初步学习了解了很多法律,那么制定这些法律的依据是什么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
学生回答:法律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宪法复习巩固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法律知识。
通过游戏过度到课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32')讲授一、根据导学案出示自学问题。
1.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2.我国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3.为什么国家设立宪法日?4.我们如何加深对宪法的认识?(略)5.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怎样的地位?6. 宪法与其他法律有什么关系?7.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二、共同探讨:〈一〉、感受宪法日1.出示幻灯片:国家宪法日(过渡语: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
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2.畅所欲言:为什么国家设立宪法日?点拨: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结合教材15页,说明我国宪法颁布的过程来之不易。
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学生拿出导学案,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观看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让学生先熟悉本节课的内容记住国家宪法日理解设立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意义感受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性更好的学习宪法、理解宪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宪法的重要性和日常生活中遵守宪法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对宪法有初步的认识。
但宪法作为一种抽象的法律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仍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宪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图片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宪法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宪法知识,培养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宪法实践活动,提高宪法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宪法知识问答道具,如卡片、小奖品等。
3.布置宪法知识学习任务,提前让学生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宪法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宪法。
例如,展示我国宪法的封面,让学生说出对宪法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通过案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宪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讲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宪法知识问答,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宪法相关问题。
对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宪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宪法。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宪法是根本法》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宪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意识。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宪法的知识。
2.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拟宪法宣誓等形式,体验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宪法宣誓的道具和背景音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
3.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宪法吗?”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简要介绍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案例和图片可以涉及宪法宣誓、宪法规定的内容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宪法宣誓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宣誓。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点评。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宪法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宪法是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前置知识铺垫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法律、司法、公正、公民权利、社会责任等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是理解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知识目标1.了解宪法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理解宪法的法律效力及其意义;3.分析宪法作为根本法的特征。
三、学习内容3.1 宪法的起源和演变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是规定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方式的最高指导文件。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治权利、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权利和义务等重要问题。
宪法的前身是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并在瑞士、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不断演进,逐渐演化成为现代宪法。
3.2 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宪法制定者制订并颁布的最高法律文件。
宪法对所有国家机关和公民都有法律约束力。
宪法直接决定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和资格,是所有单独的法律中权力机关具有特别的一种地位和作用。
任何法律、行政行为和司法裁判都必须遵循宪法。
3.3 宪法作为根本法的特征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如下特征:•宪法是最高的法律,重新规定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权力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宪法的制定通常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代表所制定;•宪法的修改比较困难,并需要参照国家的严格程序;•宪法的规定要求和限制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一切内部行为。
四、学习方法1.分组讨论并收集有关宪法的知识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理解宪法的法律效力;3.分组讨论宪法作为根本法的特征并概括出几个关键点。
五、课堂练习1.请回答:什么是宪法?它具有哪些特征?2.请讲述宪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3.请列举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组织学生们上网查找当前有效的宪法,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如何发展我国宪法。
七、延伸阅读1.《中国宪政史》2.《宪法学简明教程》3.《宪法学》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深入理解宪法的概念、法律效力及其作为根本法的特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宪法是根本法》(两课时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宪法是根本法》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宪法、捍卫宪法的热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宪法的地位、作用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宪法、捍卫宪法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教学难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宪法的作用,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分享彼此的看法。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宪法的地位、作用,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5.情感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情感。
6.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理解和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2《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课程背景本课程是六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六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我国法制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重要的法律概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围绕“宪法是根本法”这一主题展开,旨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知道宪法在我国法制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2.熟悉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宪法的起草背景、制定程序和主要内容;3.了解宪法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2.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3.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宪法的重要性、制定过程及主要内容;2.视听教学:通过展示相关资料、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宪法;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宪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法律、法规、条例等概念;•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宪法的基础认识。
第二步:讲授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20分钟)•通过展示宪法的文字、图片等素材,说明宪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它在我国法制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引用著名的“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这两个概念,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宪法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以及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为之后的学习铺垫。
第三步:讲授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30分钟)•主要讲解宪法的起草背景,以及制定程序;•通过讲解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比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和人权等方面。
第四步: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明白宪法不仅是高远的理论,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他们了解宪法的司法途径和应用方法,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2.宪法是根本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感受并识记国家宪法日。
②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2.能力目标①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②组织一些活动宣传国家宪法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认识宪法的法律效力及权威。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一)猜谜游戏,导入话题1、师:首先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
请问谜底是什么?(生齐答:宪法)2、教师问:到底谁在法律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呢?(学生可能回答:宪法)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宪法,了解宪法。
板书课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3、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感受并识记宪法日。
(2)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3)通过组织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认识宪法的法律效力及权威。
(4)探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是国家的____________。
是制定其他法律的________,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_____和根本_____ ,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_____和必须履行的基本_____ 。
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_____ 、_____ 、 _____ 。
2.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时间?哪天规定为国家宪法日?3.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_____、_____、_____,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_____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_____。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积极参与国家宪法日活动,了解宪法常识,培养宪法意识。
2 .道德修养:知道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 .责任意识: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维护宪法权威。
课时安排3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认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权威和法律地位。
(重点)2 .能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说明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体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难点)3 .初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至上的理念,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宪法的意愿,愿意为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作贡献。
课前准备请学生查找我国的法律名称,思考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可以用画表示)。
教学过程一、宪法的地位至高无上活动一游戏导入,解释课题,初步感受宪法的法律地位1 .游戏:30秒快问快答①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是月日。
②是国家的根本法。
③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年颁布的。
④我国现行宪法是年颁布的,并于2018年3月11B,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五次修正。
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预设1: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是12月4日。
预设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预设3: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
预设4: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并于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五次修正。
预设5: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2 .提问除宪法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哪些法律的名称?预设:劳动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教师法、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这位同学还记住了6部法律,很了不起。
如果你也说了那么多,甚至更多,老师要送给你一个大拇指哦!3 .过渡其实我国的法律有1000多部呢!这么多法律在一起,共同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
2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二次授课,主要内容是讲解宪法作为根本法的重要性和它在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了解宪法的概念、性质、地位和作用;•熟悉宪法对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培养学生依法尊重宪法,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概念、性质、地位和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分析文本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宪法的概念、性质、地位和作用;•互动讨论:通过讨论、问题反思等方式,深入挖掘宪法的保障作用;•视频展示: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等方式,感受宪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宪法是最高国家法律,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
那么,你们对宪法有什么认识和了解呢?”2. 新课讲解1.概念介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宪法的概念、性质、地位和作用。
例如,宪法是国家制定的最高法律、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2.宪法是根本法:通过演示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做出了明确规定,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发展。
3.依法尊重宪法:让学生认识到要依法尊重宪法,遵守法律。
例如,有序排队、不损坏公共设施、不私闯他人家门等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需要依法规范。
3. 互动讨论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梳理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合法性、社会稳定等方面。
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问题,如:•了解宪法的保障作用,有哪些实际的例子?如何具体体现?学生能否自己列举?•依法尊重宪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操作?4. 视频展示展示与宪法相关的精选视频片段,并请学生观看、理解、感受,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